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传统工艺发展模式及策略研究

2021-12-08唐穆君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传统工艺发展模式陕西

唐穆君

摘要:传统工艺保护发展对传统文化传承发扬及工匠精神塑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认真梳理陕西传统工艺历史脉络,全面整理剪纸、刺绣、泥塑、石刻等陕西传统工艺代表性遗存,全方位回顾非遗保护工作以来陕西传统工艺保护发展取得的成就,在此基础上,从传统工艺本身、传承人、政府三方面分析目前陕西传统工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背后原因,结合规模化生产、集体化销售、新媒体宣传、旅游业兴起等新的环境因素,可以得出陕西传统工艺发展主要模式为园区模式、公司模式、大师工作室模式、工作站模式、历史街区模式等,有关传承人培养、平台搭建、推广宣传、行业组织等需要切实可行的措施作保障。

关键词:陕西;传统工艺;发展模式;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2-7;F327文献标识码:ADOI:10.13411/j.cnki.sxsx.2021.04.003

The Development Mode and Strategy of Shaanxi Traditional Technology

TANG Mu-jun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Xi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Xian 710054,China)

Abstract: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raft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shaping of craftsman spirit. It is necessary to sort out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Shaanxi traditional crafts, and the representative relics of Shaanxi traditional crafts such as paper cutting, embroidery, clay sculpture and stone carving, in order to review the achievements made in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haanxi traditional crafts since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n this basis, we analyz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rafts in Shaanxi from the traditional crafts, inheritors and the government, which combine new environmental factors such as large-scale production, collective sales, new media publicity and the rise of tourism.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main mod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rafts in Shaanxi are park mode, company mode, Master Studio mode, workstation mode and historical block mode, so practical measures need to be taken to ensure the cultivation of inheritors, platform construction, promotion and publicity, industry organization, etc.

Key words:Shaanxi; tradition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model; strategy

陕西传统工艺是我国传统工艺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传统手工技艺占据省内非遗43%以上的比例,其中90%以上的传统工艺都分布在农村区域,以剪纸、编织、刺绣为代表的传统工艺都是本地农民千百年来赖以为生的生活用品,以农民为创作和生产主体。如何让传统工艺在传承中本土化、现代化、国际化,引领城市中产阶层的审美及消费观念[1],打造属于陕西又代表陕西的礼品,形成独特的乡村景观,既是推动文化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也是转变乡村经济的颓势、重构乡土文化生态的内生动力。

一、陕西传统工艺传承发展现状

(一)陕西传统工艺发展脉络

陕西工艺曾有过蜚声世界的辉煌历史,也经历过停滞不前的困境。 从商周青铜器,到秦汉瓦当、石刻、漆器,再到唐三彩、宋代耀州瓷等均代表了各个时期陕西手工艺的突出成就。明清以降,陕西工艺更新换代不足,工艺作品转向民间,地域特色突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传统工艺发展高度重视。20世纪50-70 年代,陕西积极响应国家相关方针政策,组织挖掘整理了大量陕西民间优秀的传统技艺,为后续发展打下了基础。改革开放后到上世纪90年代,因旅游业发展的连带效应,陕西传統工艺的生产与销售迎来重大机遇,创造了大批传统工艺精品,涉及漆器、景泰蓝、刺绣、唐三彩、文物复刻、雕刻等多个领域。1992 年我省传统工艺行业工业总产值达到 14 万元之多[2]。20 世纪90 年代后期,手工制作逐步被工业化产品取代,手工艺品逐渐被市场淘汰。步入 21 世纪后,传统工艺作为民族、国家象征重新走入大众视野,陕西自 2003 年初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完成六次省级非遗项目申报工作,共有省级非遗项目 604 个,其中传统工艺美术类 260 项,占据 43%以上数据来源: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wwwsxfycccom/)。党的十八大以来,传统工艺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创新驱动力、工匠精神代表性符号。陕西省颁布了《关于陕西传统工艺振兴的实施意见》及省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传统工艺发展不断与文化创意产业、乡村振兴相结合,成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重要支撑。

