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峡库区脱贫农村居民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审视

2021-12-08何志武陈仙宇

重庆社会科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三峡库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何志武 陈仙宇

摘 要:三峡库区脱贫农民融入乡村振兴事关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的有效接续问题,是我国推进传统深度贫困区域接续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样本。基于库区深度调研,在梳理分析库区脱贫攻坚主要经验和库区振兴梗阻的基础上,提出库区脱贫农民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和路径:强化党组织建设、构建巩固脱贫成果长效机制、转换政策举措、培育库区特色产业和引导文明乡风,以期推动库区农村农业现代化。

关键词:三峡库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农村农业现代化

基金项目: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精准脱贫后三峡库区农民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路径研究”(CYS21508);重庆科技学院硕士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精准脱贫后三峡库区农民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帮扶机制研究”(YKJCX2021008);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新时代人民政协履职机制创新研究”(19SKGH197)。

[中图分类号] D63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1)010-0006-0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1.010.001

一、引言

实现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更是三峡库区脱贫农民致富的重要依托。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建设行动,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之后,“三农”工作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发展阶段[1]。预计今后一段时期,全国各地政府会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开启乡村振兴建设,并促进两者之间的有机衔接工作。但是,在政策实施中如何将二者进行有机衔接,既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理论问题。特别是在传统的深度贫困区域,刚刚实现脱贫的农村居民,如何很好地融入乡村振兴战略?这一问题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究。以笔者长期关注的三峡库区为例,受惠于国家的精准脱贫政策,农民成功摆脱了千百年以来套在身上的深度贫困“枷锁”,但在致富路上处于起步不稳阶段,除了自然条件不利因素外,叠加经济增速放缓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库区脱贫农民在融入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面临较大梗阻,急需理论破解和政策引导。

二、文献综述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是当前学术研究的热点领域。在中国知网搜索“脫贫攻坚、乡村振兴”,显示有1 490篇论文。国内学者们从反贫困机制构建、精准脱贫效果巩固、“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乡村振兴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当前,乡村振兴研究聚焦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问题,特别是如何在深度贫困地区(如三峡库区等)将二者有效衔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任务紧迫性。就这个核心问题,当前主要集中在如下四个维度进行研究。

一是通过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衔接乡村振兴。高强指出,乡村振兴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巩固脱贫攻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他提出,从统筹构建长效减贫振兴政策支持体系、优化减贫振兴工作机制、激发社会减贫振兴动力、完善减贫振兴考核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袁金辉等在实地调查我国深度贫困地区精准扶贫成效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分类分层的现代扶贫机制,完善协同扶贫的长效机制和扶贫产业与贫困群体的利益联结机制等[3]。蒋和胜等提出“稳固脱贫与精准扶贫政策延续机制、稳固脱贫与乡村产业振兴衔接机制、稳固脱贫与壮大集体经济共促机制、稳固脱贫与扶志、扶智政策并举的内在动力和能力机制”[4]。焦克源等基于西部深度贫困县的调查,提出构建深度贫困地区返贫阻断长效机制,为实现深度贫困地区群体再脱贫提供参考[5]。谢小芹等着眼于乡村振兴,提出精准扶贫的多元协同及长效机制构建问题,她认为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在逻辑上是一致的,需要多元协同,一方面是社会、政府和市场间形成主体协同,另一方面在党的领导与群众自治、行政与自治等领域实现关系协同[6]。

二是通过体制机制建设实现脱贫与振兴工作衔接。马志翔认为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奠定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提出推动脱贫攻坚责任体系与乡村振兴责任体系有效衔接、脱贫攻坚政策体系与乡村振兴政策体系有效衔接、脱贫攻坚成效评估体系与乡村振兴成效评估体系有效衔接[7]。张赛群指出体制机制衔接是两大战略衔接落地的保障性措施,具体包括参与主体及动员机制衔接、工作机制衔接、具体措施衔接、保障机制衔接[8]。

三是通过推动农村特色发展方式实现脱贫与振兴衔接。郑瑞强着眼“双循环”发展格局,提出贫困治理和乡村振兴要整合要素资源和区域联通,依托地域特色、农业资源禀赋,挖掘新功能新价值,实现“空间重构基础上要素组合优化”[9]。黄国庆分析了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贫困治理问题,梳理总结美国“水库型”区域反贫困的经验和措施,认为其经验可资三峡库区减贫扶贫工作借鉴。提出在综合考虑三峡库区的发展资源、市场、产业关联度及扶贫效应后,三峡库区应将旅游业作为扶贫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10]。陈孝胜提出支持在三峡库区农村发展特色生态农业,认为这是在短期内提高库区人均收入水平的最佳方法[11]。孔云峰提出要从重视生态文明、推进库区移民搬迁、加大对库区农民的培训力度及做大特色优势产业等方面调动建设三峡库区的积极因素[12]。

