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实践育人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以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为例

2021-12-07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思政育人大学

刘 芳 芳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云南 丽江 674100)

课程思政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一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也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普遍趋势。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以及与同行的交流,笔者发现,作为一门语言学习课程,大学英语在听说读写译方面的教学都广泛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从很多角度和课堂环节都能自然而然融入思政元素,同时教师也都普遍重视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但大部分的英语教师仅仅将思政教育融入到课堂的课本教学或理论教学,而忽视了提升学生思想认识和意志品质的实践活动。事实上,相关的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实现自主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之有效的形式。因此,本文将结合笔者自身教学实践探讨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意义与策略,以期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起到积极作用。

一、基于实践育人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意义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对大学生的培养不仅要使他们拥有丰富的知识技能,更要促进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大学英语作为高等学校的公共必修课,受众面广,且主要面对大一和大二低年级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刚刚从繁重的高中学业中“解脱”出来,远离父母的约束开始自己独立生活。无论是面临生活中各种成长的烦恼还是学习中的巨大转变,他们都急需学校及老师给予正面的引导。作为人文学科,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涉及的话题广泛又贴近学生生活和兴趣,大学英语教师也普遍具有相对广阔的视野及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的基本知识,学生对教师也更有亲切感和信任感,因此,在大学英语课上可以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思政教育和引导,并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实践就是指自己的亲身体验,它是人们认识的动力和基础,是获得知识的源泉,更是检验世间真理唯一的标准。实践育人通过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来提升人的实践能力,突出学生主体、立德树人、生活习性、活动形式、综合整合与协同共进六层意涵[1]。要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学生自身实践教育比起学校及教师给予的理论教育更加直接,效果更显著。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查得莱特经过多年调查研究发现发生在课堂外的大多数事件或活动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要远远大于课内所学知识。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将课程思政与学生自身实践和体验结合起来比起课堂上教师讲述式的引导能对学生产生更积极的影响,从而起到更有效的思政效果。

二、基于实践育人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践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将思政理念与学生学习和实践有效地结合需要采取恰当的策略。

(一)课堂思政与个人德育实践相结合

思想道德不仅是一种心理上的素养,而且是人们的行为习惯和行为能力。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只通过理论知识的传授很难实现,因为知识理论并不能代替人的情感体验,学生只有在学到了知识理论的基础上,自己通过实践去体验和感受,才能领悟和反思。因此,教师课堂上所做的思政教育或教材上的思政引导,在学生自身实践和体会后才能有效地实现。

例如《新应用大学英语职场篇3》第二单元课文里写道:“Money can buy happiness as long as you spend it on other people.”从语言学习的层面看,学生都能读懂这个句子,但对于这句话的精神内涵却不一定有深刻的认识和体验。在本课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实践的任务:用一周的时间花一笔钱(多少不限)到别人身上,并在下次课时用英语讲述整个经历。由于这项任务有一定的趣味性和人际交往的必要性,并且容易实施,因此收到了良好的反馈。在后续的课堂上,学生纷纷踊跃发言:有人给清洁工阿姨买了一瓶水,有人在水滴筹上捐了款,也有人为亲人朋友买了礼物,还有人为在公交车上碰到的没有零钱的陌生人投币…… 教师跟同学们确认把这些钱花到别人身上是不是比自己花掉还开心的时候,所有的同学都给了肯定的回答。

在完成作业的整个过程中,学生首先要思考一系列问题,如把钱花给谁?怎么花?…… 然后再采取行动做一些有积极意义的事情,最后用英语把整个经历讲出来。更重要的是,比起自己读课文或教师说教式的思政,他们能切身地更深刻地感受到把钱花到别人身上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快乐。由此可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教材或英语学习为依托,融入思政教育并且结合学生自身的德育实践来实现课程思政,潜移默化地让同学们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追求真善美,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效果。

(二)课程思政与社会公益实践相结合

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应该是为将来服务他人,服务国家和社会做准备的。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物质条件富足的时代,初高中大都经历的是应试教育,这使得他们以自我为中心,集体意识淡化,轻视社会责任。因此在他们进入高校后,通过实践引导他们致力于社会公益并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是必要的。

例如《全新版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1》的第一单元Small Actions, Big Results是围绕节约用水的话题,学生对该话题已经具备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教师在教学和思政时如果只是围绕教材展开,既不能体现与时俱进也不能激起学生的热情。

垃圾分类是近年来的一个热点话题,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所在地丽江市在近期将全市的垃圾桶更新为分类垃圾桶,并设立了定点垃圾分类。鉴于此,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以下任务:全班同学以宿舍为单位学习垃圾分类知识,掌握常见垃圾的英语名称,并在宿舍设置分类垃圾桶。

垃圾分类回收和处理是一个必然趋势,与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教师设计一些与当下社会热点结合的学习实践活动,从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入手,能充分调动其参与积极性。通过学习和践行垃圾分类,学生不仅能拓展英语词汇还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另外,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教师还利用了一款新兴的“光盘打卡”的公益游戏的小程序,组织同学们进行光盘打卡,这不仅可以引导他们节约粮食,珍惜粮食,而且能让他们切身感受自己的“small actions” 所带来的”big results”。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课程思政融入到语言学习的同时,结合当下社会热点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中,以达到增强学生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课程思政效果。

