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河道生态景观设计探究

2021-12-09韩亮

现代园艺 2021年18期
关键词:河道景观设计景观

韩亮

(北京京润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北京 100000)

河道系统是城市体系发展的核心要素,人类的生产生活、娱乐休闲等活动都与河道密切相关。现代工业文明的高度推进必然伴随着环境污染和潜在的生态破坏,各类与水相关的生态问题频发后,使环境保护和城市发展间产生了更激烈的矛盾和冲突,导致恶性循环和连锁反应。

1 城市河道生态景观设计的作用与原则

1.1 作用

与自然河道不同,城市的河道设计要考虑到河道和周围环境的关系,还应该统筹人文、政治等多个方面的工作要求与功能设计。在城市河道的生态景观设计工作中,需要按照地理位置和受众人群综合城市层面的整体规划要求,进一步确定相应的景观布局措施,并设置景观的亮点、主题要求,按照城市水系统的设计标准,结合具体的措施满足现代化城市的现实需求。具体来看,河道的基本功能在于防洪、抗旱等方面,满足城市和城市区域周围的水土安全等要求。而从生态角度来看,水系统在改善区域环境方面的意义非常突出,河流也是城市空气对流的一个重要载体,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方式之一。城市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的休闲空间开始被压缩,城市河道景观设计已经成为现代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城市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环节中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要重视对城市河道的景观设计工作,充分满足城市的各种需求[1]。

1.2 设计原则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的原则众多,但核心内容是以多学科知识为基础,给城市规划提供参考依据。在布局方面,应综合考虑连续性和协调性的发展原则,确保河流生态功能与城市的总体规划保持同步,并服从整体发展需求,与城市绿色空间协调发展成为一个绿色的网络系统。因此,城市河道景观设计会保持原有的生物群落,并且稳定河流本身的生态系统,实现自然和人文的共同发展,达到自然要素和人类文明成果的共同发展,在形象设计层面体现城市的深刻内涵,满足社会公共服务需要。

从另一层面来看,城市河道关系到城市规划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工作,景观设计在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同时,要注重安全性的生态要求,基于重点理论设置项目管理方案,且不同背景和文化环境的城市在河道景观设计方面也存在着不同,就需要差异化分析。

1.3 设计内容

从具体的设计内容来看,河道设计、堤防设计、植物设计和设施设计是城市河道景观的主要组成部分。河道设计是基于城市空间形态差异作出的调整,能够满足城市发展需求并和周围的环境相互适应;堤防设计有利于周围地区的安全,在符合水文学原理的基础上,让河道有基本的防洪功能;植物设计是绿化设计的主要部分,考虑到美观层面和自然和谐的要求;设施设计是从历史文化角度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给人们的日常活动提供物质保障和设施保障。可以看出,不同的设计模块充分体现景观水文学、景观生态学和景观水工学的学科特征,然后围绕视觉景观、环境生态、公共行为等方面的要求研究如何创设舒适的物理环境、精神环境、心理环境,重塑景观格局。

2 城市河道生态景观设计方案

2.1 设计流程分析

城市河道具有水利功能、景观功能和生态功能等众多功能,因此,关注的内容和设计流程众多。首先,要提前勘察河道周围的建筑物分布情况、水系规划情况,尤其是周边用地是否会影响城市河道设计。在做好上述工作后,再结合周围的植物分布规律和动物种类确定生态状况。从水利角度来看,要重点关注区域内的地质勘查报告和水文气象资料,确定范围内的防洪标准和可以设置的堤防等级、水利特征,进一步确定河道现阶段的形态。传统的护岸材料在使用方式和结构标准上也要和水工建筑设计模式保持协同。

从宏观层面来说,要结合周围环境因素确定合适的改造方向,并且从生态、美观的角度重新进行环境设计,使人们的体验更加丰富,制定资源分布的规律,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水域环境。此方面可参考日本京都鸭川改造方案,该地区注重河道的空间形态调整,舍弃了原有的矩形断面设计方式,而是采用复式断面获得双层的河道断面空间,并且在确保防洪标准的前提下,在护岸结构设计方面采用了很多天然材料,并在两侧种植了樱花树,不仅提升了植物景观的效果,同时还发挥了水利、生态的互相关系发挥社会价值,扩大城市河道的影响辐射范围,获得了更加稳定的改造空间。

