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学生基层就业意向影响因素
——基于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2021-12-08唐菡悄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意向保健乡村振兴

唐菡悄,沈 磊

(1.淮南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2.淮南师范学院 金融与数学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0 引 言

90年代末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人数上涨,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据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预测202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首次突破900万人,达到909万人.“史上最难就业季”在每年毕业季都会成为新闻媒体争相报道的热点话题.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加重了社会、高校、家庭的负担和压力.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差异日益拉大,乡村建设和发展成为我国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大学生就业压力下,国家大力鼓励并引导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投身乡村建设.2021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列为重要的战略部署.同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的出台,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法制保障,明确指出将大学生作为重要的人才支撑,采取各项措施吸引高校毕业生到乡村就业创业[1].可见,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不仅有助于改善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同时也是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需要.

尽管国家将面向基层就业作为毕业生重要的就业途径,并实施了一系列的促进政策,但缺乏更精准的吸引措施,导致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人数不足[2]、层次不高、留任意愿较低[3].进言之,现阶段政策激励手段并未发挥出良好的激励作用,使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内在驱动力难以持续,缺乏更精准的政策工具组合.在此背景下,本文旨在通过实证分析,探讨哪些因素可以有效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意向,国家政策因素应如何设计才能更好发挥引导作用,如何组合更高质量的政策工具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向.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措施,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促进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

1 理论基础

大学生基层就业意向是大学生在职业定向与选择过程中,表现出的到城乡基层一线就业的欲望、愿望、希望和谋虑等行为反应倾向,是大学生对自身的认知和对未来职业的期待,是大学生就业行为结果的先导条件.可见大学生基层就业意向是农村就业行为的起点与原动力[4].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不仅有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也有利于缓解基层人才压力.大学生群体对乡村建设的思想引领、智力支撑、扶贫攻坚作用得到普遍肯定.已有的研究多集中在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向程度、影响因素和促进策略上的分析.其中,有关大学生基层就业意向的影响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

1.1 双因素理论下的大学生基层就业意向影响因素

双因素理论也称“激励—保健”理论,是1959年由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的影响个体绩效的两大主要因素.分别是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其中,激励因素即满意因素,是能够使人得到满足和激励的因素,多与个体对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的主观感受有关.包括职业认同感、职业成就感、职业发展、责任心等.双因素理论认为,个人主观感受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工作效率[5].研究发现,个体成长诉求和未来发展等激励因素是影响大学生选择基层就业的重要因素.在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现实背景下,城乡就业待遇与晋升机会差别过大对大学生农村就业意愿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6].其中,基层能否为个体未来发展提供有利的平台[7]、农村能否满足学生自身发展成长的需求[8]、基层是否具有强大的发展空间和后劲[9]都是大学生做出是否基层就业行为的考虑因素.

保健因素是相对于激励因素而言的,是造成个体不满的因素,当这一因素无法满足人民的需要,甚至当恶化到最低接受水平之下时,会引起个体不满的情绪,甚至发生对抗行为.包括制度政策、管理水平、环境条件、人际关系、工资福利、安全规范等.研究发现,工作环境、待遇水平和专业技能等保健因素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做出基层就业的选择.实证研究显示,大学生在校学习表现的不同将形成不同的基层就业倾向.学校层次、学习成绩排名和专业对口程度与大学生基层就业意向成反比[2,10].同时,基层工作生活环境艰苦[9]、工资待遇[7]也影响着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选择.

