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研究

2021-12-07李亚楠平锋

广西民族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活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振兴

李亚楠 平锋

【摘 要】在遗产化运动深入开展的今天,作为依生于传统农耕文化基础之上的一种地方性知识,天琴艺术成为了一种表征地方智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琴艺术因受其传统生境的消解、各方保护意识的淡薄、市场竞争力弱、保护与传承主体多元等因素影响,其传承面临着严重危机。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天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迎来了难得的机遇与空间。将天琴艺术转化为一种文化资源,可以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丰富乡村文化生活、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助推乡村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进而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反过来,以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丰富乡村文化生活、重塑乡村文化生态为依托,可促进天琴艺术的活态传承与发展,进而实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天琴艺术;乡村振兴;活态传承

【作 者】李亚楠,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讲师;平锋,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广西南宁,530022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21)05-0157-0008

一、问题的提出

天琴是壮族在祭祀活动中所使用的一种传统礼器,按照壮族习俗,也称之为 “叮” 或“鼎”。从音乐学视角看,天琴是一种弹拨类弦鸣乐器,形制独特,音色圆润明亮,常用于独奏或歌舞伴奏。天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其活态传承势在必行。2021年6月,壮族天琴艺术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天琴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对方才脱贫的壮族地区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学界有关天琴的研究基本可分为两大类:作为文化的天琴研究和作为乐器的天琴研究。前者主要有:李妍(2010,2012)等对天琴文化的历史源流与文化内涵进行了初步梳理[1][2];秦红增、毛淑章、宋秀波等(2015)基于广西龙州的田野调查,探讨了天琴文化在侬峒节等节日和旅游场景下的展示、表演与销售等传播与创新现象,认为其属于文化重构范畴[3];黎珏辰(2019)对广西龙州与越南北部高平的天琴文化进行了比较分析[4]。后一类的代表性研究有:卢克刚(1985)从音乐形态学角度对壮族天琴音乐的原貌进行了研究[5];李亚楠(2014)从音乐形态学角度对中越天琴艺术进行了比较研究[6]。上述研究都囿于时代语境和学科视野,更多地侧重于天琴文化本体或艺术本体的讨论。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优秀传统文化,壮族天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迎来了新的时代语境和历史机遇,也面临着新的议题与挑战。在“新时代”语境下,壮族天琴艺术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了其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为此,本文拟从乡村文化振兴和产业振兴的角度,来探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壮族天琴艺术的传承创新路径,以促进天琴艺术乃至整个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天琴艺术传承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市场竞争力弱至产业化发展受限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现代化与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作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天琴艺术,由于感官刺激不够,现代元素不丰富致其竞争力不强。尤其是流行音乐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让本来市场发展空间不大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播能力与市场认可度上遇到新的挑战,使许多原本可以依靠表演谋生的天琴艺术传承人也因此逐渐陷入了困境。就天琴藝术来说,老一辈的天琴艺术传承人在过去农忙时下地劳作,农闲与节庆时操持法事、补贴家用的机会越来越少,而传统的天琴艺术表演“娱人娱神”的特点[7],也决定了这并不是一种纯粹供人消费、给予人文化消费体验的文化商品。这种竞争力的弱化,不仅仅体现在现实中天琴艺术知名度越来越低上,也体现在民族地区群众对天琴艺术意兴阑珊的文化态度上。这是因为流行文化与外来文化不仅仅抢占了天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族地区的传播空间,也改变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体验传统。

近年来,以广西龙州为中心的天琴艺术传承区域,试图通过自我解构成为文化产品的努力,结果也不如人意,或是被市场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来为旅游行业增值,或是成为一种舞台性的表演剧目,这些变化固然是为了适应商业演出或扩大文化影响力的需求,但这一系列操作对天琴艺术神圣性的弱化却也是事实。以龙州县为例,天琴表演在当地已不再如过去般严肃,几乎婚丧嫁娶、娱乐休闲都可以用天琴表演助兴,其消灾祈福的庄严感也因此不复存在,这也让外界对天琴艺术的认知进一步扁平化、符号化,天琴艺术的核心竞争力便也逐渐丧失。

