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误构与联动:小叙事何以实现经典深度阅读

2021-12-08胡超霞唐松林彭恬静

关键词:文本生命

胡超霞,唐松林,彭恬静

(1.湖南文理学院 师范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2.湖南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2)

经典阅读已然成为当下中国一个热门的生活事件和学习事件。它是涵养心灵、提升品格、丰赡精神、传承文化、倡明风气的重要路径。值得注意的是,追求经典宏大意义、作者原意、文本符号意义的精英化的元叙事解读与主张生活化、情景化、大众化的小叙事解读对阵。元叙事(又称大叙事)是一个时代里的主导性叙事,是一种“指挥一个时代的一切理论和实践行为的指导思想”①沃尔夫冈·韦尔施:《我们的后现代的现代》,洪天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62页。,追求统整性与同一化,以“包含和排斥”来秩序化世界,以“共同的目标”与“普遍的原则”排斥与压制其他理论与声音②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杨竹山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50页。。元叙事解读坚守文本经典性的同时,也抑制了读者生命的卷入与创造的张扬。小叙事解读以读者为中心,诱导经典走下了神坛,深入大众,偏袒读者个体对经典的个性化的诠释,往往因碎片化理解经典而致消解经典。

然而,“内部平衡和界面友好”的小叙事解读,已成为经典阅读的主流。经典是在千万读者的深度阅读中建构生长与动态生成的,固化经典只会阻碍其获得新时代意义的新生而走向枯萎。经典深度阅读是一种读者以生命投入阅读的个体行为,它激活读者将经典价值整合到自我的认知图式中,通过顺应、重组、改造,使经典阅读成为主动建构而非被动外烁的心理过程。小叙事解读确认了读者的主体性,使其携带以个体生命为内容的认知图式去更广泛、更直接地参与作品经典化的阅读活动,读者不仅是经典生成的见证者、参与者,也是经典烁人的文化环境的创造者。小叙事解读经典,经典与读者相互促进,共同生长。因此,问诊、悦纳小叙事解读,以规避元叙事解读固化经典而遮蔽生命的覆辙,探索经典不陷入“原子化”、碎片化而致其消解的途径,于建设学习型社会而言,意义重大。

一、各美其美:小叙事解读是以误构卷入生命的深度阅读

元叙事解读始终以普遍性的范式来解释一切文化现象,其本质是想把握客观规律,追求个体生命以外的他者意义、他者思维与他者行动方式,是一种非生命的客观力量。元叙事思辨理性如同滤镜,经其关照的个体因个别性、特殊性、差异性消失殆尽而沦为普遍原则的注脚,生命及误构被旁落,元叙事解读失去鲜活的内部生长的能量而陷入固化。误构是小叙事从自身发掘成长能源的动力机制,是一种消解句子连接间的普遍范式的原则,它主张对已发生的语句的“衔接”是有无穷无尽的可能的,不存在能够提供绝对正确和正当的连接方式的规则。因而小叙事解读者对文本理解的这种句子间的连接也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读者无需以普遍的范式规范自己,其个性化的句子连接方式也是正当的。可见误构高度卷入阅读主体的认知、情感、动机与体验,连接读者的本能、历史与经验,并发出体验性的共情与和声,读者生命的卷入程度决定其解读的深浅程度。

(一)小叙事解读相对于元叙事解读的独特方式:误构

小叙事是知识的通例。小叙事是被元叙事压制而致忽略的其他所有叙事的集合,是“地方性、偶然性和非极权话语”①李俐兴:《告别“大理论”,走向“小叙事”》,《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年第5 期,第105 页。。小叙事因追求主体、差异和多元,而使语言交往成为自由、平等与公正的游戏。它取代元叙事的专制与霸道,宣告自主、理解与对话时代的到来。飞跃的科学发展证明多元的、去中心化的小叙事才是知识的普遍合理的存在形式:连续的、精确的、有规则的知识只是其“特例”,知识的“通例”(普遍的)形式是不连续的、不精确的、没有规则的②弗朗索瓦·利奥塔:《后现代状况》,车槿山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年版,第204 页。。