四是通过激发内生动力方式实现脱贫与振兴衔接。王永生等提出,通过乡村产业、生态、文化、人才、组织振兴等方式,激发乡村发展动力,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13]。张友良认为,脱贫致富需要激发内生动力,其重要来源是产业扶贫,政府应当引导贫困地区大力开展产业扶贫,实现脱贫和振兴[14]。李文静等通过抽取三峡库区4县(区)796户移民样本,提出人力资本对库区人口生计影响较大,需要增加心理干预、开展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库区移民人力资源水平,进一步激发移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15]。成睿珂等认为,库区人力资本维度的贫困出现了加剧的现象,人力资本将成为库区农村未来减贫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重点关注对象[16]。

通过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党和国家“三农”工作重心转向的同时,国内学术界密切开展了反贫困和乡村振兴问题的研究。虽然学界在研究角度、研究方法途径及对策建议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总体看来,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其中一些研究角度和方法值得借鉴,某些观点结论对于我国时下大力推进的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尽管如此,我们认为前述研究仍然存在不足和需要进一步思考的地方。一是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与结论建议的普适性问题。贫困治理是世界性的难题,就我国而言,贫困问题极其复杂,受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方式、人口、传统文化、政策等因素影响,我国农民致贫原因不同,治理贫困的机理措施也有较大差异,因此研究对象相对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差异性,但学界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结论建议大同小异,较为宏观宽泛,普适性特征明显,值得我们反思。二是实践的紧迫性与理论引导滞后性问题。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都是当前我国的重大战略和工作重点,从时间维度看,该领域的实践具有紧迫性。但从理论引导角度看,尽管扶贫攻坚有习总书记的“精准扶贫”理论,但在乡村振兴理论方面,尤其是扶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如何有机衔接问题,学界明显缺乏明确的理论指导,需要通过在当下的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和发展。因此,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理论探讨,对于我们推进乡村振兴建设行动实践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这应该成为该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思考方向。

三、反贫困和乡村振兴的理论基础分析

三峡库区由于地理地貌及搬迁移民等因素影响,作为传统连片深度贫困地区,对其反贫困和乡村振兴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对我国贫困治理和“三农”工作具有明显的样本价值。基于对重庆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了解,结合自身在库区扶贫工作经历,尤其是在重庆丰都农村地区的深度调研,笔者发现隐藏在库区农民脱贫和库区乡村振兴背后的问题,实质上是贫困治理和农村农业现代化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根本解决措施,需要深入挖掘其理论及其内在规律性。

(一)反贫困理论

贫困现象存在历史久远,涉及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贫困治理长期以来得到了国际社会、各国政府、学界等方的广泛关注,学界也从不同维度展开贫困治理问题研究,形成了众多的理论。

一是制度贫困理论。制度贫困理论认为社会制度是贫困现象产生的根源,社会制度革新才能够从根本上消除贫困问题。其中以马克思的反贫困理论为代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工人的结局也必然是劳动过度和早死,沦为机器、沦为资本的奴隶。”[17]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明确指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是导致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在马克思看来,要根除贫困现象,必须推翻统治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的社会制度,对旧的压迫无产阶级的不合理的社会关系进行革命,建立全新的共产主义社会制度,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贫困之人”才能够成为富裕的真正的“自由之人”。无疑,马克思的制度贫困理论是完全正确的,对于过去和现在的反贫困研究和实践具有普适价值。但是,这种理论的应用有一定的条件性,原因在于社会制度是导致贫困的最重要因素,但不是全部因素。致贫原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制度贫困理论有其特定的适用场域。

二是能力贫困理论。能力贫困理论以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为代表,这种理论是随着人们对贫困的界定拓展而出现的。长期以来,学者从经济维度评估贫困,甚至认同贫困等同于经济贫困这样的观点。但阿马蒂亚·森指出:“贫困必须被视为基本可行能力的被剥夺,而不仅仅是收入低下,而这却是现在识别贫穷的通行标准。”[18]在阿马蒂亚·森看来,反貧困就需要提升个人获取收入的能力。强调反贫困路径不能仅依靠资金投入和社会救济,而是能力提升,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采纳了他的观点,因而这一理论影响巨大,在我国的精准扶贫实践中有重要体现。

