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怀特海有机哲学的母性特征

2021-12-08马翠明

鄱阳湖学刊 2021年5期

马翠明

[摘 要]与传统哲学不同,怀特海哲学表现出特有的母性特征:在宇宙论方面,发挥凝聚作用的“实际实有”是万物生成的基础;在自然观方面,视自然为有生命的机体,倡导自然之美、生态和谐,以及人类保护自然的责任与义务;在教育方面,认为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如母亲般呵护他的教师给予其引导;在文明的实现方面,认为“伟人”是那些善于运用说服方式的人,“商业”属于说服性的社会技术,文明的进展呈现为“说服战胜征服”的过程。怀特海哲学的母性特征,彰显出它作为后现代哲学独特的建设性。

[关键词]怀特海;有机哲学;母性特征

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机体哲学也被称为“过程哲学”“有机体哲学”,它消解了传统二元论哲学,认为构成世界的基本单位同时具有物质性和精神性,进而确立过程即实在的宇宙论解释原则,将有机体的生成过程与实在本身相关联。怀氏机体哲学的思维方式是过程论的、实在论的、整体论的、生成论的,强调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内在价值。怀氏的有机宇宙论、和谐自然观、主体性教育观、文明进步观,均彰显出其特有的母性特征。

通常认为,“母性”表现出创生、无私、奉献、善良、宽容、关爱、引导、热情等特征。这也是具有母性的人之所以在社会生活中往往充当调和与缓解矛盾、温暖他人的角色的原因。实际上,“母性代表关爱和包容的同时也代表了责任和义务。母性存在于天地万物”。①值得注意的是,怀特海哲学中不仅充满了对母性特征的强调,且这一特征还在其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创生与包容:“实际实有”在宇宙论中的独特功能

“实际实有”(actual entity)还被中国学者译为“现实实有”“现实存在”“动在”“现实实在”“实项”“现实事素”等。作为过程哲学的核心范畴,它在怀特海的宇宙论中构成宇宙万物生成的基本单位,与作为相对抽象存在的“永恒客体”进行“阴阳”互动,促使宇宙生生不息。

(一)作为宇宙生成的基本单位

作为点滴的经验、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单位,实际实有是以“能量之流”①的形式存在的瞬间“事件”(event),它们在特定的空—时中绵延。具体而言,怀特海立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普朗克的量子理论,认为“能量”较之“物质”是更为基本的实在,宇宙就是以事件的流变过程为本体的。②

现实世界中的客观存在物,是由实际实有构成的“群集”(society)。“我们所熟悉的非生命世界中的每一个物体、植物、低级动物和人类,都是复杂的群集”。③但是,不能由此认为实际物就是实际实有。例如,苹果是由实际实有构成的,但不能说苹果就是实际实有。“群集”包括“聚合物”(nexus)和“合成个体”,前者指的是构成它们的成员没有进行“统一的经验和统一的行为”的能力,④这些个体不能进行持有特定目的的活动,如桌子、石头、电话;反之,构成后者的成员则具有进行特定活动和经验的能力,如人、猫、树。无论有无经验和活动能力,它/他们都是由实际实有构成的。“实际世界是一个过程,该过程就是诸实际实有生成的过程”。⑤可以说,离开实际实有,世界上无物存在。

(二)与“永恒客体”“阴阳”互动

如上所述,实际实有是宇宙中最充分、最实际的存在,是构成我们瞬时经验的具体实在,是特殊的、变化的;与之相对,“永恒客体”(eternal object)作为宇宙中的纯形式、纯潜能,是普遍的、不变的,如数字2、绿色和香味。永恒客体为实际实有提供抽象形式,实际实有现实地表现永恒客体所提供的内容。实际物之所以展现出永恒客体的不同样态、不同程度,在于它们对永恒客体和其他实际实有的摄入(prehend)不同。怀特海将实际实有“设定为终极实在,而将柏拉图之‘理念改称为‘永恒客体,视为非存在而言,这是对支配西方哲学两千年之久的柏拉图主义之颠倒”。⑥相对于永恒客体,实际实有就成为更真实的存在,它们共同促进世界的生成。

