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景观形态融入山水画小景的当代设计

2021-12-07

现代园艺 2021年2期
关键词:山水画景观设计乡愁

(南京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6)

1 乡村景观形态的历史必然

乡村是指乡村地区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即村落或乡村聚落)。美国学者R·D·罗德菲尔德为代表的部分外国学者指出,“乡村是人口稀少、比较隔绝、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基础、人们生活基本相似,而与社会其他部分,特别是城市有所不同的地方”。

乡村远离城市,人口较少,房屋院落相对分散独立,彼此相对了解熟识,自我管理和相互帮助显得尤为重要。在大的社会体制下,乡村的组织管理有一定自身特点,尤其依托邻里亲朋的连带关系,更能显示乡村管理的内聚力和特点。早在宋代出现的《吕氏乡约》正是出于群体组织松散、凝聚力缺乏的一种自觉约束,体现了乡村精英们的智慧,他们将中国乡村实际与中国礼制习俗结合,在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 年)创制了内容丰富的《吕氏乡约》,乡规包含四大项: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这种《乡约》是按照礼义道德规范,教育和约束民众,对于扬善抑恶,移风易俗曾是一种颇为有效的组织形式,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在此具有严格道德约束的基础上,群体的约定及集体有意识、无意识的遵循一种规范,在乡村布局的扩展和乡村建筑形态规制等都有一定的制约和遵循。

1.1 地形、地势、地貌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主导乡村的景观形态

依据地理特征,会选择适宜人们日常生存方便的地方,避开天灾或人祸带来的麻烦,逐渐地形成一种向利、向善的势头。依托乡村约定及特权意志的主导,会慢慢地使村庄形成一种有秩序、有节奏、有温度的乡村景观。

山西碛口镇位于晋西吕梁山西麓,黄河之滨。处于干旱少雨的内陆,黄土高原的特殊土壤,形成了特有的村落景观。在落差十几米的黄土山丘上,建造了窑洞或建筑,建筑材料以黄土为主,建筑色彩与远山、绿树形成鲜明对比。皖南宏村,位于安徽省黄山西南麓,是一座平面呈牛形古村落。这里的湖光山色与白墙黑瓦相互辉映,形成了独特的皖南山区乡村景观。四川雅安上里古镇为茶马古道驿站,古镇处在通往进藏的道路上,山、水、民居建筑与齐整的街道构成了一幅秀美的画卷,故也称“水墨上里”。

1.2 民风、民俗及宗教信仰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乡村景观

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是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在聚居的村庄内,由于以血缘姓氏家族为基础的社会结构不同,势必会以此建立的村庄景观形态有所区别。

2 乡愁种子的植入与萌芽、成长

人类在漫长的进化中,大脑大发育的2/3 在后天发展成熟,也就是人为的训化教育。在此过程中,最质朴的感受,都在儿童时期经历。恰巧这时,儿童时期正是感受最真的阶段,在心理、生理、饮食、味道、行为、风俗、各项活动、邻里关系、山水风景、地质地貌等,都有不一般的感受。这种感受成为他自身个性的一部分,乃至生命构成的一部分。这可以看作乡愁的种子,在儿童时期深深地埋藏在心里,等待萌芽和生长,或与此融入生命之中。

2.1 乡愁种子的结构

乡愁是一个模糊的思绪,缥缈、回转、无法掩饰、也无法用简短语言加以总结、概括。乡愁特指具有思念性、回味性的一种情绪,牵动味觉、视觉、心理、生理的经验,一旦激活一个,就会连锁反应,引起或忧伤、或兴奋、或畅想、或思考等现象。

2.2 乡愁生长路径

人们在远走他乡之后,由于种种因素的作用,使身体及身心相互统一为心理的家乡反照,形成了积极的或消极的情绪,时而会怀念儿时的点滴,思绪万千,乡愁生成。乡愁的生成有自身的路径可追溯,人们在外乡的仕途或创业,或是游子、侠客等身份,不经意间总会有童年时的记忆在心底泛起。当受挫时的悲愤、忧伤、无助、无奈等情绪干扰时,会想起家乡的安静和温暖。当顺境时、成功时,也总会有一种“衣锦还乡”的喜悦在心头。总之,乡愁是有温度、立体维度的思绪,不时地填补空缺的情绪不足。

