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教与学的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课“课程思政”现状探究

2021-12-07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专业课课程思政思政

侯 佳 凤

(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重庆 401500)

一、引言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和技能的获取途径逐渐变得多元且简单便捷,学生网络自主学习逐渐常态化,教师的知识传授职能不再完全不可替代,但教师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品德塑造等影响却愈发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怎样处理知识讲授和价值观塑造之间的关系,如何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三观”便成为了当前教师教学中的重点。“课程思政”正是解决这些重点问题的关键所在。要真正做好新时代人才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家国情怀和人文素养,“课程思政”是必经之路。在这一背景下,专业课要进一步实现学科升华,必须改变传统的单纯重知识传授的模式,将知识与德育结合起来。“课程思政”重在以课程为载体,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课程中的德育元素,充分发挥知识讲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双重功能,实现通识课、专业课与德育有机有效的融合,把思想政治培养渗透于专业教学的顶层设计上,从而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1]。因此,通过“课程思政”,可以使思政教育范围更广,渠道更多,时间更长,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一、英语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现阶段的英语教学实践中,虽然教师已经开始树立“课程思政”育人的理念,然而重知识、轻德育的问题仍然存在,而且“课程思政”教学并没有形成系统体系,更多呈现出零散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积极思考如何转换教学理念,通过中西文化、核心价值观等的对比方式,以批判的发展的视角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将“课程思政”教学系统化、常态化。外语教学具有其独特性。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会接触大量的他国文化,也会主动去了解他国的政治、价值观等。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学生自身经历不足,认知和辨别力有限,很容易受到其他意识形态和不良价值观的误导。这种情况下,教师对于学生的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就十分必要。因此,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对学生的文化价值观的正确引导。让学生在了解西方的思想和文化的同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文化,学习用英语表达中国优秀文化,树立用英语这门语言向世界传播中国先进文化思想的意识。因此,把思想政治教育主动融入日常英语课堂教学中,可充分发挥英语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通过对中外文化的对比学习,提升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增强爱国情怀,最终解决“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人”的问题[3]。

二、基于教与学的调查研究设计

要真正做好“课程思政”,必须根据学校、学生的相应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设计。同时,课程思政要真正落到实处,关键还在于具体的实施主体和对象,即教师和学生。专业教师是实施改革的主体,是课程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4]。“课程思政”的核心是育人,而学生正是“课程思政”的实施对象。因此,要了解“课程思政”的实施现状,最重要就是从教师和学生的视角去研究。应用型本科学生不同于普通的高校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师除传授理论知识外,还应强调应用性和实用性[5]。不仅英语教学要重视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课程思政”一样要考虑到与学生实际情况。笔者所在的院校是一所独立学院,属于应用型财经类院校,学校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注重加强实践环节。因此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也有必要和普通公办高校的“课程思政”有相应的区分,突出自己的特色,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项目前期,研究人员通过大量查阅理论文献,收集“课程思政”相关理论资料和研究,整理出研究思路和框架。同时在课程思政的理论框架及思路和模式的指导下,深入挖掘英语专业课程《高级英语》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并逐步建设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源库和试题库,并确定一个样本班级进行一学期的课程思政教学。为了更好地进行专业课“课程思政”的设计,研究人员结合所在学院的实际情况,设计课程思政的调查问卷,向研究人员所在院校外国语学院的学生随机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8份。同时,对本校5名资深教师进行了访谈,以了解当前“课程思政”课堂教学现状、学生对当前“课程思政”的认可度和接受度、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过程中的感受和反思、以及教师是如何进行 “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的。调查问卷问题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分别针对学生基本情况,学生心目中的“课程思政”,当前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现状,以及学生针对当前专业课“课程思政”的看法及建议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的成绩、政治面貌等各方面占比情况都比较符合学院的整体情况,调查结果具有较高的参考度和可信度。

