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强就业帮扶的对策

2021-12-07

探索科学(学术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低收入人口群体

丁 莉

南京市六合区劳动就业管理中心 江苏 南京 211500

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解决,脱贫攻坚战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然而脱贫摘帽不是终点,巩固现有脱贫成果,防止规模化返贫的任务依然艰巨,对此国家提出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1],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全面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激发脱贫人口与农村低收入人口发展的内生动力,提升其自身造血功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实施就业帮扶、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劳动收入作为摆脱贫困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实施精准就业帮扶的总体要求

实施精准就业帮扶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措施。而在开展精准就业帮扶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到,整个措施的实施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坚持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不断完善和健全整个就业帮扶领导体制和工作体系,促进脱贫人口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实现稳定就业,从而更好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而该措施的目标任务最主要是为了帮助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的人员实现就业,帮助已经就业了的人员实现稳定就业,从而能够在就业人员有就业意愿与就业主动性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就业人员的积极性,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另外,在相关措施实施过程中,还坚持着平稳过度、扩面提质、拓展延伸和协同联动的原则,从而能够在尽可能允许的情况下,优先帮助脱贫人群和低收入人群高质量就业,并集中各部门与社会的力量,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不仅帮助其稳定就业,同时也能够促进乡村的振兴。由此可见,精准实施就业帮扶,重视精准度,对精准识别的脱贫群体和低收入群体实施更具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并辅以相应的考核机制,能够有效地提升就业帮扶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二、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强就业帮扶的重要意义

加强精准就业帮扶,能够有效提升脱贫质效,巩固脱贫成果,减少返贫机率,提升脱贫人口与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内生动力,加速推动其更稳定地实现富裕,最终为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助力。

首先,精准就业帮扶能够有效提升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的就业创业能力,增强脱贫稳定性。值得注意的是,对刚刚脱贫人口与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帮扶侧重于其自身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创业意愿,而针对普遍缺乏相关技术能力的特点,通过组织多种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如邀请专业人士定期进行讲座、委托专业机构定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等方式,以专业化的培训来转变脱贫人口及低收入人口传统陈旧的观念,提升其技术能力与综合素质,以此提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进而促进激发其内在致富动力,同时对有创业意愿的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口,提供创业指导,减少其盲目创业产生的经济损失,提升创业成功率,最终促使他们在劳动力市场找到合适岗位,或者找到适合自身发展情况的创业道路,提升就业率,增加劳动收入,降低存在的返贫可能性。

其次,精准就业帮扶能够较快改善脱贫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条件,提升生活幸福感与获得感。精准帮扶措施的实施能够使帮扶更具有针对性,更有效率,同时也能够促使相关帮扶工作更有活力与生命力,能够快速解决脱贫人口及低收入人口就业困难问题,提升和改善其家庭收入,能及时纠正他们在长期不富裕状态下产生的自卑、无助的不良心理状态,使其感到生活幸福、家庭和谐,获得感得到显著增强。换言之,就业帮扶给脱贫群体和低收入群体带来了希望和斗志,激发了其致富的动力,同时加之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为脱贫人员和低收入人员营造更具有经济效益的良性发展环境,最终更有效地助力其实现富裕。

最后,精准就业帮扶在补充社会劳动力、增加社会财富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国家经济的加速增长,对劳动力需求量也随之加大,与此同时老龄化社会问题日趋显现,社会劳动力供给受到影响。就业帮扶可以通过有效提升脱贫人员和低收入人员的技能水平与就业能力,进而培养大批的具有一定专业素质能力的劳动力群体,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符合其发展要求的劳动力,使劳动力不足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推动经济平稳运行[2]。

三、加强精准就业帮扶的具体对策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实施就业帮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精准实施帮扶,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的具体对策入手,促使政策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1.重视技能培训,促进就业创业

