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融合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建构

2021-12-07曹莉莉陈莉

河北农业科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城乡融合文化

曹莉莉,陈莉

(陕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0)

十八大以来,在脱贫攻坚的大力推动下,乡村文化发展落后的局面得到了有效改善。当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正在深入推动实现,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思想引领,在城乡融合发展新阶段,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城乡融合新的历史条件下,探索乡村文化振兴的措施和路径,推动乡村文化持续健康发展,对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1 新发展阶段我国城乡融合的内涵与特征

1.1 城乡融合的内涵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城乡融合就是“公民公社将从事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将把城市和农村生活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避免两者的偏颇和缺点。”[1]也就是说在城乡融合的状态下,城市和乡村相互连通、优势交融互补,避免城重乡轻或乡重城轻,实现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同时,他们提出城乡关系必然会经历一个从城乡分离到城乡融合的历史过程,认为城乡关系的最高阶段是城乡融合,对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处理好城乡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国新发展阶段的城乡融合就是要打破长期二元结构壁垒,促进城乡要素全方位互通互动,以实现城乡空间、产业、要素全面融合,构建平等、协调、共赢的新型城乡发展关系。自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我国的城乡关系经历了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发展阶段。其中,“城乡融合”是党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是对统筹城乡、城乡一体化的优化和升华。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2]是表述当前我国城乡关系的最新理念,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的中国化和时代化成果。

1.2 新发展阶段我国城乡融合的特征

推进城乡融合,是推动形成新型城乡关系,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驱动。

1.2.1 将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指出“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见实效,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赋予县级更多资源整合使用的自主权,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3]以县为单位作为推动城乡融合的结合点和重要着力点,是由县在城乡关系中的枢纽地位决定的。从空间角度来讲,城市较大、乡村较小,且二者的运行模式各异,实现直接有效地对接存在相当的阻力,而县域界于城市与乡村之间,其空间规模和运行模式兼收了城市和乡村的特点,因此占有对接优势。从行政功能角度来讲,县级是具有完整行政功能的基层行政级,上联下通,与市和村镇相比,县级对产业、文化、组织、生态等进行统筹安排更具信息和效率优势。

1.2.2 以人为核心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统筹县域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基本农田、生态保护、城镇开发、村落分布等空间布局,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实现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4]“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体现了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通过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壁垒,推动城乡资源要素配置均衡,城乡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农民富裕富足,实现城乡居民共享优质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1.2.3 城乡要素全方位平等双向互促 《意见》中指出:“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强化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弊端,加快打通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性通道。”[4]“打通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性通道”体现了城乡融合理念把农村放在了与城市平等的地位,强调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人口、土地、资金、公共服务等要素的全方位有机结合、互补互促、融合渗透、良性互动。不再强调用城市统领农村,使农村城市化,而是城市与农村作为独立的有机体,既相互依存又各自独立,乡村不再处于被动、从属、依附的地位,其自身的主体性和功能价值也得到体现。

将县域作为切入点、以人为核心、城乡要素全方位平等双向互促为城乡融合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同时也体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和乡村振兴之路。

2 城乡融合对乡村文化建设的SWOT分析

为了确定城乡融合对乡村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基于梳理文献中的观点,访谈乡镇干部、专家学者,运用SWOT分析法对影响乡村文化建设的因素进行提炼。

2.1 优势

2.1.1 城市生产要素流向乡村 产业是经济的载体,城乡融合的重点之一是推动城乡三产业融合,通过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城乡之间产业结构,加强产业间、产业内部间的相互融合。以产业带动经济,引导资金流入乡村。同时,乡镇企业为劳动力就近转移和就地转移创造了便利条件,将为乡村吸引和留住劳动力提供可能。伴随着更多的人才服务于乡镇企业,将会带动知识、信息、技术等要素更大规模地向乡镇和农村转移。

