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植物配置在居住区的应用价值分析

2021-12-07

现代园艺 2021年2期
关键词:绿化景观内涵

(内江师范学院,四川 内江 641100)

现阶段,人们有了更高的环保与健康意识,对居住区植物绿化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追求高水平的居住生活。因此,在居住区景观建设中,应加强园林植物配置包括植物生态学及生物学特性等内容的研究,遵循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生态性、美学性等基本原则,不断发挥植物配置在环境、功能以及景观等方面的作用。

1 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内涵及植物配置的原则

1.1 内涵

居住区景观设计主要通过在居住环境内加强植物的种植栽培,从而改善环境,提升生态质量。居住区绿化主要包括公共建筑绿化、设施专用绿化、道路绿化及宅前绿化等内容,共同构成了自然绿色的居住环境,为促进居民的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1.2 植物配置原则

1.2.1 以人为本原则。作为居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配置的首要作用是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要体现出参与性、实用性及安全性等特点。如在植物景观中留出部分绿化区域提供休憩、娱乐功能;在居住区种植部分果树可供居民采摘,让居民体会到采摘、收获及亲近自然的快乐。安全性是指在植物选择上应避免采用有毒、有异味的品种,木棉等能产生棉絮的植物也不宜种植。

1.2.2 因地制宜原则。因地制宜的原则是指选择树种应以本地品种及外来引进的易成活品种为主。现阶段,部分开发商为彰显居住区品质,常选择稀有、珍贵但与当地环境不匹配的树种,造成了植物资源的浪费。因此,植物配置时,应更多地考虑植物的生态习性及种植地立地条件,促进植物的良好生长,提升成活率。

1.2.3 艺术性原则。植物配置应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不仅是简单堆砌乔木、灌木及草本植物,而是要借助植物品种、形状及色彩的搭配,构建出层次分明的空间布局及色彩丰富的植物景观,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

1.2.4 生态型原则。植物景观不仅能美化居住区环境,还能改善气候环境,促进生态平衡,保护局部地区生物多样性。因此,在植物配置时,应按照自然植物群落特征,合理搭配速生与慢生品种、常绿与落叶品种及喜阴与喜阳品种,构建出合理的人工植物群落。

1.2.5 经济性原则。植物配置的经济原则主要包括植物品种、规格的选择与种植密度的设定。应选择符合当地气候条件的植物品种,一味种植名贵、稀有植物会造成资源的浪费[1]。同时,种植时应考虑植物的生长规律,提前预留生长空间。否则不仅会限制植物的正常生长,还会增加养护难度,导致浪费植物资源。

2 植物配置在居住区中的重要作用

2.1 提升美学观赏

在植物配置过程中,借助气候、天气、环境等因素的变化,植物的形态、色彩及气味也会产生相应的改变,给植物造景设计提供了更多的思路与选择。不同形状的植物与其他要素搭配就会形成不同的美丽景色,其中,树木的枝干部分通过主干和枝条的伸展,形成不同的特殊造型,其表面纹理也会形成纹路不一、颜色不一的效果;树叶疏密程度不一致,能带给人直观的感受。树冠的形状在不同角度会发生变化,而季节的变化也会带来树叶颜色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美感;在颜色、形状与气味上,花朵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变化,这也给植物造景提供了更加宽广的空间。合理配置不同品种的花卉,达到“四季常青、调时开花”的景观体验。此外,部分植物的果实也具有观赏价值,借助鲜艳美丽的色泽及奇特巨大果实,给居民提供了丰富的观赏乐趣。

2.2 发挥生态功能

植物配置的生态功能主要体现在3 个方面:(1)植物配置的降温增湿功能,随着城市“热岛效应”问题的不断严峻,居住区对降温增湿的需求也在日益提升。因此,可通过调节植物群落配置结构与疏密关系达到降温增湿的功效。同时,树木冠层还能有效地遮挡和吸收太阳辐射,增强水汽与热量的交换。(2)植物配置的滞尘功能,工程建设与汽车尾气排放大大增加了空气中的粉尘含量,可借助植物本身的过滤作用达到滞尘的效果。同时,通过乔木、灌木及草的结合,有分层的滞尘功效。(3)植物配置的降噪功能,很多时候居民生活会受到交通噪音、生活噪音及施工噪音的影响,可通过植物配置反射、折射与吸收噪音,达到降噪的效果。

