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稻文化精神实质及时代价值探讨
2021-12-09庞乾林林海王志刚
庞乾林 林海 王志刚
(中国水稻研究所,杭州310006;第一作者:491612698@qq.com)
稻米是我国60%以上人口的主食,是世界50%以上人口的口粮,水稻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中唯一由我国祖先驯化栽培的作物,水稻在我国粮食安全和农耕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水稻不仅事关个人家庭宗族兴衰发展,还与国家社会关系密切,许多农民起义因饥饿而发,重视包括稻米在内的粮食生产和供应受到历朝历代政权的重视。历史上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高,养活了众多的人口,中国和亚洲的兴盛繁荣应该与水稻的发展密切相关。
水稻的生产和发展在以物化人(食物和精神需求)的同时,留下了众多的故事和精神,也引发人们创作了许多文化产品,包括稻本身的文化和稻融合入广义的文化作品里的文化。狭义来说,文化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历史故事、琴棋书画、诗词歌赋、音乐舞蹈、电影电视等的内容。稻文化是与稻的起源、种植、加工、流通、消费、科技有关的文化,内涵丰富而多彩,包括物质文化,及非物质的娱乐性、知识和科技性的文化,甚至有独特的价值观和理念(信仰),尤其在我国和日本。
起源于我国的水稻,在生产发展中留下了众多的文化,包括物质成果、历史故事、成语典故、诗词歌赋、知识信仰等,重要的还被广泛传播,许多还历久弥新。前人对稻文化的研究多侧重于历史的研究,对进行中的文化似乎不怎么涉及,也不曾对水稻文化的精神实质和时代价值有过探讨。因此,我们对中国稻文化组成、精神实质及时代价值进行了归纳和探讨,希望能够帮助厘清水稻文化的一些基本问题。
1 稻文化组成
1.1 物质文化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相对于自然的概念,稻文化当然也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农作物是人类驯化自然植物并逐步改良形成的,是人类的物质文化。当然,这样说是不被大多数人接受的,我自己也一样,难道说现在农民生产的稻谷也是文化?所以,专指一点的是,物质文化主要是指能够相对被比较多的人们关注记忆并有启发的物质成果,主要是被历史证实很重要的物质成果,国家和各地、各专业博物馆收藏的物质、装备是主要的物质文化。还有,大城市里种植的水稻,如京西稻、海淀公园的水稻,及重要水稻文化遗产和一些地方的水稻文化园,以及稻田画,倒是表现了更多文化的内容,而不仅是农业和生态。
但博物馆收藏的物质是变化的,另外新的博物馆也会得到建设。目前,除了中国国家博物馆,各地博物馆特别是重要的水稻历史产区的博物馆如湖南博物馆、中国河姆渡博物馆、中国城头山古城遗址博物馆、杭州良渚博物院都收藏有一些非常重要的水稻历史物质和装备。水稻专业博物馆也在一些地方建立,如湖南长沙的隆平水稻博物馆、安徽庐江的中国稻米博物馆等。国家和地方及水稻专业博物馆展示的有水稻起源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和知识,隆平水稻博物馆还展示着比较新的水稻物质成果,如超级稻新品种种子。
1.2 历史故事
曾经,人们一直认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归根到底还是黄河流域,只有黄河文明才是历史的主流。但上世纪70 年代,位于长江下游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发现颠覆了人们的这一认识。人们由此认识到,中华文明不仅有发源于黄河流域的文明,还有发源于长江流域的文明。中华文明主要是由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果实。还有国家的概念,我们长期认为,中国的历史从炎(帝)黄(帝)时代算起,距今有5 000 年,我们也自称炎黄子孙。但炎黄那时并非王朝,炎帝黄帝是部落首领,发现的中国古城遗址年代较晚,国外只承认中国国家历史从商朝开始,大约是公元前1 500 ~2 000 年。而浙江余杭良渚古城遗址的发现和考古发掘,使得2019 年7 月6 日在阿塞拜疆巴库举行的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得到了国外专家和世界教科文组织的认可,首次实证中国建城史在距今5 300~4 300 年前。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都是以水稻为经济基础的文化。
上世纪90 年代后的考古发现还表明,我国水稻的栽培历史还要长。考古工作者认为,早在12 000 ~10 000 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驯化栽培水稻,湖南道县玉蟾岩、江西万年仙人洞、浙江浦江上山遗址的发现就是重要证据。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施岙遗址,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都有6 000 年前的古稻田遗址。我国植物考古的发现颠覆了水稻起源于印度等地学说,表明了水稻起源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及邻近地区。