(二)主体多元致保护工作缺乏统筹协调

近年来,各级、各类主体在保护传承上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也收获了许多亮眼成绩,但也存在保护主体缺乏统一协调、保护工作碎片化导致相关工作落实不力的情况。尤其是对于一些地方、村寨来说,往往会出于拉动地方经济、带动行业发展的目的积极申报,但申报后的保护实践仍存在不足。尤其是对一些“开发式保护”项目的后续跟踪管理上,各方面的权责分配不够明确,所以时而出现非遗项目开发乏人监督的情况,合作开发的企业为了尽快收回投资,有时候采用了过分商业化、城镇化的病毒式营销,扭曲了天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更未曾考虑过天琴艺术与当地社会环境紧密相关的特点,在开发过程中一味迎合游客需求,许多新建的项目设施极大改变了少数民族村寨的生产生活方式,一些学者在对此表示忧虑时,却也很难找到负责监督的主管部门,原因就是在过去各地的文化部门主要负责审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相关事宜,而后续的管理应当是由当地旅游部门管理,这就导致天琴艺术的保护缺乏统筹协调,存在碎片化现象。尽管近年来我国文旅部门职能合并,但在短时间内相关的工作交接、在县乡一级的权责与工作分配仍需优化。

天琴艺术是一个整体性极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少数民族文化生态的一部分,但在天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创新过程中,一些项目在突出天琴艺术的地域与民族特征同时,反而让天琴艺术脱离了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整个天琴艺术的生命力也因此被削弱,活态传承不足。诚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一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避免地会成为一种扁平化的文化符号,部分地方政府,为落实好乡村振兴战略,更不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城镇化、市场化发展的牺牲品,而是应该通过有机、系统的保护,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成为乡村文化发展的动力。

目前天琴艺术的传承创新缺乏稳定、系统的组织保障,很难形成规模效应[8]。在天琴艺术传统生境日趋消解的今天,想要实现天琴艺术的传承创新,就必须要规模做得起来、影响走得出去。以天琴制作为例,个体户单打独斗、传承缺乏体系的情况比较严重。尽管龙州县文体局等主管单位为天琴艺术的传承创新作出了大量努力,但囿于有限的人力物力以及老一代传承人的凋零,目前仍然没有形成完整的天琴艺术大众读物、公众号以及有影响力的自媒体。特别是,因为近年来仍然掌握天琴法事操持能力的传承人越来越少,能够完整记录天琴艺术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少。二十一世纪以来,天琴艺术日益呈现出的舞台化、表演化、商品化趋势,也使得其文化内核被解构,最终有可能导致天琴艺术成为一种完全脱离乡土文化空间的舞台文化,而这种形式的天琴艺术显然无法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三)当地人的保护与传承意识有待加强

近年来,天琴艺术的活态传承遭遇困境,多数是因为国内民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保护意识,导致天琴以及其他传统文化逐渐濒危甚至消亡,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天琴曲目也已经失传,甚至许多天琴仪式、演奏技巧都已经濒危。近年来各地对天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价值给予了高度期望,对天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开发有一定的过度之嫌,并未充分意识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尤其是多元文化冲击的背景下,少数民族群众往往会遗忘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独到之处。在缺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的情况下,天琴艺术等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后往往成为一种没有特色、没有灵魂的文化元素。

近年来,大家都担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分注重经济开发,一些地方的民族村寨在名义上推进“开发式保护”,事实上却成为了景观同质化、内容同质化的“网红旅游村”。龙州县在本世纪初为了发展当地旅游经济而开发的“美女村”,就是以女子天琴表演为卖点、试图招徕游客,并与旅游企业合作开发各种项目。所谓的“开发式保护”项目,最终却演变为了“开发大于保护”的项目,而“美女村”成立的女子天琴表演队在最初虽然吸引了一些游客,到最后却因为曲目单一、表演单调而逐渐被游客所淡忘。事实上,归根究底,“美女村”的没落,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是由于当地所表演的天琴艺术,并没有从乡村的物质与精神同步振兴进行考量,而是利用天琴艺术中的一些元素,开发了专门为游客表演、助兴的项目,完全世俗化的天琴艺术虽然仍然有少数民族风情,但由于失去了神圣性,“美女村”的天琴表演始终得其形不得其神,反而导致天琴艺术失去了其核心竞争力。从这种“开发式保护”的实例来看,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旅游企业,在政绩以及商业收益的考量下,绝不会介意越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中“保持原真性”的红线。诚然,将“美女村”案例中天琴艺术“扭曲式开发”的失败直接佐证对天琴艺术的商业性开发属于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举,的确有失偏颇,但当地出于拉动旅游行业发展目的、不惜将天琴艺术中的“源”(即音乐与仪式表演的信仰、故事内容)掐头去尾,在扭曲其原意的情况下择取部分元素即作为天琴艺术的整体展现,不免也有误导之嫌。

