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茶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实效性研究

2021-12-08

福建茶叶 2021年2期
关键词:精髓茶文化中华

(西安思源学院,陕西 西安 710038)

中国成为使用茶叶最早的国家,茶文化的发展彰显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发展历程。学校教育融入茶文化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理解和认可传统茶文化,在增加学生文化自信的同时,不断丰富其精神世界的发展。茶文化的发展来源于中国,经历过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洗涤,形成了以茶作为重要载体具有综合性的茶文化。茶文化属于传统文化最核心的组成部分,蕴含着道家、释家以及儒家等精髓当然思想文化。茶文化融入到高校的传统文化当中,在满足学生对茶文化的兴趣和理解的同时,更深入领悟茶文化的精神特性,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茶文化属于教育中华传统文化的缩影,学生在了解和参与茶文化学习的进程中,不断提升和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还能更有效的提升个人素质水平。

1 茶文化的内涵

“茶文化”主要是以茶作为主体,采用茶器或者茶类等方式,将其文化精髓逐步展现。人们经济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茶文化成为人类精神世界追求的必需品,以文化视野的角度分析 可以更有效的彰显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茶文化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发展的产物,不仅拥有浓厚的茶文化内涵,也体现人类豁然开朗的精神世界。茶文化的趣味性,在其内涵的辅助下发挥的淋漓尽致。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庸之道,在茶道精神中彰显出茶文化的特性。从人类精神层面分析,顺其自然的豁达人生态度,也是中庸之道的文化精髓内容,饮茶具有“清喉润肺”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的缓解人们的烦躁情绪,达到唇齿留香的效果。茶文化技术对煮茶者有更高的要求,这也属于纯手工的操作方式。除此之外,品茶具有先苦后甘的特性,这就比喻人生道路上,需要经历千辛万苦的挫折和困难,才能够见到绚丽的彩虹。

2 茶文化教育在学校的现状

茶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价值,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茶文化教育不断深入学校教育,结合茶文化教育,在学校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逐步扎根中小学

茶文化属于边缘性的综合文化,不断深入中小学和高校的文化教育体系当中,这也属于中华上下五千年最具有代表性的灿烂文化。党和国家重视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茶文化就成为了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教育要从小抓起,茶文化的学习也不例外,部分学校在小学阶段,已经将茶文化设为重点校内课程,让茶文化教育植入到小学教学体系当中,学生在接受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能够以多维度的方式了解茶文化,塑造其道德观念提升集体意识,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提高审美能力。茶文化教育在部分学校得到更好的推广和拓展,然而却不够普及和大范围的推广,茶文化教育博大精深,有些学校以形式化的方式设置茶文化的课程,在师资配备以及课时分配等方面体现出边缘化的特性,这也要结合现阶段的应试教育现状分析,茶文化的宣传力度相对滞后等影响下,难以更好的促进茶文化在学校教育的高效发展。

2.2 多元化的茶文化教育内容

茶文化以多元化的方式融入到学校教育,学校也逐步引起对茶文化的重视和教育,提倡和引导学生可以更好地融于到茶文化的学习,根据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学校在进行茶文化教育的同时,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能够轻松掌握茶叶的分类和器具的使用以及技巧,融入到茶文化相关知识的学习氛围当中。从整体的角度分析,学校宣传茶文化教育的同时,对其内涵的理解和文化内涵的掌握有待提升,这就难以积极发挥学生深入了解茶文化的精髓,为了让茶文化教育能够更有效融入到学校教育体系,这就需要学校不断加强茶文化教育的学习和推广。

2.3 高校对茶文化教育不够重视

高等院校的学府,将茶文化的教育设为选修课程,学生在获得茶文化知识的途径,主要是以讲座,社团活动或者实践课程来为主,设定的学科院校主要有人文社和纯农类的学科。现阶段从北方院校分析,设有以茶文化作为活动或者专业课程的科目较为少见,据北方的某些院校调查报告分析:将近七成的学生,认同茶文化可以陶冶情操和有效提升个人的素质水平,其余的学生仅是以茶文化的课程学习了解茶的冲泡和认识茶叶;六成左右的学生,是通过选修课程了解茶文化,不到三成的学生在平常的社团活动中对茶文化的了解,其余的学生仅在必修课上才能了解到茶文化,对此并未深入的了解;超过九成的学生能够更好了解茶文化,其中未达到八成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仅有剩下一成左右的学生希望能够参与理论学习。大学生群体对于学习茶文化的意愿更加积极,能够积极参与校内的茶文化活动。茶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具有丰富的生活趣味性,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具有潜在的挖掘潜力和价值。