水稻从中国祖先驯化栽培开始,到成为世界上的主要食物,其间的故事很多很多,有些已经得到考古发掘和历史传载,有的则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1.3 成语典故
水稻的生产活动中还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文字、词组、成语,这些文字、词组、成语各有其自身的典故,难以尽数,许多流传至今,如“饭碗”“鱼米之乡”“五谷丰登”“穰穰满家”等。这些影响还超出水稻范畴,深入人们的其他活动中。不仅是物质的,还引申到精神文化方面,用以表达抽象的概念和感受,提供人们精神食粮。稻文化不仅大大丰富了中华文化,也被传入日本、朝鲜、韩国等国。
1.4 诗歌画影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稻与人类关系如此密切,有关内容表现进艺术作品,包括诗词、歌曲、绘画、电影电视、节庆中,还有稻田画艺术,供人们生产和劳作之余调剂和丰富精神生活以至精神文化传承。甚至,稻穗的图案还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中,可见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人民大众对水稻这一关系国计民生作物的重视。有关水稻的诗歌很多,如《插稻歌》,也叫《插秧偈》。有关水稻耕作的绘画中在古代最典型的要数《耕织图》。这幅图原为南宋时期的楼璹首创,以诗配画的形式给人以直观的印象,它详细记叙和描绘了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两个生产领域———水稻种植、蚕桑养殖和丝绸织缫的全过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男耕女织的农业社会文化的完整画图。它的广泛传播,成为我国历史上影响最深、流传最广的农业科普作品,成为中国农业文化史上的经典作品和工艺史上的一朵奇葩。康熙、雍正、乾隆都亲自创作了耕织诗,形成了众多耕织诗。耕织图延伸缕刻为瓷器、漆器、木器、年画等,并扩展为园林,最重大的延伸是颐和园的耕织图园林。现在各地有关农耕文化的装饰里还有分布。现代也有很多有关水稻耕种和科学家的绘画。除画外,历史和现实都还有水稻的赋,现代的有不少水稻有关的电影电视,如《袁隆平》电影等。
1.5 知识信仰
在水稻生产和消费及科技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众多的知识,包括信仰的成分。水稻知识也包括了科技的知识,科学和技术(技艺)也是重要的文化内容。在水稻生产消费的关键时节,不仅古人,现代人也还要举办一些祭祀或节庆活动以求或庆丰收,或纪念,这里也包含了水稻和水稻人的信仰。我国端午节吃粽子、清明节吃清明团子、元宵节吃汤圆,都与稻米有关(端午节和清明节已成为国家法定节日)。在水稻的插秧、收获等的季节,还有插秧节、收获节等节日。2018 年我国国家设立了“中国农民丰收节”,这里也包含了水稻收获节的意义,是从更高更广泛更确定的层面上庆祝水稻等的丰收和农民的喜庆。在一些传统稻作区的村落社会,还有传统的祭祀活动,如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这种活动现在仍在开展。
2 稻文化的精神实质
2001 年11 月2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三十一届会议通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重申应把文化视为某个社会或某个社会群体特有的精神与物质、智力与情感方面的不同特点之和;除了文学和艺术外,文化还包括生活方式、共处的方式、价值观体系、传统和信仰”。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宣言,水稻和水稻人组成的社会也应该而且可以视作一个社会,这个社会还有共处的方式、价值观体系、传统和信仰。我国稻文化内涵丰富,外延广泛,饱含着民族的、开放的、创新的、民生的精神,其精神实质则是“精耕细作、家国情怀、忧患意识、和合人间”。
2.1 精耕细作
2008 年4 月,中国水稻研究所确定“精耕细作、春华秋实”为中国水稻研究所所训,确定“春华秋实粮满仓”为所歌。“脚踏实地”“精耕细作”“协和自然”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精耕细作农业始于夏商周时期,有着悠久传统的历史。虽然这个词源于北方粟麦作物[1],但在水稻耕种上,其实更是如此。在我国,水稻居三大作物之首,历史上更重要,稻作生产颇具特色,更以精耕细作的稻作文化著称于世。以稻作农耕和米食为主的人们,需要固定农田,注意施肥轮作,兴修水利和灌溉沟渠,保持地力不会衰退,稻作栽培主要采取丛插方式,长期以来更加精耕细作。中国稻作更以96%比例的灌溉稻著称于世。“精耕细作”在我国和海外已经广泛延伸到工业和服务业等行业中。
