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晋北干旱地区造林技术
2021-12-07吕继亮
吕继亮
(山西省桑干河杨树丰产林实验局,山西 大同 037000)
0 引言
晋北地区在上世纪中叶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土地沙化严重。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政府的有关政策扶持和造林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当地植被逐步得到恢复,人工林逐渐增多,森林面积逐年增大,生态环境显著好转。到了“十四五”时期,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两山理论”的持续实践,人们对构建绿水青山的愿景和需求与日俱增,完成进一步推动造林绿化面积、提升造林质量、实现荒漠化地区防沙治沙等生态任务就变得必需而又迫切。这需要当地林业工作者依靠更为科学合理的林业空间规划,创新型的植树造林技术,充分考虑地区气候降水条件,正确认识当地可利用水资源情况,制定正确的造林方案,积极采用本土种植技术,推进干旱地区造林进度。
1 晋北地区造林现状
山西北部民间常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这正是当地生态环境恶劣的写照——气候条件差,土地干旱植被稀少,给恢复绿化的造林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尤其是建国初期的乱砍滥伐现象,更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目前晋北地区植被恢复和绿化造林还处于发展阶段、森林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传统的造林技术已经无法充分遏制土地向荒漠化扩张的趋势,进而导致“京津冀”一体的绿色生态圈也受到不利影响。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以及社会舆论的引导下,当地人民造林植树的责任意识已经建立,修复生态环境相关政策和资金也得到落实,晋北地区正通过启动防沙工程、逐年加快造林进度、提升干旱造林技术手段、营造森林生态系统、加强森林防火等一系列措施进行营造林活动,并且持续加强总体项目管理,为干旱地区提供造林技术支持,确保各项绿化和林业建设任务顺利进行,促进整体绿化项目的升级。
2 改善干旱地区的林业生态系统、优化造林系统管理模式
2.1 丰富林木种类、稳定生态系统
在晋北地区荒漠化地区进行造林活动,需要根据适地适树原则选择乡土树种进行栽植,以及选择对沙土和干旱具有较强适应性的树种,同时营造生态混交林,丰富林业结构,稳定区域生态功能。在此过程中,要综合考虑以下四个方面:①林木要具备抗沙抗旱抗冻能力;②林木要达到生态建设的目标以及生态的可持续发展;③确保种植人员对干旱地区造林特点具备的经验可以胜任干旱地区的造林工程;④多样树种混交模式可以使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提高,利于林分的病虫害防治和护林防火,进而产生森林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提升。
2.2 选对造林时机,提升林木成活率
干旱地区造林一定需要选对时机,一般是春季时节,萌动之前较为适宜,树木在栽植后有充足的日照时长和雨水,有利于树木成活。亦可选择秋季进行造林活动,原因是秋季土壤水分流失程度弱,保水保墒能力很强,但需要格外注意的是,一定要在土壤封冻之前进行种植,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进行灌溉,以便树木有充足的水分度过干燥寒冷的冬季。
2.3 调节林木种植间距,避免过稀或过密
在干旱地区种植过稀会导致土地空间的浪费,而种植过密则会导致树木之间相互竞争树势衰弱,从而降低林木的成活率。因此,科学管理林木间距,打造规范化、标准化的种植模式,优化林木之间的种植间距,可以有效缓解晋北干旱地区水资源不足的情况,确保造林生产任务顺利完成。根据近年来造林实践得出的经验,采用每亩74株或110株的栽植密度,使林木当年和三年的保存率达到最高,是契合当地林木生长的栽植方式。
2.4 优化造林管理系统
