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研组长领导力的要素及培育

2021-12-08朱利霞

广东教育·综合 2021年10期
关键词:教研组领导力教研

朱利霞

领导力在本质上是一种影响力,是领导者将组织目标转换为现实的一种能力。随着国家、省、市、县、校五级教研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教研组在学校发展和教师发展中的地位日渐凸显,教研组长的领导力研究也逐渐成为关注热点。

一、教研组长领导力的要素分析

教研组长领导力由若干个要素构成,这些要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领导力系统。

从历史溯源来看,我国自教研组设立之初,便对教研组长领导力提出了相应要求。在教育部1957年颁布的《中学教学研究组工作条例(草案)》中,明确指出,“教研组设组长1人,由校长聘请有教学经验,并有一定威信的教师担任”“教研组长负责组织领导教研组的工作”。同年,在《关于<中学教学研究组工作条例(草案)>的说明》中对教研组长的职能作了明确界定:“教研组长负责组织领导本组教学研究工作,而不是介乎校长、教导主任和教师中间的一级行政干部。”从上述文件来看,关于教研组长的领导力包括三个方面:(1)组织领导教研组工作,但不具备行政领导力;(2)有教学经验,即具备了相当的教育教学能力;(3)有一定威信,即在教师中有一定的责任担当和人格魅力。这一界定影响深远,基本奠定了我国对于教研组长的角色定位。

李宝荣在《解读英国中小学“学科领导全国标准”》中提及,从西方国家的经验来看,与我国教研组长类似的角色是英国的学科领导者(Subject leaders)。根据英国教师培训署(Teacher Training Agency)1998年公布的《学科领导全国标准》(National Standards for Subject Leaders),学科领导者的核心作用是为本学科提供专业化的领导和管理,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保证本学科高质量的教学和所有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断提高。具体来说,学科领导者领导力包括四个方面:(1)确定学科的战略方向;(2)保证学科教学的有效性;(3)领导和管理本学科的教师;(4)有效地分配资源。

对于领导力的理解,一般是从个人特质、领导过程、领导能力和影响力等视角来界定。这几种视角并不相互冲突,而是相辅相承的,它们都是影响组织活动效能的关键要素。基于对领导力要素的分析以及教研组长领导力实践形态的梳理,我们可以将教研组长领导力的要素界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格感召力。人格感召力是教研组长应该具备的前提性能力。马克斯·韦伯通过对人类社会历史的经验性考察,提出传统、非凡的个人品质和法理性是人类合法性统治的三种基本形式。其中基于非凡的个人品质进行的统治是魅力型统治(charismatic),(吴惕安,俞可平,1994)由于教研组长并不是靠行政权力获取影响力的,因此,他对于教研组的领导,首先是通过自身所具有的道德修养、行为品性、情感态度等人格感召力来完成。在人格特质上,教研组长必须对教育事业有强烈的追求,能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教育事业的理念、目标和价值观;拥有维护正确价值观的勇气和智慧,从而激励和引领团队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形成基本的职业道德价值认同;具有服务和奉献的自觉意识,能够兼容并包各种不尽相同但不无合理之处的意见和建议。

二是学科引领力。学科引领力主要体现为教研组长对本学科发展方向的把握,以及自身的学科教育教学能力、学科教育教学指导力,这是教研组长应该具备的基础性能力。首先,教研组长对学科课程标准要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对学科教学改革要有一定的前瞻性、洞见性,在面对学科教育价值的多元走向时,能够帮助和引导团队教师改变片面的、不太正确的,甚至是错误的学科教育价值观。其次,教研组长要具备较强的学科教育教学能力,善于进行课程与教学设计,善于进行课程与教学实施,善于进行课程与教学评价,具有相当的教育教学业绩,在自身学科领域是教学的骨干或名师。第三,教研组长要能够带领并指导团队教师开展学科教学改革与实践,且对团队教师的教育教学提出具体化、操作性的改进建议。

三是教研实践力。教研实践力是教研组长规划、组织、实施、评价教研活动的能力,这是教研组长应该具备的核心性能力。首先,教研组长要善于规划学科教研活动。在分析学科教研背景、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以学校发展规划为依据,明确未来三至五年内学科教研的目标、任务、举措、途径以及实施路径和保障条件。其次,教研组长要善于组织和实施学科教研活动。学科教研活动最能体现教研组本质功能,它是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的有目的、有主题、有程序、有总结的教学研究活动,包含集体备课、课例研究、主题研修、课题研究等形式,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有效的学科教研活动要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为指引,并且不断地梳理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得教师体验真实的情境,并能站在主导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的教研活动价值才能最大化。第三,教研组长要善于反思与评价学科教研活动。通过过程性评价和效果评价,教研组长要善于推进各项活动按计划的程序发展,达成相应的计划目标,从而为学校领导和教师提供有价值的反馈信息。