(二)陕西传统工艺传承发展现状

1. 陕西传统工艺代表性遗存。2017年我省启动第一批省级传统工艺振兴项目评选工作,最终北张村传统造纸技艺、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等10类51个项目入选,其中西秦刺绣、澄城刺绣、富平石刻等6类12个项目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工信部联合发布的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项目。陕西传统工艺代表性遗存主要包括以西秦刺绣、澄城刺绣、陕南刺绣为代表的纺染织秀类;以陕北、关中剪纸,凤翔木板年画,陕西皮影为代表的剪纸刻绘类;以关中草、竹编,陕南藤、棕编,陕北柳编为代表的编织扎制类;以耀州瓷、尧头窑、唐三彩、黑陶制作为代表的陶瓷烧造类;以富平石雕、蓝田玉雕、凤翔泥塑、面花为代表的雕刻塑造类;以北张村传统造纸、陕南宣纸为代表的文房制作类;以陕菜、陕茶、陕酒为代表的食品制作工艺类;以凤翔罩金漆器、大漆制作为代表的漆器髹饰类;以及以关中传统民居、陕北窑洞营造技艺为代表的家居建筑类等原生态特色突出,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的手工艺[2]。陕北粗犷,关中典雅,陕南秀丽。

首先,陕西传统工艺多数具有悠久的历史,可追溯至周秦汉唐时期,多数是具有中华文明起源性质的民间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外观质朴醇厚、粗犷醒目。其次,千百年来陕西地区是以农耕经济为主的区域,传统工艺承载了农耕文明的显著特征,是以农村生产、生活为主基调的自发创造,发源于當地农民朴素入世的世俗生活,原生态特色突出,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最后,陕西地区近代以来商贸流通较少,相对封闭,传统工艺很少融合外来文化,也少有机会经受历代文人、艺术家的品评、设计、参与,传统工艺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相对封闭的手工业文化生态群落,相对缺乏高雅的艺术品位。

2. 陕西传统工艺传承发展阶段性成果。步入新时代,陕西非遗保护部门、轻工业部门积极开展传统手工技艺搜集、认定、保护传承、发展工作,在推动传统工艺传承人认定、保护传承、产业发展等多方面取得了不少具有地域特色的进展。

(1)以研培实践带动传统工艺传承保护。我省传统工艺保护发展中充分利用陕西尤其是西安丰富的教育、科研资源,不断组织发展非遗研培模式,是我省传统工艺保护中的一大特点与优势。由政府搭建或者行业协会推荐,不断推动驻地高校、科研院所与传统工艺群体合作实现“产学研”链条式对接。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依托陕西省文旅厅共建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邀请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的知名专家、管理者为传承人群体开设专题培训班。陕西经济联合会与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共同推出工艺美术大师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陕西艺术职业学院成立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研究中心,使陕西的非遗传习工作与高职艺术教育紧密融合。西安交通大学等19个基地成为全省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包括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美术学院、陕西科技大学、西安培华学院、西安工程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宝鸡文理学院、宝鸡职业技术学院、铜川职业技术学院等多家高等院校、职业院校被命名为非遗传承基地,根据各自院校特色专业成立传统工艺大师工作室,邀请国大师或者传承人授课,为振兴传统工艺培育后备人才。众多传承人与工艺美术大师通过行业协会等渠道建立起联系,完善了非遗传承链条,提高了传承能力,增强了传承后劲。

