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碧”OH振动光谱产生分裂原因探究
2021-12-08代路路杨明星
代路路,杨明星, 2*
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检测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4
引 言
角闪石中OH振动谱归于M-OH,即M1M1M3-OH[1],但某些角闪石的OH振动谱会出现分裂现象,对此相关学者做了一些研究,但观点存在分歧。Wang等认为角闪石中OH振动谱分裂原因与Mg、Fe在M1和M3中的分布有关[2]。Hawthorne等、Gottschalk等认为B位置的阳离子占位是影响分裂谱的原因[3-4]。Ishida等通过对透闪石和阳起石的OH振动峰进行研究,认为B位置上的阳离子占位与Fe2+在C位置的占位分布有关[5]。Ishida等通过对锂蓝闪石和直闪石的研究分析,认为在斜方角闪石OH谱峰产生5 cm-1分裂差的原因是O3A-H1与O3B-H2的差异[6]。Chen等对古代和田玉(阳起石玉)进行谱学测试时,认为是B位置上的Ca和Mg分布所致OH振动谱发生分裂[7]。Iezzi等、Hawthorne等通过红外光谱研究总结角闪石中不同离子占位引起红外光谱发生变化情况,认为Al在M2位置和Mg和Ca在B位置上的分布对OH附近的振动谱有影响[8-9]。Lisa等在单斜晶系的镁铁闪石中发现OH振动谱分裂,认为主要原因为Mg和Fe在B位置上的分布,但M2位置的影响也不能完全忽略,并总结了角闪石中不同位置上阳离子的占位引起相应峰位变化的情况[10]。Della等通过红外光谱测试,认为直闪石中OH谱峰产生5 cm-1分裂差仅发生在高分辨率下的粉末和单晶测试中,且此现象预示角闪石的晶体对称型为Pnma或P21/m[11]。研究中曾通过黑色碧玉的谱学特征,发现其“黑碧”样品在OH振动处存在谱峰分裂现象。和田玉作为角闪石族的一员,极少见到OH振动谱产生分裂现象,本工作通过对和田玉“黑碧”谱学特征研究,发现其OH振动光谱产生细微的分裂现象,结合前人研究观点,对比“黑碧”与其他产生分裂谱的角闪石的晶体化学离子占位情况,明确产生此现象的原因。对于软玉的OH振动峰研究存在很大意义,有助于深入获得和田玉的晶体结构和离子占位特征,更好地了解和田玉的性质特点,从而挖掘和田玉独特的宝石学特征和美学特征,促进和田玉市场健康持续的发展。
1 实验部分
实验样品来自于新疆玛纳斯,编号HB,颜色漆黑,油脂光泽,折射率(点测)为1.61,相对密度为2.97。
电子探针(EPMA)成分分析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全球大地构造中心备有4道波谱仪的JEOL JXA-8230电子探针实验室测试完成。详细实验条件见文献[12-13]。实验过程中电压设定为15 kV,电流为20 nA,束斑直径为1或5 μm。峰位的计数时间为10 s,前后背景值的计数时间均为5 s。X射线强度使用ZAF校正法进行校正。使用SPI标准矿物标样,所使用的标样如下: 透长石(K),镁铝榴石(Fe, Al),透辉石(Ca, Mg),硬玉(Na),蔷薇辉石(Mn),橄榄石(Si),金红石(Ti)。
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在武汉上谱分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完成。采用激光剥蚀系统为GeoLasPro系统,质谱仪的型号为Agilent7700e,采用氩气为载气,能量密度约为5.5 J·cm-2,剥蚀半径为4 m,频率为5 Hz。测试时选用合成玻璃NIST610及BCR-2G,BIR-1G,BHVO-2G作为标准(美国地质学会USGS系列)。数据的离线处理(样品与空白信号的选择、仪器灵敏度校正、元素含量计算)采用ICPMSDATACAL软件,具体的处理方法参考文献[14-15]。
红外光谱测试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宝石成分及光谱分析实验室完成,使用Bruker公司Vertex80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测试条件: 透射法,分辨率4 cm-1,扫描次数32次,扫描范围7 200~7 100 cm-1。
拉曼光谱测试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宝石成分及光谱分析实验室和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珠宝学院使用Bruker公司Senterra R200L型激光拉曼光谱仪。测试条件: 激光光源波长532 nm,激光输出功率10 mW,光圈50×1 000 μm,分辨率9~15 cm-1,扫描范围50~3 705 cm-1,积分时间10 s,积分次数5次。地矿国重测试的是OH的拉曼振动谱,使用英国Renishaw公司生产的RM-1000型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测试条件: 激光光源波长532 nm,激光输出功率20 mW,光圈50 μm,分辨率1~2 cm-1,扫描范围3 600~3 700 cm-1,积分时间10 s,积分次数5次。
