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

2021-12-07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中华育人

周 姣 术

(湖南科技大学, 湖南 湘潭 411201)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之根、民族之魂。有学者表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指那些经过了实践检验、时间检验和社会择优继承检验而保留下来并能传之久远的文化[1]。的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经历了历史的洗礼与沉淀后保留下来的最优质的文化基因,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具有积极推动作用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璀璨绚丽、丰富多彩,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

(一)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

从我国思政教育形势而言,在这个全球一体化时代,我国的思政教育面临国际挑战。一些西方国家利用形式上的民主过度宣扬其国家自由和平等,对我国实行恶意文化渗透和侵略,对某些国民坚定国家文化自信产生一定威胁;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为思政教育工作的展开提供平台,但同样也造成了一些问题,网络信息铺天盖地,网络谣言、不健康的信息等影响着国民的价值判断和取向。因此,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构筑文化自信的堡垒迫在眉睫。

(二)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2]。因此,倾心倾力引导青年成长,是每一位思政工作者的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艰难,从经历历史的选择和时代的洗礼,到沉淀下来的传承和创新,系列的过程培养了大学生正确的辨别意识,其绵延不绝的智慧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供充足养料,此外,它的理念和神韵也是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保证。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主要力量,只有坚定文化自信,强化文化认同,不盲目追随、不自我否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理性应对多元文化冲击,才能成为真正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三)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提出一些独特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言传身教、启发教学等都进一步丰富了思政教育工作方法,为思政教育工作者开展工作提供重要启示和良好借鉴。因此,促进两者融合成为发挥“三全育人”合力与“十大育人体系”内力的重要举措,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精髓,打造文化育人精品项目,引导大学生群体充分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在激荡的文化潮流中能够不忘初心、担当重任。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3]。因此,切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过程和各环节,引导大学生坚定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靠接班人,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提高育人队伍素养,凝聚教育智慧

高校思政工作队伍作为实现高校育人目标的主导力量,其素质和境界关系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否能有效融入和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真正实现育人效果。然而部分工作人员并不具备扎实的育人基础和深厚的育人资格,个人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必须加强育人队伍的素质能力建设,凝聚全员育人智慧、发挥全员育人力量,倾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一,学校应明确工作队伍范围,发挥育人队伍主辅作用。高校都很重视主体育人力量,却忽视了后勤服务人员、图书管理工作人员、宿管阿姨等基层工作者的育人作用,然而他们是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力量,他们的一言一行同样深深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方式和习惯。因此,在发挥主体育人力量之时,高校必须明确认识到很多潜在的育人力量或大或小地以他们自身的语言和行动在传递着他们对学生成长的积极影响。例如,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宿管阿姨徐根娣的故事,正是以其关爱学生的日常行为印证了她的育人力量,她把工作职责转化为日复一日的坚持,她完美诠释了基层工作人员的深厚育人情怀和强大育人力量。由此可见,提高队伍文化素质,建强育人队伍是何等重要。高校要积极组织文化讲座和文化培训,组织文化学术沙龙,开展文化教育实践活动,拓展文化视野,从形式上、内容上加强文化熏陶,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同时,积极倡导工作队伍努力加强两者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沉淀文化底蕴,拓宽文化境界。第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要增强文化认同,提高自觉融入意识。无论育人主体与否,无论发挥育人力量的大小,只要作为高校队伍的一员,都应该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明晰肩负的光荣使命,端正育人态度,积极主动投入工作,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学习,为实际开展工作打下文化基础。高校要倾力建强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使之成为学生矢志奋斗之路真正的引路人。