(2)推动传统工艺与乡村振兴产生聚合反应。在新时代城乡资源配置下,乡村振兴成为国家建立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战略部署。陕西根据传统工艺广泛分布在农村现实境况,结合传承人工作模式,积极推动手工业联盟合作社形式带动传统工艺发展,农民合作社是当前陕西农村地区普遍采取的互助性经济组织,诸如澄城县秀花刺绣艺术农民合作社,积极与陕师大、陕科大、西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高校联系合作,加大澄城刺绣作品的创新研发力度,临渭草编采用“政府+合作社+贫困户”的经营模式,免费为群众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带动就业。宝鸡凤翔六营村以泥塑传承人为基础,成立了凤翔县传承泥塑文化旅游专业合作社,采用集团化管理模式,对村民制作的泥塑统一销售。汉中高康棕制品专业合作社生产传承基地将“政府资金奖励、传承人带徒传艺、生产性集中培训”等非遗传承工作与精准扶贫紧密结合,建成藤编、棕编等五大生产性传习基地。合作社模式有效实现小农户和现代产业发展有机衔接,从传统的技艺延伸为多样化发展,扩大产业扶持链,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3)基本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保护传承体系。陕西传统工艺的抢救、收集、保护和研究工作开展较早,非遗保护工作开展以来,通过政策制定、示范带动等多种方式的推动,初步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保护体系,并推动传统工艺生产性保护、创造型人才培育健康发展。陕西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74项,其中传统工艺(传统技艺+传统美术)18项;省级非遗项目604项,其中传统工艺260项。全省共有2批51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单位),设立了52项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数据来源: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2019年,陕西传统工艺及礼仪用品制造工业总产值为4063亿元,利润总额为21亿元,其中共涉及37个相关企业,较2018年29个企业有所增加数据来源:陕西省工信厅。。

在传统工艺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形成了一支较为齐全的、包含各个门类的工艺美术人才队伍。全省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3人、省级传承人487人,其中传统工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22人。拥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8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244人,以及数千名工艺美术师、工艺名人,数万名工艺设计人员、文创工作者数据来源: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陕西省工信厅。。

传统工艺行业协会及其组织建设是陕西地区非遗保护事业的一大特色,各类行业协会在传统工艺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现有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陕西省工艺美术协会、西安市非遗保护协会、西安市工艺美术协会、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剪纸艺术家协会等数十家各级传统工艺和民间艺术行业协会,作为手工艺行业组织和中介服务机构,它们积极发挥政府、企业、科研单位及广大手工艺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开展技艺及学术交流合作、组织各类展览及评比咨询活动、发现和选拔人才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有效地推动了整个传统工艺美术的有序发展。诸如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促进会以国家级、省级传承人为主,积极走进校园,与科研力量合作,致力于非遗文化生产性保护。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积极打造协会会员传统工艺连锁门店,以品牌优势助推发展。陕西省工艺美术协会现有 50余家企业会员和200多名个人会员,通过搭建交流平台,推动了工艺美术大师评选、工艺更新等多方面的工作。

国家、省市层面政策扶持及传承人文化自觉,推动了传统工艺市场网络体系逐步得到完善,以西安大唐不夜城、永兴坊、大唐西市、民乐园文化街、三学街、宝鸡西府老街、陈仓老街等为代表的特色街区,不断引入陕西代表性传统工艺商铺,是城市旅游标识性目的地和“打卡地”。以凤翔六营村、凤翔南北小里村、澄城尧头窑景区、富平宫里镇为代表的传统工艺村落,通过传统工艺+乡村旅游模式,在村落上形成了多样化的市场聚集形态。陕西更出现了一些极具理念超前性和创新性的综合手工艺商贸平台,具有代表性的有西安市小峪口王莽非遗乡集,通过城市非遗传承人、手工艺人、艺术家等新村民与当地原住村民结合的方式,推动乡村文明与乡村经济发展,积极带动当地民宿、研学旅游、乡村振兴。

此外,各类NGO、互联网、电子商务网站等销售平台,也为传统手工艺者搭建了适宜的创业发展平台。陕西建立的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把有关的非遗项目、传承人以及他们的作品通过网站进行推介,实现了延伸服务功能。安康扶贫空间将门户网站建设成为全国性网上信息及贸易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上电子商务的优势进行特色工艺的宣传推广及贸易往来。

