乡土景观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再运用探究
2021-12-09崔茹
崔茹
(陕西理工大学,陕西汉中 723000)
1 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探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村落正在慢慢弱化。一些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传统建筑、民俗文化、村落风貌等乡土文化元素面临着瓦解以至于消亡的危险。这种危险的加剧迫使乡土文化体系一旦遭到破坏,新农村便会呈现出千村一面的景象。然而21 世纪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需求也随之提升,针对这一问题最有效的解决路径就是在新农村建设中融入乡土元素,在景观设计中运用传统村落中的布局形态、建筑外观形态、历史人文、农田景观等元素,结合新农村景观设计与乡土元素,打造出一村一景的景观空间,使人们进入这个场所能够唤醒心底最浓的乡愁、乡情。
2 乡土景观构成要素
乡土景观即在限定的区域范围内形成的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适应于特定范围内的体现。乡土植物、乡土地形地貌特征、乡土建筑形态、乡土风俗人情等元素构成乡土景观区域文化的综合体。运用乡土元素构筑成的景观空间,体现了故乡、地域的理念,村民生活在这一环境中,能感受浓浓的归属感,也促进了乡土文化的传承。尊重乡土文化、传承乡土文化、创新乡土文化是乡土景观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根本所在。
2.1 自然乡土景观
自然乡土景观简而言之可以称之为在原生态、原有地貌形态基础上所形成的自然景观。这种景观形态是人们在此区域多年生活的印记,体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也具有文化内涵。自然乡土景观是在特定区域内形成,不同的区域,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自然乡土景观,也就形成了不同地域特色的乡土景观和乡土文化。这种自然景观形态的形成对当地环境的保护以及乡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自然乡土景观从景观形态来说涵盖乡土植物、乡土地形地貌、乡土色彩、乡土材料等。
乡土植物是指当地的乡土树种,景观设计中大量运用乡土树种不仅可保障树木的成活率,还可增加景观的辨识度。以陕西省为例,陕西省主要的乡土树种有:陕西卫矛、西安桧、华山松、白皮松、沙地柏、猬实等,这些植物在当地自然分布或经过长期种植,已适应本地区的气候、土壤、光照、降水等条件,成活率高,生长性好,病虫害少,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不同的地域环境生长不同的乡土树种,种植方式不同、树种形态不同营造了不同的生态群落景观。乡土树种作为现代景观设计的主要构成要素,可提高景观的乡土气息,弘扬地域传统文化。
乡土地形地貌是乡土景观的重要载体,是构成乡土景观的基本元素之一。高原、丘陵、盆地、山地、平原构成地形的基本单元,不同地形特征形成不同的乡土景观空间。乡土色彩是乡土景观设计中最直观的一种呈现方式,人们可以通过最直接的方式感受当地的乡土色彩和整体形象。在乡土景观设计中合理运用乡土色彩可以体现地域性特征,以传统徽派建筑为例,白墙灰瓦,可以提取其白色和灰色运用于安徽当地的乡土建筑中,与周边环境相呼应,提升乡土景观的品质。
2.2 人文乡土景观
人文乡土景观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长时间的实践活动所形成的具有文化底蕴的精神产物。具有人文化、人性化的特征,是保持景观本土化的关键。人文乡土景观元素包含民俗民风、宗教信仰、风水观念等。
民俗民风是在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具有集体性、连续性、稳定性的特征。也是当地村民日常生活方式的真实反应,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沉淀,体现浓浓的地域文化特征。陕南的哭嫁、丈人节、哭丧歌等一些传统的民俗民风,是陕南的主要人文乡土元素,具有浓浓的文化属性,增强人们的凝聚力和亲和感。
宗教信仰是一种精神寄托,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宗教信仰差异很大,如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有很大的差异性。宗教信仰的不同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乡土寺庙,从而营造出一种具有宗教特色的乡土寺庙景观。
