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友好型城市”视角下的口袋公园设计
2021-12-09欧婷婷
欧婷婷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院风景园林系,广东广州 510000)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儿童友好城市”概念正式提出于联合国第二届人居环境会议,建设“儿童友好城市”要求城市能具备保障儿童健康的基础社会服务设施、安全的街道、游戏场和无污染的自然环境,将儿童友好性作为城市空间规划领域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我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也在积极地开展,在“十三五”规划纲要、新一轮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中明确提出了有关儿童的权利的内容。
口袋公园作为城市绿地开放空间中最直接服务城市人群的公园绿地类型,分布在城市中形成一个个斑块状绿洲[1]。在城市中增加口袋公园的数量是解决高密度大城市中儿童活动场地严重缺乏较为有效且便捷的方式。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健康有益的绿色环境,以及与环境频繁的有益的互动。口袋公园具有规模小、易到达和低投入的特点,往往选址城市的闲置用地以及一些不被关注的边角空间,与社区学校等儿童经常出行的区域联系紧密,就是儿童身边生活的一部分,既能够方便身处城市丛林的儿童接触到大自然,还能够让儿童对自己生活的空间产生归属感[2]。因此,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离不开对口袋公园的研究与实践。
1.2 当前研究问题
对于儿童友好的城市空间研究在不同阶段研究重点不同。20 世纪70 年代以前,以探讨儿童基本的物质空间需求的研究为主。随着城市迅速发展及交通发生大变革,儿童在城市中的独立活动性及安全性成为了新的焦点,儿童参与相关规划成为新的研究重点,“儿童友好城市”也随即提出[3]。随着我国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呼声越来越高,学者从儿童的视角去考虑城市开放空间中儿童游戏场所,如儿童的行为具有自发性和随机性,一些非正式的活动空间如街道也会成为孩子玩耍的地方[4]。早期口袋公园以简单的绿化处理为主,90 年代旧城更新,对城市中心区的小型绿地大量进行改造,但由于缺少对使用者需求的考虑,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使用和保留。虽然近年来许多大城市相继掀起建设口袋公园的热潮,如上海及深圳推出的“社区花园”计划,但还是有大量的城市口袋公园没有得到重视,逐渐淹没在城市空间无人问津。
国内口袋公园研究实践重点关注的适用人群仍然是成人,即使单个口袋公园从儿童活动空间角度去设计,也少有从系统上构建儿童友好的城市空间环境[5]。往往在城市规划前期将儿童的权益忽略,老人和儿童由于行动的限制需要步行才能够达到可以休憩玩耍的地方,因此口袋公园应主要考虑这些人群特别是儿童的需求。当前建构儿童友好社区,建立起安全可达、系统、共生的游戏空间网络是发展趋势,以“家-社区-城市”为序列作为空间支撑体系,在这个游戏空间网络中,口袋公园常以点状的形式出现在城市之中,与儿童生活、出行、上学密切相关,两者之间呈现联系紧密的网状关系网[6]。
2 儿童友好的口袋公园设计原则
2.1 规划层面
2.1.1 选址与可达性。整座城市大大小小的地方都有可能成为儿童玩耍的场所,室内的儿童乐园在一个空间上被限定,如果儿童的活动只是被围在特定的范围内,就无法发展出更多有益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玩耍功能,开放空间是否以儿童为本的最重要标准为可达性[7]。儿童主要通过步行到达靠近其生活的居住区和学校的口袋公园,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能够独立到达的距离逐渐增大,在德国12 岁以下儿童一般能够步行400m 以内,而12 岁以上的儿童,最远可到1km以内,婴幼儿的活动场地应该就近设立在离家较近的地方。