二、陕西传统工艺发展存在的问题

面对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普及,我省传统工艺的发展可谓是机遇与问题并存,一方面受新时代消费趋势的带动,传统工艺与市场的结合更为紧密;另一方面受制于传统工艺自身傳承方式及作坊式、家庭式等生产经营模式的制约,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我国传统工艺振兴工作涉及政府行为、手艺人能力等多个方面,谈及存在的问题,需从传统工艺技术演变特点、手艺人自身及政府行为三方面去探讨存在的问题,找出自身症结及外部原因所在,才能有的放矢解决后续发展问题。

(一)传统工艺自身吸引力有待提升

传统文化往往是在特定地理空间内生长起来的,受特定地域空间历史发展、地理环境、人文因素的影响,在技术演变过程中呈现出特定的状态与规律,自然带有地域特色的原生问题。

1. 工艺创新不足。相比江浙地区工艺品取材考究、技术精湛、外观精细雅洁,陕西诸多工艺品则讲究结实耐用,制作程序简单,技艺水平上稍显粗糙,诸如尧头窑、柳编、藤编、刺绣、泥塑等传统工艺都是为当地百姓日常生活服务,在工艺技术上要求不高。造成这一现象既有历史原因,同时也有工艺跟进创新的因素。宋元以后,陕西地区失去了经济重心、政治中心的地位,专为皇室贵族制造工匠团队随之南移,制作工艺由官方转为民间大众日用品制作,成本投入大大减少,实用性导向占据主流,精致美观退居次席,导致多数工艺品工序简化,技术水平要求降低,更多体现农耕文明生活环境下朴素风格,售价往往不高,很难满足当下民众的审美及实用需求。另外,近代以来,陕西地区经济欠发达,对外贸易及文化交流较少,很少与沿海地区开展技艺交流,工艺更新缓慢,如蓝田玉雕工艺,除去雕刻风格的不同,与福建、浙江、江苏等省的玉雕工艺相比,存在明显的技术简化、外观粗糙、设计感不足的问题,这些都是我省传统工艺发展过程中需要面对并改进的。

2. 现代实用价值不高。以凤翔木板年画、华县皮影、剪纸、泥塑、藤编、尧头窑等为代表的陕西传统工艺,多是农耕文明下人们生活日用品,诸如尧头窑是当地居民盛水、囤粮的器具,消费对象以当时项目保护地的居民为主,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这些传统工艺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不再具有实用性,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和文化记忆,邰立平、胡新明等少数国家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尚具有较高收藏价值,其他多数手艺人的作品失去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用品需求的作用,尤其是得不到年轻群体的认可,只能被束之高阁,这是我省众多传统工艺在进入市场流通领域屡屡碰壁的原因之一。实用性、文化性、审美性是工艺美术发展三大基本要素,传统工艺美术不排斥收藏级别的作品,但更为重要的是在增强文化性与审美性后的实用性,创造贴近实际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工艺作品,是新时代陕西传统工艺转型的目标。

3. 生产组织形式粗放。因传统工艺手工为主、机械辅助的特性,一般生产率较低,产业规模较小且管理松散。2019年陕西工艺及礼仪用品相关制造业年产值较2018年甚至下降了272%。相比于苏州一市150亿以上的年销售额,陕西传统工艺相差甚远。目前,只有富平石刻、耀州瓷、剪纸、食品制作面广量大、传承人群较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少数以中小企业方式运营,其余多数还都是家庭作坊、个体商户,一般由1-5人之间通过简单合作方式即可完成。手工业合作社模式虽然起到互帮互助的作用,由于组织化程度低、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等诸多原因,无法针对现代消费需求开展市场调研,导致传承人的创新行为都是无效的、得不到市场认可。省内很多文化企业期望与皮影、剪纸传统工艺合作,开展丝路文化贸易,但即使如具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皮影也很难拿出完整的宣传推介画册,后期宣传几乎没有,令很多文化类企业望而却步,传统工艺如果没有与市场经济充分融合,缺少市场杠杆的推动,很难传承发展。