1.2 布迪厄资本理论下的大学生基层就业意向影响因素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将马克思的“资本”概念扩展到所有的权力形式……不管它们是物质的、文化的、社会的还是符号的[11],并提出了四大资本形式: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和符号资本.其中,经济资本表现为包括收入、金钱、财产等外在形式的物质资本;社会资本表现为包括社会声望、家庭出身、职业地位等在内的一种关系网络;文化资本包括身份化的、客体化的和制度化的三种形式,是知识总量、文化气质的总和;符号资本则是贴附在个体身上诸如荣誉、标签、信用等的符号.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四种资本并不是静态或一成不变的,能有限制地相互转化[12].事实上,布迪厄的资本理论把社会看成一个场域,大学生就业活动受到各种资本的综合影响.一方面,家庭社会资本对大学生的基层就业意向影响显著.首先,父母的身份特征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母亲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大学生去农村的就业意愿越高[13].而父亲就职于次要劳动力市场活职业等级越高,其子女去农村的就业意愿越低[14].其次,家庭收入与就业意向有显著关联性,家庭收入越高,大学生去农村就业的最低工资价位越高[13].另一方面,就业政策文化制约着大学生的基层就业意向.一是大学生对到西部、基层和艰苦地区就业政策的了解程度显著影响着大学生就业意向的形成[15].二是政策实施效果的滞后性和异质性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向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16].

2 研究设计

2.1 模型建立和假设提出

纵观现有文献,大学生就业意向的形成是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双因素理论和布迪厄资本理论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保健因素、激励因素、家庭因素、价值取向是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意向的主要因素.此外,本研究将重点探究就业政策对四大影响因素的交互效应,即关注政策认知和政策支持因素是否会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向的影响因素有显著的调节效应(详见图1).因此,本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开展.第一阶段重在发掘影响因素对就业意向的影响程度,探究不同类型就业意向大学生的影响因素得分,分析不同就业意向的大学生在各影响因素重要性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从而为差异化的开展就业引导提供有效建议.第二阶段,构建调节效应模型,检验就业意向和影响因素之间的强度在政策认知和政策支持下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探析政策认知和政策支持是否对影响因素具有调节效应,从而为制定更有效的基层就业政策提供思路.基于此,提出以下三大假设.

图1 大学生基层就业意向影响模型图

假设1: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家庭因素、价值取向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向有显著影响.

假设2:不同基层就业意向的大学生在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家庭因素、价值取向认知上存在显著差异.

假设3:政策认知和政策支持对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家庭因素、价值取向有调节作用.

2.2 研究工具和变量说明

基于就业意向是就业行为的前提和准备,为促进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为乡村发展提供人力支持,本研究聚焦于大学生是否愿意面向基层就业,并以此分析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影响因素.为全方位获取大学生基层就业意向的数据,根据大学生基层就业意向的影响模型,从三方面设计问卷.第一部分是大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情况统计.第二部分是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四大影响因素.第三部分是就业政策的两大维度.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相应的细化指标(见表1).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变量设置均采取李克特量表5级制,从1=“非常不同意”到5=“非常同意”,得分越高,说明影响程度越高.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对安徽省高校实施调研,在皖北、皖中、皖南三大地区各抽取一所普通大学、一所本科学院和一所高职院校,共计调查9所高校2 985个有效样本.其中,参与调查的男大学生1 293人(43.32%),女大学生1 692(56.68%);城市学生760人(25.5%),乡镇学生445人(14.9%),农村学生1 780人(59.6%);党员学生225人(8.5%).

表1 模型解释变量和测量指标设计

2.3 数据处理和信效度检验

本研究力图验证前文提出的三大假设,为此主要采用SPSS 23.0和AMO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具体的数据分析方法:一是使用因子分析与信度分析探讨问卷编制的信度与效度.二是使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和多元线性回归验证四大因素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向的影响程度.三是使用方差分析检验保健因素、激励因素、家庭因素、价值取向因素对不同就业意向大学生的影响差异状况.四是使用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方法验证政策认知和政策支持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向的调节作用.

根据Harman单因子检验分析显示,第一个公因子解释的方差解释量是36.66%,小于40%的临界值标准,可见数据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在信度上显示Cronbach a系数为0.935,表明数据的内部一致性高.在效度上,通过因子分析发现问卷的KMO统计量达9.34,样本Bartlett 球形度检验的卡方显著性为0.000,总解释率为56.49%,解释力较好.验证性因子载荷在0.543~0.912之间,大于0.5,拟合效度良好.因此,问卷的信效度良好,数据能真实地反映出测量值的特征.

