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金课”背景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儿科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1-12-08陈秀奇韦文芬雷凤英高宗燕覃素元单庆文
陈秀奇,陈 峋,韦文芬,雷凤英,高宗燕,覃素元,袁 海,单庆文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儿科教研室,广西 南宁 530021)
随着医学教育的不断发展,临床医学儿科学教学取得了很大进步[1]。然而,由于儿科学课程知识点多,内容繁杂,且儿童各系统器官发育不成熟,与成人疾病具有一定差异,一直是学生普遍感到难学的一门课程。目前,儿科学理论教学主要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虽然条理清晰,讲解较系统,但随着学科的细化,教学内容海量的增加,而教学课时有限或压缩,教师常抱怨课时不够,使课堂教学难以深入。同时,由于课堂讲授信息量大,理论性强,不容易理解,学生常抱怨抓不住重点、难点。此外,由于传统模式教学多为填鸭式,课堂互动较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未得到充分发挥,影响了教学效果。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医学教育重点是培养具有创新及自主学习能力的专业型医学人才,这就要求医学生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主动获得知识,以促进自身发展[2-4]。因此,帮助医学生提高学习儿科学的效率、做好课堂理论教学与课余自学的衔接并提高儿科学教学质量是当代儿科学教师努力的方向。因此,本研究尝试克服课堂讲授的缺点,采用线上微课学习及线下传统理论授课相结合的混合模式教学方法,将二者优势结合起来而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用于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儿科学理论课教学,并初步探讨了其教学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9-2020年度广西医科大学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专业4个班213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随机分配法分为混合模式教学组(112名)和传统模式教学组(101名)。混合模式教学组学生中男57名,女55名;年龄22~25岁,平均(22.8±1.5)岁;传统模式教学组学生中男45名,女56名;年龄22~24岁,平均(22.7±1.3)岁。2组学生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教学方法 2组学生日常学习活动相同。
1.2.1.1混合模式教学组 采用线上微课结合线下传统小班教学授课模式,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既往学生理论大课的课后反馈、考试结果等由儿科学呼吸、消化、心血管、泌尿、新生儿等各亚专业进行充分讨论,最终确定本亚专业重点、难点制作成微课视频。在亚专业理论课堂授课前1周将知识点视频链接发给即将上课的学生,让其自行反复观看,并完成课后的习题。理论授课教师根据学生练习的结果有针对性地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提问、总结,以促进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理论授课后在网络平台上设置在线互动环节,学生可回答教师针对本章节内容提出的问题或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正确度给予提示或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点评,进一步巩固本章节内容的知识。
1.2.1.2传统模式教学组 采用线下传统小班教学授课模式。
1.2.2观察指标 比较2组学生学期结束时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考试成绩并统计分析,以客观地评价教学质量。同时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学生提高自身临床思维能力、学习主动性、师生互动性及对教师授课的满意度。
2 结 果
2.12组学生考核成绩比较 混合模式教学组学生闭卷理论笔试、课堂随测、临床思维考核成绩均明显优于传统模式教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学生考核成绩比较分)
2.22组学生学习主动性、师生互动性、学习兴趣比较 混合模式教学组学生学习主动性、师生互动性、对儿科学学习兴趣均较传统模式教学组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学生学习主动性、师生互动性、学习兴趣比较[n(%)]
2.32组学生对混合模式教学方法认可程度问卷调查结果 与传统模式教学组比较,混合模式教学组学生对混合模式教学方法的认可度、认为对学习有提高、接受作为常规教学比例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2组学生对课程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混合模式教学组学生满意度较传统模式教学组高,见表3。
表3 2组学生对混合模式教学方法认可程度问卷调查结果[n(%)]
3 讨 论
本研究初步将线上微课结合线下传统小班教学授课模式用于本科生的理论课教学,将儿科学理论课中的重点、难点等制作成线上课程,并通过网络平台让学生在课前自行学习,并探讨了混合模式教学在儿科学理论教学中的运用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混合模式教学组学生理论笔试、课堂随测、临床思维考核成绩均比传统模式教学组有明显的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开展混合模式教学在儿科学的理论教学中比传统教学更具有优势,能明显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及临床思维的培养。
以微课为基础的线上线下混合模式教学可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师生互动性,更大范围地提高了本科学生对儿科学理论课程的学期兴趣[5-6]。微课是一种微型课程体系,其教学目标明确,本研究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常考点或容易出错的知识点。课前学生自行学习线上课程,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思考分析,如有尚未理解明白地方可在课堂上和教师相互讨论,而且微课可承载最新临床前沿进展,能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内容滞后这一不足之处,并能在短时间内承载丰富的教学内容,从视觉、听觉对学习者形成强大的信息冲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以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使学生学习起来感觉轻松,对知识点掌握牢固,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主动汲取知识,学会动脑思考,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7-8]。目前,国内外就该方法用于多个医学学科的教育教学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可明显提高医学生的学习效果[9-12]。因此,混合模式教学用于儿科学理论教学中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通过线上课程促使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激发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对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及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漏补缺,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提高学习效率[13]。本研究对学习课程后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学生对混合模式教学的认可度较高,认为对学习的帮助很大,几乎所有学生均接受混合模式教学作为日常儿科学理论教学。
目前,国内医学院校对儿科学理论课的教学模式仍多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的学习效率欠佳。开展混合模式教学将丰富儿科学理论授课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为后期进一步开展翻转课堂等教学改革奠定良好基础。同时,网络平台资源将来还可向社区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的临床医师开放,满足基层医师继续教育、技能提升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