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成果的思考
2021-12-07
(隆阳区辛街乡林业工作站,云南 保山 678014)
1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面临的问题
1.1 农户对退耕还林的影响
农户开垦林地会破坏森林资源,但却会增加农户经济收入,贸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将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水平,导致农户出现抵触情况,直接影响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在实施退耕还林过程中,尽管政府相继推出补助性政策,弥补了农民因此遭受的损失,但农民只懂传统农作物的种植方式,加上自身学习能力不足,退耕还林实施后,造林时,无法科学种植。各地有关部门应在农户林业种植过程中提供有力指导。在退耕还林过程中,一些农户会保留部分庄稼,违背退耕还林的原则,也不利于科学的林木种植,相关部门应作出监管与整改。
1.2 林木经济效益与种植问题
国家通过大力实施退耕还林政策,极大地恢复了林地资源,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但在还林实施后,能够用于经济林种植的林地占比不超过20%,退耕还林的树木需要经过较长的生长期,在这一阶段里,农户的经济来源只来源于政府经济补助。林地幼苗运抵到场后,应采取科学的种植方式,促使其正常生长。农户已经适应了农田病虫害的防治,在林木病虫害面前,显得束手无策,既不懂防治措施,也不了解病虫害隐患,导致林木种植后经常发生病害,还林效果不佳,经济利益受到损害。
2 巩固与发展退耕还林成果策略
2.1 强化宣传,提升干部群众的责任感
2.1.1 深入宣传退耕还林政策。国家推行退耕还林工程已有数十载,党和国家也十分注重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并加强退耕还林成果巩固,相继出台了诸多政策,提炼退耕还林政策的精髓,制成小册子,然后发放给群众,确保退耕还林政策深入人心。
2.1.2 要让群众切实意识到退耕还林的特点。对退耕还林工程而言,建设周期长、涉及范围广泛、投资额度大,是一项惠及子孙后代的生态工程,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加强努力,顺利实现工程建设目标。
2.1.3 对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各级领导与退耕户都应保持高度责任感。一直以来,党与国家领导都比较重视退耕还林工程,整个社会都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度。所以,各级政府应避免过于注重工程项目争取,而轻视工程成果巩固的思想,认真分析不同的退耕还林阶段特点及问题,做好宣传与引导工作,广泛调动干部与基层群众的退耕积极性,增强其工作责任感,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贡献的一份力量。
2.2 落实好现有林的经营工作
为保证森林建设的有效性,就必须实行科学管理。对森林工程管理而言,就是在项目进入尾声前采取巩固措施,提升现有林建设成果,确保林木存量,显著改善林木质量。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采取如下措施:(1)确立森林经营管理目标,充分认识到林木管理的作用,储备优质的后备资源,使森林资源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运用保林措施,为林木资源的健康与发展提供可靠保障。(2)加快完善森林开发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经营管理制度,放宽林木采伐时间,实行宽松的限额采伐政策,简化相关审批机制,设计费、育林抚育金等,均应进行减免或直接取消,提高政策补贴水平,落实相关优惠政策,通过一系列的优惠条件吸引农民,让其认识到退耕还林工作的重要意义,强化引导与鼓励,让农民不断加强林业经营,并予以大力支持。(3)加强整合各方面资源,不断加大补贴力度,及时推出优惠政策,实现融资渠道的多元化,提升农民积极性,积极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项目研发机制,促进资金、技术、人员的相互融合[1]。(4)持续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科研经费所占比重,使森林经营管理更加具有成效。重视先进的管理与种植技术的研发,提升科技成果的影响力范围。围绕退耕还林建立森林经营管理研究项目,不断与高校、科研院所寻求联合,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充分体现退耕还林的经济效益。
2.3 坚持建管并重,适时安排抚育管护
