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户化肥减施意愿与行为研究进展

2021-12-09邹小园郭金润梁耀明

广东农业科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施用量农地过量

邹小园,郭金润,梁耀明

(1.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2.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农村的生态环境状况关系着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生态振兴作为“五个振兴”之一,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指出,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然而,由于农业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高度依赖,以及农业生产对化肥农药的依赖,使得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化肥农药的滥用则成为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1]。

化肥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是粮食的“粮食”,化肥施用量的增加促进了农田抗灾能力的提升、粮食作物单产和总量水平的提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显著贡献。但随着化肥的过量施用,施肥增产效应逐步下降,肥料利用率也趋于较低水平[2]。虽然化肥本身无害,但施用量过多,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也透支了资源环境。我国化肥施用量总体偏多,远高于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农村农业部,2017)。过量施用化肥不仅容易引起土壤酸化、板结和次生盐渍化等问题,使得土壤肥力降低,影响农业生产力与农产品品质,并导致我国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化。这显然不利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生态宜居的实现。

化肥减量增效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生态振兴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农业转型和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受到政府和学者们的广泛重视。2015 年,原农业部印发了《到2020 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开始大力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学者们也从过量施用化肥的特征及减施潜力、农户施肥行为与减量施肥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等多方面展开了大量研究。本文对农户化肥施用行为及减施意愿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与评述,以全面了解我国农户减量施用化肥的现状,以及影响农户化肥减施意愿与行为的因素,以期引导农户科学合理施肥,促进农业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转变。

1 农户化肥施用行为相关理论

通过梳理国内大量相关文献发现,我国关于农户化肥施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受两种理论思想的引导:一是Schultz 为代表 的理性小农学派提出的利润最大化理论[3],二是由Ajzen提出的计划行为理论[4]。前者有助于研究农户化肥施用量及其行为决策,后者则从心理因素视角研究农户化肥减施的行为意向。

利润最大化理论认为,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农户的所有行为是在权衡其成本和收益后对资源做出的最优选择。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他们的农业经济行为兼具同是消费单位和生产单位居民所具有的货币经济特征,因此农户是理性的“经济人”,当农户面临多个可供选择的方案时,会选择能为其家庭带来利润最大化的那个方案。而后来出现的风险厌恶理论则对利润最大化理论进行了拓展,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的引入进一步解释了看似不合理但实质上是出于规避风险理性考虑的农户经济行为。有学者[5]以利润最大化和风险厌恶理论作为研究化肥施用量的基本理论,并假定当化肥施用过量给农户或其家庭所带来的效用并非最大化时他会愿意降低化肥的施用量,而农户对农业生产和生活中面临风险的态度会影响农户对化肥施用量的理性决策。

计划行为理论认为,意愿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原因。个体行为意愿由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3 个因素决定,一般来说,个体的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越趋于正向,知觉行为控制越强,个体的行为意愿越强烈,也就越有可能执行某种行为。目前,计划行为理论模型多被运用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应用于解释农户在某种农业活动的行为意识研究中,国内不少学者也借助计划行为理论对农户化肥减施意愿展开研究,并进一步探讨农户减量施肥的意愿与行为的差异。但该理论也存在不足之处,因此在研究一些具体情况下的个体行为选择时,要根据研究的实际问题对计划行为理论加以修正和扩展,如在模型中增加变量,以适应特定的研究对象,增强模型的预测能力[6]。

2 我国农户化肥施用量研究

目前我国存在过量施肥现象。总体来说,我国化肥施用强度大,生态经济合理性各异,区域差异明显,环境风险高,减量增效潜力大。近些年情况有所改善,化肥施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初见成效。然而,农户对过量施肥的认知水平不高,且关于化肥过量施用的原因暂无一致性结论。

2.1 农户化肥施用量特征

化肥施用过量是相对于最优施肥量而言的。其中农学、经济学和环境学分别基于最高产量、利润最大化和化肥产生的环境外部成本考虑最优施肥量。从施肥量来看,许多学者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得出了化肥施用量已经超过经济意义上的最优施肥量的一致结论[7]。小麦、玉米和水稻3种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均存在过量施肥现象,平均化肥过量施用程度超过30%[8-9],主产区化肥减量潜力可达450 万t[10]。从时空特征来看,我国化肥施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11],绝大多数省份施肥过量,其中海南省化肥施用强度最高,河南省次之,同时也有不少省份施肥不足[12];到2017 年,化肥施用生态经济不合理的省份大为减少,农户施肥合理性有所改善。进一步从空间关联格局来看,我国主要粮食作物过量施肥程度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聚集程度显著,且其冷热点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13]。最后,从施肥结构来看,氮肥、磷肥施用过量较为严重,钾肥施用不足则相对普遍[12,14]。近期研究发现,高氮中磷低钾的施肥结构逐渐得到了改善,氮磷钾肥料的比例增加到了2017 年的1︰0.52︰0.45,接近于发达国家和我国大田作物氮磷钾比例1︰0.5︰0.5 的水平。