为了保证儿童的安全,口袋公园的选址最好能避开交通繁忙的道路,且设置专门为儿童前往口袋公园的道路,与儿童的家-社区-学校能够有较好的连通度。在口袋公园分布位置的类型中,位于街区内部的场地最为安全,可以很好地避免交通事故[8]。对口袋公园这类灵活的空间进行更有效的组织,将儿童活动网络与城市开放空间系统连接。未来随着技术革新,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新技术,通过公众反映的问题来进行口袋公园的选址,目前已有诸如“路见”这种能够及时反映城市用地布局问题不合理或缺失的软件。国外有些研究者釆用追踪器、GPS 等技术追踪儿童日常自由活动路径、范围和停留节点;通过相机拍摄社区中喜欢和不喜欢的地方,以拼贴画的形式展现对社区的印象。
2.1.2 管理及维护。由于口袋公园经常被使用,公园的维护管理需要足够的金钱和人力,需要政府及时向公众公开政策信息,构建公众参与的平台,让儿童拥有发言权。目前城市中存在许多成人想象中的儿童的设计,脱离了儿童参与,与儿童真实需求存在很多相异性。相反,和儿童一起设计,在前期规划阶段就引入儿童参与,例如开设工作坊,生活在当地的儿童和家长对场地较为熟悉,同时也最了解口袋公园的设计落成对自己的生活带来的影响。在参与设计过程中,儿童可以通过自己的个性化语言,发挥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还能够引发传播和社区内持续性的关注。通过以儿童为主体的设计,儿童可全方位地参与到从最初的设计到落成后的运营中去,如德国的汉堡港口新城的海洋棕榈岛乐园,在征求了公众意见后进行了新一轮的改造计划,为新城带来了旺盛的人气,此阶段已将儿童参与上升到了与社会可持续性建设的水平[10]。
2.2 设计原则
2.2.1 安全性。为了使儿童能够自发独立地在口袋公园中玩耍,同时成人不过多干预,一定要将口袋公园的安全性放在首位。首先,要保证视线的可达性,周边没有过于高大的遮挡物,儿童的活动能够被家长看见,来达到监护的作用。其次,口袋公园应具有易识别性,儿童容易被具有奇特造型且色彩鲜明的物体所吸引,打造明显的口袋公园入口,可以方便儿童从街道看见公园,增加公园的标志性,有助于儿童熟悉社区内生活环境产,同时家长也能够很放心地让儿童在附近人们熟知的地方玩耍。除此之外,场地的铺装、设施的高度及维护状况成为了国外影响儿童在口袋公园内安全游戏时最重要的3 个因素[11]。在我国还未有相关儿童活动场地的安全标准规范,在受伤防范方面应加强,铺装的选择上使用具有缓冲保护的材料,如沙子、树皮屑、橡胶垫。在保证安全的范围内,不对儿童进行适当的冒险探索带来过多的干涉,鼓励具有挑战性的游戏。
2.2.2 趣味性。儿童天性喜欢丰富多样、充满惊奇的环境,因为他们很难长时间从事同一种活动,所以要有不同的丰富多变的环境来吸引他们产生兴趣,当儿童们游戏时需要有安全感的、较为隐蔽可以躲藏的地方,儿童还喜欢通过植物、水、沙石和昆虫来探索大自然[11]。口袋公园形式可以通过多种多样而且细节丰富的空间、地面、高程和植物配置来实现这一点,适当的松散低结构的干树叶、树枝,比起精心保持的公园在儿童眼里更有趣得多。单纯游乐器械的使用难以满足儿童不断变化的好奇心,沙坑、滑滑梯、秋千等比较简单的游戏更加具有可玩性,传统或自制的设施远远要比那些昂贵定制的使用率更高,还能够在保证安全性的基础上节省成本。还可以设计微型艺术互动装置、能够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新型游戏设施等来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培养,有条件可以组织社区内的家长和儿童动手制作创意游戏设施,凝聚民众创意的设施在后期维护上也能够有更好的保障。
2.2.3 多功能性。口袋公园应该被设计成多种用途,特别是儿童玩耍比较多的地方,功能随着使用者的改变而改变。口袋公园的使用人群随时间变化,目前已有学者提出口袋公园的弹性机制可以提升单一固定功能的空间,赋予空间多种可能,具有改变原本功能并被赋予新的功能;最后预留出部分不明确定义的场地,为后续环境变化带来的改变提供新动力[13]。口袋公园面积较小且使用率高,可以通过提供可移动的设施,例如移动座椅,儿童和成年人都可使用的运动器械,如兵乓球桌以及室外课桌等多种功能的设施来满足多功能需求。一个多功能的口袋公园能够具备长久的吸引力及可持续性,儿童需要的也不仅仅是玩耍,亲子之间的互动及社会交往也必不可少。
3 结语
我国发展儿童友好型城市正处于快速发展的过程,合理规划城市绿地空间,提供满足儿童需求的儿童活动空间和基础公共设施,为儿童健康生活成长需要提供基础的支撑。发挥口袋公园的作用,让儿童与自然有更多的接触机会,在城市中能够安全快乐地玩耍。在城市管理精细化重视民生幸福的今天,儿童的权利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口袋公园的设计充分考虑儿童的需求,为城市儿童谋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