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风沙地区交通岛绿地设计
——以清水工业园大清路交通岛为例
2021-12-09顾兴轲张慧
顾兴轲,张慧
(1 榆林市城镇生态园林技术服务中心,陕西榆林 719000;2 榆林市园林绿化服务中心,陕西榆林 719000)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交通岛绿地建设对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城市化的快速扩张和城市人口对土地的需求,我国城市和乡村绿地面积逐渐减少,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环境和资源问题。在当前园林绿化和绿地开发背景下,许多城市以节约型园林绿地为理念打造城市绿地,然而许多设计没能将节约型要素很好地融入其中[1]。以西北半干旱地区生态友好型交通岛绿地为研究对象,结合实际,针对缺水、城市绿地不足、生态环境薄弱等特点进行研究,以期为节约型交通岛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1 清水工业园大清路交通岛概况
交通岛是指控制车流行驶路线和保护行人安全而布设在道路交叉口的岛屿状构造物,其主要功能是引导交通、美化市容,通过绿化辅助交通设施,显示道路的空间界限,起到分界线的作用。大清路交通岛绿地位于榆林市榆神工业区清水工业园,大清路与铁路、通源大道交叉口,总面积15.5 万m2。现有4 处自然积水洼地,2 处植被茂盛洼地,现状高差较大,与路面高差最高处高出路面3m,最低处低于路面7m,最高处与最低处高差为10m。土质为沙质土,植被稀疏,主要以沙蒿、沙柳、野草为主,靠近积水洼地有少量的杨树、柳树、芦苇、香蒲、沙柳,场地内有10 余架高压电塔。
2 大清路交通岛绿地设计的基本原则
2.1 安全生态,环保节约
西北地区城市绿地建设往往趋于模仿和符号化,干旱地区生态交通岛建设缺乏实际意义。当地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制约和人居环境建设的现实需求,决定了西北半干旱地区交通岛绿地建设需要探索合适的方法、策略和技术途径。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的设计方法,这些绿化单元往往被单一的植物填满,没能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和审美价值。
大清路交通岛植物群落设计借鉴西北地区自然群落的原型,内序和外序是植物群落的两大特征。内部秩序是一个群落无形的“生态”,包括其结构、物种组成和种间关系。学习自然群落的内在秩序,可以赋予人工群落生态意义,提高植物群落的生态功能和稳定性。外部秩序看到的“外观”包括颜色、质地、季节和可感知的生物多样性。对自然共同体外部秩序的抽象提炼,可以再现公众对自然共同体的共同记忆[2],营造出既能满足生态服务功能,又能满足城市公众审美诉求的交通岛植物景观。
2.2 适地适树,生态效益最大化
水是影响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变化最重要、最直接的因素。西北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少,蒸发能力强,缺水是客观外部因素,难以改变,植物本身的生理特性能否适应干燥环境是植物的内在因素。因此,研究干旱地区植物耗水量,探索干旱地区植物的生理生态特征和植物对干旱环境的适应性,是营造节水型交通岛绿地的重要手段,因此,选择耐旱植物非常重要。大清路交通岛绿地的节水特性主要体现在植物耐旱、人工截蓄、节水灌溉技术应用3 个方面。其中,选择耐旱植物是最重要的方法,在植物中,乔木和灌木节水效果优于草坪。
3 大清路交通岛植物景观构建要点
3.1 科学规划,合理选择建设材料
加强交通岛周围的植被配置,提高引导效果,行车视线内采用通透式配置,保持与交通岛之间的视线。草坪上点缀灌木、孤树、花灌木,形成疏朗、开阔的绿化效果。交通岛中央绿地的主要功能是防眩光和美化,这些功能和现状要求绿色植物群落建设应由灌木和草本植物组成,形成双层结构。同时,群落具有根系浅、耐寒、抗污、生长缓慢、耐候性强等特点。根据视觉心理需要,植物品种不宜过多,以2~3 类为宜,植物景观单元群落高度在1.5m 以上,5 倍以上的树冠宽度能有效防止眩光,保障行车安全[3]。
在保障人与电力设施安全的前提下,高压电塔下绿化主要采取草灌结合的形式,靠近高压电塔外侧在满足相关规范条件下,选用乔灌草结合的形式进行绿化。通过景观处理手法,减弱高压电塔的压迫感,降低消除高压线的视觉及噪声影响。同时,通过景观处理手法,吸引人们的视觉焦点,从而起到弱化高压电塔压迫感的作用。充分利用不同类型材料,增强景观真实效果,大清路交通岛中使用的建筑材料主要是植物材料和硬质材料。植物材料可以将绿地景观的外在美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结合,提升园林景观的和谐性;选用不同颜色、不同尺寸、不同功能的硬质材料,充分展现地方特色,营造出独具地方特色的园林景观。