2.2 农户对过量施肥的认知水平

农户是我国粮食作物的主要生产者和化肥的主要施用者,也是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过程中的主要参与者。虽然一些农户能够意识到当前作物生产存在过量施肥现象,也能认识到过量施肥对作物产量、品质和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但过量施肥并未引起绝大多数农户的足够重视,他们在进行施肥量决策时很少考虑过量施肥会造成面源污染,也不了解过量施肥的具体危害,不能全面认识过量施肥对环境的直接危害,对间接危害的认识更是不足。但也有研究认为,农户过量施肥是其追求家庭效用最大化的理性决策,是在对土壤肥力认知信息不充分条件下规避风险的理性选择[15]。提高农户对过量施肥的认知水平,有助于增强其减施化肥的意愿。

2.3 农户过量施肥的原因

目前,关于我国化肥施用过量的原因仍存在较大争议。一些学者认为,种植结构的调整造成我国农户化肥施用量大幅增长[16],也有学者认为化肥施用强度的增长是化肥施用总量增长的主因[17],部分原因来自劳动力的非农转移[18]。另有一些研究则认为,化肥行业的限价政策以及财政补贴政策[19]、农资市场差异化和农户信息不完全[20]、农户风险规避行为[21]等是导致我国农户过量施肥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劳动者文化程度、土壤质量、技术培训等因素也对此产生影响[22]。

3 农户化肥减施意愿与行为差异研究

3.1 农户化肥施用行为影响因素

2015 年原农业部下发《到2020 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大力推进化肥减量提效。研究表明,在满足粮食安全与生态环境的双重约束下,实现农业生产力的有效配置及资源循环利用后仍然有余的量,即为化肥的过量水平,也是化肥减量目标的设定[23];在低碳绿色农业发展初期,按照标准或低于标准施肥的农户被视为化肥减量施用农户[24]。适当减量施用化肥,既能保证作物产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又能减少对环境的危害,从而实现农业高产、高效、可持续健康发展。梳理有关化肥施用行为与减量投入的研究文献发现,影响农户减量施用化肥的因素主要有4 个方面:农地特征因素、社会经济环境因素、农户个人和家庭特征因素,以及农户认知与态度因素。

3.1.1 农地特征因素 已有文献主要从农地资源禀赋、农地经营特征和农地流转3 个角度研究农地特征因素对农户化肥施用行为的影响。首先,农地资源禀赋中耕地面积越大,越有助于促进农户减量施用化肥[24]。但田云等[25]研究则认为,种植面积小的农户倾向于选择低于标准施用化肥。这可能与生产方式和区域差异有关,前者是基于生态脆弱区农户的施肥行为得出结论,而后者是农业生态环境较好的中部农业区,在耕地面积较大时,农户主要采用资本密集型生产方式,加大了化肥等物质生产要素的投入。土地细碎化会增加农户的劳动投入[26],抑制农户化肥减量施用行为[27]。农户拥有的农地块数较多时,不利于机械生产,为保证产量,农户会选择加大化肥等农业投入以替代人力短缺和机械投入。

其次,从农地经营特征因素来看,土地经营规模、地块集中程度和土地租金对农户化肥投入均有显著影响,且农地经营规模的影响程度最大,地块集中程度次之,土地租金影响最小,完善土地租金的定价机制有助于化肥的减量投入[28]。国外学者对于经营规模的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结论。Nkonya 等[29]研究发现,规模较大的农场使用化肥更少,随着农户经营规模的扩大其化肥投入量会不断减少;国内研究也发现,农业规模经营确实有助于化肥的减量施用,但也要考虑诸如农户年龄、受教育程度、研究所在国别和研究时间等调节变量的隐性作用机制[30]。