误构是一种“不受共识束缚的正义观念和正义实践”③弗朗索瓦·利奥塔:《后现代状况》,第224 页。,是语言游戏中一种不以达成共识而以自然生成为目的、不遵循范式与普遍规则的语言连接方式。小叙事解读经典,是读者与作者以误构为动作原则而进行的对话,个体生命体认的差异性与多样性,使读者理解文本之间的连接有各种可能性。生命差异性的竞相喷薄生长,对经典的理解跳出普遍性、系统性与权威性的解读拘囿,呈现出生命的自然样式。

误构是读者与经典的链接与神通。误构建构了一种经典理解的合法化模式,主体间的对话是其实现的必然途径,读者与作者在阅读对话中相互平等,在慷慨的发言人和谦虚的倾听者的角色中自如切换。读者与经典在理解过程中通过对话在行动上实现链接,保证了两者在理解内容上的相互链接。误构使小叙事解读经典不再是元叙事解读中他者对读者的规训,读者与经典文本、读者与经典文本的阐释之间不再是主客体的二元对立关系,而是读者与作者生命体认的相通相融。文本撩拨着读者的内心、经验与记忆,阅读内容与读者生命熔铸成不可分割组件与整体。主体心灵与阅读对象在互动过程中保持生命活力,走向理解与创造。

(二)小叙事解读是一种误构卷入生命的体验方式

受误构认证的主体性是绵延经典意义的动力之源。元叙事解读以文本为中心,将他者意志凌驾于读者理解之上,经典阅读异化为他者意识对读者意识的驯化;小叙事解读以误构将读者引至阅读中心,凭借个性之力与自由意志,情景性地理解与建构文本,科学知识不断地被解构与创新,逻辑思维、实证思维演变成了批判思维,内爆出各种创造的潜能。差异读者的主体性得到充分激发,使小叙事解读如同汉娜·阿伦特所言的诗意地表达“世界的统一性”④汉娜·阿伦特:《黑暗时代的人们》,王凌云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年版,第142 页。,其诗意的表达使事物在不同读者眼里呈现出多义性,而意义的模棱两可正是个体体验世界个性化创造性的源泉。

误构彰显的生命差异是绵延经典意义的多元途径。小叙事既不等同“所有其他游戏的游戏”,也不自视为“唯一真正的游戏”⑤弗朗索瓦·利奥塔:《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谈瀛洲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第5 页。,且主张范式“并行不悖,相互竞争”⑥让-弗·利奥塔等:《后现代主义》,赵一凡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年版,第97 页。。小叙事解读以误构尊重读者的独立和差异,解除语句衔接的统一原则,笃定读者因生命状态与生命境遇不同而产生的解读语句的连接变幻无穷。读者差异化的生命体验激荡着自我的经验和记忆,一千个读者的理解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流溢着个性差异的生命与文化生活的力量。更何况读者是动态生成与超越中的“总作为它的可能性来存在”的“此在”⑦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年版,第50 页。,注定相同的读者在不同的时间里与文本的对话也是变化的。误构彰显的生命差异为绵延经典意义拓展了的纵横维度的多元途径,为解读系统增添生命的新元素与新气象:这种“创新可以给系统带来它不断要求并不断消耗的性能补充”①弗朗索瓦·利奥塔:《后现代状况》,第224 页。,使解读系统不因为陈陈相因而衰亡,而因旺盛的新陈代谢而焕发蓬勃的生机。

生发误构的体验是经典长新的源头活水。读者体验的殊异为误构的生发提供了资源的保障。小叙事解读往往表现为一种思维直觉,以形象思维直接跳过逻辑分析,使阅读进入一种超越文本、甚至超越自我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灵感与顿悟纷至沓来,最终获得对经典文本的本质直观。而读者直觉与其潜意识中体验和灵性感受密不可分,个人生命体验的生动涌入给直觉思维提供了生生不息的源泉,汩汩流入被元叙事解读形而上学了的文化田野,使生命体验如每一朵鲜花,在概念之前首先是自己的千娇百媚。这种体验性认知带有强烈的隐喻性,使小叙事解读焕发出无可替代的魅力,召引代代读者源源不断地生发出经典新意,体验性的小叙事解读使经典成为“不老泉。”