(二)传承人群体传承能力亟待加强

传统工艺是要围绕“人”传承的文化,传承人是传统工艺发展的核心要素。在传统文化领域,传承人的创造力及影响力往往可以决定整个行业的兴衰。

1. 传承人知识结构单一,难有工艺上的突破。陕西省级传统技艺与美术代表性传承人中,90%以上职业为农民,其余为企业单位退休或在职员工,绝大多数都是高中以下学历,缺少正规工艺美术专业学习经历,整体知识结构单一。工艺美术作品反映的是手艺人的精神世界,手艺人对审美、文化的认知至关重要,诸如尧头窑、西秦刺绣、剪纸、凤翔泥塑、木板年画等陕西代表性的传统工艺,许多老一辈传承人对传统工艺研习刻苦钻研,着手于传统工艺的恢复与搜集工作,但是极少有现代美学、设计专业知识,作品仍是沿袭旧的农耕文明生活内容题材,强调“原料、工序和手法的原汁原味”[3],多是对固有传统纹样的复制和模仿,很难具有个人代表性的作品、艺术品。

2. 传承人年龄结构失衡,后续传承乏力。目前陕西认定的六批传统工艺与美术222位代表性传承人中,1970年后出生的仅为20人,绝大部分都是1940-1950年出生的人。现有8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年龄最高的已80多岁,最年轻的也已近60岁,掌握核心技艺的传统手工艺人多步入老年,而年轻手工艺人尚无法掌握核心技艺,以代表性传承人传承的保护方式陷入困境。目前只有凤翔木板年画、凤翔泥塑、雍州泥人、华县皮影、耀州瓷等传统工艺家族受过专业训练的二代传承人开始着手于拓展家族工艺,其余普遍存在传承人停留在孤芳自赏层面,缺少主动传承、授业的意识。传承人是传统工艺传承发展的核心,在后续的工作中,对传承人进行结构划分,明确各年龄段传承人的定位是极其重要的。

3. 传承人单打独斗居多,行业合作少。陕西众多传统手工艺如剪纸、皮影、各种雕刻、织染、秦腔脸谱、泥塑等,在艺术源流、文化蕴含、表现形式上都有共通之处,受家庭作坊式经营模式约束,手艺人往往以亲属、邻里关系为主形成相对封闭的创作圈子,传承群体出于自我技艺保护、资源独享的考虑,不愿与其他种类非遗传承人分享创作经验及市场资源。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产业园区、大师园区等类似的交流平台,手工艺人很难有合作的机会,无法共享创作、研修、市场、宣传等资源,造成传统手工艺陷入自我封闭的状态,这对传统手工艺行业集体壮大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三)政府层面的引导力有待增强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开始就是由政府发动的“国家行动”,建章立制与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会直接影响传统工艺的发展。

1. 落地政策有待完善。陕西已经制定了相关地方性法规,2020年重新修订了省级传承人认定管理办法,颁布了《关于陕西传统工艺振兴的实施意见》,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尚缺乏有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尤其是具有代表性的刺绣、瓷器、石雕、泥塑等传统工艺应有指导性与生产性保护方案或政策。对于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极有可能会涉及的诸如文物保护法、著作权法、专利法以及商标法等法律,也存在许多不足与实施的困境。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传统工艺村落往往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即使入选了国家传统工艺振兴项目的北张村传统造纸工艺,也因城市改造被拆除了作坊。诸如木板年画、凤翔泥塑等普遍存在本类艺种抄袭、重复率极高,又不用受到任何法律的约束,导致创新力减弱,不利于技艺品种的继续壮大发展。由于没有严格的行业管理法则,缺乏统一的标准,许多传统手工艺品价格混乱,全凭手艺人随机定价,甚至漫天要价,培养不了稳定的大众消费群体。