懷特海曾表示,他的哲学“更接近于印度或中国的某些思想传统”。⑦甚至有学者发现,怀特海的宇宙论与《易经》有颇多相似之处:《易经》中的八卦分为阳阴两卦,阳卦代表乾、代表天,是宇宙的创造原则;阴卦代表坤、代表地,是宇宙的终成原则。阴阳的共同作用造就了天地万物。在机体哲学的宇宙论中,永恒客体作为创造原则,正好代表乾和阳;实际实有具有的凝聚作用,类似于坤和阴的终成作用。⑧这种类比有助于我们理解实际实有与永恒客体的关系。

从稳定性来讲,实际实有呈现为自我创造的过程,在实际物的生成过程中相对活跃,具有主动性;而永恒客体的存在状态,则是相对稳定、被动的。永恒客体与实际实有的区别还在于:实际实有是有限的存在,会被其他的实际实有所利用,进而终结;而永恒客体作为纯潜能则是不朽的。

(三)促使宇宙生生不息

每一个实际实有都同时包含“物质极”(physical pole)和“精神极”(mental pole),意味着它们既是物质性又是精神性的存在。实际实有具有包容其他实际实有提供给它的“预料”(data)的能力,这是宇宙成为生生不已的活的有机体的原因。在怀特海看来,实际实有生成、成就自身的源动力来自它自身与生俱来的“创造性”(creativity),这是实际实有存在、运动、变化的内在根据,类似于我们人“活下去的信念”。“摄入”范畴,描绘了实际实有如何内在地吸收来自它所属的统一体内部的其他实际实有和永恒客体,反映出实际实有与其他实际实有、实际实有与永恒客体之间所发生的内在联系。“摄入”作为实际实有之间最直接、最基本的联结方式,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复杂多样的。

怀特海机体哲学有三个终极范畴:“创造性”(creativity)、“多”(many)和“一”(one)。“创造性”为根本动力,“一”与“多”互动推进,构成对世界生成有机过程最简约也最明确的图景。①换言之,“创造性”为宇宙生成的原则,类似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天道”,“多”指的是实际实有的丰富性、现实性和不确定性,“一”指的是永恒客体的既定性、潜在性和确定性。

实际实有作为构成宇宙的基本单位,“它必须要将来自先前实际物的影响吸收到自身中去。这一观点——经验事态被吸收进后来的经验事态——正是怀特海宇宙论的核心”。②实际实有通过吸收先前的实际实有给予它的客观预料而创造自己的物质性存在,叫作“物质性摄入”(physical prehension),这是它的“保形阶段”,③表明它的物质性、客体性;同时,实际实有还可以从永恒客体中获得它所需要的内容和确定性,这就是它进行的“精神性摄入”(mental prehension),这是摄入的“补充阶段”,④表明了它的精神性和主体性。实际实有还可以选择摄入或拒绝哪些实际实有、摄入多少永恒客体,并决定如何运用这些预料成就自身。相应地,在给予其他实际实有预料的过程中,那个即将终结的实际实有可以决定把它的哪些预料给予哪些实际实有,以及如何给予,这是实际实有的“主观形式”(subjective form)。

实际实有进行的每一次摄入,都是非常短暂的。这种瞬时的事件,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当一个实际实有完成自己的主体性活动——摄入其他实际实有或永恒客体提供的预料,并把自己的预料给予其他实际实有——后,会进入下一个事件。在形式上,它在本次事件中消亡了,但实际上它在内容上并没有消亡。通过“合生”(concrescence),实际实有会因摄入预料而获得“满足”,并产生新颖性——新的具体事物。这时,被新实际实有摄入的先前的实际实有作为预料才会相对消亡。合生是实际实有“把它的特性添加给取代该实有的那些新实有赖以生成的创造性”。⑤实际实有这种既作为生成自身的主体,又作为其他实际实有进行自我创造的客体的双重身份,就被怀特海称为“超体”(superject)。实际实有不断地生成、聚合,形成不同的群集,群集再形成更大的群集,直至整個宇宙。宇宙中的变化正是来自一般实际实有的产生和消亡。⑥

值得强调的是,无论实际实有作为点滴的经验或其他实际实有的预料,还是代表实际生成的阴卦,它始终“让情感出场”。⑦这是由于它在进行摄入时始终带着情绪、目的、意识等主观形式,展示出母性所特有的创生、凝聚、奉献、包容等特征。在怀特海的宇宙论乃至整个哲学中,实际实有的地位十分重要。

