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二线干部再上一线的巴中实践
2021-12-09龙在宇通讯员聂见名
│文 本刊全媒体记者 龙在宇 通讯员 聂见名
今年2月,56岁的四川省巴中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中山,到了该退二线的年龄。
刘中山18岁参加工作,21岁担任副乡长,在基层摸爬滚打了几十年。仅在乡镇担任一把手的时间,就有十多年。他曾想过退二线的生活:工作闲下来,多看几本书,多陪陪家人。
2月底,刘中山被免去巴中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职务。但忙碌了一辈子的他,真闲下来很不习惯。恰在这时,巴中市制定相关文件,让退二线的干部再上一线。
刘中山在二线岗位上仅待了几周时间,就重返一线担任市委重点工作督查组副组长。巴中市委书记何平召开全市重点工作督查组谈心谈话会时,强调督查组责任重大,要用好督查这把“尚方宝剑”,推动中央和省委、市委各项决策部署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听了市委书记的话,刘中山知道自己肩上担子不轻。
破解尴尬,让二线干部不当“闲人”当“贤人”
刘中山真正待在二线的时间不长,但感触颇多。他告诉廉政瞭望·官察室记者,以前听许多同志讲过二线干部的尴尬,轮到自己身上时,体会才更深。
尽管退了二线,但仍是在岗在编的公务员,理所应当去单位工作。刘中山坚持每天按时到单位,把自己的办公桌收拾得干干净净。然而,在单位天天上班,自己心里也在打鼓:“由于自己是老同志,同事们出于尊重,很少安排中心工作给我。而每天上班,突然闲了下来,很不习惯。”
退二线干部的这些尴尬,组织部门也关注到了。巴中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二线干部的“退”既是“自己的事”,也是“组织的事”,二线干部若管理不好、使用不当,既会造成党政人才资源闲置,又会影响党员干部的社会形象。巴中市纪委相关人士介绍,在一些地方,出现了退二线干部违规从事经营活动,甚至长期离开当地,去成渝大城市的企业违规兼职的情况。他还举了一些例子:某局原副局长,退二线后与他人合伙承包工程,其行为构成违规从事营利性活动,受到党内警告处分。一名退二线的正科级干部,卸任后去一家民营企业任职,长期不去单位上班,纪委给予其党内警告处分。
自身处境尴尬,还有诸多管理难题,退二线干部这个群体,当真成为了累赘?以至于有人编出顺口溜:一线再忙没人帮,二线再闲没人管。
巴中市委组织部相关人士认为,换一种角度来看,退二线干部实则是一笔宝贵财富。“他们都是受组织培养多年,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同时距离真正退休还有好几年时间。”对这一群体,如果放任不管,不仅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还会衍生出许多问题。把这批干部真正管起来用起来,不仅难题迎刃而解,更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极大地推动工作。
今年,巴中市委组织部专门制定相关文件,对全市范围内因换届、机构改革、任职年限等原因退出领导岗位的在编在岗干部,综合考虑其工作经历、专业特长、身体状况和个人意愿等,采取党委统筹选派、协管工作等形式,赋予职能职责,合理安排工作岗位。
“退二线干部这个群体有较丰富的经验优势、智力优势,是重要的人才资源,我们通过选派下基层、上一线,既发挥他们的作用,也可帮助基层一线丰富工作思路、提高发展能力。”巴中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发挥优势,推动问题在基层一线解决
调整岗位转战一线的干部,大部分都搬了办公室。刘中山的办公室,从巴中市农业农村局搬进了市政中心。与刘中山同在市委重点工作督查组的刘天科,此前曾担任市应急管理局副县级干部,刘天科的办公室也从应急管理局搬来这里。受访时,刘中山与刘天科均表示,在原来的单位,自己是二线人员,来到新的环境,感觉大不一样。
工作环境、个人心态变了,但不变的是多年基层工作练出的手艺。市委重点工作督查组的一名年轻干部介绍,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或是长期在机关工作的干部,对基层情况并不熟悉,即便下去督查,有时也抓不住要点。这些退二线的干部,基层经验很丰富,往往能一针见血点出问题。
刘中山去督查防汛工作时,拿起一本防汛日记,翻了几页后就问:“日记是由值班人员每天记录,你们有几个值班人员?”对方答道:“三四个吧。”刘中山点了点头:“我看日记的签名,也是三四个人,基本能对上。但是,为什么三四个人的笔迹一模一样?”这一下,对方答不上来了。显然,这本工作笔记是为了应付检查,临时补上的。刘中山就此严厉批评了相关人员。
谈起这些事,刘中山哈哈笑起来:“自己在乡镇干了几十年,经历的太多,知道问题大概出在什么地方。”
刘天科是从应急管理局来到督查组的,此前他还担任过巴中市安监局副局长。对于安全工作,他盯得很紧,办法也很多。在督查过程中,他反复强调的就是落实,尤其是汛期的安全工作。今年夏季,巴中经历30年一遇的汛情,但前期安全工作抓得扎实,成功实现了零死亡。
刘天科干过多年的乡镇一把手,许多事爱较真。到一个乡镇督查时,问到一个污水处理工程,当地干部说8月底能竣工。长期在机关的干部,听后没再深问。刘天科熟悉这类工程的建设,与对方一天天地计算工期,最后得出结论——所谓8月底竣工,是根本不可能的。
刘中山告诉记者,当初自己关于退二线后的畅想,如今一个都没实现,甚至比从前还忙碌。“就说下乡吧,整天在下面督查,甚至很多周末都在基层一线度过。”
正向激励,让重返一线干部有为有感
像刘中山、刘天科这样从二线重回一线的干部,如今在巴中还有很多。在此番选用人才的过程中,也并非盲目安排,而是市委按需“配菜”、精准用人。
“比如王正智,在我们全市突破发展文旅康养首位产业的前提下,就需要像他这样经验丰富的同志‘打硬仗’和‘传帮带’。虽然他已经退居二线,但他的经验、能力、精力等都能适应这份新的工作。”“又比如今年6月退居二线的张峨,他原是巴中市纪委监委正县级领导干部,由于基层经历丰富,被组织选派到长滩河村担任驻村工作队队员,短短几个月,当地乡村振兴搞得红红火火,受到群众的点赞。”在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看来,这充分凸显了巴中市委在管理退二线干部“人岗相适、人事相宜”的理念。目前,巴中共有200余名二线领导干部活跃在一线。
不仅要精准选好人,还要精准送一程。巴中市委组织部相关人士介绍,从机制制度着手,巴中市委通过深化统筹管理、突出正向激励、强化考核考评等多维度发力,着力破解人岗匹配、人员管理和提振精气神三方面难题,既全面提升履职能力,又把组织的关心呵护精准“滴灌”到每个干部心间。
一名重返一线的干部告诉记者,自己提副处7年了,退居二线后原本以为无法解决正处待遇,不过,随着巴中出台相关文件和系列激励政策,鼓励退二线的干部再回一线后,情况有了变化。“只要我这几年干出实实在在的成绩,还有希望晋升二级调研员。”
其实,如何管理退二线干部,并不是一个新话题。据公开报道,近年来已有多地进行了探索,基本都采用了“提供平台+严格考勤”的模式。而巴中在实践中又有了新的尝试,既给退二线的干部充分授权,又有看得见的激励措施。正如巴中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熊文琦介绍的那样:“推动二线干部上一线,推的是能力,比的是奉献,看的是担当。”下一步,巴中将整合退二线干部资源,为他们搭平台、鼓士气、压担子,让他们攻坚一线“当主角“”挑大梁”,在建设“三市两地一枢纽”新征程中担当作为、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