此外,地权的稳定性和流动性对农户化肥施用行为也有较大影响。农户可能受当前较短土地承包期限的影响,未能从耕地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长远利益出发减少化肥施用[31]。规模流转有利于发挥地权流动性效应,流转期限延长可以提高转入农地经营权的稳定性,从而显著降低农户化肥使用强度[32]。而确定的流转期限可以增强农户对农地经营权的安全预期,从而减少农业生产中的掠夺性经营行为,减量施用化肥[33]。但农地流转对化肥减量的影响会受到地块规模的影响。若转入农地呈细碎化特征,由转入农地形成的经营规模扩张带来的化肥减量效应会被土地细碎化程度的加深而抵消;若转入农地呈连片特征,则由此形成的地块层面的规模经济将显著促进化肥减量施用[34]。

3.1.2 社会经济环境因素 农户的化肥施用行为还会受到社会经济等外部环境的影响,例如基于机械使用的生产方式转变和培训技术的推广,以及不断发展的分工经济等。化肥减量技术的大面积示范推广是改变农户施肥观念的有效举措[35]。一方面,参与技术培训与实地指导,能够有效引导农户科学合理施肥,对化肥减量施用具有显著促进作用[36-37]。此外,农户与亲朋好友,特别是邻片农户之间进行技术交流有助于农业生产经验的共享,促进连片地区统一施肥,从而实现化肥减量施用[38]。可见,“邻里效应”和以社会组织关系为主的社会资本在农户减量施肥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9-40]。另一方面,机械整田、机械插秧和田间管理服务能够有效推动农户减量施用化肥[38]。相比于传统的粗放耕作方式,机械作业的精细化和生产性服务的专业化有助于降低农户化肥的过量施用程度,因此生产方式的转变是实现农户减量施用化肥的有效路径之一。此外,随着分工经济的发展,农业分工能够有效降低化肥施用量,其中横向分工与纵向分工分别通过人力资本积累和迂回技术引进效应促进实现农户化肥减量施用[41],而服务外包也有助于化肥减量[42]。

3.1.3 个体和家庭特征因素 个体和家庭特征对农户化肥施用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客观条件上,包括农户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是否具有干部身份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身份等个体特征,以及兼业程度、农业收入占比和劳动力人数等家庭特征[24-25,33,43-44]。研究发现,年龄较小、受教育程度较高、务农年限较长的男性农户更愿意在农业生产中减量施用化肥[43-44];此外,具有干部身份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身份等社会关系网络特征的农户倾向于按标准或低于标准施用化肥,但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越高会抑制农户化肥减施行为[25,33]。黎孔清等[24]研究进一步发现,农户家庭兼业程度对化肥减量投入有正向影响。随着家庭兼业程度的提高,农户从事农业的时间减少,农业生产收入只占家庭收入的小部分,也即家庭非农收入增加,抵抗风险的能力增强,从而愿意主动减少化肥投入。

3.1.4 农户认知与态度因素 根据认知行为理论,认知对行为起中介与协调作用,人们可以通过正确解读外界环境事件的意义来改变认知,从而影响和修正行为。一方面,农户较高的相关认知水平对化肥减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比如,农户对低碳农业的认知程度、对化肥面源污染的认知程度、对化肥减量的认知程度越高,且有施用有机肥,其主动采取减量施用化肥行为的可能性越高[24-25]。另一方面,农户风险规避态度与其化肥施用行为呈负相关关系。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农户风险规避态度较高,更不愿意承担相应风险,从而影响他们在农业生产中的决策和投资行为[45]。而我国农村家庭需同时承担生产经营风险和生活风险,农户要面临作物产量、农业生产成本、农产品价格和经济政策的变异性。因此我国农户对待风险的态度多为规避型,农户风险规避程度越高,越倾向于施用更多的化肥以避免潜在的产量损失[21]。

3.2 农户化肥减施意愿影响因素

除了直接研究农户的施肥行为,也有学者借助计划行为理论等从农户心理因素视角探究其化肥减施的行为意向。研究发现,我国华北平原地区农户化肥减施意愿较低,仅有25%的农户愿意在小麦或玉米生产过程中降低氮肥施用强度[5]。在洱海流域上游,50%以上的受访农户愿意减少化肥施用量[46]。若给予适当补偿,超过70%的农户表示愿意减量施用化肥[47]。

