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省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探讨

2021-12-08李阳阳江军梁陈泽窦志邢志鹏高辉

中国稻米 2021年2期
关键词:种养稻田江苏省

李阳阳 江军梁 陈泽 窦志 邢志鹏 高辉

(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江苏扬州 225009;第一作者:1377311312@qq.com;*通讯作者:gaohui@yzu.edu.cn)

农业考古和文献资料表明,水稻和田鱼、田鸭共生农作系统在我国南方迄今已有2 000多年发展史。如今的稻田综合种养是指一种在同一块稻田中既生产水稻,又兼养牧渔动物的绿色高效生产方式,实现了一水多用、一年多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和产出效益[1-3]。稻田综合种养下水稻生产的肥药投入量与部分模式下温室气体排放量较常规水稻生产明显降低,对于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4-6]。

《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国发〔2019〕12号)提出,要“推进规模种植与林牧渔融合,发展稻渔共生、林下种养等”。江苏省人民政府印发的《省政府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在前列的意见》(苏政发〔2020〕19号)强调“大力推广优质食味稻米、稻田综合种养”,到2022年稻田综合种养力争达到33.33万hm2。可见,包括稻渔共生在内的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已被提升到“乡村产业振兴”的高度[7-8],更是成为了“鱼米之乡”江苏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在前列”的主导产业之一。因而,基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目标,研究与分析江苏省稻田综合种养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对策,对该省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1 江苏省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多达30余种模式的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在我国呈快速扩展态势,尤以“稻-淡水小龙虾”为最,在鄂、川、湘、苏、皖等长江经济带省份均有较大面积推广应用[9-10]。江苏省是我国农业大省之一,常年水稻种植面积超过220万hm2,且水网发达,具有宏大的稻田综合种养发展空间与潜力,且在政府部门强有力的推动下,已在稻田综合种养产业方面取得了多方面成效。

1.1 模式多元

目前江苏省发展有“稻-淡水小龙虾”“稻-鸭”“稻-澳洲小龙虾”“稻-小青虾”“稻-南美白对虾”“稻-蟹”“稻-鳖”“稻-鳅”“稻-鳝”“稻-鲶”“稻-鲢”“稻-鳙”“稻-鲫”“稻-黄颡鱼”“稻-乌鳢”“稻-沙塘鳢”“稻-锦鲤”“稻-牛蛙”“稻-青蛙”“稻-蟾蜍”等20多种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其中“稻-淡水小龙虾”模式面积最大[11]、参与的新型经营农业主体最多,“稻-鸭”“稻-蟹”模式也有较广的分布。

1.2 双链推动

稻田综合种养属于水稻产业链和牧渔动物产业链双链一体化结构与“1+N”组合。水稻在江苏粮食生产能力保障体系中历来有着独特而又重要的地位,优质稻米产业于2018年被列为全省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工程8个千亿级农业特色产业之一。近年来,江苏省推广应用了一批优质籼粳稻品种以及丰产绿色高效的机械化稻作技术,为稻田综合种养“水稻产业链”的做强夯实了品种和技术基础。同时,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与积极推进稻田综合种养发展,省财政扶持的稻田综合种养试点县由2017年的22个增至2018年的32个,省农业农村厅、省自然资源厅、省水利厅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稻田综合种养发展的指导意见》(苏农渔〔2019〕29号),擘画了2020—2022年稻田综合种养发展的目标蓝图。

1.3 技术出新

扬州大学、常州亚美柯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等针对虾田稻泥脚深机插难和生产风险大等突出问题,研发了适于虾田稻生产的2ZB-6AKD(RXA-60TKD)加强型宽窄行水稻钵苗插秧机及其配套的关键栽培技术,有效破解了综合种养水稻难以机插、水稻群体质量不优、产量不高的技术难题,开辟了适应虾田稻生产的新型钵苗机插栽培新途径。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领衔研创了稻虾共育(一稻三虾)绿色高产高效生产技术,一周年稻田收获一季水稻、两茬成虾和一茬虾苗。扬州大学探索创建了“糯稻新品种扬产糯1号-淡水小龙虾”共生绿色高效种养模式,2019年专家验收每667 m2糯稻净实产达631.3 kg,并收获第二季淡水小龙虾48.7 kg。多地还创新了“稻-澳洲小龙虾”“稻-小青虾”“稻-南美白对虾”“稻-鳖”“稻-鳅”“稻-鲶”“稻-沙塘鳢”“稻-锦鲤”等绿色高效种养技术。

1.4 品牌壮大

根据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等发布的“2020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盱眙龙虾”品牌价值高达203.92亿元,跃居地理标志产品排行榜第13名,连续5年位列全国水产类公用品牌首位。2019年和2020年江苏省盱眙县连续举办了盱眙龙虾香米品鉴会,“盱眙龙虾香米”品牌大米获评“全国稻渔优质渔米大赛金奖”“江苏好大米十大品牌”。在“盱眙龙虾”“盱眙龙虾香米”双品牌拉动下,又衍生出了“小河农业”“淮河小镇”“泗州城”“於氏龙虾”养殖、加工、电商和餐饮等产业链品牌。“苏灌大米”“汉土大米”“马棚湾大米”“兴化大闸蟹”“高邮麻鸭”等一批新老品牌也得以持续推进打造。