当然,一些广西本土的艺术家也试图通过创作新的天琴艺术作品来助力乡村振兴,如《八达岭上弹天琴》《抱着月亮弹天琴》《美女泉边放歌谣》等等,甚至在2011年由龙州县政府与广西华娱国际影业联合摄制出品了“都市爱情电影”《天琴美人》,但在大型的表演当中,天琴弹唱的固定曲目仍然是最傳统的《唱天谣》与《放雁》,而《天琴美人》更是没有在主流院线上映,票房少到可以忽略不计。这是因为经典的天琴艺术曲目、表演形态,是诞生在少数民族乡村生产生活过程中、由乡村社会实践赋予艺术作品以灵魂的,出于“创作”的目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消解,本身就是弱化保护的表现,更无法将天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乡村文明振兴的动力。

(四)文化生态改变致天琴艺术传统生境消解

和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天琴反映了壮族族群对生活的理解,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9]。在过去,一些少数民族多数聚居于偏远、交通不便的山区中,所以其形成、发展的独具一格的民族文化得以保留传承。但从改革开放、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始之后,这些少数民族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也日趋频密,对民族地区的生产、生活以及社会交际等方面都造成了巨大影响,这也意味着天琴文化的生存环境相较过去出现了巨大变化。天琴文化的生存环境变迁,主要体现在天琴文化在过去属于民间宗教仪式(娱人娱神)的一部分,其价值体现在壮族群众的民间生活当中;而在现代语境下,天琴文化却成为了一种文化产品,其价值体现在商业层面。在传统社会中,天琴师甚至通过与“神明沟通”,实现了稳定乡土社会、维护公序良俗的价值;而在现代社会当中,党政机关、基层组织、法律制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已经填补了过去国家权力在乡土社会中的空白,天琴文化在社会层面的功能性也无从发挥。综合各方面来看,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的天琴文化,其生存环境确实出现了较大变迁。

不仅如此,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落实后,高效率、低价格的工业化生产带来了更多廉价、优质的商品,天琴文化所依托的传统手工业环境也受到了极大冲击,许多掌握天琴制作工艺的传统手工艺人失去了许多手工艺市场后,也被迫转型务农、外出务工,导致天琴制作工艺失传。加上天琴失去了维护社会稳定功能后,其娱人娱神的特点也无法得到体现,各少数民族有了更丰富的娱乐生活后,也逐渐对天琴艺术失去了过往的热情。加上过去最热衷于天琴文化以及乡土、宗族仪式的一代人逐渐老去、青少年外出务工就学者众多,天琴文化失去了传承的土壤。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天琴艺术传承创新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城乡人口流速加快,农村空心化、边缘化日趋明显,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突出。为此,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在推进乡村实现新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天琴艺术的传承创新带来的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天琴艺术也是壮族地区实现新发展的宝贵资源。乡村振兴要实现物质丰富和精神发展“双赢”,其中产业振兴是物质基础,文化振兴是精神基础。天琴艺术是壮族优秀传统文化,其蕴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价值理念与道德规范,有利于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和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因此,要多措并举,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天琴艺术传承创新。

(一)天琴艺术与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

1.以天琴艺术为资源来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

要充分发挥天琴艺术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既要补文化“短板”,也要促进文化发展[10]。天琴艺术是文化发展的宝贵资源,要以活态传承的天琴艺术为资源来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要对天琴发展进行规划引导,建立奖惩机制,树立先进典型。天琴艺术的发展要靠本土人才去传承,因此要加强对传承人的培养,使天琴艺术后继有人。通过天琴艺术的发展,形成特色村寨、文化村寨,使天琴艺术助力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要实施传统天琴振兴计划,开发天琴工艺产品,通过开发高品质、特色化、品牌化的工艺产品带动就业,促进天琴工艺产业良性发展。

