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产业融合发展对茶农收入的影响分析
2021-12-08
(南京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茶叶在我国发展历史悠久,并以地区特点为基础,不同制作方式为手段,形成风味独特、口感优质的西湖龙井、铁观音等知名茶叶品牌,畅销海内外。当前我国茶产业正积极探索具有现代科技支撑、提升品质效益、注重绿色发展、发扬传统文化的茶产业发展道路。以福建省茶产业为例,2019年,福建省种茶面积329.7万亩,茶叶总产量47.01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近1200亿元,关联就业参与约400多万人。
近几年,我国为切实促进农民增收,提出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来促进农业产业融合,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根据农村三产融合概念,茶产业融合是以一二三产业之间融合渗透和交叉重组为路径,以产业链前后端延伸、产业领域扩展和产业功能转型为表现,以产业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为成效,在茶叶产区的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的综合发展方式。从茶叶投入、生产、加工、流通四个环节来看,这种三产融合发展可以称为茶叶涉农产业,主要通过延伸产业链,增加茶产业附加值来促进农民增收。
推进茶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茶农增收渠道、构建现代茶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探究如何优化茶产业发展路径,促进茶产业三产融合,增加茶农收益,对促进茶产业兴旺意义重大。
1 茶产业融合过程对茶农收入的影响
本文将从涉农产业的四个环节来探究茶产业融合发展过程对茶农收入的影响,这四个环节分别是茶产业投入、生产、加工制造、流通服务,涵盖了茶产业的整个产业链,是茶产业融合发展的可拆解过程,便于检验融合成果。
1.1 投入环节对茶农收入的影响
涉农产业的投入环节一般是指生产和供应农用工业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农业设施和技术投入也在向着机械化、科技化发展,农业投入越来越强调设备的高效。茶产业投入与一般涉农产业大同小异,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茶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需要,在投入阶段就注重产业的绿色高效发展成为现代茶产业的关注点。因此,在政策扶持下,一批标准示范茶园逐渐建立起来,并逐渐引进新的技术赋予茶园新的动能,助益茶农减少支出,增加经营性和工资性收入。此外,休闲农业及金融信贷等农村服务业也需要农村土地、资源的投资和建设开发,可以增加农民的财产性、工资性和经营性收入。
1.2 生产环节对茶农收入的影响
茶产业的生产环节指茶农种植茶树到采摘茶鲜叶的过程。随着年轻一代消费者对养生的关注和茶叶走向国际化,茶叶需求逐渐增加,我国茶叶产区分布越来越广泛,目前种植面积和规模基本饱和。但由于产出增长有限而且增长率提升空间小难度大,所以农民单纯依靠农业生产收入很难有较大的增长。因此生产环节最主要的是提高茶叶质量安全,设置质量标准,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积极探索多茶类组合生产,围绕一种或两种主导茶叶,多种子茶类别为补充的多层次、多门类的产品体系生产。安全可靠的农产品才是后续延伸产业链,扩展农民增收途径的基础。
1.3 加工制造环节对茶农收入的影响
加工制造环节包括茶叶的初级加工和精深加工。茶产业和其他产业不同的是,茶农至少会对茶叶进行初加工如炒制、晾干水分才会销售,有待拓展的是精深加工,这才是能显著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精深加工是指以茶鲜叶、成品茶、副茶或下脚料为原料,采用相应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生产出含有茶叶有效成分的新产品的加工过程。茶农从事茶叶加工行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再经过高素质农民技术培训,农业推广人员授课指导等学习,拥有更加完备的知识,可以从生产到最终成品出售一条龙服务,带来的利润是其仅从事茶叶生产经营性收入的数倍。通过茶农自身从事农产品加工甚至农闲时到农产品加工企业就业,都可以增加大量额外收入,甚至能够自行建立推广茶叶品牌,获得品牌溢价带来的额外收入。
1.4 流通服务环节对茶农收入的影响
流通服务环节包括茶产品及衍生品的贮藏、包装、运输等。过去茶产业流通环节普遍是初加工产品的收购,一般由部分农户、茶企等从事。随着产品交易形式和人们消费习惯的变化,越来越多人喜欢网购茶叶,农村电商物流发展为茶农增加了很多就业机会和收入。随着乡村产业不断融合,乡村旅游也逐渐流行起来,生态茶园、茶文化产业、茶旅融合都进入服务环节,这些与茶农最紧密连接的新业态为茶农增加了很多就业方式,茶农的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均显著提升。
1.5 各环节融合发展促进茶农增收