二、生命与和谐:自然在机体哲学中的重要地位

怀特海确立的宇宙论强调自然作为生命整体而存在,自然拥有内在价值与意义。自然的创造过程具有目的性,自然的演进过程在于实现和谐。人作为拥有更高级意识的存在,负有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义务与责任。

(一)自然具有生命

近代二元论哲学一方面将世界划分为截然对立的物质与精神,高扬人的理性和主体性,崇尚人的解放与自由。另一方面却将自然视为僵死的、无序的、机械的存在,认为“自然界毫无知觉,可以肆意控制和掠夺……导致极度阳性的现代文化,以及把我们人类包括在内的生态危机”。①在这种思维方式的支配下,近代认识论视自然为绝对的客体,用片面、抽象的逻辑认识自然,对自然进行分割,形成分门别类的自然科学。自然便失去了整体性。在培根“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下,自然受到严重破坏。归根结底,就在于近代二元论哲学对自然的贬低与轻视。其结果是,“近代科学的发展在对个别事物进行深入探究的时候常常忽略了其复杂的关联,忘掉了事物存在的具体性和整体的统一性,因而造成思维上的抽象,并因此限于狭隘和片面”。②

怀特海对自然的理解不同于“近代实体自然观”。③他构建的自然观是“机体本体论”基础上的自然观,④将自然理解为一个有机生命体。在怀特海看来,“‘现实存在之所以能成为有机体,主要缘于所有现实存在具有两极性,即物质极和精神极。两极性为现实存在这一构成事物终极单元所具有的两种属性,绝非两种截然对立的不同实体。这实际超越了笛卡儿提出的身心二元论”。⑤因此,怀特海通过实际实有的两极性,消解了传统二元论哲学,确立了“有机本体论”。⑥当然,我们不能直接觉察到单个的实际实有,我们所能经验到的“只是现实存在构成的结合体”。⑦

机体哲学“解构了二元论之后,把二元论所强化分离出去的精神重新归还给自然”。⑧在怀特海看来,宇宙是一个大的活的有机整体。不仅人类、动植物具有生命,与永恒客体相对的实际实有构成的结合体、社群均具有生命。如上所述,这是由于每一个实际实有都具有两极性,即物质极和精神极。实际实有生成的实际物便也具有精神极,即希望、期待、选择、憎恶、喜好等意识形式。“怀特海认为自己的机体自然观与实体自然观的根本性不同就在于主张自然界是有生命的。实体自然观所导致的生态问题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无视自然的生命性。”⑨当然,不同的实际物所拥有的意识程度高低不等。随着实际实有连续进行摄入,合生完成时,它便进入另一种存在方式——被其他实际实有吸收。因此,怀特海的机体哲学也被称为“泛经验论哲学”。

怀氏机体哲学将整个宇宙,包括自然界,理解为一个大的机体。在这个机体内,每一个由实际实有构成的实际物都具有生命,并参与宇宙的创造与演进过程。因此,基于机体哲学自然观,“各种事物之间,包括有机物与无机物之间,其界限是模糊的,各种形态的事物之间是连续的,它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生命就应当包括整个自然界”。①从本体论上讲,人类与自然生活在同一个大的机体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息息相关。因此,基于人与自然的内在相关性,作为拥有高级意识的存在,我们有义务尊重并维护自然生命的整体性。

(二)自然具有意义

在怀特海看来,自然的意义不是人类赋予的,自然的存在本身就具有意义,这种意义是由自然本身的存在与演进决定的。真、善、美作为永恒客体/价值理想,当实际实有在它的经验中表明了某个价值理想,这个价值理想就在世界上被实现了。怀特海进而主张,任何这样的实际实有都是有价值的,即使它没有表明任何主要的价值理想,它也不能被忽视。没有它,宇宙将似不同的。②

实际实有的生成过程就是最真实的实在。每一个现实的个体,都构成宇宙生成过程中的一个事件,“过程的每一单位都以享受为特征……每一这样单位都有内在价值,即一种自在自为的内在实在,过程体现为享受”。③