2.3 构筑自然空间

植物配置可通过不同结构的变换形成不同的自然空间,低矮的灌木、花草等低于人视线的植物可有效构成开敞空间,给人以舒适轻松、心情舒畅的感觉。在半开敞空间空间中,部分山石或中高植物会遮挡人的视线,但其他地区仍比较开阔,通过这样的手法指引空间的方向以达到“障景”的效果。覆盖空间主要是通过比较高大的乔木形成浓密的树冠,如伞一般形成很好的遮荫效果,留给人们更大的休息空间。同时借助花架、木廊等形式,还能给攀援植物提供覆盖空间[2]。垂直空间是利用修剪整齐的植物,通过排列构成两侧的墙壁,形成较强的封闭性,呈现出“夹景”的效果。而在植物组成的封闭空间中,人只能看到近距离的景观,有效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各种不同的自然空间通过彼此交融形成丰富层次,进而给居民带来不同的景观效果。

3 展现文化内涵

一直以来,植物都与居民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有效发挥其观赏价值与实用价值的过程中,不断形成了以植物为载体的文化观念与价值观念,通过植物景观表达相应的文化内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植物也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因此,在居民区植物景观设计时,也会选择带有特殊意义的植物提升文化气息。我国古代有很多通过园林造景手法体现文化内涵的例子,也是现代园林值得学习的内容。在城市居住区植物造景过程中,也可借鉴类似的手法提升人与自然的协调性,提升其在精神层面的内涵。如借助松树坚贞不屈的品格,竹的刚正不阿的品格及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特征都可提升居住区植物景观的文化内涵。

4 促进植物配置功能在居住区中有效发挥的举措

4.1 优化植物品种的选择

在植物配置中,首先要优化品种的选择,通过合理配置不同的植物,表现出不同季节的植物变化。在植物一年四季的生长过程中,其叶、花、果实、枝等构成都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人们也会从景物变化中体会时间转换。其次,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更多地选择大众喜爱的品种,提升居民对自然的亲切感[3]。再次,赋予植物配置休闲保健的内涵,在选择无毒、无刺、无害品种的基础上,种植适应性强,病虫害少的植物,如香樟树、雪松、枇杷树等品种都能在提升空气质量的同时,给予居民美的体验。最后,迎春花、月季花、桂花等花期较长、香气宜人的植物也是配置的首选。

4.2 注重树种的配置关系

只有不断提升植物配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才能为居民提供更好的居住休闲场所。调节树种配置关系主要应加强3 方面的工作:(1)合理搭配常绿和落叶树种,常绿植物通常在四季中的变化较少,即使在冬季也能展现强烈的色彩,而落叶树种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表现出不同季相,将这二者混合搭配以形成层次丰富植物的景观。(2)调节乔木与灌木的关系,乔木一般比较高大,而灌木相对低矮,通过二者的混合搭配能更好地展现大自然的风貌,形成处处有景、处处有绿的效果。(3)科学规划建筑区与植物造景,植物景观设计应与整体的风格一致,并突出建筑特色。植物配置通常会集中于住宅区建筑物间,在美化环境,提升视觉效果的基础上缓解人们的生活压力。

4.3 丰富植物配置绿化类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如何在有效的空间内更好地拉近居民与大自然的距离,成为园林设计建设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要进一步丰富绿化类型,在做好平面绿化的基础上,加强阳台、墙面、屋顶等空间的立体绿化。立体绿化有改善局部地区气候、丰富生态功能及提升城市空间利用率等多种功能,给居住区添加更多的美丽风景[4]。立体绿化主要形式包括屋顶绿化、阳台绿化、门厅绿化等,对改善居住区生态环境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4.4 提升景观的文化内涵

在居住区植物配置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其艺术性和实用性,还要赋予其文化内涵。植物景观应与建筑物体现的文化氛围相一致,如“绿槐十二街”等著名绿化景观。同时,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含义的植物参与植物景观创设,借助植物的特殊外形,展现独有的民俗风情。在景观设计过程中,通过内层与外层合力打造更为浓厚文化氛围,显著提升居住区植物景观的文化内涵。

5 结语

综上所述,园林景观不仅是居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衡量整体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准。为进一步发挥植物景观美化环境、防尘杀菌等重要作用,在进行居住区植物配置时,应不断优化植物品种的选择,加强对树种配置关系及绿化类型的关注程度,同时将更多的文化内涵注入植物景观中,不断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绿化景观内涵
夏粮丰收:内涵丰富 意义重大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景观别墅
朱屺瞻《绿化都市》
景观软装在地产景观的应用及市场前景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景观平面图》
内涵漫画
我爱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