通过建设技能培训班来提升脱贫群体和农村低收入群体的职业技能与就业能力。深入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计划,丰富培训内容和方式,围绕地方主导产业,打造特色培训。充分利用具有相应资质的培训机构及职业院校的优势,邀请专业人士,定期开展相关技能培训讲座,丰富技能培训资源。在具体的培训中,要注意结合脱贫人员容易返贫的实际情况,将长期培训与中期或短期培训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培训覆盖率,尽可能做到“应培尽培,能培尽培”。对于开展培训的培训机构与参加培训的人员,相关部门要予以一定的培训补贴,鼓励培训机构提高培训质量,激发脱贫群体和农村低收入群体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此外,还要积极与有用工需求的企业建立联系,展开专门的项目培训,将培训成绩优秀者直接输送到企业,实现企业与脱贫人员及低收入人员双赢模式。最后,相关部门要关注培训方案的审核、培训过程的监管与培训结果的考核,切实发挥技能培训对于增强职业技能与就业能力的作用,促进脱贫群体和低收入群体实现稳定高质量的就业[3],以防脱贫和边缘贫困群体返贫。

2.聚焦扶持就业,拓宽就业渠道

通过扶持协助就业的方式,贯彻落实就业补贴,拓宽就业发布渠道,促进脱贫人员和低收入人员就业。相关部门可以组织开展就业援助专项服务活动,定期入户走访脱贫人口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因户施策,靶向治疗。摸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人员的就业意向,做好人岗匹配精细化服务,优先推荐适配岗位,提高就业质量。加大援企稳岗的力度,对企业录用脱贫人口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就业给予岗位补贴、社保补贴、稳岗返还等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就近吸纳他们长期稳定就业。同时,重视就业发布渠道的设置,以多元化的就业发布渠道让脱贫人员和低收入人员尽可能多地了解相关就业信息,充分利用线上与线下的各种宣传方式,尤其是线下的宣传方式,充分发挥公共人力资源市场作用,做好相关宣传。

3.完善创业政策,提升服务效能

通过制定更多符合发展需要的精准帮扶政策,激发脱贫群体和农村低收入群体就业致富的积极性,提升服务效能。对于有创业意愿的人员,要加大创业政策扶持力度,提高创业担保贷款额度,降低放贷利率,放宽担保条件,同时给予一定的贷款贴息、场地租赁、运营绩效等创业补贴。创业补贴相关条件的设置要全面考虑脱贫人口和农村低收入人口,针对创业的具体情况,补贴标准要明晰,同时可以融合一定的阶梯式管理,针对不同的创业时长、实际创业经营效果等设立不同的补贴标准,进而提高创业者的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创业者的资金压力,提高创业成功率。另外,也要重视加速提升公共服务平台的效能,特别是完善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农村社区等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将业务事项逐步下沉,增强基层工作能力。政策要注意关注脱贫群体和农村低收入群体实际情况,合理设置流程,在保证流程合理合法性的同时提升其便捷性,避免因补贴申领流程繁琐而打击对脱贫群体和低收入群体的激励作用。

4.发挥载体作用,培育创业新苗

除此之外,还可以发挥载体苗圃作用,重视培育创业新苗,帮助脱贫人员和低收入人员在创新创业中发家致富。创业新苗的培育要有相关配套设施和孵化服务作为基础,要鼓励社会资源因地制宜,多形式构建适合农民工、失业人员等特殊群体创业、服务保障机制完善的创业载体。要注意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重视引导脱贫群体和低收入群体充分利用当地各种资源优势。同时,可以开展一些创业培训,为他们创业提供一定的理论知识储备,促进其改变陈旧观念,关注并顺应社会发展趋势,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创业实践。对于一些具有创新性、典型性的创业行为,相关部门可以树为创业典型并给予一定的奖励优惠,发挥典型示范带头作用,使劳动脱贫的理念深入人心,引导脱贫人员和农村低收入人员创新创业,创造更高质量的致富之路。

四、结语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举措。乡村振兴能否成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是基础,强化就业帮扶是手段。鉴于此,我们要加大力度,采取更具针对性且有效的帮扶措施,强调帮扶效率与质量,充分发挥就业帮扶在巩固脱贫成果过程中的作用,促进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梦早日实现。

猜你喜欢

低收入人口群体
我国已有6200多万低收入人口纳入动态监测预警范围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山西六类低收入群体可获农村危房改造补助户均1.4万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娶低收入老婆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