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提速
2021-12-08张静
张静
6月17日,合肥2021世界显示产业大会展出的OLED透明屏幕。据介绍,这种屏幕未来可用于智能网联汽车的挡风玻璃(黄博涵/ 摄)
2020年9月3日,合肥包河区塘西河公园内,一支头顶着激光雷达,周身搭载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多种传感器的自动驾驶车队穿行而过。这天,塘西河公园自动驾驶 5G 示范运行线正式开通,这是安徽省的首条自动驾驶汽车5G示范线,全长4.4公里。
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可以准确识别红绿灯、道路标识,并能完成自动变道、避让行人、应对道路加塞等驾驶操作。车队背后是百度 Apollo、大众、蔚来、四维图新、江淮汽车、安凯等十几家车企和科技公司提供的软硬件支持。
自动驾驶车队与5G新基建正共同拉开合肥智能网联汽车布局的大幕。
从“中关村创新智汇园”到包河“智能网联汽车先导区”,从70亿元引蔚来落户到“智能网联生态”全面铺开。政策不断加码,新企业还在加入,合肥在物流、公共交通等领域积极探索智能网联汽车的商业化运营模式,支持智慧城市建设。
2021年6月26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行动计划》提出促进智能化网联化发展,推动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与互联网、5G通信等企业合作,打造省级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平台;加强新能源汽车与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互联,建设智能化、信息化运营体系,支持开展智能汽车车路协同测试及规模化示范应用,实现“人-车-路-云”高效协同。
作为全国首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和应用双试点城市,“科创之城”合肥正借智能网联汽车加速迈向“未来之城”。
发放安徽省首批智能网联汽车开放道路测试牌照,开通安徽省首条自动驾驶汽车5G 示范线,启动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5G-V2X 智慧公园项目”……一系列智能网联龙头企业齐聚包河, 落户中关村协同创新智汇园。
结缘中关村
在中国,中关村是产业创新与区域发展融合创新的代名词。
2015年,中关村协同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成立,目标是以“央地结合”模式,因地制宜地复刻“类中关村”的产业生态体系,在全国科技产业发展中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2018年,在合肥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包河经开区管委会与中关村协同发展投资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同年,双方的合资公司正式落地,中关村协同创新智汇园应运而生。
经过数月的调研与研判,包河区与中关村最终确定了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大业。
2019年,双方共同编制的《合肥市包河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正式发布,开启安徽发展智能网联产业的新篇章。
两年来,发放安徽省首批智能网联汽车开放道路测试牌照,开通安徽省首条自动驾驶汽车5G示范线,启动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5G-V2X智慧公园项目”……一系列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企业齐聚包河,落户中关村协同创新智汇园。
在目前已入驻的70余家企业中,智能网联汽车方向的企业占70%。“其中,包括国内首个激光雷达公司北科天绘、清华大学863孵化项目星云互联、车路协同标准发起单位大唐高鸿等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头部企业,涵盖了芯片、传感器、高精度地图、智能驾驶系统等产业,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智能网联产业链条。”包河区科技局局长王军介绍。
中关村协同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璐介绍,园区通过产学研合作,实现由政府主导、企业助推的产业化落地,同时联动高校,让高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商业化标准,而通过企业反馈,高校也能了解市场需要怎样的人才。“以中关村为服务者,推动‘政产学研金介媒更好合作,我们希望在園区能集聚约100家智能网联企业。” 王璐说。
打造“生态”
在合肥市包河区兰州路、重庆路附近,道路上不时有车顶装着着摄像头等各种感应、通信器件的智能网联小汽车驶过。这样的场景,包河人早就习以为常。
合肥之所以能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这条“黄金赛道”上迅速起跑,关键在于一开始就把打造发展“生态”放在首位。
与北京、上海、深圳这些互联网产业基础雄厚的一线城市相比,合肥互联网产业相对薄弱。但如果看汽车行业,2018年前的合肥已有江淮、奇瑞和安凯三大整车企业,同时有科大讯飞、国轩高科等“新四化”转型配套公司,整体汽车产业年产值达到 3000 亿元,这些成为合肥开拓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的切口。
2020年4月,“合肥70亿元战略投资蔚来”的新闻引发热议。合肥因此得名“风投型城市”。
“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凭借高效的‘合肥速度,仅用短短几个月时间,我们便完成了从正式协议签署、落户,到总部大楼落成和蔚来中国总部启动的全过程。”蔚来相关负责人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