(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当地文化体验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西方文化渗透到中国的青年人群体中,越来越受到他们的欢迎和追捧,另一方面,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下反而受到冷落。 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中国当代年轻人的思想面貌、个人价值观甚至是文化认同感。学习英语不仅是学习语言而且是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大学生只有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掌握好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在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基础上用英语弘扬自己的文化。因此在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民族文化认同感教育是大学英语思政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所在地丽江,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地,有着绚丽多彩的纳西民族文化和蓬勃发展的旅游业。了解丽江的少数民族文化不仅有助于当地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而且能促进他们的人际交往。对于旅游专业的同学来说,了解丽江民俗文化更是必不可少的。大学英语教材一般注重英语语言知识和西方文化的介绍,缺乏中国文化相关内容,更不会有当地文化的相关信息,这就迫切需要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加入相关内容。

例如,在讲解英汉翻译时,教师引入丽江方言,不仅让学生感到亲切有趣,而且能增进他们对当地和汉语方言的了解。如丽江人说“wife”是“媳妇“,说”companion” 是“伴儿”, “daughter” 是“姑娘”“hang out”是“闲”等。除开讲述式的灌输,教师还安排学生去各大景点搜集错误的英文翻译,将当地文化的体验融入到英汉翻译的学习中。

再如,《全新版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一》的第四单元题目是 Music, Music Everywhere, 教师结合主题向同学们介绍丽江文化名人宣科并让他们聆听他的纳西古乐,还跟学生探讨他们熟悉的丽江“打跳”音乐和学校举行的打跳比赛等。

在具体实施中,教师不断挖掘能与每个章节结合的当地文化素材,丰富了教学内容,也获得了良好的反馈。特别是对于大一新生,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当地独特文化加上学生课下浸入式的体验,使他们能更好地了解融入当地文化,成为民族文化继承人和传播者。

(四)大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自主学习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必不可少的一种核心素养。一方面,在信息大爆炸时代,大学生必须具备自主判断力去筛选海量的信息,另一方面,学习是一个终身持续的过程,拥有了自主学习能力,大学生就能在步入社会后继续保持终身学习,自我提高以满足不同阶段的需求。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还体现为对其他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2]。总之,自主学习能力不仅能提高当前的学习效率,而且对一个人的一生都有积极的影响,因此,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应纳入到各个学科的课程思政中。

在2019-2020学年《新应用大学英语职场篇》的教学中,全年级均采用以下教学模式:课前教师通过雨课堂将预习课件推送给学生,学生结合课本自行预习;第一次课上,教师着重检测同学们的掌握情况,巩固重难点并答疑;第二次课上,教师主要致力于课本上的翻译写作技巧和随堂的翻译写作练习;第三次课前教师根据本单元的话题布置相关的口语活动任务,学生自行准备并在课堂上展示,教师给与指导总结和评分。

为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并确保教学效果,教师采用形成性考核的方式:期末成绩由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两部分构成,且各占比50%。在平时成绩中,课前预习情况占比20%,并由雨课堂数据及教师随堂检测综合体现。学生的平时课后作业和口语活动表现总共占比20%。教师给出口语话题,鼓励同学们课下广泛地阅读和查阅资料,制作ppt,编排短剧等,在课堂上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呈现。

例如在话题为“Friendship”的口语活动中,教师将全班分组并给出好几个不同的话题,如 “伟大的友谊”“塑料友情”“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等,每位同学可以自选话题,具体内容不限时间和空间,古今中外真实的虚构的都可以,也不限形式,个人演讲、集体表演、辩论均可,但要确保每个人讲的具体内容不能重复。在后续的课堂展示中,有同学表演了甄嬛和安陵容的塑料友情的短剧,也有同学借助ppt介绍了成语 “管鲍之交”,有同学展示中国和巴基斯坦两国深厚友情,也有同学分享了自己喜欢的明星偶像之间的友情。

再比如教师在每学期期末给学生推荐一本适合的英文原著并布置读书的假期作业,下学期开学交一份自己的读书成果可以抵扣一次作业,上交的读书成果不限形式,不限长度。这个任务也收到良好的反馈,上交的作业有厚厚的笔记本,也有薄薄一张纸的。内容有摘抄的生词、句子、读后感或生活随笔记录等,也有根据内容随手画的漫画、装饰的树叶等。读英语原著有困难的学生会读中文书籍或是分享他们自己喜欢的书,部分同学还能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

由此可见,教师可以更多地以学生为中心,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自身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同学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将课堂学习和课下自学有效地结合起来。同学们通过课下自主学习实现自主教育,也就实现了大学英语的课程思政。

实践是最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而教育不仅是“教书“,还是”育人“,因此,学生的实践不能只限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要融入到“育人”里。课程思政在高校实施“全程育人” “新媒体育人” “实践育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在整个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合理把握好英语学习与思政之间的“度”,充分利用课程的优势,通过悉心设计将课程教学,思政教育和学生实践在课堂和课下有效地结合起来,提升英语教学效果的同时,实现课程思政和实践育人。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大学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留白”是个大学问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