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森林资源监测发展历程及问题分析
2021-12-09孙华倩蔡利香
孙华倩,蔡利香
(1 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云南昆明 650051;2 普洱市思茅区六顺镇林业服务中心)
森林为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繁衍生息提供物质基础,是陆地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结构变化是受社会、经济、环境等多种因素协调发展影响的[1-3]。受全球气候及地形地貌的影响,导致森林资源具有分布面广、结构复杂、消长变化、资源反馈信息丰富等特点[4]。森林资源监测是维护生态系统安全和开展森林资源保护的有效手段之一,加强森林资源监测、促进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5]。近年来,云南省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紧紧围绕把云南省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通过不断的努力,构建了科学的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稳步提升森林资源监测和社会服务能力,为促进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贡献重要力量。
1 森林资源监测发展史
1.1 发展历程
建国以来,我国森林资源管理工作已经经历了60多年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摸索、学习和提升3 个发展阶段,制定了近70 项相关林业技术标准和规范,以森林资源调查为基础的森林资源监测制度基本成型[6-7]。目前已建立了以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作业设计调查和各类专项检查核查所构成的森林资源调查监测体系[8]。
云南省早期的森林资源监测工作主要侧重于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动态变化,采用经纬仪、罗盘仪、皮尺、围尺、角归、铁三角测高器等传统工具,利用方格法计算林班、小班面积。通过设置标准样地,每木检尺计算森林蓄积,调查方法和技术手段较为落后;20 世纪80 年代后,随着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逐步完善,3S 技术逐步使用于森林资源监测;到21 世纪初,为了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新技术和新方法进一步应用于森林资源调查和监测过程中。监测内容逐步多样化,层次逐步深入,生态功能监测、生物多样性监测、重点林业工程监测与评价、国家级和省级公益林监管、林地资源管理“一张图”年度更新、年度森林资源督查等业务已成为常态化工作,资源监测能力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在森林资源保护利用中发挥重要作用。
1.2 监测体系建立
森林资源监测是为了及时获取森林资源现状和消长动态变化规律,分析成效和预测变化趋势。1977 年,原林业部决定在全国建立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以5 年为周期进行复位调查[9]。云南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始于1978 年,在全省范围内布设了7975 块样地[10],到2017 年底已完成了9 次复查。
随着监测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完善,云南省的森林资源监测系统也逐步完善。2014 年度开展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年度更新、2017 年度开展森林资源年度出数、2018 年开展森林督查、2019 年度开展湿地资源监测。此后,这几项工作每年开展1 次,实行常态化监测管理。另外,在2017 年和2018 年度分别完成了国家级公益林和省级公益林修编工作,2020 年在年度森林资源监测工作中进一步将国家级和省级公益林修边成果整合到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年度更新成果中。目前,云南省已建立了以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森林资源督查、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年度更新、森林资源年度出数、国家级和省级公益林监测、湿地资源监测为元素的相关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
1.3 森林资源监测成效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有效促进了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逐步完善,监测手段从人工制图和手工记录形式,逐步向电子化、信息化转变,“无纸化”办公成为新常态,高分辨率卫星影像、专业数据处理软件、高科技数据采集器和先进的GPS 系统成为了森林资源监测工作的常规配置。多资源多形式的资源监测将卫星数据、空间信息、地类区划与属性管理融为一体,初步实现了“一张图”“一套数”“一个监测体系”“一个管理平台”的林地动态管理模式。为今后制定林业保护利用方针政策、编制森林资源经营方案和核定采伐限额等提供了重要依据。监督检查领导干部森林资源消长任期目标责任制,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林业信息化发展。
2 森林资源监测存在的问题
2.1 监测内容单一,监测工作定位有待提高
云南省目前的森林资源监测对象主要是森林资源的面积、蓄积量及森林资源结构的动态变化,监测因子较少,工作定位较低,社会服务性较差。后续增加了生物多样性调查、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古树名木调查等专项监测内容,但因上述监测体系标准不一,监测成果无法衔接互通,难以综合应用和评价分析,社会服务性较差。
2.2 先进技术推广力度不够
森林资源监测涉及内容多、专业性强,人员专业素质要求高。3S 技术、无人机等先进技术逐渐推广应用,相关监测软件开发势头较好,但样地因子的调查仍需人工现场完成。受经费的限制,现代林业管理和智慧林业发展相适应的软硬件设施更新缓慢,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应用水平较低,导致监测人员调查任务繁重,工作强度大,调查效率不高。
2.3 各项监测成果间协调性不强,信息难以对接使用
大数据是互联网时代发展的产物,其可助力森林资源监测管理。目前,由大数据、云计算构建的国家森林资源智慧管理平台已建立,已有机地将森林资源数据外业采集和成果转化融合起来[7]。森林资源监测成果信息量大,属性结构复杂,此类大数据可进一步升级为社会化服务成果,但因监测体系的结构还有待优化,云南省森林资源监测信息成果的转化能力还有待提高,社会化服务能力还相对较差。一是因不同行业监测标准不一,导致不同类型的资源监测成果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二是机构改革后,从其他行业主管部门移交的各类重要监测成果与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调查成果无法协调统一,导致各监测成果互相之间难以实现信息对接。
2.4 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人是各项工作的关键因素之一。森林资源监测工作不论采用何种技术和设备,归根结底也离不开人员管理和操作,人才队伍建设至关重要。云南省森林资源监测人才队伍建设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素质不高等问题。受工作环境恶劣、薪酬低等影响,很难吸引高素质人员的加入;二是缺少对工作人员的培训,造成相关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停滞不前;三是人事管理机制刻板,人员结构不合理。
3 对策建议
3.1 丰富监测内容,提升应用能力
结合云南省的实际情况进一步丰富监测内容,针对林业各层工作人员的能力素质,开发适合各类人员使用的数据采集工具,加快林业数字化转型,提升林业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深入分析各类数据信息的潜在价值,建立相关监测模型,积累和充实监测数据,实现数据成果化,从而进一步促进监测成果社会化,逐步提高成果的社会服务能力。
3.2 加大资金投入,促进先进技术手段的推广使用
资金是推动监测能力发展的源泉之一,积极争取各级财政资金的支持,强化社会资金链的持久力,出台有关政策,积极鼓励社会资本流入到森林资源监测工作中。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进森林资源监测的野外作业装备、数据采集和分析存贮设备,将“3S”技术、数字测量、空间数据库、模型等技术应用到操作便捷、携带方便的移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无人机等先进设备上,同时结合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和奥维互动地图,快速准确实现森林资源监测相关因子的空间和属性信息采集,进一步提高森林资源监测数据的精度和效率。
3.3 建立监测数据之间的衔接通道
通过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各资源管理部门间的协调合作,建立信息共享渠道,提升各方的交流效率。各部门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情况下通过强化交流,整合资源监测成果,统一基础数据库,建立大数据共享平台,构建云南省森林资源信息共享体系,让森林资源监测成果能够内部协调、外部共享,将森林资源监测融入到生态环境整体监测中,实现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监测。
3.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通过机构内部平台和外部平台,建立常态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地方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林业教育培训机构等部门之间的合作,建立后备人才队伍培养基地,加强森林资源监测人才储备。组织开展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监测业务知识和新技术应用培训,切实提高监测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