从价值上看,只要那个实际物处于实际实有的进展过程,它就富有意义与价值。所以,自然的价值与意义是自因的,而不是由人加封的。怀特海说:“生命的目的就是追求环境所允许的尽善尽美,非如此不足以理解生命。”④从中可以看出他对自然价值的充分肯定。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怀特海要求人们臣服于自然的统治,实际上,他同样强调人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但在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的今天,他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同等重要性。

既然自然本身就具有意义与价值,作为同属宇宙机体的人类就不能任意践踏自然。既然自然的意义与价值不是为我们而存在和改变的,我们就应该尊重自然,而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

尽管怀特海没有直接涉及生态女性主义论题,但他的学生或者研究者对他的思想作过生态女性主义的诠释或者解读。怀特海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的大意是:人类对自然的压迫与人对人的压迫相关,人类对自然的霸权就像男性对女性的霸权一样,所以,解放被人类压迫的自然就像解放被男性压迫的女性一样。这既蕴涵着对女性的尊重,又期待对处于弱势的自然的尊重。

(三)自然具有目的

由于实际实有具有精神极,自然在进行摄入时,就带有目的性,即使很多实际物的目的性十分地微弱。这种目的包括选择和实现来自永恒客体领域里可能最好的模式。⑤自然可以实现与它所在的社群的其他实际实有之间的和谐。“在一个实际实有的经验中可以实现永恒客体‘美。和谐对于美是基本的,美被保存在强烈个体化因素的对比中。这是一个足够高级的实际实有明显能够实现的模式。而且,某些实际实有的首创精神使它们可以安排预料产生‘艺术品,这种‘艺术品能够提供怀特海提到的刺激、新鲜、激情以及艺术品的其他功能。”①因此,在怀特海看来,美即和谐。自然演进的目的性为生态美学奠定了基础。可以看出,怀特海所向往的自然之美,是宇宙和谐共生的大美,是宇宙万物的内在和谐,是人与自然的友好相处。

既然自然本身就具有目的性和对美的追求,它的主体性就不是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一个现实实有之所以是主体。就因为它能够以其形式发挥功能,不仅使自己以其内在构造而具有直接性,更使自己成为一个能动的有目的和包容能力以实现自我创造的主体。”②这样一来,人类就应该维护自然的美,而不是随意破坏她。在《科学与近代世界》(Science and the Modern World)一书中,怀特海以落日之美的失落和查林河湾的铁路大桥对环境美的破坏两个实例,表明现代工业化和抽象思维带来的环境问题。③

因此,怀特海的机体哲学自然观将自然视为有生命、有意义、有目的的存在,从本体论、价值论、目的论三方面,表明了自然的生成性、整体性和生态性,还表现出自然的多样性、统一性、价值性和审美性。同时,他还揭示出自然作为人类的栖息地,具有母性的主体性、包容性和唯一性特征。

三、宽容与热情:教师在教育哲学中的角色定位

怀特海主张,知识必须是有趣的。这是因为,没有实际实有会真正积极地摄入预料,除非它们与它的主观目的一致。④他进而认为,“试图把任何预料强加在任何实际实有或实际实有的组群上”是愚蠢的。“只有当老师作为预料的源泉,把诱惑和说服性影响的功能结合起来,才能是有效率的……只有当实际实有包含着积极回应的决心,那种诱惑和说服才会是有效的”。⑤

机体哲学是怀特海讨论具体社会问题的基础。在怀氏看来,每一实际实有都有“目的——获得新颖性的欲求和自我实现、自我满足的理想”。⑥这样一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具有深切的关怀意识,具体体现在:应该视学生的大脑为活的有机体,而非机械的容器;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给他们足够的自由空间,又能适当加以强制;应该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施教,但不能囿于规律。

(一)应该视学生为活的有机体

每一个实际实有在与其他实际实有进行创造性互动的过程(合生)中都是一个个体。在该合生过程中,一个实际实有会遭遇其他可供利用的实际实有的预料。可以被一个实际实有遭遇的(来自其他实际实有的)预料有两种:具体的可感预料和抽象的永恒客体。在摄入过程中,一个实际实有吸收或拒绝由其他实际实有所提供的预料。这种接纳或拒绝,包含一种愉快或不愉快的“态度”,即“主观形式”。这个复杂的反应和选择过程,表明一个实际实有的主观目的(意图)。⑦在选择预料的过程中,任何实际实有都是“自因的”(自发的)。没有实际实有能把任何类型的预料类型,强加于即使最卑微的实际实有的生成中。⑧除非它们与它的主观目的一致。