(三)小叙事解读是以误构卷入文本的心灵对话

小叙事解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之旅。经典中承载作者生命体认的文字为读者与文本、作者共建一个如胡塞尔所言的“相互一起地生活”的“共同的世界”提供了媒介②弗莱德·R·多迈尔:《主体性的黄昏》,万俊人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年版,第47 页。。误构敞亮了小叙事解读读者鲜活切己的生命体认,使其保持盎然开放的兴味,主动与作者及其文本进行主体间的对话,达致“与某人在某事上取得相互一致意见”的主体间的相互理解③洪汉鼎:《理解的真理》,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281 页。。作为传统载体的经典,联结时代中的读者置身于传统之中,读者倾听经典,“不能因为想尽可能彻底地和顽固地不听文本的见解而囿于他自己的偶然的前见解中——直到文本的见解成为可听见的并且取消了错误的理解为止。”④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年版,第345 页。从而理解文本,领悟自我,诠释文本,把经典拖入当下。对话激发与展开了与他者之间的思考关系,彼此的答复成为点亮对方心灵的火花,诠释对方的心灵之语。

人性、人生与生活成为小叙事解读经典的必然主题。小叙事解读认同与强调读者的差异性、主体性、体验性对误构的意义,注定其是彰显人性、生发人生意义的天然结构。虽然为了达至对话与理解的理想境界,读者不免捕捉作者意图,提炼其形而上学的主题与立意,但是反听内视自己的人生阅历与问题,始终是读者参与对话与理解的逻辑起点。它从鲜活的生命出发,循着读者的自由感情,避开元叙事解读所期待的人为安排的理性结构,尽享平等言说的权利,凭借自己的直觉发现,自己的灵魂自觉融入文本与作者思绪,通向自由思想的入口,逐渐看到思想的卓越与智慧的亮光。

共情与思想是小叙事解读经典的自由形态。共情方式与生命体验类比是息息相关的,其直接通过类比的方式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情感、欲望及信念⑤Zahavi D.,“Beyond empathy.Phenomenological approaches to intersubjectivity”,Journal of Consciousness Studies,Vol.8,No.5-6,2001,pp.151-167.。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对话与理解离不开彼此生命体验的类比,这种类比,是读者对阅读对象在认知、情感、行动上高参与的阅读行为,是一种深度阅读⑥李桂华,《深阅读:概念构建与路径探索》,《中国图书馆学报》2017 年第11 期,第55 页。。共情深度卷入读者的本能、历史与关系,生成独特生命体验,思想逻辑抽象生命体验为一种认知,使小叙事解读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经典的意义在于对生命意蕴的阐发,悦纳小叙事解读,是对读者和作者生命的双向尊重,使经典通过生命体验与读者共情而被读者理解,并获得生生不息的生命与时代意义。

二、美人之美:小叙事解读超越“原子化”理解编制社会联动纽带

小叙事解读是共在世界里的事件,绝对化异质性与多元性使解读各执一词而缺失沟通与联动的纽带,必然导致解读的“原子化”。小叙事解读激发阅读主体、语言游戏和视界的相关性,形成社会纽带,联动个体阅读成为社会阅读,使独特生命的冲突、对话和交融成为可能。因而小叙事解读经典对差异性的强调与其说是对生命独特性的张扬,不如说是生命共同体对共生机制的追求。

