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怎样才不长息肉
2021-12-08陈伟庆
陈伟庆
肠道息肉通常是“富”出来的病,如今越来越常见,近些年更是呈现年轻化趋势,发病高峰年龄是50岁左右。但对于肠道息肉,公众认识不足,很多人甚至一辈子也没做过肠镜,根本不知道自己可能有这方面问题。
肠道为何会长息肉
现代医学把人体黏膜表面的赘生物称为息肉,一般以部位命名,出现在肠道里就是“肠道息肉”。现代医学对肠道息肉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 饮食因素。长期吃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食物的人患病率较高,而蔬菜、维生素C摄入充足者较低。膳食中脂肪占比超过40%是形成肠道息肉的重要因素,若脂肪摄入不超过膳食的15%,患病率就会显著降低。另外,辛辣刺激性食物、腌制食物等也与腺瘤性息肉形成有关。② 疾病因素。免疫功能低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胃十二指腸溃疡行胃空肠吻合术、切除胆囊、接受癌症放疗的患者及肥胖人群的患病率较高。③ 炎症刺激。长期炎症刺激肠黏膜可引起息肉,如慢性结肠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氏病等。④ 异物损伤。粪便粗渣和异物长期刺激肠黏膜上皮,以及其他原因造成肠黏膜损伤,都容易使细胞出现异常增生,形成息肉。长期便秘或频繁使用泻药也会刺激肠壁生成息肉。⑤ 遗传因素。息肉的形成与基因突变密切相关,而突变的基因又会遗传给后代。
肠道息肉有什么症状
多数大肠腺瘤性息肉起病隐匿,无任何临床症状,许多人是在常规体检中无意发现的。少数患者会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例如次数增多,有不同程度的腹部不适,便秘和腹泻交替反复出现或伴有腹痛,便血或大便带血痕。此外,有些人还会有消瘦、贫血等全身症状。肠镜是最直接的检查方法,建议45岁以上者,无论有没有不适症状,都应做一次结肠镜,早发现早诊治。有癌症史、肠道息肉史者,或一级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有大肠癌史的人;慢性腹泻持续3个月以上,或每年慢性便秘2个月以上者;有黏液或血便史、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慢性胆囊炎或胆囊切除史者;有肝硬化等相关疾病者,尤其要注意肠道检查。
息肉到底要不要切除
数据显示,95%左右的大肠癌是由息肉恶变而来。如果在息肉腺瘤阶段就将其斩草除根,能有效防止肠癌。如果未切除肠道息肉,患结直肠癌的概率将增加4倍左右。息肉恶变的概率与息肉大小有关,美国一项研究显示,直径小于1厘米的息肉,恶变率仅为1%,1~2厘米的约有10%,大于2厘米的则有46%是恶性的。
如何预防息肉形成
长期吃高动物蛋白、高脂肪食物,膳食纤维摄入较少者,应立刻改变饮食习惯,保持饮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等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避免便秘,少吃加工肉制品,戒烟限酒。此外,适当运动可增强胃肠蠕动,加速粪便排出体外,预防息肉的形成。
(摘自《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