基于这种形而上学的认识,怀特海的教育方法反对机械地将事实性知识灌输给学生。在他看来,应该把学生的大脑“当作一个活生生的有机体”。①既然是有机体,受教育者就具备自我成长与发展的潜能,这由学生的本性所决定。因此,“教育的本质,是对活的有机体的自动发展加以引导”。②如果教师让学生接受无意义的、死的观点,就是把学生的大脑当作“无生命的工具”了。③

因而,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应该成为制定所有教育计划的出发点。除非一个人在学习的时候是有兴趣的、享受的,否则,他的自我发展过程会非常缓慢。教师硬塞给学生的知识,“被学生所吸收的不是营养品而是毒药”。④相应地,教师应该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把学生的大脑视为活的有机体,也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中具有可能性、可塑性,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充满热情与希望。

(二)应该给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

怀特海还认为,除了跟随老师学,学生还需要自主学习,因为任何实际实有都不能摄入宇宙中的所有东西。这是怀特海反复强调人类知识有限性的形而上基础。⑤个体要想获得完全的发展,施加于预料可用性的过多限制,都会阻碍宇宙中个体价值的实现。⑥

当学生表现出对学习的兴趣,教师应该给他们提供发展兴趣的空间。首先,教師应该让学生认识到他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去发现”,而不是知识“被传递”给学生。换言之,知识应该作为学生新奇的发现。其次,教师应该展示有价值的生活模式,来激发学生对那种生活模式的追求和向往。再次,外在的考试使得学生机械地记忆书本上的内容,限制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此,怀特海主张,“应该考核的不是学生而是学校”,⑦教师应该具备“宽容和对新知识热切的期望”的特点。⑧

同时,怀特海还强调纪律在教育中的作用。他主张,“教育应该成为纪律和自由的混合”。⑨因为,当学生看到纪律在他未来发展中的价值时,他会接受纪律,纪律也就成为他更加自由的基础。

(三)应该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

怀特海认为,教育必须有节奏。这是因为,构成一个人从生到死的复杂群集包含着一种有节奏的过程。该群集构成成分中的实际实有,经历着从最初的预料到最终的满足这样一种有节奏的发展过程。⑩既然生命活动呈现出周期性特点,相应地,人的发育过程也有节奏。只有符合人类成长规律的教育,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

人接受教育的过程有三个主要的阶段:第一阶段是“浪漫阶段”。?輥?輯?訛它是学生开始领悟的阶段,强调让学生“从接触单纯的事实,到开始认识事实间未经探索的关系的重要意义”,?輥?輰?訛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个时期大致包括从出生到小学教育的结束(约13岁以前)。第二阶段是“精确阶段”。①在这一阶段,知识的准确性、条理性和系统性得以发展。这大体包括中学时期(14—18岁)。第三阶段是“综合运用阶段”。②浪漫阶段的热情在这一阶段——大学时期(18—22岁)得以重生。当然,这三个阶段之间只是侧重点不同,而不是截然有别的。不管针对哪个教育时期的教育,都应该充满对这三个阶段的循环。实际上,在任何一个教育时期,这三个阶段都贯穿其中。教师只有认清不同阶段的教学任务,才能保证教育效率的最大化。

可以设想,若要通过怀特海所期望的教育方法达到以上这些教育效果,教师如果没有对学生足够的宽容和热情——表现出母性的一面,是无法实现的。

四、缓和与利他:“说服”在文明实现中的重要性

怀特海在讨论文明的实现时,将“伟人”视为运用“说服”方式的人,将“商业”视为说服性的社会技术,将文明的进展方式视为“说服战胜征服”的过程。

(一)“伟人”是运用说服方式的人

怀特海理解的“伟人”有特定的含义。“伟人是复杂的群集,这种群集的‘心灵群集是由那些主观目的在精神极方面非常主动地理解复杂理想的可能性模式的实际实有构成的,这些可能性模式没有引起其他实际实有的重视。这些永恒客体接下来被那些伟人转化为行动。通过这种方式,它们(这些永恒客体)引起了普通人的注意。”③