(一)小叙事解读以阅读主体连缀社会关系

小叙事解读是一种社会参与行为。“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的客体,经典只是“半成品”,文本的意义是读者与作者共同完成的。也就是说,经典不是一个自在存在,其意义与价值不会自在持存、主动呈现,必须通过读者的参与,读者的当下成为中介,在理解与诠释中被领悟被丰富。读者参与经典的意义与价值的创造,实际上也是一种社会参与。既是经典对读者个人的介入,也是读者以此对社会的介入。读者不再仅仅是经典宏大意义的接受者,还是其创生者与丰富者,更是社会文化氛围的建设者。在作者那里,读者寻找到的不仅有其(读者)“过去所是”与“将来所是”,还有其“现在所是”,作者也经由后者仿佛“尚且活着”,以对文化的参与实现其社会参与①Gadamer H.G.,“Gesammelte Werke 5”,Tübingen:J.C.B.Mohr(Paul Siebeck),1985,pp.286-288.。

读者是社会纽带的网络结点。小叙事解读包容所有读者的言说,把普遍性、统一性的现代社会“变为灵活的语言游戏网络的‘原子化’”。小叙事解读之下,读者不是单个“原子化”的存在,而是“处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复杂、更多变的关系网中”,在他们所参与的多样性的语言游戏中,个体“始终处在交流线路的一些‘节点’上”②弗朗索瓦·利奥塔:《后现代状况》,第223、61 页。,读者的思想信念、话语体系和行动方式,在语言游戏规则结成的社会纽带编织的社会网络中,释放出新的生命能量,影响感染着身边的世界。每个“节点”追求差异的误构,都将振动社会纽带所建立的交错纵横的语言游戏网络,又将收到比网络更大能量的反馈。读者既是传递能量的结点,也是产生能量的结点。

兼容并蓄是超越“碎片化”的社会路径。经典作为固化历史的传统流传物,其深度阅读的生命意蕴是在历代读者的理解下,从抽象符号转化成为的具象经验,是作者与历代的读者激荡着的生命意蕴的共情和声,是读者个体理解与诠释的涓涓细流汇合成历史与社会群体理解与诠释的滔滔洪流。小叙事解读将个体解读放到读者共同生活的世界接受其他读者的审视,以开放兼容并蓄的胸怀,参阅吸纳其他读者的理解。可能起于碎片化的个体理解与诠释在社会纽带的网络中不断被审视被参阅,在这种美人之美的过程中,社会纽带紧密联动并传递个体生命解读,并不断地因为与其他读者的解读在周而复始的撞击、融合、分化中壮大,经典阅读在社会、历史和个人维度上获得深广的理解与诠释,其解读超越碎片而连缀成深广整全的社会认知。

(二)小叙事解读以语言游戏连缀社会维度

作者与读者都是语言游戏的玩家。作者通过语言游戏进行创作,在经典文本中寄寓自己的生命体验与思考,其语言游戏玩家的身份与地位不可置疑。不同于元叙事解读,小叙事解读也认同理解与诠释中的读者作为语言游戏玩家的身份与地位,与作者一道在历史中完成经典的意义。读者、作者藉由经典相遇,读者前见与作者他者性之间形成张力,小叙事解读不偏袒任何一方的语言游戏以“掩盖这种紧张关系”,反而凭借双方语言游戏的异质性“有意识地去暴露这种紧张关系”③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第393 页。。从而使经典的阐释既不落入“将过去的原文同化为现代所期待的意思”的陷阱,也不陷入“通过过去自身来理解过去”的窘迫④丸山高司:《伽达默尔:视野融合》,刘文柱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年版,第101 页。,是语言游戏玩家之间互动和对话后产生的“新的意义”⑤Billington J.,“Reading for life:prison reading groups in practice and theory”,Critical Survey,Vol.23,No.3,2011,pp.67-85.。

形成中的共识是语言游戏玩家的纽带。社会关系是语言性质的,是不确定数量的语言游戏交织的结构,每个人参与其中。利奥塔声称,“语言游戏是社会为了存在而需要的最低限度的关系。”⑥弗朗索瓦·利奥塔:《后现代状况》,第62 页。每个游戏都遵循不同的规则,规则是玩语言游戏的社交圈基于对游戏中正确动作的共识。小叙事解读的共识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对话中永无止境形成中的一致性,而不是一种终极的确定性和完全相等。这种永远在形成中的和而不同的共识,使读者与读者之间、读者与作者之间的理解与诠释在亲密与疏远两极之间永无止境地寻求平衡,从而产生理解与诠释的张力,赋予语言游戏玩家的理解与诠释的行为以涌动的内能。

