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恩施玉露在高职校园传承与创新的研究

2021-12-08

福建茶叶 2021年2期
关键词:玉露恩施茶文化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0)

恩施玉露是中国传统的蒸青绿茶,在2007年03月05日被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恩施玉露”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4年,“恩施玉露”传统制作技艺入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恩施玉露及图”获“中国驰名商标”,“恩施玉露”茶文化系统被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6年,“恩施玉露”茶文化系统进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但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蔓延、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巨大转变,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的冲击也越来越大,许多传统技术和文化濒临消亡。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恩施玉露

恩施玉露是在特有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选用地方优良品种或适制恩施玉露的无性系良种茶树鲜叶,经特定工艺加工而成“形似松针、清香持久”的蒸青针形绿茶。它是我国现存唯一的蒸青针形绿茶,主产于湖北省恩施市芭蕉侗族乡、舞阳坝街道办事处五峰山一带。

恩施玉露制作技艺于清朝康熙年间(1680年)由恩施芭蕉黄连溪一蓝姓茶商创立。传统制作技艺是以蒸青灶和焙炉为工具,以高温蒸汽穿透叶组织破坏酶活性的生化原理和茶叶滚转成条的规律为理论体系,包含蒸、搧、抖、揉、铲、整六大核心技术和搂、端、搓、扎四大手法。

恩施玉露在清朝就与西湖龙井、武夷岩茶、黄山毛峰等一起被列为清代40余支名茶品目中(《中国茶经》P127—128清代名茶目录中)。同时,因其特有的优良的品质,又被列中国现代名茶品目,且位居湖北省现代名茶之首(《中国茶经》P129页)。清末及民国初年,恩施玉露经芭蕉茶商运销鄂北襄樊、老河口及河南南阳等地;1945年,恩施玉露开始销往日本,从香川大学教授清水康夫先生1995年所题的“恩施玉露,温古知新”可以看出,煎茶生产技术为恩施玉露之仿效。

据中国茶叶博物馆陈列的历史名茶的电子语音介绍资料表明,早在1965年,恩施玉露经过评审,就被列入“中国十大名茶”的品目之中。1996年,西南农业大学刘勤晋教授曾题词“雄秀武陵山,香绝玉露茶”。2003年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施兆鹏先生曾题笔赞誉:“恩施玉露,茶中极品”。2008年7月认证为“湖北省第一历史名茶”。2014年,“恩施玉露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年,“恩施玉露及图”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恩施玉露茶文化系统”被列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7年,“恩施玉露”获“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

但因受市场经济利益的驱使和年轻人就业观念的冲击,其传统制作技艺传承后继乏人,急需加以保护。湖北仅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受原产地政府委托,自2010年秋季起开班培养恩施玉露传统制作技艺人员,因其相关专业停止招生,且校园传承的力度不够,效果不明显。

2 高职院校在非遗传承与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2.1 对非遗创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当人们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如何传承上,但是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时,对于其创新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而创新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关键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一,它是一种复杂的活态传承;其二,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同的创新方式;其三,即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同一种类别,因为所在环境和地域的差异,在传承与创新方面也会出现较大的差异。基于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

要想大力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依赖创新,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众的日常生活脱节,导致群众基础丧失。创新并不仅仅只是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有的形态,而是通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上对其融入现代元素,实现传统和现代的结合。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的关键在于符合大众需求,根据时代特点、大众需求,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实现创新发展。

2.2 缺乏健全的体制机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工作需要较长的时间,并且工程量大、涉及面广。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恩施玉露的保护工作现状来看,整个非遗保护工作还缺乏科学、完善、有效、长远的规划,需要进一步完善。另外,恩施玉露的传承和保护工组涉及到领域,所以会牵涉到宣传、教育、文化、宣传、旅游等众多部门,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离不开社会各界和政府部门的支持与帮助。当前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恩施玉露的缺乏资源的有效整合,社会和政府之间未形成合理,无法满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需求。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恩施玉露如果是基于高职院校开展传承和创新工作,那么必须要构建完善的体制机制,促进非遗传承和创新项目的发展。