三是空间贫困理论。由哈里斯和谬尔达尔在20世纪50时代提出,该理论认为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地理位置有一定的关系。此后,学者们将自然地理纳入反贫困研究之中。空间贫困理论强调地理环境与贫困问题紧密相关,空间是反贫困分析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空间贫困理论具有四大特征和衡量指标:权威劣势、生态劣势、经济劣势和政治劣势。相比而言,空间贫困理论影响力远不如制度贫困理论和能力贫困理论,其贡献在于为自然地理特殊地区的反贫困研究提供一种新思路。

四是精准扶贫理论。这一理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彻底解决好国内贫困问题提出的。其将马克思的反贫困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发展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反贫困理论。该理论强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注重六个方面的精准,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19]。在精准扶贫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的脱贫攻坚工作如期完成,创造了一个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整体性脱贫的奇迹。

(二)农村农业现代化理论

一是西方现代化理论。长期以来,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是以工业化为中心,农村农业现代化是工业化的延伸。学界从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政治稳定问题、社会和文化变迁等问题入手研究现代化。影响较大的有罗斯托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其主要观点是现代社会是经济发展的结果,美国是现代化的国际样板等。此外,还有帕森斯的“系统-结构功能”理论和布莱克的比较现代化理论,提出以社会结构和政治现代化为轴心,而不是以经济增长为轴心分析现代化。就农村农业现代化领域,出现了美国加拿大模式和日本模式。前者因国土面积大,地广人稀,农业用地广,推行大规模农场模式,大力推行农业发展的科技化、机械化和专业化,通过“科技+规模”方式,提升农业的核心竞争力。日本模式是其农业的自然地理条件与我国相似,人多地少,在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同时,注重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经营方式,振兴乡村活力,走科学化、标准化、绿色化、特色化农业之路。

二是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重视农村农业现代化的思想。基于我国是农业大国的国情,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都非常重视农村农业现代化问题。20世纪50年代,国家主导农村土地改革和集体经济改造,为农村农业现代化扫清了制度机制障碍。毛泽东同志在1953年《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首次提出农业现代化问题。周恩来同志在1954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任务[20]。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农业现代化,指出依靠科技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21]新时代,针对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科研人员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22]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可以说,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农村农业现代化思想是我国学界进行中国“三农”问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当然也是乡村振兴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

四、三峡库区精准脱贫的主要经验总结

2020年底我国的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精准扶贫工作如期完成,奠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实基础,为推进乡村振兴和农村农业现代化工作铺平了道路。在我国的深度贫困区中,三峡库区由于独特的自然地理地貌、世纪工程及移民搬迁、经济发展阻力等因素,是我国贫困治理的一大难点。可以说,三峡库区整体性脱贫在我国具有标志性意义。在三峡库区农民成功脱贫这一历史性成就的背后,是党和政府领导的脱贫攻坚工作成效卓越的体现。因此,对三峡库区脱贫攻坚工作进行梳理和总结是十分必要的。基于笔者在三峡库区农村的调研,我们认为三峡库区精准脱贫的主要经验如下。

第一,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库区脱贫的根本保障。党对方方面面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我国一切工作取得伟大胜利的政治保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一大体现。反贫困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难题,需要强有力的顶层设计。党始终坚持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以人民为中心,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设置专门的扶贫工作机构,探索了包括开发式扶贫、救济救灾制度在内的一系列反贫困政策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相继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等指导文件,专门部署脱贫攻坚工作,把脱贫攻坚作为实现我党“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的底线性任务和标志性指标。习近平总书记全力推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方略,从根本上领导了全国6 000万贫困群众整体性脱贫这一辉煌成就。脱贫攻坚是系统工程,需要坚定的领导核心和坚强的组织保障。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肩负脱贫使命,从中央到地方勠力同心,创新扶贫攻坚体制机制,形成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党员共促抓攻坚的局面。反贫困有了党作为“主心骨”,人民脱贫才能成为现实。因此,党对脱贫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包括库区脱贫的根本保障,是我们这一制度优势所在。