对于能够从天琴艺术中提炼出部分商业潜力较强的项目、作品,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民间传承人,都应该予以大力支持,如“天琴女子队”的固定展演曲目便是如此。同时,也需要遵循维持天琴艺术原真性的原则,保留天琴艺术原生态的美学价值与艺术感染力,才能够在打开艺术文化市场的同时,不让天琴艺术失去核心竞争力。而对于天琴艺术中不适合用于商业开发的部分,如古壮语唱词、天琴祭祀仪式等内容,就应该通过影像、文字、图片的方式做好档案记录工作,并严格要求传承人必须掌握一定程度的传统天琴艺术,才能从事与天琴相关的商业活动,同时也应该规定涉及天琴艺术的商业项目,无论其是否具有创新内容,每年都必须要将部分收益按比例反哺传统天琴艺术传承,从而保证天琴艺术由内到外形成良性循环,以创新提升天琴艺术市场竞争力,反哺传统天琴艺术。天琴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反过来也能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形成严密的文化产业闭环,在带动乡村经济产业发展同时,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从而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

要将天琴活态传承打造成文化名片,将天琴艺术资源与教育、旅游融合发展,深入挖掘天琴艺术的文化内涵,形成天琴艺术的文创产品、艺术表演、天琴文化旅游村等一系列的文化产业链。深入挖掘天琴艺术资源,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建立健全天琴文化产业区、天琴文化产业园,将天琴文化制作工艺、文艺表演、文化旅游、研学旅游等资源整合,形成强大的合力,打造专属于天琴文化的相关产业链。为提升天琴艺术的市场竞争力,地方政府还应该落实好天琴艺术商业项目开发的集约化程度,不斷提升天琴文化的影响力与消费吸引力。尤其是要充分体现出天琴艺术的民俗文化特征,通过整理民族风情浓郁的天琴表演内容、梳理不同节庆的天琴表演特点,为旅游以及其他文化产业开发提供坚实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中花神信仰、祖先崇拜、求务、祈福消灾等都与天琴艺术相关[11],因此有着开发大型、多维度商业项目的潜力,进而带动演出,出版,影视,娱乐、旅游业的发展[12]。

通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天琴艺术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打造天琴艺术的文化旅游品牌。利用好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民俗节日、民族表演、饮食文化、民间文学、传统手工艺等资源,建设民俗文化产业区,打造天琴文化相关产业链,推动天琴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天琴文化品牌和品质。天琴艺术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孕育于壮乡这方水土,在当地有着无可比拟的亲民性与生活性,蕴含着通俗易通的乡土美学观。利用艺术、创意手段唤醒“沉睡的艺术”,以创意十足的当代设计理念为天琴艺术的发展找到突破口,活态传承的同时打造以天琴艺术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

将天琴的深厚文化内涵融入文创产品,让它从一段文明、一个符号、一段弹唱、一场表演中走进游客的心里,并带回家里。也即是将“野蛮生长”的天琴艺术变为具有创意的文旅品牌,不断推动天琴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此过程中,应更多地吸纳专业团队参与天琴艺术的品牌建设,确保天琴艺术能够切实成为拿得出手、走得出去、符合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的文化市场“香饽饽”,进而实现天琴艺术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

2.以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为依托来促进天琴艺术的传承创新

天琴艺术既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种特色文化资源。应通过文旅融合,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以实现天琴艺术的传承创新与当地旅游发展的双赢,进而促进天琴艺术的活态传承。尤其是在当地传统节日、游客高峰期等场合,进行天琴艺术展演和表演,使天琴艺术与现代消费需求实现有效对接,推动天琴艺术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

地方政府需要充分认识到,尽管近年来天琴艺术获得了大量商演机会,也在国内外舞台上展现出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但各方面必须要在市场表现面前保持清醒,把握好天琴艺术创新与传承的平衡。从生境上看,天琴艺术的传统生存土壤已不复存在,但在商演中保留天琴艺术的传统特色,竭力保持仪式的完整性,也是对天琴艺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或许也是在尽可能保留天琴艺术精神内涵的情况下,重构其生存土壤的重要途径。