2.3 缺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平台

在高职院校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恩施玉露进行传承和创新的平台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高职院校通过举办各种活动来展示非遗作品。例如某职业院校是利用一年一度的中国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湘绣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展示学校非遗专业中关于湘绣的创新成果,并且在毕业生的毕业季也会开展毕业设计开放展示活动,在这些活动上,都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设置专用的展示空间,以此来宣传和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种是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发展。高职院校通过与多家企业合作,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获得业界的高度认可;高职院校通过联合企业,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并构建了校企深度融合机制,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了学生顶岗实践、教师定岗实践以及兼职教师管理等多种管理方式,这些配套的制度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职院校的传承和创新中提供制度保障。但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恩施玉露在高职院校的传承和创新中更需要拥有相应的资源库和平台,拓宽恩施玉露的传播空间和渠道。

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恩施玉露高职校园传承与创新的平台和措施

3.1 构建恩施玉露非遗课程

在高职院校中对恩施玉露进行传承和创新存在两个方面的优势,分别是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特点。在教育教学中融入非遗文化,能够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

3.1.1 恩施玉露课程的开发思路。当代高职教育注重的是理想信念、德技并修,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拥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精神,成为高素质技术人才。恩施玉露茶作为非遗在高职院校的传承和创新的课程设计也无法脱离这一理念,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在于德育教育有限的原则,在对于恩施玉露茶的文化知识技能进行传承和发展的同时,对学生展开各个方面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

3.1.2 恩施玉露茶的课程设计。恩施玉露茶的课程可以采用项目化设计,制定课程标准,由茶史、茶人、茶事、茶技、茶艺、茶语、茶企、茶品八大项目构成整个课程。茶史主要介绍恩施玉露茶的历史文化;茶技是介绍恩施玉露茶的采摘和加工工艺;茶艺介绍恩施玉露茶的泡饮;茶人介绍恩施玉露茶的非遗传承人;茶语为恩施玉露茶的诗词歌赋;茶事介绍恩施玉露茶的传说;茶企介绍恩施玉露茶的重点企业;茶品则主要是介绍恩施玉露茶的产品。在教学设计中,突出茶技,也就是恩施玉露茶的制作和加工工艺。整套课程设计需要将恩施玉露茶的文化完整体现出来。

3.1.3 制作恩施玉露茶的网络课程。随着网络的普及,非遗校园传承采取数字化传承的方式也十分常见。通过数字化平台,在恩施玉露茶课程设计的基础上,基于恩施玉露茶课程的项目作为主线,设计制作网络教学课程,方便学生随时随地的了解恩施玉露茶。

3.2 搭建恩施玉露茶传承创新发展平台

3.2.1 开设公共选修课程。在高职院校中开设恩施玉露茶公共选修课,其目的在于传承传统文化,加强德育教育,通过中华茶文化的内涵提高学生素质。对于特别爱好的学生可以加强技艺方面的培养,学生和传承恩施玉露茶的加工制造工艺。

3.2.2 组建茶文化社团。恩施玉露茶在高职院校中的传承重点在于加工技艺方面,邀请对茶文化有兴趣的学生,组建一支茶文化社团,筛选出能够吃苦耐劳的学生参加恩施玉露茶加工技艺方面的培训,培养学生掌握恩施玉露茶传统加工工艺,保证恩施玉露茶技艺能够实现传承。

3.2.3 开展非遗传承文化活动。高职院校与当地相关部门联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茶艺表演、斗茶大赛、茶叶加工比赛、名优茶评比等相关活动,不仅可以充当服务工作,同时也可以亲自去比赛,全方位体会恩施玉露茶的文化氛围。而高职院校也可以在学校内部举办恩施玉露茶不同形式的宣传活动,如恩施玉露茶抖音大赛、恩施玉露斗茶大赛等一系列的茶文化活动,使更多的人可以了解恩施玉露茶,从而实现传承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信息大同化的今天,民族文化显的弥足珍贵。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本就来自于生活,所以也需要融入大众的日产生活中,使更多人可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高职院校作为当前教育领域的关键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职院校中,能够起到良好的传承和创新作用,吸引更多的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之路任重道远,非物质文化遗产恩施玉露茶在高职院校中,通过各种措施吸引更多人加入这一行业,将茶文化与道德教育相融合,通过校企合作,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传承与创新非遗项目,产生更大的经济价值,进一步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玉露恩施茶文化
玉露香梨“赛美人”
简约欧式9.4.4全景声影院 湖北恩施红星美凯龙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寒露感怀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恩施藤茶乙醇提取物对高温煮熟鱼肉腐败菌的抑制作用研究
茶文化的“办案经”
飞檐走壁
冰灯玉露烂根怎么办
杨立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