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学家野口英世
2021-12-08王晟
王晟
在美国纽约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图书馆大厅里,与“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半身像正面相对,挂着一个日本人的半身像,他就是被誉为“日本国宝”“世界至宝”的野口英世博士。
野口英世1876年出生于日本福岛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时不慎跌入地炉,左手烧伤致残。上小学后,因残疾经常受到欺负,被同学取绰号“手槌”。母亲鼓励他:“你的手不好使,干不了农活;但你的脑子好使,那就用成绩回敬他们吧。”他天资聪颖,发奋学习,每次都是班上第一。
在小学的一次作文中,他把自己备受嘲笑的辛酸写了出来。老师深为感动,号召全校师生捐款,为他做了手术。但手术并不理想,手指仍伸不开。为此,他立志以后要当一名医生,但因为没钱上不了医学院,就到诊所当了一名学徒,边挣钱边学习。22岁时,野口参加了医生考试,以第一名的成绩获行医证书,次年,被东京著名的北里研究所破格录用。
24岁时,野口只身一人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求学。因事先没有得到答复,经再三懇求,弗莱克斯纳教授同意接纳他为研究毒蛇的私人助手,任务是采集毒蛇毒液。即使是对毒蛇熟悉的人都对这份工作敬而远之,何况他手有残疾。但他没有退缩,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他除了采集毒液,还废寝忘食学习有关毒蛇方面的知识。3个月后,他把自己整理出来的长达250页的关于毒蛇研究的文献资料交给教授。教授大吃一惊,翻阅着这份用英文写的报告,用难以置信的目光看着他。在短短3个月里,美国研究人员都做不到这种程度,由此他得到了教授的肯定,这一研究成果也惊动了美国医学界。
1907年,鉴于《关于毒蛇毒性的生物成分的研究》论文及其他多项研究成果,野口得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颁发的“科学硕士”学位,同时还被任命为洛克菲勒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两年后,又被提升为准教授研究员。
野口的主要贡献在微生物领域:他最先从患梅毒而出现麻痹症状的患者中枢神经系统中分离出梅毒病原体;他完善了瓦色曼氏反应的技术和理论;改进了检验梅毒的瓦色曼式皮肤试验;还培养出奥罗亚热的病原体;成功地培养了梅毒螺旋体;他还研究过脊髓灰质炎、沙眼以及黄热病疫苗和抗血清。他以“梅毒螺旋体”的研究成果确立了他在世界医学界中的地位。1905年,因为他的发现使成立不久的洛克菲勒研究所名声大噪,他本人也一跃成为全世界最优秀的细菌学家,其主要作品有《蛇毒》《梅毒的实验诊断》等。
野口对研究的热情可用疯狂来形容。他几乎整天都在不休不眠地工作,偶尔睡一会儿,也只是趴在桌子上或仰卧在凳子上打个盹,睡不了一会儿就起来干活。他一直都像是一架上足了发条的机器。这时,他又有了好几个绰号,“24小时不眠主义者”“与细菌同居者”“人类发电机”。
1911年,野口获得了京都帝国大学授予的医学博士学位;1914年,他被提升为洛克菲勒研究所研究员;1915年,获日本至高荣誉“帝国学士院恩赐奖”。
1918年至1927年,野口为研究黄热病远征厄瓜多尔、墨西哥、秘鲁、巴西和非洲。日本作家渡边淳一为野口英世所写的传记《遥远的落日》中描述,在野口英世从美国去墨西哥的路上,乘船、火车的一周时间里,他把自己关在车厢里不出门。到了梅里达,他完全可以用西班牙语演讲。1928年5月21日,他不幸染上黄热病逝世于非洲,终年52岁。
野口英世从一个穷乡僻壤的贫困家庭里走出来,付出了异乎寻常的努力,成为世界公认的伟大科学家。但同时,他的个性中有很多常人难以理解的成分。他具有异常执着的精神,不断努力拼搏,但他又是借钱的“天才”,他借钱和花钱的方式,只能用叹为观止来形容。
他梦想到美国深造,为了筹措资金,辞掉工作奔赴中国鼠疫区研究鼠疫预防,每月能得二百两白银。但在工作9个月后,他非但没有攒足费用,甚至离开前只剩下餐馆的赊账单。为了实现愿望,他又竟然答应了一桩婚事,条件是给他200美金赴美旅费。在船票、行李还未购置的情况下,与送行的同事一次聚餐及豪玩后,就将嫁妆款和朋友资助的巨款花得所剩无几。最终还悔了婚。总之,无论工资多少,只要拿到手,他就会花得精光,然后再向周围的人借钱。
除此之外,为了搞研究,他还向146名医院患者(包括儿童)注射了梅毒,被一些儿童患者家长起诉,引起了很大争议。他的死也有不同的说法,有病故、自杀、他杀说。无论如何,作为世界级的科学家,野口英世为人类做出了伟大贡献。正如他墓碑上的评价,“他毕生致力于科学,为人类而生,为人类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