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物活起来”需机制创新

2021-12-08刘佳璇

瞭望东方周刊 2021年24期
关键词:活化文创文物

刘佳璇

9月17日,参观者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展览的敦煌莫高窟第285窟复制洞窟内参观(李鑫/ 摄)

文物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维系着民族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多项有关文物保护利用的重要政策不断出台,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有关文物工作的内容篇幅明显提升,“博物馆”出现2次,“考古”出现4次,“文物”出现了6次,“文化遗产”出现10次。

近期,北京市政协常委、民盟中央文化委员会副主任宋慰祖接受《瞭望东方周刊》专访,他认为,文物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文博事业有必要通过合理的机制设计不断“造血”,由此创新文物活化利用的方法途径。

宋慰祖

完善顶层设计

《瞭望东方周刊》:如何理解“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意义?

宋慰祖:首先,文物最大的内在价值,就是增强文化自信。从文物中,人们可以看到祖先的历史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摸索出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通过和文物的对话,我们会产生思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文明,是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在文物所蕴藏的古代思想中,我们可以汲取对今日有益的部分,借古知今。

另外,文物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及美学价值,是社会的共同遗产;从文物中提炼文化精神,激发文化创意,能够赋能创新创造和现代消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至今,人们已经不仅追求物质价值,也在追求精神价值,对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学的思考,需要在现代消费品中有所呈现。从这个角度而言,无论是有形的文物还是无形的文化遗产,都是创意源泉。

《瞭望东方周刊》:当前,文物合理利用不足、传播传承不够,“让文物活起来”的方法途径亟需创新,如何看待此种现状?

宋慰祖:促进文物活化利用其实是全球共识,但各国起步时间不同。从客观条件来看,只有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文物的活化利用才具备可行性。近年来,中国文物事业蓬勃发展,“让文物活起来”成为一项重要趋势,长远来看,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劲强,这构成了文物活化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背景。

但在实践层面,还面临诸多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文物活化利用工作仍然无法可依。《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是文物工作的基本法律依据,其内容侧重点为文物保护,而文物的活化利用在顶层设计上存在着立法空白。有必要在接下来的修订过程里推进有关文物活化利用的立法工作,明确监管部门职能、单位责任。

受制于岗位人事编制的约束,博物馆( 博物院)对人才进入标准所设置的学历门槛很高,这就使得一些真正需要的人才进不去。

推动活态保护

《瞭望东方周刊》:“让文物活起來”的重点是什么?

宋慰祖:“让文物活起来”要求去挖掘文物的内涵,而摸清家底是发掘文物历史文化内涵的第一步。对文物的登记造册,是文物活化利用的基础,也是一项系统工程。

在可移动文物方面,我们的馆藏文物汗牛充栋,民间收藏家底不清,普查登记工作仍然有诸多不足。在不可移动文物方面,各地方仍有不少不可移动文物没有得到发现和保护,已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状况参差不齐,很多珍贵的不可移动文物在城市化过程中遭到了损坏。

举例来说,在红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的“曹雪芹十七间半故居”长期未被发现,直到1982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研究员张书才在整理馆藏档案时找到了记载它的原始档案,后来经由专家学者多方考证,才在北京原广渠门大街207号发现这座曹氏故居的存在。当时,院落格局保存完整,且留有如“端方正直”四扇屏这样的曹家遗迹遗物。遗憾的是,在1999年城市改建的过程中,这座院落正好处在两广路的规划范围,最终被拆除。有关方面承诺在附近按原貌重建故居,经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15年的持续提案,如今,院落的复建已经接近尾声。

《瞭望东方周刊》:如何促进这类不可移动文物的活化利用?

宋慰祖:需要研究好文物功能,推进文物修缮与活态保护相结合,让其恢复应有功能。比如,“曹雪芹十七间半故居”应恢复其当年生活的格局,再现曹雪芹在此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场景,还有全聚德、湖广会馆、大观楼影院、同仁堂、天乐园等,应做到让人们走进文物、体验文物、消费文物。通过科学讲解、强化研究、建筑内灵活布展、社会宣传等方式,讲好不可移动文物的故事,将不可移动文物的文物价值、历史文化内涵介绍给社会大众。可以引入社会资金参与文物保护修缮,并依据文物的属性准许其兴办相关联的文化产业,使文物资源保护再利用更多元化、社会化。

《瞭望东方周刊》:就馆藏文物的活化利用而言,目前有哪些需要改进之处?