既要实现天琴艺术的传承创新,又要以此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就意味着相关工作必须要把握好传承与创新的平衡,以传承留住原真,以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过去,天琴艺术的传承与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民俗生活紧密相连,且传承有着亲缘、业缘壁垒,即天琴艺术一般只在不同的“天琴世家”当中传承,由主持仪式的天琴师向本家庭以外的其他“天琴世家”年轻人传授技艺、仪式以及古壮语文本[13]。然而,时过境迁,如果仍然沿袭传统方式传承,很难让天琴艺术在文化消费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也自然很难吸引青年人系统学习、传承相对繁复的传统天琴艺术。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天琴艺术拥抱商业市场、进入文化消费领域,是拓展天琴艺术传承空间的重要途径。

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作为公共政策的主要制定者与公共产品供给者,应发挥主导作用,统筹安排天琴艺术传承创新工作,并号召和组织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其中,以天琴艺术传承创新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和产业振兴。地方政府应充分认识到,通过天琴艺术的传承创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作,短时间内无法显著提振经济,需要在公共部门带领下,不断突出其在振兴乡村文化上的作用,使天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成为当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此工作常态化。

(二)天琴艺术与丰富乡村文化生活

1.以天琴艺术为资源来丰富乡村文化生活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天琴最初出现在天婆“跳天”仪式,原为天婆(巫婆)为人消灾治病时所使用的乐器。随着历史的变迁,这种带有巫术性质的乐器演奏逐渐变成群众性娱乐活动。天琴艺术得到保护和传承得益于乡土社会中的民俗活动,通过民众的信仰活动,天琴艺术融于民众的生活习惯。天琴艺术来源于壮族民间生产生活,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体现在壮族民间信仰与生活习俗之中,从出生礼、满月礼到成年礼、婚礼、葬礼等,贯穿于壮族人民一生,这些民俗生活是天琴艺术产生与发展的文化生态基础。天琴艺术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规范当地民众的思想意识,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内生动力,同时,天琴艺术也赋予了壮族地区乡村文化生活更丰富的意义。壮族群众生活的乡村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群众对天琴艺术的需求很高,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和载体之一。天琴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内容日益丰富、结构不断升级,这就需要围绕各地文化特色在促发展上科学谋篇布局。

天琴表演活动可以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为他们提供一次愉悦的身心交流活动,使他们得到全身心的审美体验。例如在天琴艺术展演活动时,演奏者既唱出了节日欢乐的氛围,又唱出了对生活的美好祝福;在满月时,天琴师傅弹唱《解满月书》等经书,表达出当地群众对生命诞生的敬仰、关怀与感恩;在婚姻礼仪上,通过天琴艺术的表演,经书的演唱,如《过汤油、梯刀、火炭》等,表达出对新婚夫妇平安、幸福的美好祝愿。在广西龙州,壮族天琴艺术氛围十分浓厚,活态传承状况较好。尤其是金龙镇周边地区,壮族群众与天琴艺术形影不离,例如在举办人生礼仪,开展岁时节日活动,亦或者生产生活时都能看到天琴艺术的身影。天琴艺术赋予了当地民众独特的文化内涵及文化精神,凝聚了他们的族群精神,增强了乡村文化的活力和魅力。要把天琴艺术融入群众生活,为广大群众群众提供高质量的精神营养。壮族群众生活的地方,要全方位、多载体、多渠道协同推进天琴艺术的创新发展,大力推动天琴艺术公共服务体系和制度保障体系发展,推进天琴艺术与所在的乡村产业、乡村人才、乡村生态等实现融合发展,天琴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既要塑好形,也要铸好魂,不断提高壮族群众生活的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社会文明新氣象。