通过植树造林打造绿色生态系统是一个长久的规划,需要坚持“三分造、七分管”的理念,创新晋北地区的造林管理系统,探索新型管理平台。笔者在此提出几点具体实施手段:要组织技术人员对干旱地区进行造林考察,对林地进行有序分类、全面梳理,例如可以将林区分为植被恢复区、沙化治理区、退耕还林区等,将造林计划落实到细节;要带领群众积极参与到造林工作中来,大力宣传深化生态恢复治理水土流失的理念;要全面落实造林计划,坚持“林地林用、草地草用、专地专用、耕地不用”原则;要总结干旱地区的造林经验进行网络系统共享,合理进行营林工作,科学配置混交林模式,确保造林成果;在造林管理中一定要树立安全生产理念,制定相关的应急措施,严格遵守森林防火规定;要增强森林从业人员与周边人民群众的森林安全意识,面对突发的安全事态时能够做到冷静应对。
3 晋北干旱地区造林策略
晋北干旱地区的造林方法技术一定要进行创新,比如科学开展造林规划,通过人工技术手段对幼苗进行处理,造林前对土壤条件进行评估,对气象水文条件进行实时监测,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对种植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全面排查造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对造林责任落实到个人等。
3.1 科学开展造林规划
(1)落实坡地、沙化土地、污染矿区、荒山等土地的整治,尽量增加可利用的土地空间,加速林业资源的发展。
(2)提升造林技术,改善造林质量,从林木的选种、种植、养护等方面全过程监测,重视荒漠化土地修复以及幼林抚育。
(3)对已有林地进行定期浇水,以确保其成活率,同时对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工作进行严格管控。
(4)对当地群众扩大宣传教育。
(5)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制定严格的采伐制度,依法进行区域保护,杜绝林木乱砍滥伐。
(6)发掘林业产业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提升林业产品质量,提高周边群众收益,增加群众造林的积极性。
3.2 幼苗处理技术
干旱地区造林对幼苗的保水要求很高,除了选取耐旱耐贫瘠的树种,还需要通过人工技术手段对幼苗进行处理,确保其成活率。常用的方式有“根部带土”和“树干去叶”技的方法。
“根部带土”可以选择运用袋装泥浆进行运输,在确保幼苗根部有充足水分的同时,还可以减少根部的营养损失,降低因移植导致幼苗对干旱土壤不适用的情况。现阶段还可以使用无纺布育苗容器进行造林,也能确保很好的成活率。无纺布是可降解纤维材料,其内部是工作人员以一定比例调整含水量和营养的泥浆,水肥气可以顺利通过,为幼苗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树干去叶”是保护幼苗水分的有效手段。树叶会吸收树干的水分,种植后幼苗容易因水分不足枯死,而去叶可以减少水分流失。
3.3 林区土地平整改善技术
晋北干旱地区土地贫瘠、储水能力差、沙化严重、造林难度高。因而如何提升土壤的蓄水性能,改善土壤肥力是当地造林是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干旱地区山坡的坡度对造林的成活率影响很大,坡度在30°以上的荒山具有土层薄、石头多等特点,不利于树木生长,需要在种植前进行整地,将土地疏松,提升土地蓄水能力。一般采取鱼鳞坑整地法,可将地表植被的损害控制到最小。具体操作是在山坡上造林区域挖出半月形的坑穴,坑的大小可以根据地形和栽植树种种类的不同进行实际调节变化,一般宽1m,坑距2~3m,挖坑时把苗木放在坑的上方,检出的石头在坑的下方累成一个沿,高20~25cm,有效防止水土流失。鱼鳞坑的特点是外面高、里面底,能够起到蓄水保沙的目的。在坑的上方左右两角各开一个小沟以便可以蓄积更多的雨水。
对于坡度小于30°的荒地,可以直接进行挖坑,树坑大小一般长40cm以上,深40cm左右,在挖坑时先挖表面20cm的表土,将表土堆在一边,然后挖里土。
3.4 栽苗技术
栽苗时,先把树苗放入坑内,埋入一半土时,把苗木向上轻提,使根系舒展至窝根,然后把土踩紧;接着用剩余的土填入,超过根系后再次踩紧,有利于减少土壤缝隙,使根系不被风干,还便于水分吸收;最后在栽植坑上满一层疏松的土,避免水分蒸发。苗木栽种后需要立即浇灌大量的水,使根系浇透,有条件的情况下第二天再浇一次水。
3.5 造林之后的管护
苗木种植后1~3年要进行松土除草,防止杂草对土壤水分消耗,这是保证幼树成活生长的重要环节。要持续加强管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防火管护和日常管护,防止牛羊入林啃食。
4 结语
植树造林是建设生态文明改善自然环境的重要措施,本文仔细分析晋北地区的造林现状,通过从建设造林管理系统、提升造林技术手段两方面来探讨改善当地造林成果的举措,以求能够结合创新型的科学技术来完善造林产业化结构,从根本上提升干旱地区的造林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