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师生行为心理校园公共景观设施设计的探讨

2021-12-09孔帅史慧敏刘雅瑄

现代园艺 2021年18期
关键词:校园环境设施校园文化

孔帅,史慧敏,刘雅瑄

(天津商业大学艺术学院,天津 300134)

校园公共景观设施虽不如建筑庞大、亮眼,但其是塑造校园环境氛围,提升场所服务质量的重要载体,目的是方便师生学习和生活。因此,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关注受众的行为心理需求,利用具有地域特色、情怀特性且易于亲近的公共设施服务于校园景观环境,不仅能丰富师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与休闲活动,满足他们的基本功能需求,还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情感,使其沉浸于欢乐、活泼、友善的校园氛围中[1]。有效地营造、传播校园特色文化与学术氛围,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促进师生身心健康、人文素养的良好发展。

1 当前校园公共景观设施设计的不足之处

对于校园管理,需深入到广大师生的校园生活中,剖析当下校园公共景观设施运用现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着重解决以下3 类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适宜的设计原则与方法。

1.1 功能模式单一

教育是民生之基、国之根本,尽管我国的国民素质、信息等教育理念与实践发展十分迅速,但相应配套、服务的校园公共景观设施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多数设计者依然认为,校园公共景观设施只是环境中无关紧要的点缀,并不会有多少人经常使用,只需具备基本的休憩功能即可,严重缺乏对当代校园公共景观设施设计的重视。分区规划主要分为常规型建筑、特色性建筑,常规型建筑根据地段、面积、需求群体、周围环境进行分区设计,充分与环境结合,既实用又美观。保持景观与周围不同公共空间的协调性,充分利用原本有限的面积,提升学校活力,优化师生活动空间。

1.2 情感共鸣的缺失

我国诸多校园景观设计都参照欧美等西方国家规划理念,同质化现象严重,即只注重视觉效果的直接呈现,忽略了校园情感的内敛融入,一方面导致校园公共景观设施并未体现师生行为与心理的差异,师生的交流活动范围相对局限;另一方面师生难以在与公共景观设施接触时产生情感共鸣,彼此情感相距较远,不利于塑造师生的学术品格,建设校园的文化情感[2]。

1.3 精神价值贫乏

学校是为社会培育优质人才的场所,其中,公共景观设施与师生接触较为亲近。一个好的校园公共景观设计在满足功能和形式需求的同时,兼顾育人作用,可以增强师生对校园的参与性与归属感。若公共景观设施设计忽略了精神象征与教育功能,导致其环境难以潜移默化地促进师生浸润于校园文化中,造成校园认同与归属感的缺失,不利于人才的全面成长与价值塑造。

2 满足师生心理需求的校园公共景观设施设计原则

公共景观设施已成为创建优质校园环境的重头戏,设计既要方便在校师生的日常学习、交流、工作等行为需求,又要将所需服务功能的类别、倾向予以细化。同时,在尊重区域特色与场所特征的基础上,注重审美心理、校园文化的传达,关注受众在此过程中的情感状态,及时予以关怀,不断提升用户体验效果。

2.1 强调环境服务的细节完善与情感关怀

校园公共景观设施自始至终是以服务师生为目的,设计准则更强调受众在日常学习与休闲中得到行为心理层面的关怀[3]。因此,应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从人体工程学出发,充分考虑多样化的行为需求。如适应于不同季节、时间、光照等条件下的活动类型、身体姿态所需的功能拆分与组合,兼顾实用、交互、美观的作用。既为各类人群的直接使用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又照顾到其心情状态的细微变化,增加受众身心愉悦的可能性,“以小见大”地体现校方与设计方对师生日常需求服务质量与情感健康的重视。

2.2 突出校园文化的视觉特征与精神内涵

校园作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莘莘学子努力学习,开拓思维、塑造品格之地,自然需要营造深厚的文化底蕴,以提升教书育人质量。因此,需要突出校园公共景观设施的视觉特征,对受众形成感官冲击与使用记忆,从而与校园生活中的多个片段形成联系,产生场景认同感,使师生能够深刻地记住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并逐渐根据教育水平的提升,不断丰富其精神内涵的感受。