2.4 缺乏茶文化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成为检验真理的最佳标准,学生在茶文化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中,能够有效的发现和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中华茶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属于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瑰宝,对于茶文化的理解不仅存在于泡茶和饮茶的层面上。文化由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环境而形成,茶文化的形成也是如此。现阶段的大学生,大部分都养成了饮茶的习惯,也喜欢茶文化,只是停留在对茶叶品种的了解,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够充分的了解茶文化。饮茶和茶文化就相当于人的肉体和灵魂,两者密不可分组成了茶文化的重要部分,现代人是因为喜欢饮茶才研究茶文化,还是了解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而去饮茶,这都无关紧要。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任课老师只是针对茶文化表面的内容泛泛而谈,并未以学生饮茶的亲身感受而体会到茶文化特有的魅力,这就容易造成学生对茶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发挥茶文化教育的效用。

3 茶文化教育在学校的实施策略

茶文化教育,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了茶文化教育,能够更高效的在学校教学中实施,提出了以下几点实施策略:

3.1 茶文化教育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茶文化教育,这属于一门具有综合性文化的教育课程,不仅是一门文化科和美学科、形体科,也是历史科和生物科。茶文化是在中华上下五千年传承而来具有特悠久历史,同时又属于生物科,以茶作为植物的本身,要了解其生长的规律以及特性。茶文化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美学因素,正所谓“一叶一世界,一茶一乾坤”,茶文化也属于形体科,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进行选茶、泡茶和品茶等一系列活动,必须要通过亲身的实践中感悟茶的精髓,茶文化具有极其浓厚的文化底蕴,这就需要学生在对茶文化了解的进程中养成“茶德”融入到茶文化的教育实践当中。

3.2 制定茶文化教育方法

在各大高校的教学氛围当中,茶文化存在表浅化和边缘化的现状,这就需要制定茶文化的具体实施方法,各级教育的主管部门以及学校要结合当地的茶文化教育实际情况,将茶文化融入到教学实践,有关的部门要对茶文化教育制定相关的准则和方法,让学校教育能够积极宣传和推广茶文化,引起学生对茶文化教育的重视,积极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相关的教育管理部门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积极推进学校茶文化实行的方法,让学校在能力范围内开设有关茶文化教育的课程,了解当地茶文化的组织机构,相互协调合作,推进茶文化走进社区和学校,让广大师生群体可以积极弘扬茶文化。十岁也要投入研发力度,拓展茶文化的课程开设,更新和出台茶文化的校内教材,让学生群体能够有效的学习茶文化课程,并对茶文化进行积极的宣传。茶文化教育也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为一体,以实效性和针对性的进行着文化教育,两者得到更好的拓展和提升。

3.3 整合教学资源,设立茶文化课程

茶文化融入到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设置相关的茶文化课程,这才能更有效的发挥茶文化教育的作用,整合校内现有的教学资源和教材,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原则进行教学内容的编辑,开设不同的茶文化课程,有实践课、专业课以及选修课等供学生选择,以专业化和系统化的对茶的品类、品饮、功效以及文化等进行授课。

3.4 完善实训室建设,深化茶文化发展

实践是检验真知的重要标准,学校开设实训室,这也成为茶文化建设的最重要环节。在授课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在茶馆学习茶道,茶艺以及茶馆的经营等,引导和鼓励学生开展查文化相关的调查和研究,掌握不同品类茶叶的冲泡技能,将具有茶文化的茶具,茶产品以及茶装饰等融入到茶文化教育,将茶文化教育在现场演绎发挥的淋漓尽致。

3.5 加强校企合作,促进茶文化发展

学校为企业输送更多的人才,两者相互合作,能够更有效的促进茶文化的发展。在学校组建茶艺表演和社团,邀请相关的专家和企业参与茶文化的专题讲座,积极宣传茶文化的活动,企业管理者走进学校,为学生讲解茶产品营销和文化的内容。企业对学校进行有效的支持,在学校现有的资源前提下,共同建设具有茶文化的种植库和资源库,在企业内部设立校外的实习基地,让学生可以更快速的融入到企业的短期培训和实习岗位,这有效缓解企业招工难和毕业生找工难的现象,校企合作达到共赢的效果。

综观上述,中国作为茶文化的发源地,具有极其浓厚的和悠久的茶文化底蕴,这也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本文结合茶文化的含义以及现阶段面临的状况,提出了茶文化融入到学校教育的实施策略,积极发挥茶文化教育的效用。现阶段茶文化融入到学校教育已成为大势所趋,为了创新茶文化的教育方式以及加强茶文化与其他教育的拓展和延伸,以茶文化为主体,让茶文化走进学校、课堂以及师生的内心,积极弘扬茶文化特有的魅力,让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的茶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精髓茶文化中华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汲取思想精髓 书写奋进新时代巾帼答卷
茶文化的“办案经”
藏在静宁“三宝”里的美食精髓
诗的艺术精髓在“意象”与“意境”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