怀特海眼中的“伟人”是那些创造伟大思想的人。在他看来,“亚历山大、凯撒、拿破仑都改变了世界历史。但是,在最后的分析中,思想和精神领导者比那些依靠身体前行的人更强大……在任何情况下……依靠武力都是自毁的”。④墨索里尼和希特勒的做法与苏格拉底、耶稣比起来,就是与说服相悖的。这是因为,在实现高级的兴趣时,狭隘的、自私的主观目的,以及作为后果而发生的活动必须避免。如果一个实际实有决定参与野蛮的冲突,它发展的丰富性就会有亏损。⑤

“平和”的品质在伟人身上有所体现,伟人可以称得上是文明的典范。因为获得“平和”的人“没有疯狂地为自己着想却为别人奉献”。⑥他们能够对生活各方面都投入全部精力,并去掉自私的念头。这种人只会运用说服的力量为人处事。

(二)“商业”是说服性的社会技术

怀特海强调“说服”在文明实现中的重要性。这是因为:“只有通过合作,所有的实际实有才能上升到可能获得的最高水平……再者,一个实际实有的基本特征是,它选择它认为恰当的东西。只有通过说服,一个实际实有才能从另外一个实际实有那里获得预料。一个试图采用强制力的实际实有,只会产生敌对的态度(主观形式)。”⑦这种敌对态度,必定是双向的。

商业被怀特海视为一项说服性的社会技术。因为商业活动“是以说服方式进行交往的最明显例子”。⑧从事商业的人们在进行交往时,不会怀有“征服之心”。⑨商业活动会使不同的人们“以平等说服为基础进行交易”。①

商业还会刺激科技的发展。因为商业的繁荣需要不断给别人生产出“新奇的”东西,②这就刺激商人改进生产技术与方法。而这种满足别人好奇心的做法,也建立在理智性的说服基础上。

(三)文明的进展方式是说服性的

在怀特海看来,强制力并不能带来文明的持久发展。事实上,没有中介能够强迫任何实际实有接受任何实际实有或永恒客体,除非一个实际实有主动地选择它们,否则,那个实际实有或永恒客体不能被积极地摄入,更不用说被实现了。怀特海强调同时考虑理性的说服和强制的暴力的必要性,这是基于他对任何实际实有两极性的说明。③

文明的进展方式要在征服与说服之间进行选择。他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为什么文明的进展方式应该是“说服战胜征服”的过程。从历史上看,近东诸文明的弱点就在于过分使用武力,其征服的企图无益于文明。因为,“征服者压迫被征服者,主人压迫奴隶”的恶习会传染到社会的其他领域,④像男尊女卑就是一例。其后果是使得掌权者“必然丧失生活中的细微情趣”,⑤统治阶级由于自满而堕落,进而败坏文明。

相反,中世纪的欧洲通过商业扩张,稳定了地区秩序并促进技术的发展。因为商业活动尽管夹杂着不安,但它毕竟使不同地区、种族的人们平等交易。“当时的封建城堡主要是一种保卫地方安全的实用设施”,⑥并非用于进攻。

怀特海主张,现代大学“或许应该成为保护和扩展文明的主要机构”。⑦他还把大学视为融合青年人和老年人智慧,进行学术探索和点燃生命热情的地方。因为,“一个实际实有的预料来自各个地方,而且,它的影响扩展到各个地方——除非对其加入人为的干涉”。⑧作为合作中的个体,通过相互支持来发展自身,实际实有才能处于最佳状态。“文明便是对社会秩序的维持,而维持社会秩序靠的便是通过展示更佳选择去说服人”。⑨

所以,伟人很少使用暴力进行征服。商业和大学都是促进文明进展的说服性方式。这正是怀特海哲学表现出的母性所具有的缓和、温暖、利他的特征。

五、結语

综上所述,怀特海机体哲学在宇宙论、自然观、教育观、文明观等方面,充分展示了母性的创生、追求美与和谐、包容、温暖、利他等特征,也表明这些特征在怀特海哲学中的重要性。可以看出,他的哲学消解了传统二元论哲学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以及它导致的人类中心主义、个人主义和竞争思维,突显了以建设性为原则的后现代思想的独特性。

责任编辑:王俊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