梳理已有文献发现,愿意减量施用化肥的农户具有以下特征[5,46,48-50]:(1)农地特征:灌溉条件好,土地区位优,且是非租用土地。(2)社会经济环境特征:参加农业社会化服务,接受补偿意愿强,接受过科学施肥技术培训与指导。(3)个人家庭特征:女性居多,年龄小,文化程度高,从事农业生产年数短,家庭种植业收入占比低且非农就业人数少。(4)认知与态度特征:会施用有机肥,对有机肥好处认知、减施政策认知、化肥施用量认知、施用环境效应认知清晰,对周围环境较不满意,持非规避型风险态度。

对于自家土地,农户更多考虑长期收益,而对于租用土地,农户更倾向于“透支肥力”以获得更多的短期利益。此外,从农业投入角度看,家庭非农就业人数越多,农户会选择增施化肥来替代劳动力投入不足;且非农就业人数越多,家庭收入越高,即越有条件通过增施化肥替代施用农家肥。从产量角度看,家庭农业收入占比较高时,农户对农业生产性收入的依赖性较高,对风险持谨慎心理的农户为避免产量损失而不愿减施化肥,故增加非农收入有助于增强农户减量施用化肥的意愿。

3.3 农户化肥减施意愿与行为差异分析

对比农户减量施肥意愿与行为的差异发现,务农年限较长的男性农户减量施肥行为更明显,而从事农业生产年限较短的女性农户减量施用化肥的意愿更强烈。从务农年限来看,务农年限较长的农户可能由于形成施肥惯性而不愿降低施肥量。从性别来看,一方面,在减量施肥行为意向研究中,高达94%的农户家庭以男性为户主,而男性户主可能在化肥资源配置时没有女性精打细算,更关注产出而非净收益,因此更不愿意减量施肥;另一方面,由于越来越多男性外出务工,女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与亲朋邻里交流获得更多经验,从而愿意减少化肥施用量。

然而,大量经验证据表明意愿并不等同于行为,通常意愿高于行为[51]。比如,余威震等[52]研究发现,农户在 采用有机肥技术意愿与行为上发生悖离,其中性别、年龄、从众心理、土壤肥力以及种植规模是深层根源问题。黄炎忠等[53]也发现农户对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采纳的意愿与行为存在偏离,认为技术环境中的地块要素与原料获取是主要影响因素。而李昊等[54]则从公平性感知视角对农户农业环境保护高意愿低行为现象展开研究。社会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对个体行为的分析普遍认为,个体的行为意愿是其对某一特定行为是否愿意执行的直接心理陈述,代表了想要执行该特定行为的程度。当这一特定行为能带来积极结果,尤其是个体意愿与其行为目标一致时,意愿向行为的转化会更充分[55],反之,该转化过程受阻[56]。关于我国化肥减施意愿与行为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开展。

4 结论与展望

针对化肥过量施用程度评价与减施潜力、农户对化肥减量施用的意愿与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国内外学者展开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系列有价值的成果。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我国化肥过量施用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减施潜力大;但农户对此认知水平较低,增加了环境污染风险;(2)影响农户化肥减量施用意愿与行为的主要因素可归为四大类:农地特征(如农地资源禀赋、农地流转与经营特征)、社会经济环境特征(如机械使用、技术培训)、农户个体和家庭特征,以及农户认知水平与风险态度;(3)影响农户化肥减施意愿与行为的因素有所差异,且存在高意愿低行为现象。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为未来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

目前我国粮食作物的规模化生产程度仍较低,专业化服务不足,对农户化肥减施行为决策的研究不可懈怠。一方面,我国农地流转市场逐步完善,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等减施新技术以及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农户的行为决策在这种大环境下是否会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学者们大多基于局部地区的横截面调查数据展开研究,较少从时间纵向或地区横向角度探究农户化肥减施意愿与行为的情况。因此,结合市场环境因素,纵向或横向进一步深入观察农户行为,分析农户化肥减施意愿与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差异,有助于引导农户减少化肥投入、科学推进化肥减量任务,推动生态振兴,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施用量农地过量
农地规模经营法律规制的理论阐释与制度重构
家庭非农收入、养老保障与农地流转参与
——基于农地福利保障调节效应的分析
过量食水果会加速衰老
张掖市甘州区灌淤旱作人为土制种玉米锌钼微肥最大利润施用量研究
温室茄子氮、磷、钾素最大利润施用量研究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及对策研究
B3M4 Sandstorms in Asia Teaching Plan
跟踪导练(三)2
小田变大田破解农地零碎化
磷肥不同施用量对辣椒生长与产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