2.以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为依托来促进天琴艺术的传承创新

在各类文艺表演场合,积极推出天琴艺术比赛或表演。同时鼓励群众自发开展天琴艺术比赛、表演或展演活动。地方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大对天琴艺术比赛或表演的扶持力度,并在政策上进行引导,在经费上予以支持,激发群众参加天琴艺术比赛或表演的积极性。天琴原先主要在天婆(巫婆)“跳天”仪式中进行展演,乃为人消灾治病所用的法器。随着时代发展,这种带有巫术性质的法器逐渐演变为带有表演性的乐器,因此,原先镶嵌于民众信俗活动中的天琴演奏逐渐融入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得以传承发展。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或地域文化,天琴艺术“只有顺应新的时代与新的社会环境的功能需要,在现实社会和现代生活中被使用,其生命力才会延续”[14]。

地方政府可以加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目标,通过活跃天琴艺术文化活跃农村文化市场,使天琴艺术传承创新成为民族团结的动力源泉。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措施,加大对天琴艺术人才的培训,并通过培训和交流,使天琴艺术传承人能够脱颖而出,形成专兼结合的天琴艺术传承人队伍。

文化主管部门应构建更全面、更系统的天琴艺术传承创新机制,为其传承创新及其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提供指导。除在当地中小学中推广普及天琴艺术外,还可为老年及中生代传承人设置非遗传承点,助其建立天琴艺术协会,并在必要时为非遗传承点及民间协会提供物质支持。定期组织老一辈和中生代天琴艺术传承人,举办传统的天琴艺术展演,为潜在的新生代天琴艺术传承人及以商业开发为目的天琴艺术项目“打好样板”。在崇左市及相关县城,可以建天琴艺术博物馆,通过文字与影像资料全面展现最具原真性的天琴艺术,在丰富当地民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进行天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与传承。

(三)天琴艺术与重塑乡村文化生态

1.以天琴艺术为资源促进乡村文化生态重塑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证。在新时代语境下,充分挖掘天琴艺术中的文化伦理内涵和人文精神,可教化民众,淳化民风,促进乡风文明的形成,进而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助推乡村文化建设。缺乏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很难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甚至会导致乡村人际关系冷漠,进而影响到社会和谐。守护好天琴艺术的文化之根,挖掘其传统文化内涵,传承和宣扬其中蕴含的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之情、对人畜平安的祈盼之情等人文精神与伦理内涵,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整体和谐,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在活态传承的基础上,让天琴艺术融入乡村文化建设,使之转化为乡村振兴的传统文化资源。加强对天琴艺术发展历史和古韵的挖掘,弘扬其人文精神之美,重塑乡村人文环境与居住环境。在天琴艺术的滋润下,构建以乡土、乡音、乡情、乡亲为纽带的“乡愁”,芬芳浓郁,让过去一度冷清的村庄,重新动起来、靓起来、富起来。

壮族群众生活的环境,壮族群众的劳动与消费方式、节日与交往习俗,以及乡村的家庭、家族、邻里、亲缘关系等,都是天琴艺术得以存在和延续的载体。壮族乡村是天琴艺术的重要载体,是天琴艺术传承发展的重要基础,天琴艺术的发展只有从保护村落文化生态开始,重塑适宜天琴艺术发展的乡村环境,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做到与时俱进,以事半功倍,避免出现建设性破坏。要实现企业家、文化工作者、退休人员、文化声源者等多方联动,共同推进天琴艺术的发展,使天琴艺术文化业态实现良性发展。要使天琴艺术后继有人就必须充分发挥“工匠精神”,民间传统艺术的传承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天琴艺术的传承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师徒间传承,应该将传承主体多元化,将家庭、民俗节庆、学校纳入传承主体中去。乡村学校承担着乡土文化育人的功能,也是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场域。天琴艺术作为乡土文化的重要资源,以学校为载体可以更好涵养青少年的乡土人文性,为传承天琴艺术培养人才资源。创新学校教育模式,将天琴教学融入到中小生的艺术课程当中。天琴艺术属于少数民族的乐器,依据现有的教学体制,难以找到合适的艺术教师,因此可以适当拓宽教师的引进途径,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帮助学生增强对天琴艺术的认同。

2.以鄉村文化生态重塑为依托促进天琴艺术的传承创新

要促进天琴艺术的活态传承,要以乡村文化生态重塑为依托促进天琴艺术的传承创新。乡村聚落是天琴艺术文化诞生和延续的自然生态环境。在城镇化和乡村现代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要协调好地区经济发展与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两者之间的平衡,保护好孕育天琴艺术的乡村聚落,为天琴艺术提供“原汁原味”的传承生态。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快推进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通过天琴艺术特色文化符号的发展推进形成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使天琴文化走活态化、特色化、差异化道路。

