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康复护理全过程干预模式对脑梗死后遗症患者身体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1-12-08张莹
张 莹
(福建省南平市第一医院,福建 南平 353000)
脑梗死是临床较常见和多发疾病,其后遗症的康复结果严重影响患者日后的生活质量,进而影响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由于患者及陪护人员对该疾病缺乏一定的认知,所以易发生肺部感染、痔疮以及肌肉萎缩等症状[1]。脑梗死的后遗症有很多,比较常见的后遗症有肢体麻木、吞咽障碍、饮水呛咳、言语不清、偏瘫以及记忆力减退等。由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自理能力的丧失,使其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因此要想提升患者生活自理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就要采取优质高效地康复护理方式进行治疗。对此,文章以60例患者为例(研究时间:2019年7月到2021年7月),采纳综合康复护理方式,相关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本院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收治60例该疾病患者,依据入院顺序将60例患者分成两组。常规组:男性患者有22例、女性患者有8例,年龄在43~77岁,平均(54.78±4.66)岁。观察组:男性患者有23例、女性患者有7例,年龄在43~78岁,平均(54.89±4.75)岁;将两组基础资料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可进行探究。
纳入标准:①均采取MRI检查。②所有患者的年龄均在43~80岁。③患者能独立行走5~6 m。④均存在着肢体麻木、吞咽障碍、饮水呛咳、言语不清、偏瘫以及记忆力减退的症状。⑤未进行脑针治疗。⑥均清楚此次探究内容。
排除标准:①病情恶化者。②孕妇和哺乳期者。③脏器功能不全者。④不配合医护人员者。⑤颅脑肿瘤者[2]。
1.2 方法
常规组:30例实施常规性的护理,即:饮食指导、体温体征监测、血压监测及生活护理等。
观察组:30例则实施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即①心理疏导:由于脑梗死患者长时间瘫痪,加之吞咽困难等,易产生焦躁不安、悲观和抑郁等不良的心理,医护人员应当有耐心的倾听患者和家人倾诉,并通过语言或是肢体动作等和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为患者讲述脑梗死发生病因、治疗方式和康复护理必要性[3]。同时向患者介绍既往治疗成功的一些案例,逐步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防止其产生悲观、抑郁和恐惧等不良的情绪。②吞咽康复干预:医护人员指导其做伸舌头运动,在镜子前可以展开紧闭口唇训练和鼓腮训练,并帮助患者前后左右做提肩和沉肩等动作。③进食护理:对于气血血瘀患者可以进食清淡和甘寒的食物,如菊花茶,禁食辛辣、油腻、生冷的食物;对于风痰阻络患者可以禁食清淡和润燥的食物,如喝薏米粥或是莲子粥等[4]。④环境护理:确保病房中的环境卫生是干净整洁的,定期对病房消毒打扫,可以将病情症状相似、年龄相近的病友安排在一个病房,这样便于患者沟通交流,使其悲观、焦躁、抑郁的情绪能够得到缓解。同时医护工作人员还可以组织患者进行活动,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使心情可以得到放松。⑤语言训练:医护人员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刺激患者嘴唇、咽喉以及舌头等部位,鼓励患者开口说话,提高其读写能力[5]。⑥坐位训练:医护人员指导其进行被动坐位训练,可适当地增加患者坐起的角度。将坐起角度控制在15°~30°,每日训练3次,每次10~15 min,2~3 d后再过渡到90°。⑦健康宣教:医护人员可通过发放宣传手册、举办讲座、黏贴海报、面对面指导等方式对患者和家属实施有效的健康宣教。并给患者讲述脑梗死发病原因和具体康复治疗方法,使其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可以配合医护人员及治疗师进行康复锻炼,提升康复治疗效果。⑧安全护理:对于心理负担比较重的患者,医护工作人员一定要认真观察其情绪变化,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禁止为患者提供剃须刀或剪刀等危险物品。加强对陪护人员的宣教,防止发生跌倒、坠床。⑨肢体运动锻炼:在患者卧床期间,医护人员除了帮助患者在病床做翻身或活动患肢以外,还可引导患者做患侧上肢向前上举或抬高等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平时卧床的时候可主动进行屈伸手臂以及撑开手指等训练。同时还要注重落实患者良肢位的摆放,以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降低致残率,纠正失用、误用综合征,缩短康复期,从而更快促进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⑩做好患者的出院宣教,关注患者出院后在家庭康复锻炼的结果,包括饮食、用药、康复锻炼、安全等方面。同时,合理安排门诊复诊时间,定期返回医院进行各项检查,以巩固疗效和及时发现新问题。
1.3 观察指标
1.3.1 MBI评分 参考改良巴氏评定量表来评价其日常的生活功能,总分为100分,分值越高,说明日常生活能力就越好。
1.3.2 FCA评分 参考功能综合评价量表来评价其认知功能,总分为108分,分值越高,说明患者的认知功能就越好[6]。