风水观念从精神层面上来说是人们对未来理想生活的向往。风水理论在景观层面,注重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在环境层面,格外重视人工自然环境和天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在具体景观设计中,将风水理念考虑其中,以迎合人们的精神需求。
3 乡土景观元素在新农村景观设计中的再运用
3.1 整体设计理念
新农村景观设计在挖掘乡村文化内涵、修缮现有民居建筑、优化农业景观结构的基础上,营造出宜居的魅力乡村,构建具有历史记忆与社会记忆的乡愁乡恋、诗情画意的乡村地域场所。将景村一体、以景带村、农居互兴三大理念贯穿于新农村建设中,推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注重乡村“一场一景”的营造,将一个个“农景”串联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根据新农村的功能定位,规划以传承、创新、再现为主题的核心景观,挖掘当地的乡土文化,结合自然景观和民俗文化资源,明确新农村的主题形象,再通过场地景点、农业风景化、全域美景化打造具有文化底蕴的特色主题新农村。
3.2 建筑形态再运用
在乡土文化景观建设中,对传统建筑风格的传承保护与创新改造显得尤为重要。加强保护民居、街道、牌坊等历史古迹,提取其建筑元素运用于景观设计中,保持原有的景观特色,尊重城市原有的肌理感和建筑风格,保护乡村传统文化,传承传统建筑风格特征。
建筑形态的再生运用其实就是对原有建筑形态再加工的艺术,不但要保留原有的特点,保护原有的建筑风格,还要创新出新的特点,唤醒原有建筑的魅力。提取建筑形态元素,可以提取其建筑的色彩、建筑形式、建筑的设计理念等元素,结合提取出来的乡土元素和现代建筑设计要素,进行创新与改造,形成新的建筑形态运用于景观设计中,使新农村的建筑形态能够再现传统韵味,增加人们的亲切感和共生感,便能创造出更特别的景观形态和景观空间。
3.3 民俗景观再运用
民俗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时代性,在新农村景观设计中,结合民俗文化和新农村景观建设,提升景观的文化内涵。种类繁多的民俗文化为现代景观设计提供丰富的灵感来源,传递文化价值,并作为主要的构景元素运用于空间设计、结构设计、建筑设计、景观小品设计等景观设计的各各方面。
新农村景观建设,以新农村乡土文化景观为载体,展现传统文化,再现传统文化。如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北方会举办各种秧歌、猜灯谜等活动;端午节南方会举办赛龙舟,吃粽子等民俗活动,这些都是可以提取出其民俗元素,再将民俗元素进行二次演变与创新,形成新的景观形态,再结合现代景观设计,产生出新的产物,这样营造出的景观空间符合人们的精神和物质需求。立足于现代,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合理融入传统民俗元素符号,满足当下人们的审美,让传统元素和现代元素进行碰撞,产生出新产物,同时也让传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3.4 乡土树种再运用
乡村景观植被设计中,根据场地的气候、地形、种植特点,在遵循因地制宜地原则下,更好地凸显地区文化特色。乡土树种易于养护,能够营造出多树种、多层次、多色调的园林景观植物群落,创造出一街一树的景观特色空间。在乡土植被设计过程中还需保护好原有的植物群落,充分挖掘现有的植物资源,尽可能保留原有的植被景观。
在具体新农村景观设计中,乡村绿化在植被树种选择上,市花市树、古树名木、乡土植物都体现着城市的文化底蕴,代表着城市的植被文化和地域风情。不同的树种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国家都代表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内涵,在植被设计中也要考虑到这些因素。
4 结语
乡土景观作为当地思想文化情感的载体,是人们日常生活、民俗民风的体现,是适合当地发展的具有当地地域文化特色的自然乡土景观、人文乡土景观在新农村景观设计中的有效景观探索。乡土景观是现代景观设计的主要构景要素,对保护当地的乡土文化,挖掘当地的乡土文化价值,传承历史经验,延续乡土景观的地域性文化属性起着积极的影响。乡土景观元素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对引导现代景观的健康、绿色、环保、可持续理念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活态化地运用乡土景观元素,使新农村建设能够彰显生态价值、再现乡土记忆,给人们营造一个宜居、文化底蕴浓厚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