将库兹涅茨法则应用于涉农产业各环节中,考虑我国当前农业产出环节保持稳定,加工制造、投入和流通环节发展尚在初期,仍处于规模较小、发展潜力与空间很大的阶段,茶产业通过建立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结合新技术,不断融合发展,一方面可以扩展茶农自主经营范围,增加其经营性收入,另一方面可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使茶农在自身经营收入外,额外获得工资性收入。未来我国茶农增收主要依靠在规范产出质量标准的同时不断扩大茶农在上下游产业链的参与度,才能将茶产业融合发展程度真正提高,切实有益于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因此从投入、加工和流通环节等过程不断延伸产业链,促进涉农产业发展程度增加,是提升茶农收入的有效途径。
2 茶产业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茶产业融合发展前景光明,但目前却仍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根据相关研究显示,我国茶叶产销量在世界名列前茅,然而优茶、名茶的产量却只占全国茶叶产量的20%。
将我国茶产业面临的问题总结如下:一是茶园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小农户因为资金或是地势问题,难以投入现代科技设施,生产成本不能有效降低,且农户的生产策略普遍较为盲目,一味扩大种植面积,增加要素投入,导致效率降低,收入不能有效增加。二是茶叶质量不稳定。经营分散使得很多茶农自产自制,导致同一产地出现多种不同品质的茶叶,有些不同品类同质化严重,有些好茶无品牌,不利于好品牌的建立与推广。三是产业结构较为单一。茶农仍较集中在生产和初级加工环节,初加工茶叶产品占比较大,深加工占比很小,产业附加值不高,效益难以提升并惠及茶农。四是营销策略有待改进。大部分茶企仍在沿用传统的营销方式,导致不能及时识别消费群体购买方式和购买习惯的变化,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消费群体的需求变化并作出相应调整。
3 对茶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的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我国茶叶与经济发展现状,从茶叶涉农产业各环节发展的角度为未来我国茶产业融合发展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3.1 建设标准生态茶园,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一是增加基础设施投入,融合高端技术,提高机械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标准化茶园既为建立茶叶产业质量可追溯体系提供可能性和方便,又为后续挖掘开发旅游业提供硬件设施条件。二是打造生态茶园,促进茶旅融合,吸引游客,增加消费者对茶叶来源的了解,为品牌建设打下基础。此外,还可将茶园“南园北移”,定点与北方地区合作,形成茶园的“北方观光基地”,借此打响品牌,拓展销路。
3.2 设置茶叶质量标准,严格规范监督管理。
设置质量标准,强化质量把控,细化不同品类,打响地区公用品牌。为稳定茶叶质量,构建监管平台,将茶叶生产、加工、销售过程纳入可追溯平台管理,严把生产标准执行关。同时加强商标授权管控力度,对售卖方品质标准严格把控划分,保证质价相符,提升消费者满意度,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破坏已建立起的品牌形象。
3.3 推进茶叶精深加工,提升茶产业附加值。
引导茶叶加工龙头企业在前端延长,带动以茶农为主的经营主体建设原料基地,向后端扩展,建设茶产品及衍生品物流营销和服务网络,拓展茶叶精深加工,构筑全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围绕典型标准茶园,建设一批茶叶加工创业创新孵化园,支持回乡下乡人员创办茶叶加工企业,鼓励其与前后端各类经营主体建立产业同盟,与茶农形成较为稳定的订单和契约关系,以“保底收益、按股分红”为主要形式,建立让茶农享受精深加工创造的增值收益的利益联结机制。
3.4 拓宽茶叶销售渠道,促进文化产业融合。
推动茶叶进入农产品期货市场,利用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进一步提升茶叶价值属性。除借助电子商务平台拓展销路外,茶协也可以到大中城市举办茶叶巡回展销、推介活动,或者在大中城市开设品牌专卖店、连锁店或销售窗口、茶馆茶楼等。为促进茶产业与茶文化融合,以举办茶文化活动为载体,如成立茶表演队演示采茶活动、制茶工艺等,定期举办茶品评会议等系列茶事活动,传播茶文化,巩固培育新的消费群体。
3.5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科技推动产业融合。
扶持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建设烘储、直供直销等设施,引导茶农利用土地经营权、林权和设施装备等入股茶企或合作社。结合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培育发展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现代加工新模式,以高新科技为茶产业融合发展带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