第二,始终坚持精准发力是库区脱贫的工作保障。针对扶贫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谁是贫困居民”“贫困原因是什么”“怎么针对性帮扶”“帮扶效果又怎样”等具有不确定性的难题,三峡库区各级党政部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 ” 指导性思路,从粗放式扶贫工作模式转变到精准扶贫模式。以丰都县为例,全面排查“两不愁三保障”以及收入等情况,逐户建立台账,实行动态监管,做到扶持对象精准识別。2018年动态调整新识别贫困户101户334人、返贫户19户61人,扶贫对象识别精准度进一步提升。围绕“谁来扶”:全面清理驻村帮扶队伍,规范派驻4支驻乡镇工作队、123支驻村工作队,全县8 600余名帮扶责任人参与结对帮扶。围绕“怎么扶”:与相关行业扶贫部门一道严格落实危房改造、易地搬迁、安全饮水等政策措施,做细做实健康扶贫、教育资助、低保兜底工作,全额资助建档贫困户购买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和精准脱贫保险,确保各项扶贫政策到户到人、应享尽享。围绕“如何退”:严格退出标准和程序,建立贫困户脱贫达标认证制度。丰都2018、2019年连续两年跻身中国西部百强县市,打赢了脱贫攻坚收官战。2020年丰都脱贫攻坚经验总结之一就是始终坚持扶贫工作的“六个精准”,以科学务实的工作模式保障脱贫攻坚的最终胜利。

第三,以产业扶贫为中心打好政策 “组合拳”是库区脱贫的路径保障。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扶贫方式,重在解决库区农民“造血”功能。库区产业扶贫,首先是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同步打造种养殖基地和休闲农业示范园等;其次是大力实施“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改革,构建三方利益联结机制,并以网格化方式引导群众参与产业管护;再次是创新库区农村产业共享机制。库区推行资产收益扶贫机制、代养收益扶贫机制和量化分红扶贫机制,助推贫困群众就业增收,保障贫困户长期稳定收益。在注重产业扶贫的同时,综合运用科技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贫、健康扶贫和消费扶贫政策手段,形成扶贫攻坚的“组合拳”,汇聚扶贫攻坚的共同意志和共同行动。

第四,是新时代扶贫攻坚精神是库区脱贫的动力保障。反贫困问题是世界性难题,库区脱贫工作是一块“硬骨头”,传统的经济手段扶贫难以持续,需要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支撑,是外力和内生动力形成的合理共同推动的结果。数以千计的扶贫党员干部发扬钉钉子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求真务实精神、埋头苦干精神,形成了新时代“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在扶贫攻坚精神的带动下,社会各界发扬了和衷共济、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形成了人人愿为、人人可为、人人能为的社会帮扶氛围。同时,库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调动,激发出强大的内生动力。正是新时代扶贫攻坚精神、中国传统美德和人民群众内生动力形成合力,汇聚成扶贫攻坚的伟力,才得以创造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奇迹。

五、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梗阻

在库区农村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脱贫是阶段性目标,共同富裕是终极目标。因此,库区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政策,推动乡村振兴行动。基于库区的调研,在梳理库区扶贫攻坚经验的同时,笔者发现库区乡村振兴还存在一些梗阻。

(一)脱贫成果巩固难问题

重庆三峡库区自然地理条件相对较差,自然灾害较多,传统农业种植业极为困难,叠加山区交通不便、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教育程度偏低、移民搬迁、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当地农民收入不高,在刚刚脱贫的库区农民中,部分虽然已经摆脱“绝对贫困”,但还处于“相对贫困”状态。据《2020年丰都统计年鉴》,丰都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14 518元,而同期,全国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 021元,重庆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 133元,丰都农村人均年收入低于于全国平均水平9.38%,低于重庆平均水平4.06%[23]。因此,相对而言,库区仍然属于低收入地区。按照反贫困治理的经验,低收入地区的人口极易受自然灾害、疾病、子女教育负担、不充分就业等不利因素影响,其中有相当比例人口会发生“返贫”问题,会严重影响脱贫攻坚成果,动摇库区乡村振兴的基础。因此,巩固库区脱贫攻坚成果,消除乡村振兴的梗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乡村振兴工作的路径依赖问题