1.5 业态多样

江苏省稻田综合种养水稻和牧渔产品总量大,其中的大部分以往主要通过批发市场、实体店、配送、电商、农家乐等多元化途径销售。在新冠疫情防控态势下,“无接触”销售份额不断增大,互联网+稻田综合种养产业的发展优势日臻突出。一些地方领导主动走进在线直播销售平台,推动稻田综合种养产品进入千家万户,帮助从业人员抵御低价滞销风险。强强联合、以弱联强的组合式产品促销也有发展。

1.6 人才支撑

江苏省成立了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专家指导组,负责指导发展规划编制与实施,指导各地开展试点示范,以期为本地发挥科技支撑作用。盱眙龙虾创业学院由盱眙县职业教育集团与有关龙虾产业龙头企业联合创设,培养了一批龙虾烹饪、龙虾养殖、龙虾店长、餐饮管理、现代传媒营销、互联网智慧农业等创业人才。“种稻能手”“养虾达人”“营销网红”等乡村振兴产业人才加快跨界融合,合力推动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2 江苏省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稻田综合种养深度契合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已成为不少县(市、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着力点,有助于促进水稻优质绿色高效发展[12-13]。然而,当前江苏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发展中仍存在多方面突出问题,有待加以优化解决。

2.1 因模式适用的水稻品种不明

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多元,大多需要20~30 cm不等的半深水生长发育环境[14],因而要求水稻品种不仅产量高、品质优,而且株高较高,抗倒能力和病虫害抗性强。为了实现一年多季养虾,稻-淡水小龙虾连作或共生种养中往往需要生育期较短的水稻品种,6月下旬机插,10月中旬前后收获,而当前江苏主栽的水稻品种生育期普遍偏长。国内同时拥有以上性状的水稻品种十分缺乏,因模式开展的水稻品种筛选试验更是不足。

2.2 “轻稻重牧渔”现象有所存在

粳稻占江苏省水稻播种面积的86.9%和总产量的87.6%。2020年生产的中晚籼稻、粳稻国家最低收购价每50 kg分别为127元、130元,较2015年分别下降11元、25元,加上种肥药等农资与用工成本有所上升及优质难以优价,致使种稻效益不高。因而,在稻田综合种养发展理念上出现了偏差,过于偏重牧渔动物养殖,导致水稻长势长相不佳、产量不达标(低于500 kg/667 m2)与沟坑占比超过标准上限(≥10%)的问题较为突出,影响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稻谷产能的有效提升。

2.3 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水平不高

江苏水稻以机插稻为主,直播稻也占有较大面积,手栽稻、抛秧稻面积已相对较小。与直播稻相比,机插稻具有高产、优质、省力、高效优势。稻田综合种养条件下,因前季长期淹水,土壤粘烂,导致毯苗机插优势难以发挥,而适于稻田综合种养水稻生产的新型钵苗插秧机能很好克服深泥脚困境,实现高速机插,展现出独特的优势。但一台新型钵苗插秧机以及配套的播种流水线、秧盘等,需要30万元左右的投资,致使许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望而却步。因此,机插难已成为稻田综合种养水稻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卡脖子”的问题。同时,适于智能化、“无人化”作业的集播种、施肥、植保、投饲等功能于一体的无人机系统生产应用尚不多见。在牧渔动物养殖层面,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水平仍较低[15-16],水草种植、投饲或捕获、分拣等环节均大量依赖人工。

2.4 稻牧渔类产品品牌多而不强

品牌是具有经济性、独享性和可比性的企业无形资产。一个品牌的初创与强健需要加强前瞻性顶层设计与持久性质量建设。在江苏省稻牧渔类产品方面,除“盱眙龙虾”“兴化大闸蟹”“高邮麻鸭”等大品牌外,其余产品品牌数量繁多,且大多是小品牌或新兴品牌,尤其是涉及稻米的品牌有上百个之多。受制于生产规模、技术水准、质量管理、资本人才等因素,多数产品品牌的经济发展力和市场竞争力有限,甚至存在产品滞销、经营乏振等现象,难以量质并举地支撑江苏省稻田综合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

2.5 一二三产融合贯通进程偏慢

2015—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均强调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然而,稻田综合种养领域一二三产业联系不紧密的问题依然存在[17]。大部分从业者是小面积稻田综合种养的散户,往往没有条件和能力拓展产业链[18],也在生产规模和稳定的产品质量、认证认可层面难以与二三产业龙头企业衔接双赢。因而,在“产得出”的条件下,从业者主要考虑依托电商平台与直销渠道如何实现“卖得了“,而对于“保得鲜”“加得精”“游得好”“吃得妙”等缺少谋划思考与行动。