宋慰祖:目前,我国还有很多文物没有机会和公众见面,沉睡在博物馆和考古所的库房里。同时,有些博物馆还在借展品办售票展览。

博物馆不能变成艺术展览馆。博物馆应该是让文物活起来的主阵地,必须承担传播历史文化知识的责任,充分发挥自身的宣教功能。这要求博物馆要研究好馆藏文物资源,并且把这些文物资源展示出来,让文物有机会“说话”,而不是把文物当作“私有财产”,藏在库房里。

不同的博物馆要明白自身职责所在,明确策展方向,充分调动馆藏文物资源,根据定位精心排布展陈,重视国家/地区/行业领域通史展,通过展览达到展示历史文化、“文以化人”的目的。

建立创新机制

《瞭望东方周刊》:博物馆如何利用文物资源进行文创产品开发?

宋慰祖:其实,在“让文物活起来”的大议题下,开发出怎样的文创产品,只是一个非常细枝末节的问题。文创产品给博物馆带来的收入是有限的,而且在“收支两条线”的现行组织体制下,这部分收益也并不归博物馆自身所有。所以,文创产品最大的价值不在于带来的直接收益,而是强化博物馆的品牌效应,也就是我们现在常挂在嘴边的IP效应。

在故宫博物院的实践中,这种品牌(IP)效应体现得非常充分。通过IP授权,更多的专业设计生产企业参与到故宫文创的创意开发之中,丰富了故宫的文创商品,叫响了故宫的品牌(IP),使更多的人走进故宫、认识故宫,进而了解紫禁城的历史,这就是把品牌(IP)价值做到了极致。

博物馆应该是让文物活起来的主阵地,必须承担传播历史文化知识的责任,充分发挥自身的宣教功能。

《瞭望东方周刊》:文创产品收益并不归博物馆所有,显示出馆藏文物的活化利用工作缺乏奖励激励机制,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宋慰祖:从资金来源上来看,目前博物馆的文物保管、人员工资、研究工作等经费,主要都由国家财政支持。建议采用基金方式为博物馆“造血”,可以调动企业社会公益资金、社会募捐、“让文物活起来”博物馆文创收益等,构建博物馆事业发展国家专项基金体系,通过立项申请方式为博物馆的文物研究、文物修复、展陈转换、教育讲解、场景构建、劳务服务等提供资金支持,建立相应激励机制。

《瞭望东方周刊》: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工作需要大量人才,但社会人才资源进入文博行业的门槛却很高,这种矛盾如何解决?

宋慰祖:这个问题确实存在。比如,文物修复领域所需要的技术人才,其实就是工艺美术人才,这些人才更多来自于职业技能培养的专科学校。受制于岗位人事编制的約束,博物馆(博物院)对人才进入标准所设置的学历门槛很高,这就使得一些真正需要的人才进不去。在文物活化利用和文创产品设计方面,博物馆也缺少专门的懂得组织文创产品研发设计的技能队伍。

要解决这种矛盾,就有必要建立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技能人才交易平台及数据库,由专业团队运营,采取线上人才交流中心的模式,形成人才资源供给与文物保护利用需求的交互。在此系统中,可设立文物修复人才资源平台、文物文创设计人才资源平台、文创产品经营人才资源平台等,集合工艺美术、研发设计、制造加工、市场营销等细分领域人才,对接博物馆以及文保单位的相关项目需求。

《瞭望东方周刊》:除了国有博物馆中丰富的馆藏文物之外,近年,民营博物馆发展如雨后春笋,藏于民营博物馆中的文物如何活化利用?

宋慰祖:民营博物馆本身就是民间收藏文物活化利用的场所。目前,民营博物馆主要面临的是空间和经费两个问题。

首先是有藏品但找不到开办博物馆的空间,或者租金昂贵,难以维系运转,这方面应该由国家或地方政府给予政策支持。比如:规划出一定的公共文化服务博物馆用地,以无偿或廉价租赁的形式提供给博物馆经营者,建设费用由经营者自负,支持更多的民间文物收藏者将文物摆进博物馆,起到宣传教育、普及知识的作用,实现文物的活化利用。

其次就是经费问题,民营博物馆没有国家财政支持,除了门票之外,应大力支持、鼓励博物馆开展经营,以提供有偿服务来实现创收。比如研发设计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开展研学、文化沙龙等等。

(文物交流智库调研部对本文亦有贡献)

猜你喜欢

活化文创文物
大别山精神在红色小镇打造中的传承与“活化”
刘力萍文创作品
文创雪糕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
《长沙茶馆文创产品设计》
铧芯文创
老祖宗手一滑,造就了这些文物界的泥石流
让文物讲述天路文化
保护与发展:民族村寨活化的空间途径
“活”化英语思维,期待会在一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