2.1.2 城镇化与脱贫攻坚取得的历史成就 我国城镇化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取得了巨大成就,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城镇率达到60%以上,是1980年的3倍。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 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5]这意味着农村的物质生活条件实现了质的跨越,农民生活水平迈上了新台阶。这些为乡村文化建设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前提。

2.2 劣势

2.2.1 乡村文化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健全 法治是国家稳定、社会和谐的“稳定器”,随着城乡融合发展的到来,对乡村文化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但从整体来看,当前我国乡村社会关于文化方面的法律法规只有大概框架,具体内容与细则均处于零散状态,且具有覆盖面小、种类较少、规格和层次偏低、强制力较弱等特征,在实践中发挥的效能有限。

2.2.2 资金、人才的有效供给不足 城乡融合为资金、劳动力等要素流向乡村提供了可能,但是当前我国城乡融合处于起步阶段,对于乡村文化建设方面的资金和人才有效供给仍然不足。在资金投入方面,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不断增加,而基础设施管理、文娱活动开展经费等方面重视程度和后续资金投入明显不足;在流入的人才从业方面,由于乡村文化建设属于公益性建设,经济收入较低,从事文化服务业人才流入较少。

2.3 机会

2.3.1 相关政策的支持 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可以发挥政策和制度优势促进城乡文化平等共建。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明确要“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资源重点向乡村倾斜;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6]另外,在《中共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对乡村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也都予以了高度重视。在这些政策意见的驱动下,乡村文化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2.3.2 新科技的驱动 当前,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蓬勃发展,为乡村文化建设搭建了先进的技术平台。在传统的城乡布局中,产业发展受到土地、劳动力、交通运输、信息等条件的制约,城市的天然优势使中心集聚效应加强,乡村被边缘化,城市与乡村形成了“中心—边缘”的空间格局。而新兴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传统城乡框架,为促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交流互动提供了便捷的技术通道。

2.4 挑战

2.4.1 城市亚健康文化的冲击 城乡融合在带来物质富足的同时,其附带的多元价值观念也冲击了乡村的文化生态。特别是部分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严重受到城市的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伦理文化的冲击,乡风被污染,是非善恶评判标准变得模糊,乡村凝聚力也因此减弱。另外,城市文化优于乡村文化的认知历来已久,利用城市现代文化改造乡村传统文化、在乡村文化中“硬植入”城市文化的现象屡见不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村文化的独特价值,造成乡村文化断层。

2.4.2 政策对接和执行力不足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一系列关于推进乡村文化发展的政策意见,但在落实中,部分地方政府尚未健全配套政策,在具体工作中缺乏可操作性的流程和体制机制,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政策走样”等问题,再加上有些地方政府对城乡融合理念认识不到位,重物质、轻精神,影响到乡村文化的发展进程。

3 城乡融合视域下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选择

面对城乡融合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应当充分利用其中的优势和机会,规避劣势和威胁,推动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3.1 加强乡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

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工作中具有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要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有目的性地部署和落实农村思想文化工作,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重点围绕乡村思想文化建设,做好不良思想文化清除工作、先进思想文化宣传工作。一方面,要密切联系农民,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健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及时排除文化意识形态安全隐患,履行好服务群众、领导群众的重要职责,成为乡村思想文化建设中攻坚克难的坚强战斗堡垒;另一方面,根据不同村庄的历史特点和村民的不同需求,制定适合当地的文化工作原则和内容,明确制度性规划、健全基层思想文化宣传工作体系以及相应的保障措施,发挥好统筹协调、组织实施的职能,严格守住农村思想文化阵地,保证乡村文化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3.2 推动现代乡村文化产业发展

历史悠久的乡村文化内含了大量极具特色的建筑文化、饮食文化、耕种文化、传统手工艺、美术、医药文化,兼具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随着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的发展,融合乡村文化与现代产业,发展现代乡村文化产业,成为实现乡村文化价值的必然趋势。发展乡村文化产业的关键在于实现乡村文化资源的变现,要立足于乡村特色文化资源,“通过创意设计、故事建构、符号生成、科技运作等手段,”[7]将其作为生产要素融入其他产品和服务之中,构建特色文化产业链,提升文化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乡村文化的经济效益。文化产业能够凭借自身成本投入灵活的特点,形成具有不同层级的投资格局,推动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优化乡村产业结构,使乡村的特色文化资源在利用中,实现文化价值理念的输出,促进乡村优秀文化的传播。

