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021-12-07李德俊郝建军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批判性英语口语思维能力

李德俊 郝建军

(湖北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 武汉 430065)

一、引言

自上世纪40年代以来,批判性思维理论便开始被国内外教育学界关注,并逐渐成为教育专家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时至今日,作为一门重要的思维训练课程,批判性思维课程已成为西方国家大多数高校的学生必修课,并且,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高校开始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来。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缺失会“直接影响人的创造力/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影响人的素质”[1],因此,在全力推进大学生创新发展的今天,我们在教学中除了要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已有的知识外,还要重点关注其批判性思维的塑造,培养辩证思考、独立分析和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将立足批判性思维理论,在梳理当前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怎样借助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来提升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思辨能力。

二、批判性思维的涵义

作为一种技能概念,批判性思维最早可追溯至美国教育学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提出的“反思性思维”概念,即能够持续严谨地去主动反思任何理念或已被假定的知识形态,并能探明支持它的缘由以及它所得出的相关结论[2]。从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开始全面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纳入教育改革的重心,自此之后,有大批美国专家学者开始致力于批判性思维的内涵,以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但时至今日,对批判性思维的具体定义,学界仍没有形成共识。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同的是1990年彼得·A·费希纳(Peter A. Facione)在《德尔菲报告》中对“批判性思维”所下的定义,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有目的的、自我校准的判断。这种判断表现为解释、分析、评估、推论,以及对判断赖以存在的证据、概念、方法、标准或语境的说明”[3]。总的来看,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涵盖分析、推理及评价的元认知建构技能,即个人能够主动地对自身行为及他人行为进行反思,并通过逻辑分析和自我调节,得出正确结论,达成个人目标。

中国外语教育界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始于21世纪初,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外语教育专家文秋芳教授关于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研究。文教授构建了一个批判性思维能力量具模型,把批判性思维能力分为元思辨能力和思辨能力两个层级,“元思辨能力是指对自己的思辨计划、检查、调整与评估的技能;第二层次思辨能力包括与认知相关的技能和标准,以及与思辨品质相关的情感特质。”[4]这一量具模型明确界定了学生批判性思维训练的首要目标和核心内容,对外语学生批判性思维技能训练和批判精神培养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作为一门以训练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为重点的语言输出型课程,大学英语口语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在强化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同时,塑造学生的问题意识,帮助学生学会辩证地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也正是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实现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三、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现状

首先,从教师层面来看,因为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目前在口语教学中很多教师依然“重语言轻内容,重模仿轻思考”,将口语教学的重点放在语言形式的准确性和语言表述的流畅性上,很少系统全面地开展批判性的语言思维方面的训练。在这样的口语课堂中,学生就逐渐形成了一种概念,即好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主要取决于发音是否标准,语法是否准确,语言表述是否流畅等,与语言思维能力关系不大,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只会一味地跟着老师的思维模式来走,不愿意去主动地运用批判性思维方式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此外,目前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虽然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课堂教学设计,并通过不同的课堂活动来加强学生的口语练习,但整体来看,目前口语课堂所讨论的一些话题通常都是简单明了,没有新意或深度,一般不需要学生进行深入地思考分析。这些话题对提升学生的语言技能的确很有帮助,但却无法帮助他们培养起较强的批判创新能力,因此,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意义不大。

其次,从学生层面来看,受应试教育影响,在中学时期,因英语口语测试不占中、高考分值,导致大多数学生对英语口语训练极不重视;进入大学后,由于又面临期末考试和大学英语四、六级等考试压力,大多数学生在英语学习时依然仅重视听、读、写、译能力的提升,英语口语训练仍被习惯性地忽视。这样一种长期 “重读写、轻听说”的应试英语学习氛围,使得很多学生尽管能以不错的成绩通过各种英语考试,但依然不能用英语进行地道流畅的口头交流,即使有些学生能够用英语来口头作答,但也只会笼统地概括,根本无法完整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在与他人辩论时,也经常语无伦次,思路混乱,辩证分析和逻辑推理等批判性思维能力明显不足。此外,传统教育理念的根深蒂固,让很多学生相信学习英语主要就是为了增强语言能力,跟其他学科没有太大关系,因此,其英语学习很少与哲学、文学、政治学、历史学和宗教学等其他人文学科相融合,导致其知识面狭窄,思维视野不开阔,在口语表达上缺乏明显的思想性和贯通性。

再次,从教学内容来看,目前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的授课内容仍主要依赖于大学英语口语教材或听说教材,但由于教材的选用要求严,编审、出版时间长,且使用周期相对稳定,导致目前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所选用的教材普遍存在教学设计一成不变、千书一面,教学内容选题陈旧、缺乏时效性等问题,这使得很多学生对口语课的授课内容失去兴趣,不愿意去积极思考和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更不用说去激发和培养批判性思维意识。此外,从教学活动设计来看,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活动仍主要围绕强化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展开,其中一些活动的话题选择过于简单,缺乏一定的专业性和思想性,不具备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水准;还有一些活动的设计纯属范例教学,仅让学生强化对某些经典内容的跟读、模仿、背诵或复述,这些活动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但却仅涉及到记忆、理解和简单运用等较低层次的思维活动,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让他们能够运用分析、推理和评价等认知技能去清晰明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5]。

