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民宿中灰空间活化景观设计探讨
2021-12-09边青
边青
(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陕西西安 710109)
旅游业发展速度持续提升,既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也为地区带来了较多的就业机会,有助于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具备多重效应。应当掌握时代发展机遇,将地域性产品特色推广到全国,拓展收入渠道。当各项条件允许时,可充分发挥房屋建筑资源,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建设具备地方特色的民宿建筑。民宿活化景观属于物理概念,物理活化多为动态状态。乡村民宿中,活化景观定义属于直达内心的感受。在民宿设计中,灰空间具备重要作用,但却极易被忽略,可起到烘托过渡效果,如露台、通廊、玄关等。
1 “灰空间”在诗意民宿设计中的作用
在早期发展中,“灰空间”注重应对自然环境,但随着建筑规划理念的变化,开始主动营造“灰空间”,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全面满足居住建筑发展需求。“灰空间”具备灵活性、非确定性、模糊性特点,应用范围广,可处理功能多元化问题,因此,“灰空间”在诗意民宿设计中的作用如下。
1.1 交通功能
在“灰空间”中,交通属于重要功能,可作为诗意民宿辅助空间,功能流线节点空间。在诗意民宿中,“灰空间”具备鲜明特点,通过“灰空间”形式,将廊作为交通枢纽。
1.2 内外部空间连接
“灰空间”属于交通流线节点,可有效衔接内外部空间,起到连接室内外空间的功能。如阳台,不仅可融合外部自然,还可贯通室内功能空间,属于内外部功能空间的重要过渡。
1.3 营造领域感和场所感
“灰空间”可满足基础功能,营造空间氛围,如领域感、场所感。人们致力于打造“灰空间”,多是由于室内空间过度封闭,外部空间缺乏隐私感所致。针对归属感、领域感、场所感等问题,可架空居住建筑中底层。从总体发展角度分析,“灰空间”与人类交往活动的关系密切。
2 “灰空间”活化景观设计
“灰空间”最早出现在专业行业内,被称为“泛空间”,是建筑内部与外部环境产生的过渡效应,可完美结合建筑物内部空间、外部空间,包含建筑檐下、柱廊。该概念在建筑区域周边,包含广场、绿化带等。在建筑领域流行“灰空间”,和传统概念的差别较大。在现代建筑领域,“灰空间”具备多种含义,(1)色彩概念,主要是混合不同色彩,使其衍生别样感觉,呈现灰色装饰建筑风格。(2)室内外过渡空间,遵循建筑行业发展现状,合理应用走廊、庭院等空间,高度重视空间使用情况,并将其纳入重要位置。由于受以上思想影响,“灰空间”认为是半私密、半公开的中介空间。该类建筑空间具备过渡性质,可将建筑内部、外部空间进行完美融合,淡化室内外空间界限感,确保建筑物内部、外部空间形成统一整体,消除距离感和分割感,呈现出自然、舒适状态。
3 居住区“灰空间”营造手法
3.1 营造空间形态
在空间建设中,人们对距离感的要求较高,需要建设过渡空间。小空间可带来安全感,属于小群体交流最佳场所,建设具备弹性边界的灰空间,既可满足心理需求,又可满足活动需求,展示出不同空间尺度。
3.2 营造空间序列
空间序列主要为空间环境顺序关系,可满足物质功能、行动活动需求,带来心理、生理的积极体验。人类并非静止观察状态,而是在空间中不断行动,形成完整空间感受。所以,时间与空间属于空间体验共同作用体现。注重打造空间序列感,能结合时间、空间因素,建设具备层次感的空间序列。
3.3 比例与尺度
比例主要为形状、空间尺寸数字关系。尺度属于各要素构成的空间量,对空间处理影响较大。“灰空间”、周边环境,可以构成“灰空间”比例。合理处理“灰空间”比例关系,可带来舒适度。在不同范围内,建筑整体、构成要素形成尺度。“灰空间”尺度设计,不仅要满足功能尺寸要求,还要分析环境尺度、人体尺度。在“灰空间”规划设计中,通过熟悉构件比较,可打造适宜的尺度空间。
4 诗意民宿中“灰空间”活化景观设计
不同建筑的形态造型均不相同,但是都会存在“灰空间”,存在于隐匿空间,巧妙切割建筑室内、室外格局,可加强室内外通透感,不会出现累赘、拖沓情况。