2.6 多元复合新型人才数量欠缺

稻田综合种养涉及到田间工程改造、水草种植管理、水质调控、饲料投喂、清塘消毒和水稻品种选择、育秧移栽、大田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以及稻牧渔类产品收获、储存、物流和销售等诸多方面,这无疑对从业者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全面更高的要求。而国内尚无稻田综合种养类本科专业,往往仅靠培训观摩、个人自学或不定期地获得专家指导等途径来培育领域内的新型职业农民。根据本团队调查,当前稻田综合种养生产中存在大量懂种植不懂养殖,或懂养殖不懂种植,或从其他行业转来而既无种植经验也无养殖历练的从业者,而兼有种稻和养殖经验、既懂种养要点又懂市场痛点的人才则十分缺乏。

3 促进江苏省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根据前述,江苏省瞄准国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大需求,在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发展上已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但也面临着多方面复杂难解的问题,因而亟需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推动全省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3.1 突出主体模式

江苏省在稻田综合种养方面已架构了“1+N”模式体系,其中“稻-淡水小龙虾”模式占绝对主体,属主干共性模式,在国内有进一步争先进位、做强做大的空间和潜力。因而,宜从适度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等方面[19-20]研究出台省级层面的政策举措,给予积极扶持,同时加以规范约束。“稻-鸭”“稻-蟹”等模式既能反映江苏“鱼米之乡”特色,也有厚实的发展基础,然而种养面积相对不大,且分布离散,故更多的宜从地级市、县(市、区)层面引导有序发展。

3.2 兼重稻渔(牧)双业

2020年5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提高复种指数,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增加产粮大县奖励”,“压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可见,国家“重农抓粮”的信号十分鲜明,对此高度重视。基于此,针对江苏省部分地方水稻单产低于500 kg/667 m2、沟坑占比超过标准上限(10%)的问题,在稻田综合种养上,既应对不规范的田间工程加以切实整改,以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也可兼顾实现一田多产增收,确保“稻渔(牧)”双业两强双赢。

3.3 强化科技创新

在水稻方面,应筛选具有优质绿色丰产高效、生育期较短、适应厌氧半深水环境、抗倒伏能力强等特征的籼粳稻品种,重点发展适应稻田综合种养深泥脚作业的水稻钵苗机插栽培技术或基于无人机的精量直播栽培技术,以稻田综合种养共生模式为主体,引渔(牧)动物入田,辅以种植香根草、布设性诱剂和选用太阳能杀虫灯等物理防治水稻病虫害措施,显著降低化肥、农药用量,着力生产绿色有机稻米。在渔(牧)动物方面,应深刻领悟古语“水浅者大鱼不游”之要义,坚持健康绿色生态养殖原则,创造深水半深水稻田环境,结合无人机投饵与基于物联网的水质监测技术等,极简高效生产大鱼大虾等牧渔类产品,实现稻田综合种养提质增效目标。

3.4 做强产品品牌

应由省级农业主管部门牵头推动,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全省稻田综合种养稻渔(牧)类产品品牌价值予以科学评估;成立研究团队,撰写发布《江苏省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发展年度报告》;建立关键绩效指标(KPI)考核体系,倾斜支持TOP 10县(市、区)和TOP 50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他们立足行业需求,深晓产业痛点,做稻田综合种养领域细分产业的“第一”“唯一”;组织举办省级稻田综合种养稻米品鉴会,由地级市轮流承办全省稻田综合种养稻渔(牧)类产品展销会,组织头部企业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等前沿展示活动等,驰而不息地培育打造区域公用高价值品牌。

3.5 增进多产融合

在后新冠疫情时代,由于传统的餐饮业、零售业、旅游业等处于渐进复苏状态,使得稻田综合种养领域的新业态持续萌生。“无接触销售”“直播带货”“朋友圈/自媒体推广”“地摊经济”等得以兴起,“上电入地”式的低本高效、少接触销售渐成一股清流。因而,应密切关注市场分化的演进趋势,持续创新业态,增强产业活力。在加工、物流、仓储等方面,应择地择优建立稻田综合种养稻渔(牧)类产品加工中心、批发市场、期货市场和“云市场”等,通过强劲的二三产业支撑驱动,引领促进供给端高质量生产。

3.6 夯实人才基础

应由作物学学科专业领衔,通过产学研企协同创新机制,培育行业产业领军杰出人才,培养稻田综合种养方向新农科技术和管理人才,支撑稻田综合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基于省级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与稻田综合种养专家指导组机制,充分利用现代即时通讯平台,加强针对领域内新型经营主体人员的云培训和云指导,提升从业者的能力素质。瞄准乡村产业振兴,挖掘能人引领典型,激发乡贤产销推力,发挥基地科普作用,共同推动江苏稻田综合种养产业走在全国前列。

猜你喜欢

种养稻田江苏省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稻田摸鱼记
江苏省交通图
“共享稻田”助力 收获多种“果实”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鄱阳县富大种养专业合作社
稻田里的写真
江苏省政区图
稻田里的稻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