3 研究发现

研究显示,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处于较低水平,其中,38.4%的大学生愿意基层就业,而9.5%的大学生不愿意基层就业,另有超过半数52.1%的学生表示不确定.而对国家实施的各项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政策的了解程度依次是:大学生自主创业(2.09)、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2.06)、大学生村官(1.97)、农村教师特岗计划(1.88)、中小企业吸纳毕业生(1.82)、三支一扶(1.71).可见,大学生对基层就业政策的理解程度不高.

3.1 各变量间的相关程度

变量间相关性系数的比较见表2,可见,各大变量间的相关性均显著.首先,保健因素、激励因素、家庭因素、价值取向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4),表明四大影响因素间存在一定的共变趋势.其次,政策认知和政策支持与影响因素间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其中政策支持与影响因素间的相关程度高.表明政策认知和政策支持程度越高,保健因素、激励因素、家庭因素、价值取向对就业意向的影响程度也越高,为假设3的验证提供前提.变量相关性矩阵表明就业政策(政策认知和政策支持)与影响因素(保健因素、激励因素、家庭因素、价值取向)间存在着多重相关,需要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变量间的结构关系.

表2 大学生基层就业意向调查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

3.2 大学生基层就业意向的影响因素

表3是大学生基层就业意向与保健因素、激励因素、家庭因素、价值取向间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后的变量输出结果.0

表3 大学生基层就业意向与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结果

3.3 不同就业意向大学生的影响因素差异

表4呈现出不同就业意向大学生的影响程度,总体上,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的分值远高于其他因素,进一步验证了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就业意向的关键因素.对不同就业意向学生的影响因素得分分析发现:愿意基层就业的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得分最高,反映出对基层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是他们选择基层就业的重要因素,即对基层工作的热爱和对服务基层的热情等问题影响着他们做出决策,折射出大学生对国家政策的认可程度和响应程度较高,国家鼓励大学生在基层中发挥个体所长,实现个人成长的号召获得这一部分大学生认可.因此,对这一部分学生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帮助学生内化价值体系,持续基层服务行为.不确定是否基层就业的大学生更多地关注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方面,这类大学生的比例最高,对这一部分大学生需要政府、高校、社会等多方协同合作.不仅要加大政策激励力度,同时也需完善配套的保障措施.引导更多的大学生树立基层就业意识、愿意面向基层开展就业.无基层就业意向的大学生尤其关注激励因素,他们渴望在基层实践中获得薪酬待遇、职业发展、个体价值的提升.针对这类大学生要加大政策激励力度,打通基层就业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通道,有针对性的设计差异化的大学生职业发展路径,出台配套的政策保障支持措施.表4显示不同就业意向的大学生在保健因素、激励因素和价值取向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01),具体而言,有基层就业意向的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的分值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大学生;无基层就业意向的大学生在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得分最高,显著区别于其他类型的大学生.可见,不同就业意向大学生对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和价值取向的敏感程度存在差异,假设2中不同基层就业意向的大学生在激励因素、保健因素、价值取向认知上存在显著差异成立;在家庭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不成立.

表4 不同就业意向大学生的影响因素得分分析

3.4 就业政策对影响因素的调节效应

本研究提出政策认知和政策支持对基层就业意向起到调节作用.为反映出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家庭因素、价值取向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向影响机制并体现出这种影响机制的影响程度,以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家庭因素、价值取向为内生潜在变量,以政策认知和政策支持为外生潜变量构建出大学生就业意向的结构方程全模型.采用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开展分析,检验调节作用机制在不同就业意向大学生的差异程度.总模型和群组模型的拟合指数见表5,各项指标均通过检验,达到良好水平,模型与数据的整体拟合度合适且与理论建构框架吻合,可以用来验证研究假设.