4.1 室内环境设计优化
在建设诗意民宿时,主要应用原有住房建筑,该类建筑不具备诗意民宿功能性特点,无法胜任诗意民宿服务工作。当住房建筑原始构造存在不足时,内部空间格局会呈现出拥挤感、凌乱感,限制居住者日常行动,影响其心理舒适度。注重调整房屋建筑内部构造及创新设计构造,可展示出重要特点。如注重房屋建筑内部结构组成处理,在原有功能基础上,扩展相关性能,确保房屋建筑空间具备较强空间性能,满足诗意民宿营业标准、居住标准。对民用建筑改造的民宿来说,建筑内部空间布局混乱,室内空间利用率不高,会极大影响入住者日常生活,还会影响周边居民日常出行。针对此问题,就要打造“灰空间”,“灰空间”功能性强,可有效过渡建筑物内部空间,确保空间色彩统一性,确定各项功能细则,满足桥梁需求。
4.2 扩展室内外景联系
在打造诗意民宿时,不仅要美化设计建筑内部,建设多层次、感官性景观,还需要优化处理室内、室外景观联系,确保二者过渡具备循序渐进美感。通常情况下,建筑物“灰空间”具备功能优势,可展示多样化特点,缩小连接空间差异性,降低“灰空间”感知度。所以,在打造诗意民宿时,应确保室内空间、室内环境的自然过渡,应注重诗意民宿室内环境规划,全面满足居住舒适度要求,满足人们对环境美观度的要求。
为了实现上述综合规划目标,应注重前期准备,深入调查和研究民族内部形态、周边环境,确保数据信息记录的完整性,不遗漏细节问题。针对诗意民宿室内外景观过渡设计,应遵循民宿特征、环境地理位置,确保方案规划建设有效性。民宿比较注重绿化设计,吸引大量潜在住户。因此在打造诗意民宿时,还可建设入户花园,提升民宿景观美感,有效缓解民宿房屋功能分区问题,同时,美化民宿内部环境,营造内部空间层次感,确保民宿室内、室外过渡效果。
4.3 活化景观细节设计
空间体验在景观设计中也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必须注重过渡性空间设计。园林景观中,各要素映衬、过渡,园林空间、建筑空间、城市空间衔接,能促进人工空间与自然空间的转换,“灰空间”具备重要作用。
在实体与空间艺术创造中,灰空间作用形式较多。“灰空间”为景观因素,可提升园林景观层次感,增加园林景观深度,产生景观虚实感。如留园入口空间采用“一波三折”处理手法。所以,深入分析和总结园林“灰空间”,与人们关系密切,体现了人们对景观设计的追求。
4.3.1 植被与水体。在硬质空间中,合理应用水体、植被等可柔化景观设计。由于工程自身特色,可为景观提供感性、生机、活力空间。不同形式、色彩组合,可加强人体听觉与视觉刺激。由于色彩、形式变化,能加强园林景观的时间与空间交换,避免景观设计过于单一。
4.3.2 台阶。台阶可转化不同高度差,连接不同高差的地面。台阶过渡空间不仅具备交通性质,也可创造优美线条造型,展示出艺术美感。在园林景观中,台阶不仅具备功能性,还可结合场地空间,营造具备韵律感的空间。
4.3.3 小品。视线引导基础设施建设,如雕塑、花坛、座椅等,通常设置在邻近空间连接位置,如私密空间、开放空间、人工空间、自然空间等。在景观设计中,小品可起到点缀作用,引导和汇聚视线,从而形成焦点,展示空间区别感。
4.3.4 铺装。在景观设计中,地面铺装可划分空间,但并非为材料变化,而是凸显出形式变化。针对卵石模纹,地面铺装凭借不同形式组合,可体现出空间感,确保心理和生理获得满足。
4.3.5 整体与局部结合。在园林景观中,各要素并非独立存在。项目规划设计中,一般需要相互穿插、渗透,凸显整体协调性。若只是存在局部,则单一要素占据主导,只能强调自身。
“灰空间”属于建筑室内外模糊空间,可转变自身功能定位。但由于“灰空间”变化方式较频繁,会影响明确性,消除传统景观设计的复杂感,追求高灵动性。“灰空间”可丰富空间层次,扩展空间功能,加强空间意境美。在规划设计景观时,应全面考虑物种多样性,建设高效生态环境,确保园林覆盖层的稳定性,还可以增加绿量。
5 结语
综上所述,住宿已经成为外出旅游的重点考虑问题,高舒适度住宿条件,既可以舒展身心,还可以带来别样旅游感受。所以,优化设计诗意民宿,已经成为旅游业重要内容之一。诗意民宿和民用住房比较接近,但是所呈现的功能作用不同。只有全面掌握细节问题,才可以展示出不同功能作用,细化处理各项潜在问题,以此建设高效化视觉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