库区脱贫攻坚是国家战略的体现,集聚党和政府的扶持政策、社会扶贫各方的合力,是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的具体体现。在库区脱贫工作中,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从管理学角度看,也会带来不利的“路径依赖”问题。如美国经济学家诺斯提出的“路径依赖”理论,认为制度变迁中存在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机制。所谓 “路径依赖”,指的是处于某一路径中的事物,类似于物理学惯性现象,受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机制影响,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并会在后续发展中不断自我强化。同理,库区党员干部及群众历经前期的脱贫攻坚工作,可能也会对后续乡村振兴工作的思路及方式方法形成路径依赖,可能会继续依赖党和国家明确的理论和实施方案指导、中央和地方专项资金大量投入、扶贫产业依赖支援单位的消费扶贫等等。显然,乡村振兴不同于扶贫攻坚,乡村振兴是农村农业现代化指向目标,需要以激发内生动力为主推动。而扶贫是政策保障性目标,具有社会救助性质。因此,现有扶贫思维、工作模式、政策体系等并不能完全照搬于乡村振兴工作。但扶贫攻坚的现有路径,客观上一定会对接续的乡村振兴工作烙下深刻的印记,可能会成为库区乡村振兴工作的梗阻。

(三)库区移风易俗难问题

乡村振兴,风气先行。我们调查发现,库区民风淳厚,但仍然受几千年传统文化不良部分影响,也还存在不良乡风民俗,突出表现在农村“七风”(浪费风、不孝风、赌博风、懒散风、迷信风、污染风、乱葬风),这些风气在库区表现相对严重,与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态文明、科学民主理念相违背,势必会对库区乡村振兴工作的推进、重庆长江中上游生态中心的建设,乃至重庆“两地”目标定位的实现形成负面影响,不利于营造风清气正淳朴的库区乡风,自然也会成为库区乡村振兴的又一梗阻。

六、新阶段三峡库区脱贫农民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进路

随着三峡库区脱贫攻坚任务胜利收官,乡村建设进入新阶段,激发脱贫群众自觉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库区乡村现代化成为新的目标任务。这需要三峡库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接续乡村振兴战略,其逻辑进路为:强化组织领导是库区振兴的根本保障、构建巩固脱贫的长效机制是库区振兴的前提基础、政策举措转换是库区振兴的动力、特色产业支撑是库区振兴的抓手、文明乡风引导是库区振兴的精神,五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库区农村农业现代化图景的有机系统。

(一)强化党的组织领导,统筹保障库区振兴

中国特色的反贫困理论和脱贫攻坚工作经验验证了一个基本规律:办好中国的事情,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库区脱贫需要党的正确领导,库区的振兴同样需要党的强有力领导。党的库区振兴的领导保障主要有:一是贯彻落实党中央统筹领导,省市负总责、基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科学分类制定乡村发展规划路线图和行动方案;二是加强库区村级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方面的战斗堡垒作用;三是遴选优秀党员干部到库区基层组成工作队,与库区群众一起深度融入乡村振兴建设。

(二)构建库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夯实库区振兴基础

库区脱贫成果巩固事关振兴战略成败,需要构建常态化的长效机制以进一步夯实库区振兴基础。一是常态化关注关心库区脱贫群众的就业及收入状态,运用新科技手段建立完善低收入家庭的数据库,动态监测他们的经济状况,进行常态化幫扶,及时阻止脱贫群众、易贫群众又“返贫”;二是持续完善库区乡村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强化库区脱贫群众的就业技能培训,扶持库区特色产业,设置公益类岗位,增加易贫群众的就业渠道和就业机会;三是重点保障库区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困难群众,多措并举进行政策兜底保障,必要时可以采取集中供养、易地帮扶等举措,达到长期帮扶的效果。

(三)政策举措转换驱动库区振兴

库区振兴是库区脱贫的接续,但其发展理念、发展动力、政策模式和工作机制不会完全一样,需要在脱贫攻坚工作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转换。一是发展理念和发展动力转换。库区脱贫发展理念重点体现在救贫济困的共同富裕导向上,是外力为主,内生动力为辅的社会活动。而库区振兴是农村农业现代化导向,主要体现为内生动力为主,外力为辅的特点。二是政策模式和工作机制转换。库区脱贫政策模式和工作体系着眼“六个精准”,从中央到地方聚焦贫困群众,层层负责,因人因地施策,精准帮扶,体现政策制定及落实微观具体。库区振兴需要政策模式和工作机制着眼宏观和长远,重在乡村规划科学编制、产业合理发展、工作机制务实有效,其政策制定和机制运行逻辑与库区脱贫有明显的区别。

