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稳人民立场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021-12-08崔胜男
■ 崔胜男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旗帜鲜明地提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九个必须”的根本要求。这“九个必须”始终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彰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一、历史主体: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是历史进步的真正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党的各项工作体现着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一是调动人民群众发展的积极性。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提高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二是充分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体现在党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三是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发展的智慧和力量。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党注重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使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012 年11 月1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任政治局常委与记者见面会上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2016 年1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指出:“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来的,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2017 年10 月18 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2019 年9 月25 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和国的大厦是靠一块块砖垒起来的,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惜一切代价拯救生命、保护人民生命健康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始终坚持从人民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始终坚持依靠人民书写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为壮丽的篇章,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深刻的历史自觉。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再次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中国共产党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政党,之所以能创造出世所罕见的发展与治理奇迹,就是因为我们拥有“历史的创造者”,我们拥有“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走向更加光辉未来的核心密码与独门法宝。
二、理论自觉: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统一
中国共产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是将党性概念与人民性概念融为一体。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认识和理解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他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强调,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人民”除了鲜明的政治和阶级属性外,还有两个关键特性:“整体性”和“具体性”。“整体性”体现为:人民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并且,一定是一个社会中的最大多数,决不能用一部分人取代最大多数。因此,在党的文献中,经常使用“最广大人民”“全体人民”等全称性表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我们更加强调人民作为最大多数的“整体性”,也就是宪法所强调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具体性”体现为:作为整体的“人民”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由最大多数中的每一个具体的你、我、他组成的。我们党“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脑中”,这里体现的正是人民的“具体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这句话中的“每一个”就是新时代对人民“具体性”的有力彰显。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是一部始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历史。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入党章,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具体来说,就是要坚持守正创新,实干为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即在为群众办实事过程中,始终以“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初心使命,注重人民至上、为民谋利,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进一步明确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要紧紧依靠人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只有紧紧依靠人民,才能有强大动力和持续动力。要发扬“三带精神”,即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带着问题,沉下身子、沉入一线、下到基层,去听心声、听呼声、访民生。不断找准发展定位,增强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我们党的一切工作都要以惠民利民为前提,在开展每一项工作之前都要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
三、价值指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时代体现,是马克思“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时代表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和核心理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想与价值指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的所思所想所盼作为最高价值指向,让中国社会的发展成果真正转化成为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这是中国共产党对初心使命的自觉坚守、忠诚践行。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仅要体现在治国理政理念上,而且要转化为施政的具体举措。这就要求我们在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基础上推出更多民生工程、实施更多惠民举措,更好地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三个“善于”:善于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突出人民的中心地位与主导作用;善于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张。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落下,一个也不能少,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全面深化改革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全面依法治国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决不能让不公正的审判伤害人民群众感情、损害人民群众权益;全面从严治党要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要除。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是最终的价值指向,更是不断前行的目标指引。
四、制度优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始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否坚持人民立场,是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风雨不改的初心。
近年来,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的关注不断发生重要变化。从怀疑“中国共产党能不能、行不行”到渴望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为什么行”,从惊叹于“中国共产党能、中国共产党行”到反复思索“怎么做才会做到也能、也行”。百年大党的治理智慧和经验,取决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取决于中国的制度优势,取决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始终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把群众路线作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以健全的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中,“人民”是“高频词”“热搜词”。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再次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我们国家的名称,各级国家机关的名称,都冠以“人民”的称号,这是对中国社会主义政权的基本定位,也是对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政治宣示。人民是社会主义中国当之无愧的主人。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与政策设计,让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更充分的保障,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有效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