理解使双方持恒社会性超越。理解是“被理解东西的一种历史可能性”,同一部作品意义的丰赡,是“在理解的变迁之中得以表现”,读者自身语境变易使“文本的意义是不可穷尽的”。“文本的意义超越它的作者,这并不只是暂时的,而是永远如此的。”⑦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第480 页。寓身在经典文本的作者,牵引着读者追溯传统寻求理解与诠释,使读者跨越时间距离体验传统,获得新的生命体验。每一代读者自身语境的丰富独特,使其携带个性化的生命体验参与解读,从而使经典深度阅读的理解富有持续的生产性与创造性。每一个理解都有历史性和独特性,经典不会“向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位读者都提供相同观点”①Jauss H.R.and De Man P.,“Toward an aesthetic of reception”,1982,pp.21.http://users.clas.ufl.edu/burt/LoserLit/HansRobertJauss Liter⁃aryHistoryasaChallengetoLiteraryTheory.pdf。,静止的经典有了时代与此在的社会超越性。

(三)小叙事解读以“视界融合”联通文化

视界融合是理解者携带自身先有的东西置身于被理解物中,两者克服了个别性提升向一个更高的普遍性交融的过程,形成一种既不同于理解者视域又不同于被理解者视域的新的视域。经典深度阅读之“深”,在于阅读的中心从文本转为读者,在于挖掘文本符号意义之深刻,它是从个体诠释到视界融合的文化过程。

读者与作者的视界融合。这是读者与作者之间主体间性互动而至“视界交融”的对话,它不按“谈话者的任何一方的意愿”②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第539 页。。它是一个“此在”生命在场的对话。即阅读中作为言说者的读者,与作者“此在”的生命状态,在语境对对话中产生意义。读者与作者相遇并展开体验性对话,在理解中找到并体验自我。经典不再静默或独白,对经典的理解充溢读者自身“活生生”的主观体验。寄寓在经典文本中的创作者生命体验“在它的读者中激荡起全新的共鸣,使文本摆脱语词的物质性束缚,使之成为当代的一种活生生的存在”③Jauss H.R.and De Man P.,“Toward an aesthetic of reception”,1982,pp.21.http://users.clas.ufl.edu/burt/LoserLit/HansRobertJauss Liter⁃aryHistoryasaChallengetoLiteraryTheory.pdf。。

历史的视界融合。经典“真切关心”人的处境,“周彻认知”人的命运,共情并体谅“人内心经验”。从而能让参阅经典之人通过“认识世界、观照自我”,进而“立人”“立真理”④王丹:《让经典阅读在年轻人中复归》,《光明日报》2017 年7 月25 日第5 版。。这个过程首先就是参阅经典之人的视界与作者及历代读者的历史视界的融合过程。由于历史的断裂性,作者与历代读者分属于不同的传统,各自拥有自己的视界,为理解者与诠释者发挥主体创造性提供了可能。由于历史的连接性,历代读者之间、读者与作者的传统能保持共通性,为理解者与诠释者的视界融合提供了可能。小叙事解读经典,使当代读者、历代读者与作者通过经典这个传统物产生联系,是历代读者与经典生命互相走向丰盈的途径。浸润传统和时代性的读者赋予理解以生产性,使静止的作者的生命体验,跳跃着新时代的脉搏。