受非遗产业化及宣传造势舆论影响,在市、区(县)级开展传承人认定工作中,往往倾向于有产业发展基础的企业代表人,反而造成真正掌握技艺的手艺人得不到保护,亟需相关市级、区(县)级出台传承人认定管理办法,对基层传承人认定工作予以规范。由于缺乏非遗保护专项资金使用规范引导,客观造成基层文化馆与传承人之间的矛盾,传统工艺保护与发展工作意义重大,但整体还处于初创阶段,从保护资金的规范使用、产业引导规划到布局都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需要全省范围的传统工艺保护发展规划予以指导。

2. 职能部门联动不够。传统工艺的认定、登录、保护与传承工作由文化旅游厅承担,但是在实际保护工作中,涉及教育、宣传、商贸、财政等诸多部门。《关于陕西传统工艺振兴的实施意见》是由文旅、工信、财政部门联合出台,原则上规定了非遗保护应当由各行政部门协调完成,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无法做到各职能部门联动,文旅部门、工信部门受制于各自职能分工,各司其职,难以开展系统性、涵盖面广的保护工作。另一方面,文化行政部门上下级之间缺乏联动,给基层方面开展传统工艺振興工作带来不便。目前仅有铜川、渭南完成了市级传统工艺保护方案,其他市、区尚欠缺具体保护政策。

3. 后续人才培养不足。充分利用陕西教育科研资源优势是传统工艺保护中的一大特色,但多是在科研方面进行合作,没有拓展到课程设置与专业培养层面,无法满足传统工艺后续人才的培养,与苏州工艺美术学院、苏州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完备的专业课程相比,亟须教育行业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置相关雕刻、漆画专业,由正规教学方式培育传承人,同时新时代产业发展更需要具有传统工艺技术、设计、管理、运营方面的综合性高端人才,这些都需要发挥我省教育优势,大力培养能工巧匠队伍,弥补传统“师带徒”、家庭传承方式的不足。

三、陕西传统工艺发展模式研究

根据我省传统工艺特征及发展趋势,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加大扶持力度,统筹规划,逐步推进,积极搭建产学研销平台,助推传统工艺发展。结合规模化生产、集体化销售、新媒体宣传、旅游业兴起等新的环境因素,应发展以下几种模式。

(一)园区模式

积极推动传统手艺人聚集,选取西安市高新区或者西安古城区内东八道巷区域,引导非遗传承人及民间手工艺人入驻,建立集陕西传统工艺技艺、文化创意产品及非遗艺术精品展示展销、创意设计、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园区,把园区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开放式文化经典项目。

(二)公司模式

扶持唐三彩、棕编、传统造纸、石刻、玉雕、陶瓷烧制、漆器制作等工序复杂、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有市场需求的传统工艺,大力发展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织起来的公司模式,对于刺绣、剪纸、面花、泥塑等工序简单的工艺,开展“公司+手工艺组织协会+农户”“公司+农户” “公司+基地+传承人+电商”“公司+学校+基地+合作社+传承人”等开放合作的模式。

(三)历史街区模式

推动西安三学街街区、东大街、竹笆市、易俗社历史片区成为陕西乃至全国传统工艺销售、旅游、文创区域。推动宝鸡陈仓老街、宝鸡西府老街、渭南老街、汉中南关正街、榆林夫子庙文旅街区、金延安文化旅游街区、安康西城坊、商洛民俗街等城市“名片”街区积极与当地传统工艺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展开合作,由街区运营方为传承人提供 3-5 年税收、租金优惠政策,保证街区非遗商铺 20%以上的占比率。

(四)大师工作室模式

推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成立大师工作室。积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或者提供场地,建立集作品展览、休闲娱乐、文创于一体的大师工作室集群。依托“名人效应”提升城市形象,开展文化交流,拓展文化贸易[4]。