三、研究结果分析

针对学生心目中的“课程思政”情况分析,96%的学生能认识到“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是有区别的。92%的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的目的是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有清晰的理解和认知,而且很大部分学生也认同“英语专业课程也应该加入思政育人内容”。但是也同样有部分学生对“课程思政”有或多或少的误解。24%的学生认为“课程思政”就是在专业课上直接增加思想政治内容,18%的学生担心思政内容的融入会影响英语专业知识的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课程思政”的过程中通过一些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学生加强对这一概念的本质的理解,让学生明白“课程思政”并非单纯将思政内容直接增加进课堂,也不会占用其英语学习的时间。真正的“课程思政”的课堂应该是改变了一种学习英语的方式方法,而并不是减少了英语学习。96%的学生认为英语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内容主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西文化对比,86%的学生认为人文素养、文化涵养也应该是重点内容。但是对于思政教育和品德塑造方面的内容,只有极少数学生认为也应该是“课程思政”的重点内容。这一方面说明学生对于纯粹的、直接灌输的思政教育内容或多或少有些抵触情绪,而且思政教育和品德塑造似乎和英语专业课并不相关。这也反映出学生目前对于专业课“课程思政”能起到的作用的不完全认知。实际上,专业课教师要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感受和认识到专业课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思政教育是可以自然紧密地结合起来的,同时,教师也能够通过一些有效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品德塑造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分析发现,当前英语专业课“课程思政”与学生期望的“课程思政”有一定差距。主要差距表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评价方式等方面。教学内容上,当前课堂上的中国话题、文化等素材偏少。调查结果表明,英语专业的学生期望“课程思政”后的课堂有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西文化对比以及人文素养、文化涵养方面的内容,他们普遍对文化方面的内容更感兴趣。教师要结合英语专业特殊性,不断思考更新,尤其要思考中国传统文化与课程的结合,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倘若我国外语教育依旧处于“强工具性、弱人文性”的现状中,不进行深刻反思和及时有效调整,那么,外语教育将不能有效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并且,也会面临外来文化与意识形态的侵蚀,而出现本土文化和社会主义价值观被削弱的现象[6]。同时,针对应用型高校的特点,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多补充一些职业道德、法律法规方面的内容,毕竟这与毕业生的工作实践是紧密相关的。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模拟实践的环节,理论联系实际。这样的方式更能将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因此,英语课堂是否可以探索一些类似模拟法庭、模拟谈判、模拟访谈等,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在角色模拟的过程中融入相应的思政元素,增加了趣味性和实用性。同时,学校可以以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参加实践活动,在课堂用英语分享活动感想,或是一些感人事例。这样的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让思政教育应用到具体的活动中,同时又回归课堂,与英语教学相结合。教学方式上,52%的学生认为目前教师更多是生硬地插入思政话题,并进行内容灌输,难免有些为了思政教育而思政教育。而且在问及关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哪方面最需要改进,56%的学生认为教学方式是最亟待改进的。关于如何改进,则重点要考虑如何进一步将思政教育与英语技能提升结合起来。毕竟英语和思政本身并没有很强的逻辑联系,教师在课堂上容易将思政教育和英语教学割裂开来。目前常用的思政教育和英语教学结合的方法是针对思政教育话题用英语进行讨论、演讲或者辩论等形式。但形式的丰富程度有待提高,另外,在教学方式的改进过程中,还要重视教学平台的使用,要进一步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平台,重视线上线下结合。笔者先前参与的教改课题《“雨课堂”对提高独立学院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可行性探究》发现,“雨课堂”能够大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可以很好地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并帮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自学,因此教师可以将其运用到思政教育中,把思政课堂延伸到课外,作为课堂思政的有效补充。比如将课堂的思政话题讨论搬到“雨课堂”上,课堂可以多做一些实践模拟活动。平台上还可以多补充课外思政相关英语阅读资料,监督学生进行每天的阅读打卡。教学评价上,目前教师更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或者学生的讨论发言等表现进行评价,甚至有些教师并没有将思政教学的内容纳入教学评价中,还没有形成对于英语教学中的思政教育的有效评价机制。如何将学生的思政学习表现纳入先前的英语教学考评中也是需要不断探索的。教师应重视过程评价,将学生平时行为规范和课堂表现结合起来,并采用同学互评作为补充,毕竟思政教育的效果最终会体现在学生的行为举止上,而且学生与学生之间往往更了解。所以教师可以考虑设定一个思政考评量表,从不同的角度针对每个学生进行积分,作为期末成绩的一个参考。同时,调查结果表明,成绩好的同学与成绩差的同学、党员与非党员、学生干部非学生干部对于“课程思政”的看法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或是党员和学生干部,往往对“课程思政”的态度更加积极,更愿意主动参与到“课程思政”的相关教学环节中。因此,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调动这些积极分子的带头作用,让他们带动整个班级的“课程思政”建设。

而通过教师的访谈,发现教师们都非常支持和认同“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认为专业课的教学很有必要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但是也存在一些困惑。比如在“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很难去深层次地挖掘到丰富的思政教育内容,至少很难保证每堂课都能有。同时,思政教育的内容也相对比较单一。在教学中容易形成固定思维,不太容易变换不同类型的思政教育题材。比如针对《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这门课,可能教师更容易想到的就是对比中西文化,而对于意识形态、个人品行及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就极少涉及。要真正做好“课程思政”,专业课教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要从思政教育方面去引导学生,教师本身要具备足够的思政内容的积累,要往深处去专研和学习。这需要学校层面提供更多的交流和学习平台和机会,也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制度保障。毕竟专业课教师的时间是有限的,思政教育的学习和研究也是占去了不少的部分。要让教师保持足够的精力和动力去不断推进“课程思政”,才能做出更好的教学设计,有更丰富的教学内容。学生期望教师课堂上可以有更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需要克服各种难题,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网络交互平台。教师们普遍也意识到学生更期望学到实用性强的知识,也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学生往往对于关系到今后就业和工作方面的实践性内容更感兴趣,也更愿意参与。因此教师们也是积极在探讨今后自己所讲授课程的一个偏实用型的改革。这也更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理念和要求。比如《国际商务谈判》课程,可能要更偏重模拟谈判,以及谈判中的礼仪礼节、谈判人员的职业道德等等问题。文学方面的课程要重视思考文学作品反映出来的社会现实和借鉴意义,而不单纯是分析内容的意思。翻译课程更多探究有具体语境和任务要求的翻译,以实践任务为导向,减少单纯的文本翻译。

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课的“课程思政”要真正落实下来,重点就在于教师和学生的有效合作,同时增加模拟实践环节,让“课程思政”动起来。在“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可以更多地交流,增强互动。“课程思政”实施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磨合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教师需要不断思考、探索,储备更多的相关知识,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政元素,并结合学生的兴趣,关注学生的需求,用更多元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重视学生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培养,将思政教育与提升英语专业水平有效结合起来。同时,教学评价也不容忽视,不然,“课程思政”很容易流于形式。

猜你喜欢

专业课课程思政思政
基于案例教学法的饲料专业课教学策略——评《饲料学》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