背景文化的视界融合。“视界融合”的预设是文化视界能够相通相联,作为文化核心的人及由人的活动形成的社会纽带或社会关系,及其社会背景要纳入“视界融合”的考量之中。“如果我们忽视社会背景,我们就剥夺了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合作者的意义和理解。很明显,人类生命的生存环境是这些生命意义的核心所在,因此,研究人员不应随意讨论或分析个人如何感知生命和周围世界的意义,而忽略了这一意义的内容和背景。”⑤Andrews,M.,“Lifetimes of commitment:Ageing,politics,psychology”,CUP Archive,1991,pp.21-23.“生活故事剧本非但不是自成一体的,而且高度依赖更广泛的社会剧本。”⑥Ivor Goodson,“The Rise of the Life Narrative”,Teacher Education Quarterly,Vol.33,No.4,2006,pp.15-17.生命个体在与经典内容及价值的深度互动中,已成为一个独特的、具有背景特性的文化生命。

三、美美与共:小叙事解读之于经典深度阅读的四种典型范式

小叙事解读凭借生命体验来到阅读的中心,开启了大众阅读经典的时代。它使阅读弥漫生命的冲力和认知的活力,对整体性、中心性元叙事不断消解的同时,弘阔了个体和社会意义,扩容了经典阅读文本,挖潜了经典阅读的深度,也壮大了经典阅读主体,主要存在四种典型范式。

(一)宁静超脱的欣赏式阅读

欣赏式阅读是一种遇见自我的阅读,是一种读者身心与经典文本相契合的内在发现与消费行为。亚里士多德揭示艺术欣赏有教育、净化与精神享受三个功能,证明这种审美性、愉悦性和精神享受性的欣赏式阅读由来已久。读者以一种膜拜的心理静观经典,调动感知、想象、思维以及情感等心理因素,把文字符号还原成艺术形象,跨越时空鸿沟与作者灵魂相遇,获得审美愉悦的无功利的审美活动,是“理想境界或高级层面”的文艺消费,是读者通过对经典的艺术性内涵和价值的消费,来揭示经典深层的文化意蕴和艺术韵味。

欣赏式阅读的鲜明特点,是在宁静超脱中获得知音感。读者为经典中有力的客体所诱导,激荡起兴味盎然的审美动机,引发出方寸间的自我生命体验,并在苍茫的时空里获得灵魂的呼应,维持着高聚焦的审美注意,在审美享受、陶冶情操与启迪心智中产生精神贵族的自足感:知音相遇,时间停下仓皇的脚步,混沌的世界长烟一空,八荒升起悠扬轻缓的牧歌。在只有读者与作者的静谧世界里,读者与作家如同爱人,超脱尘世的身份地位悬殊,在精神上彼此惺惺相惜,心有灵犀。

欣赏式阅读作为一种小叙事解读方式,扩大了经典阅读主体,绝不再局限于精英阶层。它对多元化、个性化的包容,使任意阅读主体都可以享受精神贵族的自足感,经典客体的客观性和丰富多样性,为欣赏主体拓展了层次丰富的欣赏角度,以满足各层次欣赏主体的各种审美需要:“头脑最简单的人”关注情节,“有思想的人”关注性格及其冲突,“文学知识较丰富的人”关注词语的表达方式,“对音乐较敏感的人”关注节奏,“有更高的理解力和敏感性”的人发现“逐渐揭示出来的内含的意义”①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 年版,第279 页。。来自大众的不同性别、年龄、个性、人生阅历、文化修养、阅读习惯与审美理想的阅读主体,都可以在自我的人生境遇的基础上,与经典结成精神知己。《文心雕龙·知音》所说“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正是此理。

(二)革故鼎新的批判式阅读

批判式阅读,是根据自我审美标准,对文本进行价值判断的高层次、深层次的阅读。仅仅追寻经典字面意思和传统解释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深入思考经典文本世界,并对此做出自己的评判。美国阅读心理学家史密斯,将阅读心理过程分为理解词句字面义、以读者自我的语言解释文本、反馈及判断文本、超越文本的自我创作四个层次②伦道夫·A·史密斯:《挑战你的成见:心理学批判性思维》,方双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第5 页。。批判式阅读是高层次阅读,阅读主体不仅需要理解能力与自我审美标准,还需要有分析、判断及归纳能力;也需要亮明自己对文本观点、思想及写作技巧的评价观点的能力,而这一能力深度卷入了读者“自身的生活经验及阅历”③张必隐:《阅读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第311-312 页。。