2.2 自然化河道改造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作为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除了要考虑到生态层面的功能形态外,还应该综合评估和周边城市之间的关系,在设计之前则应根据地形地貌、环境因素和城市发展的客观状态设计发展策略和改造方向。如当前的城市建成区域内本身存在着大量的人口和建筑物,城市河道的改造区域实际较小,缺乏可压缩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难以通过拆除堤防的方式大规模地改造河道形态。此时,要综合评估城市建成区域的范围,了解项目和周边的用地关系,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以结合周围的公园、绿地等资源拓宽可建设的空间,减少对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以发挥河道改造的价值。

同样,可参考借鉴韩国清溪川改造设计。由于清溪川中部地区是城市过渡带,周围同时还配备着大规模的商业活动中心,人流量相对较大。因此,改造时不仅要考虑河道的生态要求,还应该减少占地范围,给人们提供合理的步行场所[2]。一般情况下,城市河道的景观设计层面,应用景观元素要体现城市公共空间的特征,给人们提供合理的设施体验空间,让景观同时具备社会服务功能。如各种植物的不同状态在空间内设置垂直面,然后将绿色植物沿着河道两侧铺设进行环境烘托,就可以创造视觉和心理层面的平衡感。

2.3 配套设施设计

河道的配套设施建设主要指的是与城市河道相关的文化景观、设施景观等。在现代城市发展环节中,休闲旅游已经逐渐成为现代社会人群的生活方式之一,特色化景观在文化层面的优势更加突出。河道景观与一般的主题公园存在区别,它并不过度关注设施本身的美观程度,但重视发挥河道景观要素的功能,充分考虑到观赏、实用功能,配套设施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地形展开,注重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呼应,形成功能区域范围内的视觉引导。

以构筑物设计而言,城市河道的附属设施建筑物以桥梁居多,桥梁设计需要在形状和使用功能层面反映出协调而统一的区域景观要素。河滨城市的交通系统相对比较集中,道路、桥梁的网络设计要关注空间环境的和谐要求以及建筑物本身的衔接,防止和城市道路出现冲突。而从内部设计的层面来看,需要保持城市肌理和水体空间的一致性,并且尊重河道本身的形态延续价值,避免城市和水体被“分割”。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河道景观设计的配套设施应该以天然物品为主,包括石料、植物等,既让项目体现城市的自然特征,同时有明确的文化主题,有效地展现城市的文化内涵,尽可能地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总而言之,在河道景观设计时,通过配套小品设施可起到增加识别性的功能,提升人们对河岸环境的整体认知,凸显空间价值[3]。

2.4 建筑物设计

建筑物设计即“滨水建筑”,作为城市河道景观组成等级基本要素,应注重和水之间的联系。通常滨水建筑和水体间的关系可以通过3 种方式实现,一是直接将建筑设计在水体的一侧、双侧,或是通过道路形成纽带式的景观。二是临水而居让水体本身充分体现出自然活力。三是在水中修建通往水表面的建筑,让河流的总体景观具有标志性和代表性,在原则上应该和当地的城市文化风格协调一致。

在建筑实体的处理方面,要以确保防洪安全为前提,然后严格结合水利参数和景观要求综合设计。如滨水广场是城市河道中的重要节点,也是人们在闲暇时进行聚会的场所,这种小型建筑可满足人们的娱乐、休闲需求,丰富人们的体验。所以,此类广场通常设置在离水域200m 以内的区域。相关研究表明,人们的步行距离满意度是200m,超过这一范围人们前往某个区域的热情会大幅度降低。在亲水区的建筑和活动区之间设置台阶进行过渡连接,给人们提供最佳的观景体验。但需注意的是,城市河道景观始终要保障生态优先的基本要求,在体现和谐自然生态景观的同时,展现建筑物本身的文化底蕴,展现现代化河道景观的文化内涵[4]。

3 结语

城市发展的历程中城市河道的作用异常突出,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也让设计思路不断发生转变。西方国家很早就开始针对城市河道景观设计进行反思,并且旨在以“近自然化”的理念重塑空间形态。我国在城市河道方面也应关注基本功能形态,统筹景观和城市发展间的联系,平衡防洪和景观生态功能,创造人、水的和谐共生局面,以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促进城市化进程。

猜你喜欢

河道景观设计景观
景观别墅
城市河道综合治理的理念及应用
生态修复理念在河道水体治理中的应用
景观软装在地产景观的应用及市场前景
垂直绿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景观平面图》
积极做好河道治理中的生态修复与建设
河道里的垃圾
伍丹景观设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