(五)工作站模式

积极与清华美院、中央美院、苏州工艺美术学院建立合作关系,构建若干传统工艺驻地工作站,有效连接政府、学界、市场、手艺人的传统工艺协同创新平台。

(六)博物馆模式

扩大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的规模,采取馆方、经营方、产品开发方三家分离的经营方式,从营销、宣传推广等多个层面发力,推动陕西非遗陈列馆IP 打造;推动宝鸡、汉中、渭南、延安建立代表区域特色的民间工艺专题类博物馆,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创办传统工艺专题博物馆、艺术馆,使传统工艺博物馆(艺术馆)成为普及推廣传统工艺的重要阵地。

(七)乡村旅游模式

推动西安小峪非遗乡集、澄城尧头窑景区打造新老村民“共治、共建、共享”式乡村田园综合体。推动凤翔六营泥塑村、凤翔南北肖里木板年画村、周至起良传统造纸村、华县皮影村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以传统工艺生产带动乡村旅游、研学旅游。

四、陕西传统工艺发展策略研究

综上所述,在优胜劣汰、竞争残酷的市场环境中,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手工业所面临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仍是普遍存在的难题。传统手工艺的转型创新发展是传统焕发生机的必由之路,应充分调动保护创新这一场域内非遗传承人、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社会力量等多方参与者群策群力,走出一条具有陕西特色的传统手艺可持续发展之路。具体来说,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作为。

(一)着力于“人”的培养,延续传统手艺的命脉

推动各区县文化馆组织成立传统工艺项目动态管理数据库,建立传统手工艺人名录。开展传统工艺传承人动态式管理工作,对省级传承人按照年龄归档,对不同年龄段传承人的传承任务、重点工作有所区别。不断完善传承人认定、考核机制,严格执行《陕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完善退出机制。推动各市级层面出台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健全传承人认定、管理、退出机制,营造公平、合理的人才环境。尽快统计省级以上传承人带徒情况,推动传承人认定与工艺美术大师认定的融合发展,对热衷于工美行业不在非遗认定体系的年轻创客群体,设定“工美名人”“能工巧匠”“民间工艺家”等称号,给予成长的空间,壮大传统工艺人群体。

(二)搭建传统工艺服务平台

1. 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各地市以安康扶贫空间为样本,积极构建本地互联扶贫模式,建立手工艺就业服务平台、产品销售平台、技能培训中心、电商运营(孵化)等线下服务平台,传统工艺扶贫数据交互平台、创新创业网等线上服务平台。

2. 营造传统工艺聚集平台。以传统工艺资源丰富的凤翔县、蒲城县、华县、汉中南郑区等为依托,根据刺绣、木板年画、剪纸、皮影雕刻、藤编、棕制品等不同工艺特点,按照适当集中、壮大规模的要求,建设成集原材料供应、工艺品生产、销售展示、研发创新、教育培训为一体的区域性传统工艺产业聚集平台、产业基地、创新研发中心。

(三)不断完善传统工艺行业协会建设

1. 推动行业协会组织成立。支持推动与工艺美术相关的咨询、设计、拍卖、估价等行业协会、组织的发展,完善行业配套服务功能[5]。推动渭南、延安等地市成立工艺美术协会。鼓励各行业协会根据协会特点设立刺绣、漆器、雕刻、瓷器、织染等专业委员会。

2. 加强行业协会诚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行业协会自律体系和诚信体系建设,推动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群体形成一整套自律性运行机制,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 承担相应的法律与经济责任,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四)强化宣传推介工作

1. 提升品牌知名度。打造一批以陕菜、秦绣、剪纸、泥塑、皮影、雕刻等为代表的传统工艺精品,坚持优中选优,采取专家评选与大众投票相结合方式,选取三种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工艺,加大品牌宣传,成为陕西文化旅游形象名片。借助丝路旅游合作联盟、世界城地组织等平台,推介一批具有陕西内涵、国际表达的传统工艺精品。全力借势“东亚文化之都”、东盟中日韩“10+3”文化城市网络,举办陕西传统工艺海外行。