表5 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度指数

表6 不同就业意向大学生的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估计结果

为检验就业政策对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家庭因素、价值取向等因素的调节作用,表6就政策认知和政策支持对不同就业意向大学生的影响因素开展SEM多群组分析.得出以下发现,不同就业意向的大学生中政策支持的调节效应均高于政策认知:愿意基层就业的大学生群体中,政策认知和政策支持对各影响因素都呈现出正向的促进作用,假设3成立.但进行对比发现,相较于不确定的大学生,愿意基层就业大学生在政策认知和政策支持的影响效度要更高.尤其是政策支持要明显高于政策认知.反映出有基层就业意愿的大学生对基层就业政策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对基层工作中个体成长方式和发展途径有更高层次的认知.因此对这部分大学生的重点在于鼓励、引导和持续这一意向,通过多元差异化的激励方式,细化政策支持的制度设计,将大学生基层就业意向转化为基层就业行为,真正实现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

不确定基层就业的大学生群体中,政策认知和政策支持对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家庭因素、价值取向也均有不同程度的正向促进作用,即政策认知和政策支持都能促进四大影响因素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向的影响,假设3成立.因此,要增加这部分大学生基层就业意向,必须坚持在基层就业政策认知和基层就业政策支持中双线并重,同时发力.在政策认知上要提高该类大学生对基层就业的认可程度,深化大学生对基层就业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同时在制定引导政策时,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疑虑加以引导和鼓励,细化不同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吸引力.

在不愿意到基层就业的大学生群体中,政策认知对激励因素和家庭因素有显著影响,政策保障对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家庭因素、价值取向均有正向显著影响,假设3成立.相较于有基层就业意向和不确定的大学生群体而言,家庭因素对这一部分群体影响最大.家庭成员的主观态度和家庭呈现出的客观特征(地区、远近、资本)对这一部分群体的影响大.对不愿意基层就业的学生而言,提高学生对基层就业政策的认知水平有利于提高政策的激励影响效应.同时,提高基层就业工资待遇,出台更有利于基层就业大学生未来发展的制度等政策支持也能起到正向促进作用,可见关键的措施在于打通个人成长途径,以强化大学生基层就业意向.因此,对暂无基层就业意愿的大学生,一方面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对基层就业政策的认知水平;另一方面也要通过物质利益和精神激励等政策保障转变学生基层就业观,推动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

4 结论与讨论

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是缓解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需求.本研究开展对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向的调查,通过对安徽省高校的实证研究,考察大学生基层就业意向的影响因素,揭示政策因素在影响机理中的调节效应,探讨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策略思考,形成如下结论和建议.

4.1 研究结论

通过方差分析和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家庭因素、价值取向影响着大学生基层就业意向.其中,激励因素、保健因素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在制定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中要着重考虑这两方面的因素,从激励和保健两方面细化政策规定.不同就业意向的大学生在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家庭因素、价值取向认知上存在显著差异.有基层就业意向的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得分最高,即这类大学生愿意面向基层就业的首要因素是对基层的情感和态度、在基层中实现自我价值的认可程度,而其他的大学生则在价值取向上的分值最低.同时,无基层就业意向的大学生在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家庭因素的得分最高.政策认知和政策支持能不同程度的正向作用于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家庭因素、价值取向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向的影响效应,但这种调节效应对就业意向的影响机制有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对有基层就业意向和不确定是否基层就业的大学生,政策认知和政策支持对参与意向的影响机理均有正向显著影响,同时调节效应对愿意基层就业的大学生的影响效度要更高;但对无基层就业意向的大学生,政策认知对激励因素和家庭因素有显著正向调节效应,政策支持对四大因素有正向显著影响.因此,对不同参与意向的大学生,要采取差异化的政策组合工具,更有效地增强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意向,实现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4.2 进一步讨论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仅扩展了大学生就业的途径,更为大学生价值实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大学生只有多到基层去磨炼……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了社会责任感,才能获得真知灼见[17].基层具有巨大价值潜力,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正是解决基层人才匮乏和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重要举措.为更有效地激发大学生主动面向基层就业的内在动力,针对不同就业意愿的大学生可实行以下策略.

