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灌溉用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1-12-08贺雪丽高英英
贺雪丽 高英英
1、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市水利工作队 2、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市水保工作队
引言
研究发现,随着人口增长以及经济社会的快速建成,工业和城市用水不断攀升,灌溉用水不断被挤占。再加上农业用水浪费严重,种种现象导致农田灌溉定额偏高。在这样的前提下,需要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全面、平稳推广,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并在此基础上,提高灌溉水利用率。总而言之,农业灌溉用水对策的提出,对缓解水资源紧缺矛盾以及科学、高质量保障全市社会经济辅助作用较大,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农业灌溉用水现状
以甘肃兰州为例,其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无霜期相对较长,年平均180d,降水量在6~9 月最多,共有329 mm,呈集中分布。农业灌溉区最近几年,自然灾害频繁出现,例如:风(沙尘)暴、霜冻、干旱等经常交替出现。在众多灾害中,干旱影响最为显著,对兰州市农业灌溉的阻碍力度较强。根据资料显示,兰州市总灌溉面积已经临近11 万平方米。同时,耕地有效灌溉面积接近9 万平方米,节水灌溉面积达到了7.11 万平方米。据统计,该地区的农业灌溉用水量已经突破了39743.01 万立方米,占据全市用水的49.39%。尽管如此,兰州市总体水资源却呈现出不均衡现象,水资源补给不足。其主要是源于城镇化的发展,让农业灌溉用水被瓜分,一部分灌溉用水让城市和工业用水占用,导致农业生产缺水严重,现阶段表现出的矛盾已经十分尖锐。再加上,现实工作中,农业用水浪费严重,所以农田灌溉用水正在向不健康的方向发展。基于这样的前提,需要全方位推广高效节水灌溉,并在此前提下,合理完善配套设施,提升灌溉水利用率。借助合理手段的实施,缓解水资源紧缺矛盾,从源头保障全市社会经济,助力地区农业积极、稳健发展。
2 农业用水存在的问题
2.1 水利工程设施老化
从现状来看,农业用水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其中工程设施设备老化是比较明显的,经常会出现失修严重的情况,更新改造任务艰巨。正因为如此,其水资源利用率极不理想,灌溉工艺落后。经实地考察发现,渠道及水工建设物因风化、老化严重,作用正在逐渐丧失。中小型自流灌区渠,枯水季节引水困难,为了保障灌溉,每年都要投入许多人资成本和财力压坝引水[1]。如果不从根源解决问题,只会让工程费入不敷出,设备全面升级很难实现,也无法进行改建维修。再加上,工程设施维修养护不足,相关养护手段并没有实施到位,这样的情况会让灌溉区效益衰减,从源头限制灌溉区经济发展,同时还将埋下隐患。
2.2 灌溉面积不断萎缩
随着人口增长,大量耕地被征用,在城镇化建设中,农村青壮年务农人员正在有规律转移,生产资料投入已经不能和农产品收益协调发展,部分耕地被闲置,所以原本的灌区灌溉面积也正在萎缩。
2.3 群众节水意识淡薄
造成灌溉用水紧张,还有一部分原因,即由群众节水意识淡薄引起的,由于意识较差,保护措施不到位,而诱发了水资源浪费严重的窘境。现阶段,灌溉方式仍较传统,沿袭了原始模式,“农户用水凭经验”现象严重。田间工程管理粗放,缺少精细化管理,许多节水举措,都没有落实到位,自然也就发挥不了效用。群众节水意识淡薄,会自然而然加重用水危机,持续造成生态环境恶化。除此之外,由于渠道工程战线长,实施管理的人员没有形成内化的知识体系、配备不足,从而让工程维护难度升级,出现管理不到位的现象。在这样的趋势中,难以对渠系正常维修,渠道过水能力降低,严重浪费了水资源。
2.4 节水灌溉技术使用少
就当前情况来看,渠道防渗普遍采用的节水灌溉技术。但此类技术比较落后,已经不能和现代农业匹配。近年来,在一些政策的引导下,灌区续建配套设施的力度加大,节水改造工程进展顺利,骨干渠系水利用系数不断攀升,取得了一定的节水改造成果。但其他形式的节水举措应用却不理想,低压管灌、喷灌等核心技术使用频率较低,地下水和地表水存在极大的价格差异。地下水的价格低,比较容易推行灌溉智能化管理,而地表水水源单一,从而弱化了整体调蓄能力,不断提升智能化管理难度[2]。处于这样的矛盾境地,会让地表水用量减少,同时变相增加地下水严重超采的可能性。
3 农业用水灌溉问题的解决对策
从前文分析可知,目前农业灌溉用水紧张,涉及问题较多。想要合理改善农业用水灌溉问题,就要从源头出发,对现有问题有效规避,力求发挥出农业灌溉用水的最大价值。
3.1 加大农田设施资金占比,不断完善基础设施