3.3 制定系统科学的乡村文化支持政策

地方政府作为国家政策落实的先锋,要准确把握国家政策的要领,制定配套的实施方案,坚决落实国家总体政策方略。在乡村文化方面,首要的任务是制定行之有效的发展规划。通过组织城市中相关领域的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对乡村文化振兴的相关政策进行全面解读,找准重点和关键点,再“邀请城市中的党政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相关企业、社会组织和居民代表为乡村文化振兴出谋划策,提升政策制定的科学化水平。”[8]另外,地方文化政策的制定要立足于乡村文化的现状。针对资金和人才短缺问题,制定文化产业扶持政策、优惠政策,吸引外来投资,拓宽乡村人才来源,促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增加文化性收入;合理调整硬件设施与管理人员之间的资金投入比例,设立公益文化岗位,完善机制、强化保障,吸引和留住当地文化知识分子参与到文化建设队伍之中,缓解资金和人才压力。

3.4 建立健全乡村文化相关法律法规

法治的前提是有法可依,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应当从以下方面精准发力:(1)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在城镇化进程中,由于土地征收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导致个别地方政府在权益的诱导下,自行扩大征地范围或强行征地,损害农民的合法权益。随着更多土地被纳入城市,加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传统村庄出现了文化建设主体“空心化”的现象。因此,政府应当完善农村《土地管理法》和《社会保障法》,保护农民的土地合法权益、保障农村居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生活待遇,弥补文化建设主体的“亏空”。(2)保护乡村文化资源。面对乡村文化资源保护的不到位,政府应当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文物保护法》建立相应的法律规章,明确保护主体责任人、受益人,规范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3)推进乡风文明治理。面对乡村社会中存在的天价彩礼、迷信、赌博等不良甚至违法行为,必须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依法予以制止和取缔。

3.5 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面对城市文明,乡村文明既不可全盘接收,也不可全盘否定,应当立足现实需求、去粗取精,让农民享受高质量的现代城市文明。(1)在农村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精髓,而且内含着优秀的传统乡土文化,为城乡文化融合架起了沟通的桥梁。能够帮助农民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分辨是非、善恶、美丑,为农民的行为活动提供道德遵循准则,从而自觉守护社会正义、弘扬社会正气[9]。(2)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注重创新方式方法,用农民群众喜闻乐道的形式宣传推广党的大政方针,培育主流价值;要充分调动农民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农民积极参文艺创作展示,激发农民的文化创造活力,丰富农村的精神文化活动方式。(3)要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面对乡村社会原有陋习和外来不良思想,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新时代乡规民约,革除不良风气,营造风清气正的乡村社会氛围。

3.6 创新乡村文化的传播方式

随着互联网、VR技术、大数据等新兴科技的发展,传统城乡格局被打破,城乡界限被弱化,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加快,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技术条件。(1)要利用科技手段更新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方法,创新乡村文化的传播方式。例如建立数字文化“资源库”,使地方文化资源得到永久保存、永续利用;通过互联网连接不同地区的“资源库”,实现文化资源共享;利用VR技术建立文化沉浸式体验中心,通过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的方式,将科技与文化艺术融合,让文化“活起来”“动起来”,将珍贵的文化资源转化为高品质的文化体验服务。(2)发挥城市的人才、教育优势,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大数据平台,建立城乡人才、教育信息交流渠道,引导知识、教育、人才下沉,提升乡村知识文化教育水平。(3)重点完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依托农家书屋、文化服务站,建立乡村数字图书馆、智能文化活动中心,实现文化的多样化供给,满足乡民的知识文化需求,丰富乡民的精神生活。

猜你喜欢

城乡融合文化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融合》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