第一,实施差异化、针对性的契合激励策略.大学生作为拥有科学知识和先进理念的高级专门人才,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智力储备.面对不同就业意愿大学生需采取差异性、多样化的激励策略.即对不同就业意向的大学生群体匹配契合的激励资源来增进基层就业的吸引力,以充分发挥大学生在乡村振兴中的助推器作用.(1)对有基层就业意向的大学生群体的激励重点应放置在提高就业意向的转化率上,促进意向转化为行为,提高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数量,真正为乡村建设引入优质的智力资本.研究显示有基层就业意向的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的得分最高,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要求从精神层面探寻保障措施,提高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幸福感、信念感和满足感.(2)无基层就业意向的大学生受家庭因素影响大,激励策略重点应寻求家庭的支持和帮助.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的助推体系,以推动此类大学生树立面向基层就业的意向.可重点打造以高等学校为主阵地,引导学生塑造面向基层就业创业的职业观;以家庭教育为基础,鼓励树立走入基层、建设美好乡村的择业观;以社会舆论为延伸,营造面向基层、扎根一线的良好氛围.(3)对不确定是否会选择基层就业的大学生的激励关键在于帮助树立面向基层就业的观念,应在培育学生对基层就业政策认知度的基础上,提高对该项政策的认可程度,再采取有力保障措施吸引学生在基层工作中实现个体追求,促进个体成长.

第二,价值引领和物质保障双措并举.引导大学生向基层一线流动,不仅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支持和智力源泉,也为大学生就业压力纾解寻求了渠道,更为青年学生锻炼成才提供了舞台.研究显示价值取向显著影响着大学生就业意向,引导大学生筑牢基层就业理想信念是促进大学生实现基层就业的内在动力.挖掘本地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汇聚大学生流向基层,为乡村建设献智献力,充分发挥大学生的教育价值和人力资本,激发大学生创新活力.帮助大学生树立在基层实践中实现个体发展和个人成长是人才流向的第一步,更是助力乡村振兴的人才“引擎”.尽管价值引领为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实现提供了观念指引,能在思想意识层面促进了大学生树立面向基层的就业观.但意识和行为的脱节时有发生,现实中,基层人才供给面临的最大挑战并非对潜在劳动者观念的影响,而是如何真正实现大学生前往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就业的挑战.事实上,将这一价值信念转化为行为更多的需要物质层面的保障措施.正如罗尔斯提给出的解答——对人才吸引力不足的地区和行业实行补偿原则,即优先考虑最不利者的利益,并给予相应的补偿,因为通过对物质层面的补偿能弥补在职业收益和心理收益的损失[18],最为直接的是实行补偿工资制度.尽管当前的政策已对基层就业的大学生做出了一定的经济补偿,但由于地方工资结构刚性特征、地区收益的不均现实,基层难以针对不同就业意向的学生做出差异性的制度调整,真正意义上的工资补偿制度尚未构建.

第三,政策宣传和政策激励双线并重.人才资源匮乏是制约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首要障碍,引导和吸纳优秀大学生到基层和生产一线工作是从根源上解决人力资源短期困境的内生动力.积极构建专业人才吸引和培育机制是化解困境的有效路径.针对就业政策的调节作用,要坚持政策认知和政策支持“双管齐下”的策略.一方面,政策宣传作为一种高效的劝诫型工具,有利于扩大政策辐射范围、提升政策主体认知、加深政策内在理解、增强政策价值认同、疏通政策执行阻滞,对于政策执行和落地发挥着先导性、基础性作用[19].因此,一方面,要提高大学生对基层就业的认知程度,加大宣传力度,激发政策高效传递,强化政策宣传对大学生就业意向形成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另一方面,采取政策保障策略来进一步吸引大学生由基层就业意向的萌芽到扎根基层就业的行动.如完善补偿机制和实施差异分流的政策引导,在提高大学生基层就业物质收入水平的基础上,开展多样化精神层面的政策保障支持,如对不同就业意向、个体特征的大学生采取差异性的晋升制度、差异性的升学制度、差异化的考评制度和差异化的绩效制度等.尽管对基层就业大学生的考核、晋升、发展途径基本形成,但由于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着一定的僵化,贴合不同需求主体的政策激励体系尚未建立[20].如何制定差异化的政策激励制度措施,出台针对不同需求的大学生做出更为高效的激励制度将是提高大学生基层就业意向和及扩大基层就业人数的重要方向.

猜你喜欢

意向保健乡村振兴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2(一)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三)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二)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一)
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
东方留白意向在现代建筑设计的应用解析
基于UTAUT的个人云存储用户使用意向实证分析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近期主要农作物种植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