2 结果与讨论
2.1 化学成分测试分析
将样品HB沿对角线方向分为5个区域: HB-1,HB-2,HB-3,HB-4和HB-5,并在每个区域选取3个点位进行电子探针(EPMA)测试,点位用红点标出,照片在电子探针(EPMA)下拍摄[图2(a)],结果取其平均数。LA-ICP-MS测试在样品HB上随机选取3个点,进行元素分析,结果取其平均数。
据前人对角闪石晶体化学式的研究计算[16],通过分析HB-1,HB-2,HB-3,HB-4,HB-5的EPMA测试数据(表1),得出其Mg/(Mg+Fe2+)值和晶体化学式(表2)。对照角闪石族矿物分类命名方案[17], 显示HB-1,HB-2,HB-3,HB-4和HB-5均为阳起石,故样品HB为阳起石。LA-ICP-MS分析表明HB样品的Cr,Co,Ni含量较大(表3),符合前人根据微量元素对和田玉中碧玉种属确定的研究[18],故样品HB为碧玉。对颜色漆黑,阳起石质的碧玉称之为“黑碧”。
表1 HB的化学成分(Wt/%)Table 1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HB(Wt/%)
表2 HB和其他样品的晶体化学式Table 2 Crystal chemical formulas of HB and other samples
表3 HB样品部分过渡金属离子含量(μg·g-1)Table 3 Partial transition metal ion content of HB (μg·g-1)
2.2 谱学测试分析
图1 (a),(b)分别为“黑碧”的拉曼光谱和OH的倍频红外振动峰Fig.1 (a) and (b) show Raman spectrum and frequency doubling infrared absorption peak of OH in “Heibi”
2.3 OH拉曼光谱分裂测试分析
图2(a)为“黑碧”的测试分区和电子探针(EPMA)测试点位图,图2(b)—(f)为(a)中相应区域的某个电子探针(EPMA)测试点位的原位拉曼光谱。对各个拉曼光谱分别进行分析,发现在3 600~3 700cm-1产生3个主峰(A,B,C),对主峰进行分峰拟合处理,显示分裂成6个次级峰(A′和A″,B′和B″,C′和C″),次级峰之间的平均波数差为5 cm-1。和田玉中3 600~3 700 cm-1极少见到谱峰分裂现象,Leissner等研究角闪石分裂谱得出的结论[10],认为角闪石在OH振动处产生谱峰分裂的主要原因是B(M4)位置上阳离子占位的不同,角闪石中的B(M4)位置虽然没有直接与W位置上的OH相连接,但B(M4)位置上的阳离子通过影响TO4上的桥氧,间接影响W位置上的OH,从而引起OH的振动光谱产生一定变化,且角闪石拉曼光谱中3 672.5 cm-1归属于B(M4)位置上的Ca2+, 3 667 cm-1归属于B(M4)位置上的Fe2+或Mn2+。对比“黑碧”与存在类似分裂谱的角闪石样品的晶体化学式及阳离子占位情况(表2),发现所有产生分裂现象的样品在B(M4)均存在Ca2+和Mn2+,而其他位置的阳离子占位情况都不相同,因此,认为角闪石中OH振动光谱产生分裂受B(M4)位置上的Ca2+和Mn2+的影响,也佐证“黑碧”OH振动光谱产生分裂与B(M4)位置上的Ca2+和Mn2+的分布有关。故认为“黑碧”中OH振动光谱产生分裂原因为Ca2+和Mn2+在B(M4)位置上的占位,且高波数峰位归属于Ca2+,低波数峰位归属于Mn2+,即A′,B′,C′归属于Ca2+,A″,B″,C″归属于Mn2+。
图2 (a)为“黑碧”的分区以及EPMA测试点位,红点标出(EPMA下拍摄),(b)—(f)分别为对应(a)中某测试点位的OH振动拉曼光谱Fig.2 (a) shows the partition of “Heibi” and the EPMA test point position,marked in red (photographed under EPMA),(b)—(f) shows the OH vibration Raman spectrum of a test point position in (a)
3 结 论
“黑碧”中OH振动光谱在3 600~3 700 cm-1或倍频振动区(7 200~7 100 cm-1)主峰分裂成2个次级峰,且次级峰之间的波数差为5 cm-1,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Ca2+和Mn2+在B(M4)位置上的占位,且高波数峰位归属于Ca2+,低波数峰位归属于Mn2+,即A′,B′,C′归属于Ca2+,A″,B″,C″归属于Mn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