3 影响师生行为心理设计元素的应用

如今,由于对教育重视程度的提升,人们对于校园环境的要求日益增多。校园作为师生学习、思考、研究、交流的重要场所,其环境质量也在影响着师生们思想观念的建立。专业能力学习与创新思维培养的场地并非只局限于课堂之上,更需融合于课堂之外的环境中。因此,校园公共景观设施设计应与时俱进,优化校园现有用地布局,通过对存量用地的开发再利用,利用环境促进师生交流及文化交融。利用色彩、形态、结构、材质、尺寸的不同,完善公共景观设施,从而规范引导师生行为。

3.1 色彩搭配的统一性

人们通过识别、感知色彩,产生联想与感受,从而反馈给大脑形成意识行为。这一过程十分迅速,可以说,色彩是人们在视觉感官下能最快给出结果,进行判断,影响情绪的一种元素,是与人心灵沟通最直接的情感语言。因此,设计校园公共景观设施时,依据色彩的心理指向性与文化象征性,予以合理搭配,形成统一的色彩层次。基于色彩情感与人视觉感官相对应,考虑到人的视觉经验并不单一,所以,色彩的丰富性对于感官反应十分重要。和谐、稳重、明快的色彩组合,能在朝气蓬勃的校园环境中更好地获得使用者的青睐与认可,使受众心情愉悦、乐于交流。

3.2 形态结构的特征性

校园环境有其纯粹、美好的空间特性与文化印象,校园公共设施设计与师生生活密切相关,是体现学校整体实力的重要指标。因此,校园公共景观设施的视觉形象与形态结构也应符合校园环境特征,即清新、简洁、质朴,而非如商业公共空间公共设施一样,过于注重“博眼球”带来的短暂性关注与使用时的喧闹。校园公共景观设施的形态结构需抽象化提炼校园文化,在特定的功能场合下,用富有创意的设计手法,将师生使用共性与心理个性融为一体,使其成为师生喜闻乐见的符号象征,精准、便捷地塑造校园环境的文化品质。

3.3 材质组合的亲近性

使用者通过观看、触碰校园公共景观设施的材质肌理,能立刻形成官能体感的直观印象与感受,这种回馈产生的情感因子将极大程度地引导用户的行为反应[4],评判产品质量,决定其是否安全、卫生、舒适。因此,材质的选择与组合需符合师生对于校园公共景观环境的生理需求与心理预期。例如,可在主支撑结构处使用金属、石材,与人亲近接触的部位使用较为自然、柔和的材料,如木材、塑料等。当然有一些新兴的复合型材料能够兼顾上述特性,也可用于校园公共景观设施一体化设计创新中。它们的准确使用,能保障设施的稳固性、安全性,将温度感、亲近性传递给使用者。

3.4 尺寸比例的宜人性

校园公共景观设施需根据不同的受众特征,在保证实用性的前提下,进行宜人的尺寸比例设计,用于完善产品使用细节。公共设施应充分衡量功能和形式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功能的前提下,满足对形式的需求,外形审美符合人体工程学要求。例如,以校园公共休息座椅设计为例,将校园属性与学生年龄段分布作为主要参考标准。如果学校是高中或大学,学生的身体机能特征均已接近成年人标准,座椅的高度、坐面、椅腰等界面、结构尺寸设计以青年人的平均身高为基准值;如果学校是初中,需要考虑学生生长发育程度的差异,进行多元化的尺寸、比例组合;如果学校为幼儿园或小学,休息座椅的尺寸、比例就不能照搬大学院校或中学尺寸设计,形态界面与结构的组合关系也会产生变化,更偏向于儿童的好动需求习惯。单一的形式主义已无法满足全体高校的需要,公共景观设施设计应尽可能考虑更多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协调功能主义与形式主义。但无论如何,设计宗旨都是让受众在使用时,从尺寸比例层面不经意间感受到舒适、尊重与关怀,从而与产品产生亲近感。

4 结语

综上所述,良好的校园公共环境设施强调环境服务的细节完善与情感关怀,能够突出校园文化的视觉特征与精神内涵,丰富学生心理。具体来说在应用中:一是利用色彩的统一性,合理搭配,给学生舒适的色彩感受;二是校园景观设计应具有特征性,加深师生对于校园文化特征的印象;三是注重设计比例和选材的舒适性,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以多元化的校园文化、生态建设等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满足师生心理需求,创建可持续发展的校园模式。

猜你喜欢

校园环境设施校园文化
轻简小农机解决设施蔬菜大问题
民生设施非“摆设”
校园环境卫生大比拼
太原市61个村要建污水处理设施严禁直排入河
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探究
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探究
我校再获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环境设计中校园发展研究
冰雪休闲体育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迎接新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