王璐表示,合肥接受前沿技术的变化,引入蔚来这样的造车“新势力”,是希望通过对整车厂的集聚,来带动汽车产业链上下游的发展和成长。
安徽星云互联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提供车路协同解决方案的科技企业。星云互联科技与蔚来达成合作并入驻包河区以来,切实感受到产业链搭建后带来的好处。
“我们选择在包河经开区落地,一是因为合肥产业配套完善,主机厂品牌众多;二是因为合肥市与中关村良好的合作关系;三是看好合肥市以及包河区在智能网联汽车‘新基建方面的投资前景。” 安徽星云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王易之表示,2021年上半年,我们的订单额超过1.5亿元,预计全年可达3亿元。
作为合肥市重点产业,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正呈现乘风破浪之势。目前,合肥智能网联产业的贡献主体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由政府带动的车联网产业,另一部分是由主机厂带动的自动驾驶技术升级。业内人士认为,在这个节点上,合肥发力智能网联产业,将可以打造一条包括传感器、域控制器在内的垂直的产业链。
车联网路线1 主打便民服务,提供地铁、政务机构、景点一站式接驳;车联网路线2 主打智能合作式公交,保障市民精准出行。
2021年7月,合肥启动重点产业链链长制,聚焦12个重点产业,由市委、市政府相关负责同志担任产业链链长。新能源汽车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成为12条重点产业链当中的重要一环,智能网联汽车大数据云计算平台、智能网联汽车封闭测试场、国家智能网联电动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在内的一系列重点项目即将开建。
“合肥已成立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将积极引导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紧密抱团。着眼汽车从交通工具向大型移动智能终端、生活空间转变的趋势,打造以汽车为核心,由软件及其服务企业、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城市交通等多主体共同构成的新型汽车产业生态体系。”合肥市经信局装备工业处处长王勇介绍。
车路协同
智能网联汽车的一个关键点在于“车路协同”,即让“聪明的车跑在智慧的路上”。合肥塘西河公园示范线就是“车路协同”技术路径的体现。
“目前,塘西河4.4公里示范线主打预览、观光、自动驾驶,而远期规划里,将在滨湖开发两条车联网路线。”包河区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两条车联网路线将助力城市升级汽车产业,提高交通效率,方便市民出行。
在規划方案中,车联网路线1主打便民服务,提供地铁、政务机构、景点一站式接驳;车联网路线2主打智能合作式公交,保障市民精准出行。“两条路线均为10公里,运行道路就是城市现有道路。”包河区经信局相关负责人透露,一旦项目实施就会对现有道路进行细节上的修整与升级,安装一系列基建设备。
“你好,你已驶入智能网联车示范区……”这样的提示,未来将出现在合肥地图导航里。
实现“车路协同”的关键在于要有一个智慧的“大脑中枢”——智能网联汽车云控平台。“从平台显示大屏上可以看到示范线路段行人、车辆及非机动车辆的实时通行情况,包括通行数量及行动轨迹。”百度智能交通业务拓展部安徽区域总经理崔玮这样介绍智能网联汽车的运行原理,“我们在路面安装了路侧设备,让道路变成‘智慧路。在汽车安装车载智能设备,通过网联技术接收来自路端及云端的信息,让汽车变成‘聪明车。‘聪明车+智慧路+云平台构成‘车-路-云-网-图一体化的车路协同综合感知体系,实现比人更精准、更安全的智慧驾驶”。
2020年9月3日,安徽省首条自动驾驶汽车5G示范线正式开通,迎来首批体验乘客
2020年9月3日,安徽省首条自动驾驶汽车5G示范线正式开通,迎来首批体验乘客
在建设“聪明路”方面,包河区对5G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先导区内的部分道路进行了智能网联化改造。计划改造的105个路口涵盖商业区、住宅区和快速道等多种场景,按照流量、车道数、视野是否良好等,采用高、中、低三档路口配置方案。通过加装计算、通信、感知等网联设备,实现交叉路口碰撞、盲区/变道、车辆失控、闯红灯、弱势交通参与者碰撞等各类预警。此外还会提供绿波车速引导、前方拥堵提醒等功能。
在“聪明车”方面,不仅提供示范应用服务的自动驾驶出租车可以实现点到点接送,公共交通体验线也新建了4座智慧体验展台,站台可满足游客休憩、信息查询、上下车等需要,电子站牌支持来车预报功能,显示车辆的实时位置,监控系统则支持站台候车人数统计、人脸识别等功能。
《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打造世界级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支持合肥、芜湖、安庆、宣城等地建设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城市、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支持智能化新能源汽车在BRT、矿区、工厂、港口等特定区域的商业化示范应用。
合肥作为“领头雁”,在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方面雄心勃勃。“十四五”期间,合肥市将重点以包河区为载体打造智能网联先导区,公开测试道路显著增长,封闭测试场建成投运,建成监测平台和数据平台,并与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平台融合共享。
10月12日,“智汇合肥”新能源汽车暨智能网联汽车专场云聘会举行。一天之内,“智汇合肥”云平台就收到各类简历20多万份。随着更多人才涌入,合肥将在智能网联汽车的赛道上进一步发力、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