2. 扩展宣传方式。举办首届陕西手艺文化艺术节,精心策划“凤翔泥塑文化节”“刺绣文化艺术节”“皮影艺术节”等一批节庆活动,积极展开节会合作;以“十四运”举办为契机,开展传统工艺宣传交流,提升影响力;与热门电视节目、娱乐节目、影视游戏洽接,通过广为人知的电视节目塑造话题吸引推广传统工艺;鼓励《陕西日报》《华商报》《三秦都市报》及各市属媒体定期开设手工艺专版专题,为国家级传承人、国大师拍摄制作传统工艺纪录片,利用抖音、快手等平台加强线上线下精准营销,打造网红“IP”。

3. 积极开展对外贸易。鼓励各地市充分利用陕粤港澳经济合作活动周、中国东西部贸易洽谈会和丝绸之路博览会、西博会等平台,开展工艺美术招商活动,吸引境内外工美企业、机构入驻或设立分支机构,延伸产业链;推动各地市代表性传统工艺在西安机场、西安北站及各地高铁站设立展销点,支持省内工美企业参加境内外重要国际性文化、工艺品展会活动,推动工艺美术等走向“一带一路”沿线经贸发展。

(五)社会普及推广,营造利于行业发展的氛围

1. 开展传统工艺进社区运动。大力发展社区文化,在各地市选择 1-2 个有条件的社区建立特色工艺文化馆、艺术街区、涂鸦墙等,营造社区参与城市传统文化保护的氛围。

2. 大力发展体验经济。鼓励发展以手作 DIY 和手作体验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领域的体验经济,推广集个性化定制、手工制作、深度体验等于一店的多功能、一站式服务型综合店面建设。

3. 推广“手工艺进校园”活动。积极支持非遗项目进校园,鼓励学校邀请传承人讲课,举办学生参加制作等教学实践活动,对活动开展较好的学校授予其开展项目的“校园传承基地”称号。开展传统工艺“一校一品”工作,培养中小学生对手工制作的兴趣。

五、陕西传统工艺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成立由省发改委、文旅厅、工信厅、民政厅、教育厅、财政厅、农业农村厅、人社厅、各地市等政府职能部门以及工艺美术协会等为成员的传统工艺振兴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制定传统工艺振兴年度任务及任务分解。

(二)政策保障

强化政策支持。推动各地市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促进办法、濒危项目保护办法。将传统工艺、民间艺术人才培训计划列入各个乡镇、县区培训项目,纳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三)制度保障

建立工藝美术专项统计制度,按照类别统计规上企业、营业收入、从业人员等相关数据,定期发布统计结果,加大对行业统计数据的研究分析,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经营中出现的问题,为行业发展和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四)金融保障

通过制定积极的财税政策和法规条例,促进民间加盟非遗保护,充分调动民间力量,实现多资金渠道和多类型保护[6]。加强对陕西传统工艺企业的投融资支持和服务,对符合规定的传统工艺项目予以支持,加大省级非遗保护专项经费向传统工艺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支持力度。激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传统工艺类企业的支持力度,向传统工艺企业、合作社提供信用贷款、创业担保贷款等。

参考文献:

[1]徐艺乙.传统手工艺的继承与创新[J].艺术设计研究,2016(1).

[2]吴敬贤.陕西工艺美术史[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

[3]陈剑,谭鹏敏.“创新”抑或“革命”?:基于传统工艺材料变迁的思考[J].创意设计源,2015(3).

[4]陈洪东,任婷.论民俗文化的规训性[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

[5]田萌.苏州地区传统工艺保护、传承与振兴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8.

[6]胡迟.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四个关系”[C]//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黄山论坛论文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校对:杨栓保]

猜你喜欢

传统工艺发展模式陕西
江西45项传统工艺纳入振兴计划
陕西“玫瑰小镇”引客来
促进中国传统工艺振兴
我国微型金融发展中的问题与思路
基于山东生态农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分析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The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Requirements in Teaching Listening Skills and The Strategies Suggested For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陕西江林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