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引学,让学生的提问点亮课堂
2021-12-08陈光云
陈光云
摘要:提问是推动课堂教学进程的重要手段之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真思考的外在表现。让学生主动提问,以问引学,首先要认真做好前测,了解学生现有水平,着眼于最近发展区;其次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聚焦学生的疑问;再次,以学生的困惑,激发教学的奇思妙想。只要我们在孩子心中种下提问的种子,他们的未来就能开出创新之花。
关键词:学生提问 以问引学 聚焦疑问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推动课堂教学进程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常说:在课堂上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古人亦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可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真思考的外在表现。课堂提问又分为教师提问和学生提问。平时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的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机械单一,课堂缺乏活力和灵气。在这种一问一答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学得呆板,思考缺少深度,或者说学生进行的不是真思考。而如果是学生自主提问,效果则截然不同。因为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一定是他们内心真实的困惑,或者是想要解决的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真的是学生想解决的问题吗?是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吗?我们是否真的了解学生内心的困惑和真实想法?多数时候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并不积极主动地去解决,不一定是学生的问题,而有可能是我们教师自己的问题。
如何才能让学生主动提问,一直以来也是我的困惑。接下来我就谈谈自己在教授“年、月、日”这节课中的所想、所做、所思、所悟。
一、认真做好前测,了解学生现有水平,着眼于最近发展区
要想让学生课堂上主动提问,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相关的生活经验,掌握还有哪些问题是学生想知道而又不知道的。
前测的结果让我了解到:学生对“年、月、日”并非一无所知,部分学生对“年、月、日”了解得还挺多。学情的了解,为我设计这节课的情境奠定了基础。上课伊始,我便由学生刚刚学过的“时、分、秒”引入“年、月、日”,让学生说一说他们对“年、月、日”都有哪些认识。学生情绪高涨,纷纷说出自己对“年、月、日”的认识。我则根据学生所说在板书中记录主要信息。比如,有学生说一年有12个月,我就在黑板上“年”和“月”之间画上短横线,上面写上“12”,既让其他学生知道了这个信息,同时也让说出这个信息的那个学生获得成就感,激发他继续积极思考。大部分学生都是说出关于“年、月”的天数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而有一个小女孩怯怯地说:“老师,‘年就是我又长了一岁。”瞧!这些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教学必须尊重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不能从零开始,也不能空中建楼阁。
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聚焦学生的疑问
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于“年、月、日”心中还有哪些疑惑。可毕竟是二年级的孩子,又是“新老师”上课,刚开始学生东张西望,一言不发,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中我察觉到他们并非没有疑问,而是不知道该如何表达,看来是时候需要我“抛砖引玉”了!我悄悄问前面的一个小男孩:“对于黑板上这么多的信息,你难道就没有什么疑问吗?比如为什么一年有时候是365天有时候是366天呢?”小男孩腼腆地点点头,继而我鼓励他大胆地把这个问题说出来,然后肯定他提出了有价值的数学问题,鼓励其他学生也能像他这样在别人说出“是什么”的时候,能问一个“为什么”。得到了肯定和鼓励,学生纷纷争着要说出自己的困惑。有的问:“年到底是什么?”有的问:“为什么一年有时候有365天有时候有366天?”有的问:“一个月的天数为什么不一样?”有的问:“为什么一年是12个月?”……这些问题是学生心中真实的困惑,是他们急切想要解决的问题。我把学生的这些问题以问号的形式标注在相应的位置,接下来聚焦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岂不是更能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事实证明,比起教师直接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去研究,这种“让学生提问,以问引学”的模式更能提高课堂效率,更能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更能让学生乐于探究。
三、以学生的困惑,激发教学的奇思妙想
曾经和同事们聊过像“年、月、日”这样约定俗成的概念,如果教学时不设计一些情境来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而是简单粗暴地告诉他们古人就是这样规定的,势必让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无法体会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数学原理。比如,在学生提出“什么是年”这一问题的时候,我先让其他人说说自己的想法,有的说“年就是一年有十二个月”,有的说“年就是和时、分、秒一样,是个时间单位”,有的说“年就是有365天或者366天”……大家的这些说法都对,但都不确切。这时候就要发挥老师的引领作用了。于是我让学生阅读地球说的一段话,来重新认识什么是年——一年就是地球绕太阳转动一周所用的时间,大约是365天6时。这时教室里变得热闹了。有的学生忍不住大声说:原来我们说的一年365天或者366天都是错误的!在学生争论不休时,我告诉他们:“其实你们没有错,我们一起通过一个表格就能发现其中的奥妙。”于是我列举了2013年到2016年的天数,让学生自主探索其中的奥妙。学生很快就发现2013年到2015年每年都是365天,这样就比一年实际的时间少算了6小时,到第四年也就是2016年的时候一共就少算了4个6小时,也就是24时,即一天的时间,所以第四年就变成了366天。原来有的年份是365天,有的年份是366天是這样来的。孩子们恍然大悟,露出了轻松的微笑。我趁热打铁,紧接着追问:“2013、2014、2015这样的年份天数都一样,平平淡淡普普通通,你们觉得该叫什么年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喊出了“平年”,而像2016年这样特殊的年份就叫“闰年”了。有了前面学习的经验,接下来“月”的学习也是在紧扣学生疑问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同时,我借助一段影像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关于“月”的由来,以及为什么一个月的天数有多有少。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解答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明白了这些知识不仅仅是人为规定,其中也蕴含一定的数学原理。
学习一个难点知识,原本需要教师的讲解和强调,但是就因为有了“学生提问”环节的加入,就变成了学生自己的事。自己提问,自己探索,自己交流,自己理解,学习成了“像呼吸一样”自然的事情,各种奇思妙想都会喷薄而出,这样的教学怎能不高效呢!
回顾这节课,我觉得最大的“成功”就是直面学生的疑问,以问引学,围绕学生的疑问展开教学。面对学生的疑问,我并不急于讲解,而是采用拉长思考的方式,让学生慢慢地进行自我建构,使学生对“年、月、日”的理解从“生活经验”走向了“数学本质”。本节课虽然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但课堂上也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是我坚信,只要我们在学生心中种下提问的种子,他们的未来就能开出创新之花。
责任编辑:黄大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