有效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必须坚持“保林”“增收”的原则,提高对生态环境现有问题的关注度,并落实水土保持管理工作,使区域经济实现持续性发展。同时,不断加强监管,实现经济与社会收益并举,分配林业技术指导人员,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同时注重补造护岸林,显著改善林分品质。找出乔木死亡原因,适时安排补种,调查苗木生长情况,及时调整,实现苗木种类的混交[2]。如促进落叶与长青树种的混交、乔木与灌木的混交,使退耕还林逐渐发展为复层林与混交林。在林木抚育管理过程中,必须加强松土、培土,及时安排除草与修枝作业,优化幼林生长环境,使幼林实现稳定生长,提升苗木成活率,改善林木质量。此外,还要注重病虫害防治,及时预防,及时处理,抑制病虫害的蔓延。
2.4 实行分片集中管理
为着力推动退耕还林工作进程,应深入分析各区域的管理保护状态,实行分片集中管理模式,维护与管理退耕还林的成果,持续开展退耕还林工作。借助于这一模式,有效发挥管理作用,退耕还林工作取得突出进展。在开展退耕还林工作时,应加强分片管理措施的运用,使退耕还林工作更科学,能够缓解水土流失问题,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在组建管理队伍时,应基于实际,综合考量各方面影响因素,提高管理工作的有效性[3]。同时,以村为单位或建立村联合体,组建分片集中管理队伍,使管理更具实效性。专业管理队伍组建完毕后,还要加强监管专业管理人员,定期组织系统培训,增强其管理能力,发挥管理人员的职位优势,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升工作效率。退耕还林所需的管理费用应由政府和农户共同承担,责任到个人,确保管理工作内容与制度落实到位,避免出现问题时相互推诿责任的现象,强化退耕还林效果。
2.5 推出补助政策,调动农户积极性
第一,在开展退耕还林工作的过程中,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从农民的自身利益出发,延续补助政策,有效维护农民利益,提升其参与积极性,有利于提升退耕还林工作开展效率。第二,严格遵循政府规定,全面落实补助政策,使农民能够获得实实在在的优惠,让其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退耕还林工作。第三,加快完善补助政策,强化退耕还林工作宣传,提高农户认知层次,让其踊跃参与,落实退耕还林政策与制度。通过有效运用这一管理手段,能够让农户心甘情愿地参与退耕还林工作,为生态环境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保证退耕还林工作实施到位。第四,基于农户自身利益,做好分析工作,使农户获得政策预期,巩固退耕还林工作成果[4]。
2.6 强化指导和服务,推动后续产业发展
在退耕还林工作中,应基于工程实际需要,加强后续产业建设,相关部门应与政府加强联系,履行好林业指导职责,落实好监管工作,提高指导服务水平,编制科学的退耕还林计划,严格执行政策方案,在设计计划时,有效考虑林业后续的发展。具体来说:第一,严格管理,强化领导,保证后续管理工作落实到位。严格履行管理职责,不断加大政府监督管理力度,促进林业管理绩效和政府考核体系的融合,有效整合各项管理要素,如资金、设备、资源等,建立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林业发展模式[5]。第二,注重特色化建设,林业发展产业应依托区域建设优势,考虑市场需求,加强运作机制制定,有效发挥市场优势,营造品牌格局,走集约化发展道路,实现规模化管理。第三,重视特色支柱产业发展,确保重点保护内容突出,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大力加强后续产业开发,加大资金与政策扶持力度,发挥特色化产业的品牌效应。第四,做好林业产品推广,及时发布林产品信息,与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增强林产业的影响力。依托政府林业部门这一重要载体,强化推广,拓宽林产品营销渠道,促进不同国家或区域之间的展销交流,实现推广林产品的目标。
2.7 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责任
为强化组织领导,应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树立民生经营管理理念,有组织、有计划性地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落实退耕还林的政策与工作目标。在开展退耕还林管理工作时,应立足于实际,科学制定退耕还林技术,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解决其生计难题。积极构建与退耕还林相适应的奖励机制考核制度,严格按照计划目标开展考核,细化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职责,不断加大村镇执行力度,确保各单位执行到位,细化权责管理机制。一旦出现质量隐患,存在工作验收管理与整改不到位的问题,要追究相关部门的责任。
3 结语
总之,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能够使大量的耕地转变为林地资源,遏制水土流失现象,显著改善生态环境,所以,巩固退耕还林工作成果具有重要意义,这就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予以巩固,如落实好现有林的经营工作、建管并重,适时抚育管护、实行分片集中管理模式、推出补助政策,调动农户积极性、强化指导与服务等,有效巩固退耕还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