批判式阅读的鲜明特点,是读者成为作者及其他读者的“敌人”,读者与作者各自秉持自我的审美标准交锋。批判式阅读不仅是经典读者以基于自我标准和评判能力,来质疑作者及其他读者,更是藉由经典阅读,合理解释自己的标准、建构自己的思考方式,并形成评价能力。小叙事解读使这个过程成为利奥塔盛赞的个性多元的“创造”过程:读者遵循着不同的语言游戏规则,对经典做出有自我标准的理性公正的判断,既不盲从权威,也不依附作者。

这种阅读方式,使读者在审美过程中保持慎独的理性,以独特自我的方式站在评价的中心,以个体的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生命体验,去感知、共鸣并评价经典的生命意蕴。这也激发了经典阅读主体的能动性,使其持续投入热情与探索精神,保持积极的分析、质疑、辨别、推敲、甄选,并忠实于自我地评判文本的阅读姿态、方式或倾向。经典、读者在这个动态的审视中,获得多重视角的丰赡与生长。

(三)淡舞落羽的表演式阅读

当阅读突破个体行为成为社会群体行为,而被人们所认知所接受之后,阅读也不再只是局限于个体,以语言对纸质文本中的文字符号进行“静默独观”,还可以通过多种媒介方式,透过文本世界,用非语言的形式,穿越现实世界。这种综合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形式(例如声音、肢体语言、音乐、图画等)与他人交流自我,理解与评价经典,再创造经典与阅读意义,就是表演式阅读。表演式阅读形式多样,包括朗诵、戏剧、影视等。美国民俗学者鲍曼认为“任何被设计、上演、强调或展示”的行为都是表演,它是一种交流实践的模式④理查德·谢克纳:《什么是人类表演学》,俞茜译,《中国戏剧》2008 年第9 期,第62 页。。表演式阅读是表演者以特定的形式持续向特定的观察者呈现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并对其产生影响的交流。

表演式阅读彰显了阅读的交际性。小叙事解读对表演式阅读的青睐,不仅因其能充当纽带与媒介,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各色经典阅读个体联结起来,并提供了交流的方式与途径,支撑了经典阅读向深度拓展与广度延伸,还因其对阅读个体的关照,支撑了经典阅读的温度提升,阅读也成了一种选择最佳交际方式的行为。

表演式阅读在锻炼阅读主体(表演者)个体的想象力、场景构建和非言语交际能力已被多种文献论证。而社会文化理论家更关注表演式阅读对学习者(观赏者)的意义。维果茨基强调学习的社会文化因素或环境对人的认知发展的主导作用,学习者通过社会环境中与比自己能力强的同伴和年长者的合作、互动和交流来弥合“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这一“最近发展区”理论被美国当代心理学家、表演理论的创始人Fred Newman 从表演的维度阐发为表演式学习:能力、经验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的个体在互动中,有经验的人帮助没有经验的人发展自我①Newman F,Goldberg P.,“Performance of a lifetime:A practical-philosophical guide to the joyous life”,New York:Castillo International,1996,p.145.。表演式阅读就是一种表演者帮助观赏者生成解读经典经验的社会学习。

(四)自由对话的沙龙式阅读

沙龙式阅读是读者就相同或相近阅读主题进行非正式的交流的活动,是一种重要的文艺口头批评方式。关于沙龙式阅读,“学习圈之父”Olsson 认为是共同讨论问题或共同关心的主题;Kaufman 认为是有阅读能力的人用以学习知识、休闲的方式;Fish 认为是共有诠释策略的人以之诠释文本;对阅读者来说,沙龙式阅读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情感和社交活动②Rehberg Sedo D.,“Badges of wisdom,spaces for being:a study of contemporary women’s book clubs”,Burnaby:School of Communication-Simon Fraser University Doctoral dissertation,2004,p.1.。虽然基于同一问题或主题、参与者阅读兴趣相近、诠释策略共有,但因为问题的复杂性、主题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参与主体的复杂性、诠释策略的情境性,使沙龙式阅读在自由的大旗下闪耀着探索性、批判性和多元性精神。