改革开放后,我国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迅速衰落、传承人大面积断层的情况,说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极大不同。如过去龙州县“美女村”,以发展旅游行业为目的村寨建设并不能保持天琴艺术的生命力,反而消解了天琴艺术的原真性。因此,以振兴乡村文化为目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就应该要充分摸清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客观规律,观察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的生存环境,以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为目的,尽可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提供可发展的生态环境。所以,地方上的文化主管部门还需要加强自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到乡村振兴战略的高度落实。同时,为了加强其他部门对天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文化主管部门与宣传部门还应积极举办宣传活动,提升天琴艺术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四、结 语

在全球化、现代化浪潮的席卷之下,作为一种孕育于传统农耕生活方式之上的地方性知识,天琴艺术因其传统生境的消解而面临着传承失范和断代的危险。尤其是在商品经济意识和大众文化广泛传播与盛行的今天,囿于天琴艺术生境的消解、当地人传承保护意识淡薄、市场竞争力弱、保护与传承主体多元等因素,天琴艺术的传承创新迫在眉睫。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天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创造性转化为一种文化资源,通过其创新性发展与活态传承,促进壮族乡村社会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助推乡村文化振兴与产业振兴,进而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反之,乡村振兴战略为天琴艺术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提拱了难得的机遇和新的沃土,为新时代语境下天琴艺术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持久动力。应充分发挥天琴艺术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实现其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延续乡土文化血脉,留住家园记忆,让民族地区和乡村地区的现代化保有根脉,并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 李妍.世俗神器的艺术灵光:壮族天琴文化研究之一[J].广西民族研究,2010(4).

[2] 李妍.壮族天琴源流探微:壮族天琴文化研究之二[J].广西民族研究,2012(2).

[3] 秦红增,毛淑章,秦琴.中越边境布傣天琴文化变迁:喻天、娱人与族群标识[J].民族研究,2008(1).

[4] 黎珏辰.龙州天琴艺术与越北天琴艺术之内在关系考察:以比较艺术学为视角[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 (2).

[5] 卢克刚.壮族天琴音乐的调式及多声结合特点[J].民族艺术,1985 (00).

[6] 李亚楠.中越天琴音乐形态的共性特征[J].艺术探索,2014(3).

[7] 王治国.论民族艺术感性形式的概念对象性审美[J].求索,2014(9).

[8] 黄新宇.左江流域天琴文化产业的发展[J].民族艺术,2017(3).

[9] 杨丹妮.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视角下的龙州壮族天琴女性禁忌破除[J].民族艺术,2019(4).

[10] 韩美群,杨威.充分发挥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N].人民日报,2020-11-18(09).

[11] 黄尚茂,黄新宇.天琴艺术的传承及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J].广西民族研究,2010(4).

[12] 吴英.天琴弹唱艺术展演形式的传承与创新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4.

[13] 黄尚茂.龙州布傣天琴艺术传承与变迁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1.

[14] 平锋.生态博物馆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与基本原则——以贵州梭嘎生态博物馆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3).

LIVING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Take Tianqin Art As an Example

Li Yanan,Ping Feng

Abstract: Today,as the heritage movement is intensified,as a kind of local knowledge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culture,Tianqin art has become 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at represents local wisdom. Due to the dissolution of its traditional habitat,the weak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of all parties,the weak market competitiveness,and the diversity of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ianqin art,its inheritance is facing a serious crisis. In the context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ianqin art has ushered in a rare opportunity and space. Turning Tianqin art into a cultural resource can develop rural characteristic cultural industries,enrich rural cultural life,reshape rural cultural ecology,promote rural industrial and cultural revitalization,and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strategic goal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in turn,Rely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characteristic cultural industries,enriching rural cultural life,and reshaping rural cultural ecology,it can promote the living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ianqin art,and then realize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Keyword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ianqin art;rural revitalization;living inheritance

猜你喜欢

活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闽南民间故事活态传承路径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价值与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