1.3.3 生活质量 参考简易健康生活质量表来评价其护理前后的生理、社会、躯体及心理功能等情况,每项均为100分,得分与生活状态呈正比。
1.3.4 护理满意度 采用本院自行设计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向患者展开满意度调查,问卷分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及不满意3个选项,总共有100份,满分是100分,≥90分为非常满意,75~90分为较满意,<75分则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指标 采纳SPSS28.0软件对于此次研究期间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包含两组MBI评分、FCA评分、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计量资料用()表示,检验方式为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检验方式为χ2,若P<0.05时,说明此项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
2 结果
2.1 对比分析MBI评分与FCA评分 在护理前,两组MBI评分与FCA评分相比差异并不明显,P>0.05;但予以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后,观察组患者MBI评分(80.71±9.61)以及FCA评分(83.11±8.84)分均明显比常规组高,组间数值对比差异比较显著,所得结果为(t=5.341,5.663,P=0.000,P<0.05)。见表1。
表1 对比分析两组MBI评分与FCA评分(分,)
表1 对比分析两组MBI评分与FCA评分(分,)
2.2 对比分析生活质量 护理后,观察组生理功能评分(84.66±4.22)分、社会功能评分(85.25±4.41)分、心理评分(85.25±4.71)分及躯体功能评分(85.69±3.02)分均比常规组高,组间数值对比差异比较显著(P<0.05)。见表2。
表2 对比分析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分,)
表2 对比分析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分,)
2.3 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予以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后,观察组总满意度96.67%(29/30)显著高于常规组的76.67%(23/30),组间数值对比差异显著(χ2=5.192,P=0.023)。见表3。
表3 对比分析护理满意度[n(%)]
2.4 对比分析NIHSS评分 治疗前,两组均保持同质性,P>0.05;予以综合康复护理模式后,观察组NIHSS评分(11.83±2.88)分显著低于常规组,组间数值对比差异显著(t=6.622,P=0.000)。见表4。
表4 对比分析两组NIHSS评分(分,)
表4 对比分析两组NIHSS评分(分,)
3 讨论
脑梗死疾病常常能引发很多后遗症,其症状持续的时间越长,给患者和家人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就越大,对生活质量会造成严重影响[7-11]。患上脑梗死疾病的患者常常会出现失语、偏瘫、运动障碍及吞咽困难等症状,要想改善其肢体功能,就要积极采取康复护理措施,即在护理的过程中围绕心理疏导、吞咽康复护理、进食护理、生活护理、语言训练和坐位训练等展开[12-19]。在实际训练的过程中应采取图片、视频的方式来制订康复训练计划,还可以采纳经颅磁刺激技术进行全面干预。近几年,伴随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脑梗死患病数量也随之上升,使得医院所接诊的患者数量不断增加,加大了治疗难度,其治疗难度主要表现在患者病症复杂,合并的症状比较多,同时这些问题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0-21]。
此次研究中,予以观察组患者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后,观察组MBI评分(80.71±9.61)及FCA评分(83.11±8.84)分均明显比常规组高,组间数值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生理功能评分(84.66±4.22)分、社会功能评分(85.25±4.41)分、心理评分(85.25±4.71)分及躯体功能评分(85.69±3.02)分均比常规组高,组间数值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总满意度(96.67%)显著高于常规组(76.67%),组间数值对比差异显著(P<0.05);同时观察组NIHSS评分(11.83±2.88)分显著比常规组低,组间数值对比差异显著(P<0.05)。表明综合康复护理方式在脑梗死后遗症护理中运用效果显著。分析原因为:采用综合康复护理全过程干预和训练,能够使患者的神经系统在结构以及功能上得到恢复,并且能重新获得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22]。通过心理护理干预能改善其负性情绪,提高其康复运动训练的信心;通过康复期的护理,能促进其肢体功能快速恢复,改善其心理功能与社会功能,同时还能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值得临床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