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强 景美 民富
2021-12-08赖小荣曹友春
赖小荣 曹友春
田野间,大棚林立;村落中,干净舒爽;庭院里,欢声笑语……近日,记者走进宁都乡村,但见处处呈现出一幅幅村强景美民富的新画卷。
今年以来,宁都县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因地制宜,精准发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大力推进乡村振兴。
绿色生态 乡村环境美起来
沿着蜿蜒的乡村公路,记者驱车来到宁都县小布镇陂下村,但见群山苍翠,一垄垄茶树随山势蜿蜒伸展;一幢幢民居依山而建,错落有致,袅袅炊烟从屋檐升起,在翠竹绿树间萦绕……好一幅留住乡愁的宜居图景,让人心旷神怡。
“这里不仅有优美的田园风光,更有保存完整的革命旧址群,还能领略淳朴的客家风情。”来自厦门的游客吴先生,对这里的原生态美景尤为赞赏。
“村庄美了,游客多了,我们的茶叶也好卖了。”和妻子在茶山上采摘茶叶的陂下村村民赖宁华告诉记者,他承包了100亩茶园的管理工作,每月有2000多元的工资,加上年底分红,每年最少有四五万元收入,在家上班还能照顾老人小孩,比在外面务工强多了。
“几年来,政府不仅为我们改建了土坯房,还修缮了红色旧址,打造了生态茶园,兴建了观光道、休闲广场……”谈起村里的发展,村民满口称赞,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近年来,宁都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客家文化、绿色生态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资源整合,完善城乡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把原本零星的乡村旅游点串连起来,将宁都建成一个集红色文化体验、民俗文化感受、生态文化观光于一体的休闲旅游胜地。
环境美了,乡风文明行动也润物无声般改变着村民的行为习惯。宁都大力弘扬正气新风,引导村民崇德向善,摒弃陈规陋习,养成良好的习惯,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接续发力 产业引领富起来
乡村振兴,产业是根。宁都依托各地资源禀赋,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富民产业发展。
沿着平坦宽阔的马路,穿过莲花山隧道,来到青塘镇社岗村,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整齐的蔬菜大棚。
社岗村土地肥沃,富含丰富的硒元素。2018年,村党支部书记温平瞅准商机,带头示范,鼓励引导村民发展大棚蔬菜,并联合村里的9户种植能手成立青塘富硒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多次组织召开宣讲会,请山东农技专家和合作社成员给村民讲政策,传技术,谈远景,带领村民前往山东寿光实地参观。
深耕发展土壤,做强蔬菜产业。如今,社岗村已发展大棚蔬菜600亩,种植户65户,直接带动600余名群众务工就业,年总产值达1.5亿元,蔬菜产业已成为全村富民支柱产业。
与此同时,温平还积极鼓励引导村民开发荒山,种植富硒脐橙。如今,全村已发展脐橙1500余亩,社岗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村民人均收入也从2014年时不足5000元增长到2020年的19000余元。
近年来,宁都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积极鼓励引导村民发展大棚蔬菜、虎蛙稻、脐橙、四季水果等特色产业,申请注册了“宁都辣椒”“宁都黄鸡”地理标志,建设了富硒“虎蛙稻”、富硒蔬菜、富硒脐橙等示范基地,全县生态产业发展风生水起。
以文化人 乡风文明树起来
夜幕降临,洛口镇灵村村文化广场热闹起来了,妇女们跳着广场舞、小伙子们打着篮球、孩子们追逐嬉戏、老人们坐在一起聊天……
“这么好的环境,这么好的条件,谁还愿意整天待在家里看電视,困在牌桌上。”该村70多岁的邱慈福老人告诉记者,村里新建了文化广场,新修了通村公路,沿路栽种了景观树,安装了太阳能路灯,“现在哪怕是晚上,老百姓也能时常出来走动走动了”。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宁都创新探索建立“输血+造血”双向机制、“点单+配送”服务机制,大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积极组织县采茶剧团、卫东文宣队、蓝衫剧社等创作编排小戏、小品、快板、舞蹈、歌曲等节目,并以“百姓大舞台”为原点,以“文艺轻骑兵”的形式开展送戏下乡活动;组织电影放映队伍在全县开展“送电影下乡”活动,专题播放建党100周年和红色爱国主题系列电影,通过各种文艺活动,大力弘扬正气新风,引导村民崇德向善,摒弃陈规陋习。
此外,宁都还积极开展最美人物评选活动,开展文明家庭创评创建、家风家训学习宣讲活动,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民代表等进行评议,好人好事发红榜,反面典型上黑榜,让大家共同见证,一起监督身边的人和事,文明新风荡漾宁都城乡。
作者简介:赖小荣、曹友春,赣南日报记者。
责任编辑:邵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