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四下语文统编教材的实践体悟及精读策略的探索
2021-12-08蔡静
蔡静
摘要:从统编教材本体来看,各单元都有独具特色的语文要素和教学策略,对学生、对老师都是文本上的新引领、新突破与新思考。在精读课文中,要教会学生在读中善思、会问,品读体会字词的妙处,整体感知文章的脉络,能将文本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将自己内化的体悟表达出来,与同学分享、交流文本对自我认知的影响,以便成为一位有思想、有智慧的小学生。
关键词:统编教材 提问 品读 体悟 反思
一、统编教材的实践体悟
(一)教材立体型
从教材本體来说,统编教材最大的特点是以文本为例,积累语文知识为先,将语文能力的提高浸润于各单元之中,且每个单元都有简洁润心的导读和精美童趣的插图。如四下语文第一单元侧重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表达的想象,以神奇、绚烂的大自然为想象源泉,激发学生驰骋其中的热情。第二单元是从学生角度出发而设计的非常具有新颖性的单元,即提问单元,这与此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质非常吻合。承接第二单元,第三单元更将观察兴趣的培养推向了学生学习的新领域,教会学生从连续观察中积极思考、善于发现、汲取知识等。总之,各单元的学习除了学生语文知识的不断丰富,统编教材还关注学生语言表达、思维拓展、想象能力等方面的提升。
(二)课堂协作型
从课堂来看,课堂不仅仅是老师能力的显现,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很多时候,老师在执教中过于着急,过于显现自己的风采,而忽视了课堂的真谛。所以统编教材恰恰弥补了老师执教中会出现的疏忽,让每个学生都加入到课堂思考的过程中。大到一个单元,小至一篇课文,教法可以千变万化,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单元语文要素根本不可脱离,它就像一座灯塔指引着教者与学者前进。
(三)单元螺旋型
统编教材的单元立体性强,它刚好将一节课面面俱到的上法转变成目标明确、要素清晰、能力可见的环环螺旋式上升的教学模式。这种教材的主旨引领,对于一线语文老师来说,大大减轻了备课和教学压力,让一线语文老师有纲可循、有素可抓、有标可依。
(四)课后提升型
每课结束后,都有编者的思考题出示,而思考题的命题方向即是本单元的训练点,也是本课老师在执教中需要重点引导的。同时,每个单元后都有语文园地,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更是对本单元语文要素的一个浓缩、提炼,即对学生本单元语文能力掌握情况的一个检测。老师在备课时可以提前了解本单元的交流平台,单元结束后可以再回顾交流平台,帮助学生巩固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方便学生语文能力得到再次提升。
结合四下语文统编教材的特点,不难看出,引导学生养成广泛的课外阅读习惯固然很重要,但必要的精读能力与策略也是需要培养和提高的。
二、统编教材的精读策略
(一)潜心读文善提问
《尚书》中写道:“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引导小学生从小养成会思、会问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就有很明确的目标和方法指引,即从不同角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如《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中:为什么像“囚犯”一样的豌豆会长得很好?豌豆苗的茁壮成长会影响到小女孩的病情吗?
在实际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就课文提问为着眼点,力求让学生问出更多的问题,以激发他们对文本的兴趣和思考的动力。
(1)针对文本内容提问。即可以针对故事情节、段落内容、想象部分等进行提问。
(2)针对文本写法提问。即从作者角度思考:为什么这样表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针对生活实践提问。即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反思阅读文本对于自己的启发。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教会学生从小养成会提问、敢提问、常提问的阅读习惯,对于发展学生阅读思维,搭建思考桥梁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品词析句悟其妙
精读文本时,除了思问相融,还要体会关键词句在文中所起的表情达意的作用。比如《牛和鹅》中:“我们马上都不说话了,贴着墙壁,悄悄地走过去。”这句话就是通过“贴”“走”这两个动词将“我们”心中那份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品读揣摩之中,仿佛眼前就出现了这群孩子因害怕而小心翼翼的画面,这就是精读中品析的好处。
所以,学生阅读时,教师要从文本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学会品读字、词、句、段的表达魅力与文字的温度,理解它们在文中的含义和隐藏起来的丰富的情感内涵。同时,也要分析作者这种表达方式是什么,这种表达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三)寓情于文抓关键
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有很多篇比较长的文章,比如任大霖《牛和鹅》、叶至善《一只窝囊的大老虎》、高洪波《陀螺》等。在教学中,如果老师逐词逐句逐段地带领学生去分析,可能需要很多个课时才能分析完。而学生呢,最后可能只保存了零星的记忆,而对于文章的整体性,内容的把控性,学生并没有收到太多的输入。所以,在对文本的整体概括表达中,教师需要给学生正确指引。
1.文本结构
了解行文结构,有的是总分结构,有的是分总结构,还有的是总分总结构等,掌握这些,就方便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文本顺序
当然,不是所有的文本结构都是特别明显的。这时候就可以从文本顺序入手,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比如时间、方位、空间、事情发展的顺序或者是作者自己所独有的顺序等归纳总结主要内容。
3.关键句段
关注关键句段也是把握文本主要内容的方法。有的文章虽然行文比较散,但是有些句段对于文章本身来说则是点睛之笔,需要学生用心发现,仔细考究,这也是在考验学生是否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的关键。
在把握了文本主要内容后,文本整体所显现的思想感情当然不容小觑,而这方面对于小学生特别是第二学段的学生来说,往往难度比较大。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陶冶学生的心田,引导学生思考:“我”感受到了什么?这篇文章展现出来的主基调是什么?这点是十分有必要的。
(四)三省吾身智慧多
课标第二学段将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列为其中一条。学生除了能复述文章大意,也要用自己的思维来判断该文本所独具的美感,然后再与同伴一起交流、分享,这才是读书的乐趣所在,更是精读的精髓。
在文本阅读完后,学生能结合感知概括、复述文章内容,可以选择自己喜欢或习惯的方法复述,再与同伴、家人、老师交流自己的体悟。
比如,《牛和鹅》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看到牛,我也不再无缘无故欺负它了。这段文字就很值得深思,表面上是作者在说他不会做欺负牛的事,但如果好好醒悟,就会发现牛代表着一类怎样的人?你有没有做过类似于欺负“牛”的事?通过精读文本,反思自己,更有利于做最好的自己、做有思想的人。
其实,在我看来,作者编文本,文本供生读,文本就是连接读者与编者的心灵桥梁。读书,不仅仅在于它的广度,也在于它的深度与厚度。能阅读是种习惯,会阅读是种技能,爱阅读更是种享受。所以,教会学生如何从统编教材的文本中挖掘精读方法,掌握语文要素,提高语文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在不断要求学生丰富课外阅读的同时,不妨再去试试教会学生精读策略,让学生在书海中泛舟的同时,也懂得取与舍。“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最后希望学生从小就领悟精读的奥秘与智慧。
责任编辑:赵潇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