针对现有农田田间渠系配套率不理想以及设施老化问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水利工程,做好维修养护,并在此基础上,实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在有效措施保障下,实施渠系改造项目。在改造期间,多方争取资金,确保可以实现逐年改造完善,从根本上科学提高渠系水利用率。在现实工作中,建议由政府牵头,积极加大财政投入,结合现有资源优势,抓好水利设施建设。针对一些老化工程设施,应全面更新改建,结合实际情况,确保设备运行效率达标,为灌区农业生产营造良好氛围提供有力保障。工作中,需集中力量完成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在项目建设期间,加大投资建设力度,在充足资金保证下,实施中型泵站的信息化建设计划。研究发现,随着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不断升级以及水利资金的投入增长,主要渠道部分得到衬砌,过水条件得到改善,农业用水改造取得了一些成绩[3]。在这样的前提下,需要高歌猛进,持续延伸改革的范围,通过针对性节水、用水措施的实施,提高渠系水利用率。与此同时,为了强化改造效果,还需要完成有质量的病险渠段修复,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排除隐患,夯实农田灌溉水节约的基础。
3.2 强化土地撂荒整治力度
在现实工作中,需要针对现有土地,加大土地撂荒整治力度。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推进耕地的科学规划,确保占补平衡,采取稳妥措施,加快农业土地流转,并在此前提下,获得全方位的保障。现实中,需针对耕地弃耕现象,完成土地有效整治,结合已有的耕地恢复面积,确保达到可耕面积标准。弃耕撂荒整治力度不断提升的同时,需要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不断补充已被征用的有效耕地面积,在此前提下,确保灌区灌溉面积恢复,达到理想的设计灌溉面积水平,实现灌区规模等级达标。除此之外,加快农业土地流转,积极调整步伐,通过政策倾斜,鼓励农民和农业园区合作,确保土地流转顺畅。另外,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对农业补贴政策进行积极、合理的调整,改变传统单一发放政策性补贴现象,对撂荒、弃荒农田,取消政策性补贴资格。也可以将农业政策性补贴划到农业灌溉水费中,确保“不耕不种无补贴”,真正落实优惠政策。工作中,对“有地不耕”现状积极转变,让农户重新耕种,不断减少弃荒、弃耕农田面积。
在上述措施的基础上,还需要大面积补贴灌区水价,实现水价的平稳,减轻农民压力,确保生产投入合理。工作中,由各县、区级财政,完成精准的灌区水价有效补贴,在此前提下,将灌区农业灌溉重新定义,调整电费支出,使其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中。借助政策扶持,有效解决电费负担过重问题,从而妥善缓解灌区“入不敷出”的不良局面。
3.3 改变灌溉方式,有效推广新技术
工作中,还需改变灌溉方式,实现新技术的有效推广,这里特别指的是新型节水灌溉技术。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推广小畦灌溉,不断总结丰产经验,开展综合节水技术,从源头保障全方位节水效果。与此同时,科学推行低压管灌,积极发展喷灌、微灌等技术,确保高效节水灌溉作用持续性发挥,在设施建设的支撑下,实现农业的高产稳产。
在现有技术中,微灌节水技术是常用的,可以保证良好的效果。在技术应用期间,既要规范基本农田,又要考虑多方面因素,结合地面坡度等内容,确定种植作物的种类,科学、合理减少用水。如果细致分类的话,微灌节水技术还可以通过滴灌、微喷灌等方式呈现。通过低压管道系统,配合灌水器(在末级管道上的),实现水分和养分均匀喷洒,保证以较小的流量,将营养输送到作物根部。与地面灌、喷灌相比,这种技术属于局部灌溉,渗透效果会比较理想,其优势在经济作物的灌溉中比较容易凸显[4]。另外,最近几年,渠道防渗技术也比较流行,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层面:(1)增强渠道的抗冲能力,确保用水高效利用。(2)减少渠道粗糙程度,从源头控制好水流速度,不断强化输水能力。现实工作中,可促使输水时间有效缩短。(3)减少渗漏,从源头避免盐碱化现象的生成。
3.4 加快灌区计量监控信息体系建设
除了上述措施之外,还需加快灌区计量监控信息体系建设,科学、积极地完善用水计量体系。总结以往经验可知,计量体系建设较关键,是灌区节约水资源的核心保障,作为基础性工作,需要高度重视。结合现实可知,大部分灌区按量收费制约了水资源利用。基于这样的前提,需要实施有效的计量监控设施建设,完善计量设施体系,实现水资源计量收费的同时,做好良好管理,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对水价进行控制和成本监审,结合现实情况重新核定水价,为了让水价合理,最好可以按省市综合改革要求实施精准的水价调控,从源头促进节水和农业生产,科学、积极保障工程运行,切实保障好水管单位权益。
4 结论
综上所述,在经济稳定发展的今天,社会同样需要关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遗留的问题,在现实工作中认清问题根源,积极、妥善寻找问题的解决措施,做到走群众路线,结合实际,优化农业灌溉用水制度,依靠群众力量,实现群众主动性的调动。通过积极、稳健的改革路线,促使水资源高效利用,提高农业灌溉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