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专业技能训练”理论与实践
2021-12-08溧阳市天目湖中等专业学校葛乐
溧阳市天目湖中等专业学校 葛乐
引言
“农学专业技能训练”本质上是农学实践性课程,引领学生参与农作物种植或是走入学校参与更真实的农业活动等,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农业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能够将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实践中探索,对农业知识的理解会更加透彻、更加深刻,另外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实践解决问题等综合素养,贯彻落实人才培养。
1 “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综诉
1.1 院校和学生特点
首先要明确的是,中职院校的特点就是“应用性”,中职院校走出去的学生要迅速适应岗位需要,可以说实践性和应用性就是中职院校的“图标”,开展技能实践训练,符合中职院校的特点。其次,中职院校的生源素养比不上普通中学,同样的一个知识,可能给普通中学学生讲一遍即可,对中职学生则需要讲两三遍,但中职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不差,他们只是对理论学习有抵触心理,没有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而已,开展专业实践训练,课程相对轻松,偏向于实践操作,教学的质量也会更好,课程符合中职学生的特点[1]。
1.2 校内与校外双重训练
农学专业技能训练有时候会在校内课堂内展开,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实践种植,或是在学校实践基地中展开实践训练,将理论和实践配合起来传播知识。另外,学校内教育资源有限,学校也会和社会企业展开合作,集中资源,实现“企业”“社会”“学生”这三方面的有机联合,社会实习或者以工代学,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训练平台。
1.3 农学专业技能训练的意义
农学专业技能训练的意义有两个方面,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推动教法创新,推动实践课程落地,教师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共同创新,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能力和教师的授课水平。对于学校来说,则是实打实地给学生提供实践探索的机会,给学生创建服务与学习的平台,创新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以练代学,以赛代练,学习和实训齐头并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走出学校、参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2]。
2 “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兴趣提升很快,兴趣衰落也快
让学生亲手种植,感受农作物的成长过程,都能迅速提升学生的兴趣,学生乐于完成课程布置的实践任务,但在专业技能训练过程中,学生兴趣衰落也快,课程教学内容相对丰富,学生学起来会有一定压力,另外如果是长期性的、有种植难度的农作物种植活动,实践操作时间太长,学生迟迟看不到结果,或是因为种植遇到困难甚至直接养死,人心浮躁,很容易让学生丧失种植兴趣,另外参与科研活动或项目实践可能会让学生感受到压力,也容易让学生止步不前。针对学生兴趣快速衰落的问题,需要教师增加教学趣味性,科学布置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农作物种植加以关注,保证种植物的正常生长,完善教学各个细节,持续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深入性不足,流于形式
在很多情况下,因为“农学专业技能训练”的深入性不足,导致“农学专业技能训练”慢慢地流于形式,比如在一些情况下,因为内容较多的关系,再加上课时限制,教师有时候没办法面面俱到为学生讲解,学生任务重,没办法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比如教学资源投入不充分,未能带学生感受农业前沿技术,只能开展浅显的专业技术训练,没有触及核心,专业技能训练意义不大;比如考核评价不够严格,学生实践农业操作应付了事,考核结果呈报时相互“借鉴”,失去了农学专业技能训练的意义;比如一些学生认为“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较为基础,专业性不高,导致产生轻视心理;实践平台的功能单一,再加上学生人数众多,教师无法一一对应,学生实践操作过程没有效率等原因。导致“农学专业技能训练”的深入性不足,“农学专业技能训练”慢慢流于形式[3]。
2.3 社会实践资源不足
开展农学专业技能训练可以课内展开,也可以社会实习,但中职院校也存在着社会实践资源不足的问题,一些学校认为校企合作的效果不大,或是企业缺乏战略眼光,对校企合作没有足够的重视,导致校企合作的实用性不强,学生去企业中实习,得到的报酬却相对较少,而且工作经历肯定会比学习经历辛苦,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影响到实践训练意愿,多个主体都有可能存在轻视和抵触心理,导致校企合作大环境不良,社会实践资源不足,无法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场所和机会。
3 “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设置优化策略探析