四、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对策

现阶段我国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效果仍差强人意,这主要是因为在当前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重语言讲授,轻思维训练”的教学模式仍未彻底改变。新时代下,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革新和深入发展的全球化进程,我们国家正急需大量的英语口语水平高、专业素养强和思辨能力出众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鉴于此,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我们应该顺势而为,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在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不断强化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可以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打造友好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情感潜质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能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学生的焦虑情绪,激发批判性思维的情感潜质,使思维更加活跃,更愿意辩证地去思考问题,也更能自信地去表达观点。但从现实来看,由于中学时期长期对英语口语训练的忽视,很多大学生的英语口语技能明显偏弱,导致其在口语课堂上普遍缺乏自信,并经常产生焦虑、紧张和抵触等情绪,这不仅妨碍了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也严重影响着批判性思维潜质的激发。因此,在口语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打造一种友好宽松、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对每一名学生都做到理解尊重和坦诚相待,并通过不断鼓励和激励的方式,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帮助他们构建开放的学习视野,从而使批判性思维中的自信、好奇以及开放等情感潜质得以有效激发。

具体来看,一方面,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学习的点滴进步,对其在口语训练中实现的任何突破都要明确地进行肯定,尤其是对那些涉及到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等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闪光点”更要大加赞赏和鼓励,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在口语交际时更加积极地去辩证思考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应该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努力构建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因为良好的教学氛围离不开融洽的师生关系。鉴于目前大学英语课程课时逐渐减少,教师教授学生人数总量依然偏大等现实问题,想仅仅利用课堂时间来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几乎不可能,这就需要教师们顺势而为,积极利用现代的网络新媒体技术,通过微信、QQ、钉钉或抖音等网络社交平台,加强与学生的课后互动。这种课后互动有助于增进彼此信任与了解,能有效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感,帮助构建一种和谐友善的师生关系,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打下基础。

(二)转变教学理念,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目前,大学英语教育学界一致认为,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不仅在于传授语言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技能,还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增强其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大学英语口语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转变理念,摆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式的教学方法,努力构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在积极参与和有效互动中逐步增强自身独立思考、独立发现、独立批判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为此,一方面,我们可通过“合作”方式构建一种平等的课堂教学环境,切实在教学中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一个积极、高效的教学环境离不开师生间的密切合作,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亦是如此。具体来看,教师在教学中应强化与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对学生的语言水平和思维能力做出科学判断的基础上,积极邀请学生共同选择教学素材,共同设计教学活动,共同评估教学效果,努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而教师在其中更多地是发挥启发和引导的媒介作用。这样一种合作式的教学环境,有助于教师充分利用教学素材所创造的情景来提升学生的语言水平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另一方面,我们可通过“对话”方式构建一种积极的课堂互动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话理论可追溯至前苏联学者巴赫金的文学研究,“从心理学角度来理解就是参与对话的主体能够在对话中实现相互间平等地理解、融合与互动”[6]。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引入“对话”的概念,有助于摆脱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局面,这对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良性互动的课堂氛围意义重大。这样的学习氛围,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能让其在对等交流的语言学习中锻炼思维,增强思辨能力。

(三)围绕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是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最重要一环,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有工匠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不断地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训练创造更多的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西方语言文化中潜在的思维逻辑,以及中西方在语言、文化和思维等方面的差异,让学生在口语训练中不断增强批判性思维意识和能力。

就教学内容设计而言,教师在课前应结合课堂教学主题及社会热点话题,设计出不同类型的思辨性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分析讨论。通常这些思辨性问题的答案是开放的,不是简单的对错与否,也无法从课本中找到明确的解释,而是需要学生借助一定的推理方法,并结合自身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总结,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已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成为主动的具有批判意识的知识建构者。具体来看,教师可在教学中设计一些迁移式问题(例如: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来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通过这种由此及彼的思维方式,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推测和设想,激发其独立思考的积极性;或是设计一些比较式问题(例如:Compared with …, What do you think of …?)来让学生进行纵向和横向、相同和相异等方面的比较,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批判性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就教学活动设计而言,教师应根据学生及教学实际,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入思辨性强的教学活动,比如演讲与辩论等。演讲与辩论是一种高级别的语言交际活动,是辩证逻辑思维发展的一个较高阶段,不仅能调动学生开展英语口语训练的积极性,还能训练其分析判断、逻辑推理和归纳总结等多种思维能力,长期进行演讲与辩论训练,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具体来看,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当前社会热点话题,或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组织一些即兴演讲、命题演讲或辩论等活动,努力发掘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发动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和评估相关素材,让学生通过科学推理,提出自己的观点,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谋篇布局,让他们的语言表达逻辑严谨,思路清晰。此外,在演讲或辩论后,教师还可以组织相关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们进一步围绕演讲者或辩论双方的主要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评价。上述活动的展开,无疑会极大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其批判性思考问题的能力。

五、结语

新时代下,伴随国家创新发展理念的深入推进,社会各界对具有较强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才需求与日俱增,大学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已经开始重视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融合到不同学科和专业的学习中。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把学生英语能力培养与思维能力塑造进行有机融合,把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作为语言教学的更高层次目标,有助于我们充分利用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天然联系,在语言学习中激发学生的思辨潜能,使他们渐渐养成热爱思考、善于分析的学习习惯,这既能为他们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又能为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助力。

猜你喜欢

批判性英语口语思维能力
支架式教学在小学英语口语交际中的应用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学习方法探索
The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of the Oral English Teaching of Senior High School
英语口语常见谚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