沙龙式阅读最大的特点,就是组织形式与方法的“生活化”,自由舒适的环境,交谈者平等共享,使阅读、生活和闲暇一体。营造了“开放、平等、自由、包容的知识与精神场域”的自由旨趣,参与主体以生命到场的方式,彰显同属一个阅读共同体的主体的复杂性、创造性以及交融性。沙龙式阅读搭建与创设了自由平等、开放互动的经典阅读平台与文化情境,随机引发多元的多层次的参与者,由经典这个诱导物而生发的自我生命体验。其激起的即时、此在的对话与交流,流溢着多元与多样的个体生命体验,彰显着偶然与必然的无尽光彩。

沙龙式阅读通过“哲学反讽”与“纯真游戏”追求知识的“纯粹性、多样性与深刻性”③杨明刚,唐松林:《学术沙龙:大学教学的自由之境》,《现代大学教育》2017 年第4 期,第14-20 页。。苏格拉底式的“哲学反讽”,是一种循环着讽刺、质疑与反应的对话交流方式,这种方式不以权威霸凌的方式进行知识的灌输与移植,而旨在催化交流主体发现自己,并引导他们“面对着纷繁复杂的多义现象”,“通过去伪存真,找到真理之所在”④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年版,第13 页。。其与“纯真游戏”相结合,建构的自由、自在的文化情境。追求知识的目的是精神性的而非物质与非功利性引领,使参与者能最大限度地超越现代工具理性对知识的功利化,与其他的参与者、经典、经典作者、历代的经典解读者突破主客体的二元对立,径由生命体验的共鸣融入、唤醒并感染彼此生命。

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上述四种小叙事经典阅读范式复合化趋势愈来愈明显。阅读媒体走向融合,便捷阅读者兼用线上线下的方式通过图像、文字、视频、音频等传播手段立体化、全方位地表现内容;阅读行为由传统意义的个人选择、决策、获取、阅读延伸到分享与交流环节,向社会阅读延伸。而且诸环节的循环,将推进和推广经典阅读向深度与广度挖潜与开拓。欣赏式、批判式的个人阅读进入线上阅读交流平台,阅读灵光不仅滋养阅读者的生命,也照拂着其他阅读者;表演式、沙龙式阅读在媒体融合中打通各类场景,使得参与者在时空交叠中,建构复合的阅读情境,全方位激发参与者深刻而鲜活的生命体验,从而激荡起对经典更深入的个人阅读动机和行为。个人阅读与社会阅读结合,使经典的深度阅读兼备知识、功能、交流、娱乐、审美等价值。由此,信息技术通过铸造自由、便捷、交互的平台,安放杂多的小叙事解读形式、修葺个体诠释碎片并连缀其为宏大的社会理解,交融小叙事解读中的价值冲突与纠缠,构建美美与共的多元和谐共生的世界。

独特生命的冲突、对话和交融不仅是人类社会与文明能够生生不息的动力,更是生命协同最健康最本质的方式。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主张不仅是不同文明的共处原则,也是蓬勃生命共同体应有的求同存异、包容融通的“多元一体”的格局。小叙述解读经典就是在经典阅读大众化、社会化的当下建构一种生命协同的方式,使经典与读者的生命丰盈与滋长。小叙事解读必然也要建构这样的格局:各美其美,小叙事解读认同误构以保全经典理解与诠释的多样性;美人之美,小叙事解读编制社会纽带以联动经典理解与诠释的差异性;美美与共,小叙事解读通过包容冲突与对话的经典阅读方式以交融经典理解与诠释的生长性。

猜你喜欢

文本生命
生命之树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从地里冒出来的生命
重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論《柳毅傳》對前代文本的繼承與轉化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