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场合讲普通话,这次较真了
2021-12-09肖鑫睿
│文本刊全媒体见习记者 肖鑫睿
因为普通话不标准,在洪雅县一党政机关工作的武全闹过一次笑话。
他告诉记者,有一回他负责接待北京来的客人,在安排住宿时他用自以为标准的普通话说“每个人一间房”,没想到发音不准,客人听成了“‘美国人’一间房”,解释了半天才说清,“当时我也是很尴尬。”
“不敢说普通话”,这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一些干部不说普通话最普遍的原因。有的干部是本地人,害怕相熟的人说自己“装”;有的干部是因为普通话说不好,为避免尴尬,遇到需要普通话的场合就尽量少发言、不发言。
如今,普通话不是干部不想说就不说。今年9月,四川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四川省语委”)印发《关于在全省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进一步推广使用普通话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公务人员在公务场合必须使用普通话,全省公务人员在3年内确保达到普通话三级甲等以上水平。对于学习普通话实在有困难的干部,将组织专家进行专项辅导。
“现在听到别人普通话说得好还有点羡慕。”洪雅县纪委监委组织部部长曾传友说。
令人“尴尬”的川普
“之前给一个新来的同志交待工作,开始我还能说普通话,没说几句就感觉转不过来了,又换了四川话。”四川省眉山市一名机关干部回忆自己说普通话时遇到的尴尬事儿,“感觉舌头和牙齿都在打架。我的学历也不算低,原来也会说普通话。但我在本地工作生活二十几年了,说普通话会觉得很别扭。”
本地人说不好普通话,对外地来的干部也造成了不小的困扰。籍贯河南的刘宁告诉记者,去年7月他通过考试进入洪雅县某机关工作,来报到的第一天,分管领导向他介绍单位的基本框架以及部门业务,前后一共讲了20多分钟,但是自己“其实没听懂几句”。对他来说,除了一些方言特有的词以外,当地口音也需要花一段时间去适应。
宜宾同样是四川省方言味较重的地方。一名机关干部告诉记者,他在用普通话和外地干部交流时,因为口音较重,边鼻音比较混乱、平翘舌分不清,让对方听起来非常吃力。后来对方让他直接说四川话,说慢一点反而能听明白。
“现在来宜宾的省外务工人员、管理人员及投资人员都很多,我们的干部想要做好服务工作,必须提升自己普通话沟通交流的水平。”据宜宾市普通话测试站负责人李万吉介绍,今年,宜宾市决定全力建设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教副中心,目前已有十余所大学在三江新区的大学城中落地,预计明年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将达到10万人,加上招商引资带来的大量外地工作者,“大力地提倡推广普及普通话很有必要”。
由软性要求转为硬性要求
要求公职人员普通话达到三级甲等并不是新规定。早在1982年,“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就被写入了宪法。1999年5月,人事部、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出台《关于开展国家公务员普通话培训的通知》,原则上要求1954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公务员达到普通话三级甲等以上水平,对之前出生的则不做硬性要求,但鼓励提高普通话水平。
2004年,根据《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制定的《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实施办法》正式施行,该办法并未对公务员的普通话水平做出硬性要求,但是已经明确“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接待、发表讲话、发布信息等履行公务时应当使用普通话”。
到2015年,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语委修订了《四川省二、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标准》,要求各市州确保2020年前完成省内所有二、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验收。在这一轮评估中,公职人员的普通话水平也被纳入了细则,各市州已经对公职人员进行过一次全方位的普通话培训和测试,但是对于持证并没有硬性要求。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尽管当下很多地区已经要求公职人员在工作中使用普通话,但除了开会、做工作报告等正式场合以外,一些机关单位里同事之间的交流仍然是方言居多。
在《通知》文件出台之前,四川省语委去年和今年分别组织专家暗访,对各地公职人员使用普通话情况进行调查摸底,覆盖全省80个省直部门、单位和21个市州、183个县区,主要考查干部能否使用普通话、普通话水平如何、对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以及单位对普通话的要求等。
“从调查情况来看,今年能使用普通话、普通话说得较好的人员比例均略高于去年。横向对比,省直部门、单位公务活动使用普通话情况较好。”四川省语委办副主任李睿告诉记者,各市州在两轮调查中的表现有所提升,其中成都、遂宁、攀枝花三市两次得分都位列前五名,在今年的调查中,综合得分低于60分的市州从5个减少为1个。
“但根据暗访对象反映,明令要求公务活动使用普通话的单位仅有71.1%,距离全覆盖的要求还相距甚远。”对于在第二轮中得分低于60的市州,李睿分析道,被随机抽到的人可能恰巧普通话水平都不太好,但主要原因还是当地各级部门对于在公务活动中,比如在会议中使用普通话没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有些干部甚至在宣誓就职仪式等重要场合使用的仍然是方言。”因此,《通知》对于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公务人员必须使用普通话的公务场合进行了明确。
据李万吉介绍,2019 年和2020 年,宜宾市政府及所辖的十个县区政府也都进行了语言文字专项督导评估。
在评估前的调查中发现,一些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并没有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拥有普通话等级证书的比例也很低。后来,即便是经过了两轮的语言文字工作督导,“有一些单位,包括政务中心、窗口单位、融媒体中心等直接面对群众的单位,使用普通话的情况仍然不是很好,持证率也仍然不高。”
今年2月,宜宾市政府下发推广普通话的通知,要求党政机关、公共服务业从业人员必须达到三甲以上,部分特殊岗位、学校及教育机构、新闻媒体的从业人员则需要达到二级甚至一级。李万吉说,未来宜宾市将要求必须持有相应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才有报考公务员及教师等职位的资格。
让干部发挥推广普通话的带头作用
“我们在9 月底举行的试测中,有许多公务员前来报考。”李万吉告诉记者,为提升当地现有公务员的普通话水平,宜宾市普通话测试站已正式面向社会定期开展测试,并将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开展集体培训和专班测试,目前已有多个部门向他咨询相关信息。“目前来看,三甲的通过率尚可,二乙、二甲通过率则较低,且现在主动来考试的多是年轻人,年纪偏大的考生较少。”
“对于公职人员来说,会说普通话其实很简单,关键在于愿不愿意开口说。”李睿认为,四川方言本就属于北方方言的大片区,全国各地人基本都能听懂八九成,所以相对而言,三甲对四川人来说并不难。
四川省语委组织的暗访调查结果中令人意外的是,凉山、甘孜、阿坝三州地区的公职人员普通话水平较高。李睿认为:“民族地区各地的方言差异很大,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普通话才能更好地推进工作。”
“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推行普通话,最终目的是想让机关发挥带头作用,让公共服务行业发挥窗口作用,推动全省群众共同使用普通话。”李睿说,普通话的使用率提高之后,最显著的效果就是促进本地人到外地务工就业,尤其是偏远地区的群众。
李睿告诉记者,每年国家都会拨付专项经费用于普通话培训,在四川,这笔经费主要用于对扶贫干部、偏远地区的教师、村民和少数民族群众进行普通话培训。“在脱贫攻坚战伊始,我们就把普通话培训和对群众的职业技能培训结合起来,方便他们去外地务工的沟通交流。2018年,教育部也出版了《普通话1000句》助力推普脱贫攻坚。”
当然,推广普通话并不是要消灭方言。对于公众提出的“四川话是否会消失”的疑虑,李睿表示,推广普通话主要是在工作中,展现公务人员的形象,在非工作时间,并不会强制要求公职人员说普通话。
“宜宾方言仍然是我们市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李万吉也认为,推广普及普通话,是希望公职人员在各种场合可以能够灵活自如地应用语言工具,与方言保护并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