2.3 乡愁的集体有意识

乡村聚落有时代的滞后性,也有深厚的伦理民俗的传承性。传统乡村的聚落以家族为主要构成,在选址时经过趋利避害的考证和踏勘,经过认真的规划布局形成具有组织形式的乡村。聚落的秩序展开,是以祠堂为中心的礼制形式,名门望族、德高望重者居住村落主要位置,以中国传统儒家的等级观念控制村子的扩张,以村约或公序良俗作为礼法管理众人。这种有意识的经济、文化、风俗等活动,会强化集体的有意识行为和思想,形成一种无形的集体乡愁意识。

3 山水画小景要素的当代设计

3.1 乡村的山水情缘

乡村风景如画。乡村风景画素材里,包含了山、水、树、石、村庄房舍及鸡鸭牲畜等,生活场景的画面,也独具风景。袅袅炊烟、树下闲谈、采药归来、渔舟唱晚、牧归、田间劳作等场景,也是乡村风景的主要部分。风景画素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中国山水画小品画中,可以看到画家是如何安排山石树木及建筑、桥梁的。画面中的建筑、桥梁、山石组合及皴法、树木的组合及远山、溪流、瀑布的安排,无不体现一种情怀和山水精神。在村口空间组织形式,树的组合构成,意境的设定和临水建筑的构造,既有生活原型,又有高度艺术概括的表达。在画中能看到桥的造型、山石的堆砌排列、溪流的蜿蜒和瀑布的白龙戏水等,这些场景通过山水画家的手,布局成具有文化精神象征的山水画面。

3.2 山水画中的乡村景色构成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作为绘画题材,中外发展为2 种绘画表现形式。不论哪种形式,都是对山水的赞美。中国山水画,作为独立的画科,有自身的艺术特质。它不仅以山、水、树、石等为绘画题材,还融入了哲学、人生及人文笔墨等要素,使得山水画蒙上了玄学的色彩。山水画师法自然,来源于自然山水,既有自然地理、物理及生态特性,又有艺术家的自身感受的艺术再创造,它通过自然界中的万象,在画面中通过构图组合,构造了具有思想深度和艺术情怀的山水画面。

3.3 当代乡村村口景观设计的山水画元素

当代乡村与传统乡村有明显的差异化。当代乡村建设是在社会主义文化生态下产生,有明显的当代性。当代乡村建设中,尤其在软文化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没有现成的当代乡村建设模式可以传承;二是在借鉴传统村落的布局建造上,又有许多限定。这就给当代乡村建设带来建设性的难题,导致“千村一面”的无特点的村庄随处可见。这种局面,有其历史的深层原因,也有快速发展带来的短期效应。在此前提下,新乡村的环境景观设计,为打造具有标识性的乡村环境,借鉴、融合山水画构成要素,设计建造具有一定文化品牌及影响力的乡村景观环境,改善环境的同时,提升生活质量。

3.4 优势成为乡村景观设计

当代乡村环境景观设计呈现多种形式。有偏重历史人文优势,打造历史人文地标,以此设计环境景观,具有差异化的区别。还有以自身地理环境优势,创建具有地理标志化的风貌景观。以特色产品见长的乡村环境景观设计,往往运用符号化的形象或味道,为环境景观的设计提供了形象支撑。

当代乡村的环境景观设计,不是简单地复制传统村落的形制和特有的建筑造型等,而应以此为契机,在还原乡村环境景观生态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科技智慧,提升环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在推进、完善乡村经济的过程中,全面、立体、多维度地创建乡村整体、协调的环境景观形象,以此拉动乡村的物质经济、精神文化的提升,从而全面提升乡村的生活质量。

4 结语

乡村的形成是历史史籍中书写的一页。它凝聚了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和文化上的认同,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乡村社会结构。在历史的进程中,乡村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传统社会的礼法和规矩,是社会发展中的活化石。基于此,在发展、提升乡村环境景观设计时,要多方考虑、正确对待,在现代与传统之间寻求最好的结合点,既保护乡村与历史传承的价值,又提升乡村的实际生活质量,两者不可偏废。运用山水画的构成要素进行乡村环境景观设计,是暂缓深度破坏当下乡村环境的手段之一,在山水画乡村的构建中,融入美学的山水格局,不做大的土木建设,不做颠覆性的乡村改造,使乡村环境景观设计可持续健康进行。

猜你喜欢

山水画景观设计乡愁
永远的乡愁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乡愁
垂直绿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九月的乡愁
回头一望是乡愁
伍丹景观设计作品
程灿山水画作品
蔡清景观设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