四是团队建设力。团队建设力是教研组长在统筹、协调教师团队,推进教师团队合作、发展与创新等方面的能力,这是教研组长应具备的支持性能力。首先,教研组长要善于统筹、协调教研组内、外部关系,对外能够积极争取学校在制度、资源等方面的最大支持,对内能够协商成员间的关系,减少摩擦,形成和谐向上、互帮互助、民主开放的团队文化。其次,教研组长要善于组织学习,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推动知识分享与创造,推动组织的发展与创新。

二、教研组长领导力的培育路径

教研组长领导力的培育,一方面要在学校制度设计上予以安排和保障,另一方面也要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得以获得、巩固并持续提升。

(一)在制度设计上为教研组长赋权激能

受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以及社会系统科层化的影响,目前我国中小学普遍采取的是科层制管理方式以及指令性的制度运行机制。以学校教研活动为例,一般是上级教研机构或学校行政机构安排各种教研任务和活动,教研组具体执行和落实,因此教研组长的角色仅仅为上传下达的执行者、具体事务的安排者。培育教研组长领导力意味着学校首先在制度设计上就要为教研组长预留相应的自主决断和裁量空间,将决策权与实施权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责任共享的制度安排。具体做法,一是通过组织结构改造推进扁平化管理。可将体现层级管理的宝塔型组织改造为体现多主体参与的开放型、矩阵式组织,从而赋予教研组长充分的行动自主权和决策权。二是改革不合理的学校教研评价方式。淡化、弱化分数指标在学校教研评价的使用,不能简单地把分数排名作为评价教研团队和教研组长的唯一指标,要增加和完善教研组全面育人的指标内容,改进和丰富量化式的评价形式,建构更为科学、更为合理、适合不同学段特点的校本教研评价体系。

(二)在专题培训中充实领导力知识

随着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持续深入以及教师继续教育制度的不斷完善,分层分类开展教师继续教育,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师专项素养和能力,已经成为一种主流趋势。目前,针对不同教龄、不同学科的教师专项培训计划已经相对完善,但针对教研组长专业素养的培训计划及课程相对缺乏。建议各级教师继续教育机构和学校加强教研组长专项培训课程的开发,推进教研组长领导力提升计划。从教研组长领导力的薄弱环节来看,目前需要开发的课程包括学科教研的规划与计划制定、学科教研的规范与模式建构、学科教研的工具与方法应用、学科教研的评价技术等等。这类专题培训的意义与价值在于,通过相关知识、方法、技术与素养的学习,克服教研组长作为经验主义者的困境与不足,真正理解和掌握新时代学校教研的本质和形态。

(三)在教研活动中凝练领导力素养

作为一个实践者,教研组长组织教研活动的实践过程,就是其不断凝练、提升自身领导力的过程。集体备课、课例研究、主题教研、课题研究等都是学校教研中经常开展的教研活动,具有不同的适用对象、范围和实施形式。要保障这些活动有效开展,教研组长首要的任务是学会建章立制,即建立相应的教研规范和流程,否则任何活动都容易流于形式。例如,有的地方的教研室开展的主题教研活动,既规定了活动的流程与环节,又设定了活动的要素与规格,并灵活运用活动告示单、活动观察单、活动反馈单等评价表单,使得教研活动有了明确的方向与清晰的路径,保障和提升了教研品质。在建章立制的基础上,教研组长还要学会提炼教研范式、模型、策略,形成常态化的教研运作机制。这有助于我们把一个复杂的大问题分解成为一系列小问题,并在较高层次上加深对教研内涵和机理的理解,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问题解决方案。

从基础教育改革的任务和要求来看,培育和提升教研组长领导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教研,不仅对学科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这是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猜你喜欢

教研组领导力教研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英语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
领导力拓新 2018年度最具领导力中国医院院长评选揭晓
领导力愿望清单
论新态势下领导力的开发与运用
基于课题研究的中小学教研组组织变革研究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给中学历史教研组长的五点建议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江苏省天一中学语文教研组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