(四)特色产业支撑库区振兴

无论是库区脱贫,还是库区振兴,产业发展都是重要抓手。新阶段库区产业发展应坚持:一是产业发展思路要转变,选择差异化发展策略,走库区特色产业发展之路。针对库区多高山峡谷、水资源丰富的特点,因地制宜,可以选择大力发展高山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库区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业等特色产业。二是注重乡村产业人才培育和科技振兴库区产业。一方面,改革库区产业产权经营模式,吸引库区群众就近创业就业,培育乡土产业人才,另一方面,坚持科技振兴库区,创新机制,多方协同,融合城乡,引进库区外的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等,以科技引领产业发展,以人才支撑产业发展。

(五)文明乡风引导库区振兴

常言道:文明兴,则乡村兴。库区振兴需要移风易俗、倡导文明乡风,形成库区振兴浓厚的文化氛围。一是通过乡规民约,培育库区中国传统优良文化乡风,体现库区群众的淳朴、友善、勤勞、乐观的文化特质;二是通过库区基层党组织的主渠道主阵地宣传,进一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库区的脱贫攻坚精神、攻坚克难精神、移民开拓精神并融入库区振兴;三是通过法治教育,进一步培育库区的生态文明理念,自觉加入保护长江母亲河行列,为维系库区的绿水青山贡献自己的力量。

综上,三峡库区实现真正乡村振兴发展,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帮扶库区脱贫群众实质性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是关键举措之一。其需要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坚持长期的反贫困治理,持续巩固库区脱贫成果。精准对接乡村振兴建设行动,转变发展理念和工作方式,培育库区特色产业,培育库区新风,为我国农村农业现代化谱写“三峡库区样本”。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实现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论学习贯彻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EB/OL].[2021-2-24]http://m.xinhuanet.com/2021-02/24/c_1127135769.htm.

[2]  高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统筹衔接:形势任务与战略转型[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0(6):29-39.

[3]  袁金辉,杨艳花.深度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实施成效与长效机制构建——基于渝东北地区的调查[J].重庆社会科学,2021(1):74-87.

[4]  蒋和胜,张彦伟,刘胜林.构建稳固脱贫的长效机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20(5):4-8.

[5]  焦克源,陈晨,焦洋. 整体性治理视角下深度贫困地区返贫阻断机制构建——基于西北地区六盘山特困区L县的调查[J].新疆社会科学,2019(1):137-145+148.

[6]  谢小芹,姜敏.乡村振兴背景下精准扶贫多元协同及长效机制构建[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20(4):66-72.

[7]  马志翔.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J].社会主义论坛,2021(2):25-26.

[8]  张赛群.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内在关联和有效衔接[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88-193.

[9]  郑瑞强,郭如良.“双循环”格局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进路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19-29+183.

[10]  黄国庆.国外“水库型”区域反贫困经验对三峡库区扶贫的启示——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J].学术论坛,2011(3):125-128.

[11]  陈孝胜.三峡库区贫困现状与构建小康社会路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31):115-117.

[12]  孔云峰.论武陵山、秦巴山片区探索实践的价值意蕴——基于国家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战略框架的三峡库区建设[J].清江论坛,2013(5):5-11+15.

[13]  王永生,文琦,刘彦随.贫困地区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有效衔接研究[J].地理科学,2020(11):1840-1847.

[14]  张友良,吕灵华.推进湖南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的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2020(4):99-103.

[15]  李文静,帅传敏,帅钰,等.三峡库区移民贫困致因的精准识别与减贫路径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6):136-144.

[16]  成睿珂,甘淑.三峡库区(重庆)县域多维贫困的时空演变分析——基于可持续生计视角[J].资源开发与市场,2020(4):371-376.

[17]  袁鸣捷.马克思反贫困理论探析[J].决策探索(下),2021(2):36-37.

[18]  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目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85.

[19]  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720.

[2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584.

[21]  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5.

[22]  新华社.农业现代化生根发芽[EB/OL].[2020-08-09]http://www.xinhuanet.com/video/2020-08/09/c_1210744140.htm

[23]  重庆市丰都县人民政府.2020年丰都统计年鉴[EB/OL].[2020-12-11]http://www.cqfd.gov.cn/zwgk_200/fdzdgknr/tjxx/202012/t20201211_8602459.html.

猜你喜欢

三峡库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三峡库区的动植物资源概况
三峡库区雕塑遗存忧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