3.1 强化教师团队建设
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偏向于实践性,开展起来更有难度,这就需要一支强有力的教师团队来落实专业技能实践训练,首先,在教师的选聘阶段做好把关,选聘更优秀、最适合的人才,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教师优秀,才能确保教导出来的学生优秀;其次,可以在校本培训中重点开展农学专业技能训练的针对性培训,或者组织开展教研会,群策群力,优化对农学专业技能训练的理解,两位或多位教师联合备课,分配教学工作,协调平衡。
再次,针对上文提到的深入性不足、流于形式的问题,需要教师明确“农学专业技能训练”的重要性,改变思想上的误差,提高“农学专业技能训练”的强度,严肃对待,严格要求,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农业操作能力为最终目标,精准备课,持续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实行过程化管理,从而切实提高“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质量。
3.2 加大教学资源投入
加大教学资源投入体现在各个方面,首先体现在校内专业训练基地上,为保障“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能有效进行,在院校内规划出一定亩数的试验田和温室,给学生农事实践操练提供必须场地,如有必要还需要聘用专业的农田维护工作人员,给予学生正确指导,同时在寒暑假期代替学生进行农作物管理;其次体现在社会实践资源上,学校积极联系社会农业企业,宣传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重要意义,其对学校、学生和企业都有着非常强的意义,能够实现多方共赢,学校加大教学资源投入,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尽可能给学生提供真实性的社会农业生产环境,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会更加出色,实践能力会更强,走出社会便能迅速适应社会农业企业的需求;最后体现在加大经费投入,与社会先进农业教育资源接轨,比如带领学生去科研所感受农业领域先进技术,比如观摩和感受“智慧农业”,让学生多观摩、多练习、多操作,这样理实一体化水平也会随之提升[4]。
3.3 以生为本,创新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在教学中,教师要意识到学生因为思想成熟度、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的不同,必然会导致学习效果不同,要对学生身上的差异点及时了解,并以学生为根本,创新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简单来说即实行因材施教,对基础较好的学生适当放松管教,提出更高的要求,挖掘其学习潜能;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加强管理,多关注。多提问,多交流,帮助学生找出学习问题所在,进一步改进,当然,这里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介绍简单,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具体学生分层和不同培养模式。
3.4 执行灵活的教学管理,严格的考核测评
开展“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可以较为灵活地进行教学管理,课程制定可以适当松散一些,做到教学材料丰富、教学内容充实,学生实践时间有保证,让学生根据自己意愿、时间等展开自主专业技能训练,可适当拓展到课外,实现课内课外的有机整合,灵活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但同时,如果过度灵活进行教学管理,也可能导致学生跑偏的问题,因此也要注意考核测评的严格性,严格要求,严厉打击学生应付了事、相互抄袭的现象,让“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更有意义,在一定程度上,灵活的教学管理和严格的考核测评其实并不冲突。
3.5 加强关注,加强评价与反馈
反馈与评价是每一个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农学专业技能训练” 课程也不例外,教师对学生的实践训练情况持续关注,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侧面启发,当学生踌躇不前时鼓励和引导,优化评价与反馈,进行综合化、多元化评价,对不同学生的问题所在精确划分,科学指导,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动态性把控,将有助于学生的实践训练效果。尤其是在将学生送到社会企业中实习的过程中,一些教师就放松了对学生的指导和人文关怀,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可能出现问题却无处寻求帮助,这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应该持续加强对学生的关注,了解学生困难,解决学生需求。
4 结语
综上所述,“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是实践性、基础性很强的课程,中职院校秉承着理论与实践齐步前行的宗旨,开展“农学专业技能训练”提升学生实践能力,重视学生的理论掌握。目前教学中也存在一定问题,需要重视优化,多措并举,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其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