2.2 家国情怀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水稻的生产和储存者、还是消费者,抑或是科技的创新者,无不深深地铭刻着稻作民族人们的家国情怀。所谓的“家国情怀”,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并促使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其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既与乡土观念、民族精神、行孝尽忠、爱国主义、天下为公等传统文化有重要联系,又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超越。其实现路径强调个人修身、重视亲情、心怀天下。稻作民族习惯于聚族而居,进食上采取以一家人或一桌人为单位的合食制,米饭和菜分开,散的米粒一起加水煮在一锅或煲里,煮好后米饭凝聚在一块,吃时盛在个人碗里,而菜则共同使用,习惯于和平稳定的生活,形成一种勤劳、善良、协调、团圆的文化。“国的家住在心里,家的国以和矗立”。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系的托马斯·托尔汉姆(Thomas Talhelm)在《科学》杂志发表文章,认为种植水稻的历史可能使得中国南方人采取更加整体性的思维方式、行事更加集体主义、人与人之间也更加相互依赖。历朝历代都有稻作民众心系国家安危,而国家领导人则体恤民生、甚至亲耕示范的众多事例。
2.3 忧患意识
过去,在副食和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得到大发展前,人们主要依靠主食存活和发展,因为主食稻米等粮食相对容易保存,可提供更多的能量和热量,可备人们青黄不接时的食物之需,水稻更是单位面积土地上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稻作生产和科技创造者们具有比一般人更多的忧患意识。“积谷防饥”“养儿防老”是过去人们特别是农耕民族的最深层的忧患意识,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本所在。历史上水稻业者更具有对人类、社会、国家、人民可能遭遇到的困境和危难抱有警惕并奋斗图强、战胜困境的决心和勇气。历史上,我国的水稻不仅为解决10 多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做出过创造性的作用,而且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水稻界的袁隆平及其他数量众多的院士和科技人员是我国的杰出代表。
2.4 和合人间
我国的水稻种植,特别是汉民族的水稻种植,虽然也有部分祭祀祖先和神灵的意义,但这部分的意义是非常小。我国的水稻种植和发展水稻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人们的生存和繁衍。历史上我国南方地区的人口繁荣与水稻种植密切相关。“和”是中国哲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和谐”的意思,“和”本身包含着“合”的意思,就是由相和的事物融合产生新事物。我国南方和北方、各民族虽然分分合合,但终究能合在一起,中国和亚洲也能够凝聚起一定的精神,这与稻文化的和合精神、和合人间的精神应该也有着联系。中国稻文化虽继承着历史,却是伴随着开放、正视着现实、面向着未来的,中国稻文化重视现实的和未来的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博大虽然也跟稻文化有关,精深似乎跟稻文化关系更为密切。稻文化虽也是独立的,但更多的表现却是与农耕文化融合的,中国农耕民族虽然历史上多次不敌强壮的游牧民族的入侵,军事上、政治上被打败,但文化上却同化了游牧民族,使得中国一直很大很繁荣。
3 稻文化的时代价值
今天的中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我们国家也已经从过去的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转变,正在努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稻文化虽然是历史的、世界的,但主要是中华民族的,稻文化精神实质之精耕细作、家国情怀、忧患意识、和合人间,充分体现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是中国精神的典型代表,在振兴乡村、增强民族自信心、民族凝聚力、建设幸福家庭和精致社会、提高公民意识、心怀天下共建命运共同体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具有厚重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我国水稻文化在我们上世纪70 年代以前出生的人们中留下了比较深刻的记忆,但对于以后出生的人们,大多数人已经脱离了水稻农业生产,水稻文化在他们中的记忆越来越少。当前,我国城市化还在不断发展,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水稻文化留给下一代人的记忆将更少,如何增加他们对我国水稻历史和发展及问题的认识,除了课堂教育之外,让他们多参观博物馆,建立更多的水稻等农业博物馆、水稻文化园都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如前所述,我国的稻文化博物馆及其他的一些水稻文化园已经在一些地方建立,除有些在大的城市中心或郊区外,有些比较偏僻,很多人没有去过,可能也无从感知。我国最重要大城市北京地区的水稻越来越少,虽然还有一些水稻公园如海淀公园、京西稻作系统得到保护,但小朋友和学生的体验还是不多。水稻文化的其他成果也不断涌现,需要不断鼓励创作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