(二)构建融入课程体系,拓宽教育渠道

“课堂教学不仅是大学生接受专业知识的主要渠道,也是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4]。”第一,立足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主阵地作用。积极丰富和完善相关课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并扎实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第二,强化实践教学课程,培养优秀实践人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亦需通过将优秀的内容和方法等资源融入到实践教学课程来体现,如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等。学生可以通过以上方式去感受、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震撼,如军事训练偶遇国庆节和中秋节时,引导学生抒发对祖国的热爱、隔空传递对家人的思念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高校思想政教育的不可多得的佳机。第三,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厚植学生爱校情怀。开发文化类校本特色课程,挖掘更为丰富的地域特色文化资源,使两者融合,实现润物无声、恰如其分,引导学生主动考察、探索和研究地方文化资源,潜移默化地达到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高校要挖掘校本课程的内容、建立校本课程实践基地、赋予校本课程时代特征,通过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升华学生的爱校、爱国情怀,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途径。第四,完善选修课程设置,加强文化教材建设。高校要丰富选修课程,完善选修课程设置,增加传统文化课程的比重。全面把握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特点,结合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文化课程,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概述》《文化经典名著选读》,以及注重理论知识的基础文化课程,如与文学赏析、饮食品鉴、音乐鉴赏等有关契合实践体验的特色文化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涵育精神文化素养。

(三)形成融入多元格局,营造教育氛围

学校是承载学生学习成长使命的核心场域,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契机,形成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格局,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证。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活动开展、优秀校园文化宣传以及校园文化实践平台搭建等,是形成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元格局的重要构成。第一,努力建设优秀校园文化,营造育人环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建设优秀校园文化,要把握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各个领域,在不同类型的校园文化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如,在学校校训、校风、校徽、精神观念和教育理念等体现学校价值观念的精神文化中融入;在校园建筑设施、校园自然景观、教学设施设备等以有形事物呈现于人们视野的物质文化中融入;在校园规章制度和约定俗成的文明习惯等校园行为文化中融入。第二,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强化育人体验。组织社团定期举办校园特色活动,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古典诗词征文比赛”“优秀学生报告会”等,积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依托重大节庆日、纪念日深入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向学生展示春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组织学生开展健康向上、富含价值的节日活动,如清明节组织学生去烈士陵园扫墓和缅怀,利用建党节、国庆节等节点组织庆祝活动,引导大学生唱响共产党、唱响祖国来表达对党的热爱、对军队的赞美、对祖国的祝福。带领大学生参观文化博物馆、历史文化古迹、文化遗址等,撰写调研报告和实践感悟,引导深入了解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强化民族自豪感。第三,广泛宣传优秀校园文化,浓厚育人氛围。发挥报刊影视等大众传媒的主渠道作用,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撰写期刊文稿、开设宣传播报专栏、拍摄微视频和纪录片等,结合学校文化特色,把精品项目成果编撰成书,推出校园文化精品出版物。唱响互联网宣传优秀传统文化主旋律,通过学校信息门户、校园新闻网、微信公众号、学校微博论坛等加大校园文化的宣传力度,建立QQ 群、微信群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交流优秀传统文化。第四,筹建校外实践基地。学校应从校园特色活动以及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活动出发,依托校外志愿服务基地和文化遗产基地,积极与社区、农村、社会机构等联系,搭建校外实践平台,建设高校特色教育基地,组织学生持续开展实践活动。

(四)搭建融入网络平台,丰富教育载体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5]当前,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迅猛发展,高校要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路径,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为基础,优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为更加有效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搭建平台。第一,建设文化教育网络阵地,传递主流思想价值。高校要改进并充分利用已有平台。一方面,高校应对校园微信公众号、学校微博、学校贴吧、校园QQ群加强管理并进行有效运用;另一方面,高校应加强已有教育网站建设,同时要开辟新的网络学习平台,可以针对性开辟专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资源的网络思政教育新平台,也要集合各类工作学习APP、校园网站、校园公众号、校园贴吧,建设集一体化校园综合服务网络平台,打造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通过个人账号直接实现平台操作和管理的一体化模式,使平台成为文化与教育有机结合的互动平台。第二,创作优秀网络文化产品,积极弘扬主旋律。“要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6]高校要深入挖掘网络文化作品系列主题,结合重要时间节点举办网络文化主题活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方向,开拓更多灵活且充满个性的传统文化主题,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注入时代元素,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网络文化在“和而不同”中相辅相成,唱响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网络好声音。积极举办各级各类网络文化作品比赛。除“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外,高校还可以建立学校发展特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联系,立足学校发展实际、自主组织网络文化作品比赛,如网络文化标语、文化海报、文化手绘等。构建网络文化作品传播渠道,有利于发挥网络文化作品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作用,滋养人心、凝聚力量,也是提升网络文化作品育人效果的关键所在。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中华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探究
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探究
我校再获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冰雪休闲体育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