3.2 因地制宜,充分考虑生态效应的展现
(1)在规划大清路交通岛植物景观时,注重植物与植物、园林小品与植物的美感,在不扰乱生态平衡的前提下,与周围地形与植被相结合。(2)考虑植物的功能、艺术、地域、多样性和季节性因素。种植植物时,保证水平和垂直排列合理,乔木、灌木、草丛垂直多层排列,并进行单植、对植、丛植等,注意水平方向的合理分布。(3)交通岛绿地内的雨水设施应采取防渗措施,以防止不均匀沉降对路面和路基造成破坏。由于路面侵蚀作用严重,径流污染严重,需要改进雨水篦子和路缘缝隙,安装预处理设施。(4)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地形、植被、水系等要素,结合前期投入、后期维护及园林绿化效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等多种因素。生态系统具有新陈代谢和能量循环的功能,将生态设计理念运用于园林设计中,将城市规划与区域原生态环境有效结合,可以获得最佳的生态效益。
在生态设计中,充分尊重本土物种的生存环境和条件,科学选择外来物种,使其与本土环境完美匹配。大清路交通岛引入了基于生物学、美学、建筑等专业生态环境的先进设计理论、经验和技术,从根本上保证交通岛的生态效果,实现环境保护与美化目标的双赢。通过将关键资源整合到园林生态设计中,可以保持生态平衡,交通岛植物景观在一段时间内不发生变化。
3.3 以植物造景为主,体现地域文化与特征
根据城市环境现状和城市建设总体要求,从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角度,定位交通岛绿化景观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交通岛绿地的核心价值是结合区域的生态状况和人民需求来确定,对当地环境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分析,逐步确定当地生态环境改善目标,综合考虑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选择最优方法,促使当地环境持续作用于整体,促进整个生态环境的质变。制定规划实施效果评价指标和城市生态系统反馈,利用预期与目标的差距,调整当地生态适应设计方案。通过规模化应用色彩技术,构建最大化绿地量,充分发挥道路绿化生态效益。结合沙土现象,选择养护成本低、成活率高的沙生植物,如樟子松、云杉、旱柳、金叶榆、火炬、山杏、山桃、沙柳、紫穗槐、榆叶梅、风箱果、绣线菊、沙地柏、景天等。
另外,为了适应交通绿化带的粗放管理,可考虑抗病品种,特别是本土品种。同时,树冠的形状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树的形状像尖顶或锥体一样,具有向上的伸长和凝聚力,形成空间和视觉的焦点。种植时尝试通过使用生长缓慢的物种,保持景观的连续性,并减少经济方面的再投资。统一的自然环境设计是基本条件,可以引入生态绿色环境设计理念,妥善保护和改变自然景观,明确交通岛生态设计方向,确保交通岛绿地设计满足当地原住民审美需求,适应城市发展规划,提升城市形象。根据所在地的自然过程,结合榆林市的历史背景和民俗文化,打造具有特定历史文化气息的现代绿色城市。
3.4 海绵城市理念相结合,营造人性化空间
大清路交通岛充分利用现有自然地形、植被和水系,合理选择道路雨水,通过排水沟、草沟将雨水收集在现有的水坑和低地。根据需要,利用池塘雨水灌溉,在生态优先的前提下,结合自然方法和人为措施,最大限度实现水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的可持续性。是实施人性化关怀,促进人们提高社区意识和空间识别的一种有效方式[4]。遵循“以人为本”的环境设计理念,空间环境设计与人们的心理行为应具有内在的同质性,从而让创建交通岛绿地环境充满人性化——邻里感、归属感、亲切感、舒适感。由于城市绿地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的结合体,充分关注人类行为的心理特征,通过生态保护、修复和改造,形成点状平面的人性化空间网络形态。
4 结语
作为城市线状景观的节点景观,城市交通岛也是城市重要的标志性景观,打破了单一连续的线状道路绿化模式。在整体线性景观中,绿化设计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要求,绿地设计应考虑景观的整体性、韵律性、韵律性,在设计中探索和考虑道路绿化景观的文化内涵,从而提高道路绿地景观质量。城市道路、位置、道路分类、绿地宽度等必须因地制宜,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同时,与生态、舒适、美观、经济和道路工程密切结合,助力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