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VR的古代文学教学模式改革
2021-12-07王志强
王志强 胡 芬
(南昌师范学院,南昌 330032)
近年来,基于VR技术的教学改革是学界的研究热点,各个学科都对VR教学方式充满了兴趣和热忱。不同学科结合自身的学科特色,对VR技术的应用作了深入的探讨。VR教学以它沉浸式、交互式、构想性的特质,身临其境、化繁为简的优点,获得了研究者们广泛的认可和普遍的赞赏。
目前教学领域对VR技术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传统意义上的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方面,自然科学课程因其抽象性、空间性较强,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想象力和理解力,这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了严重的挑战。而VR技术的运用,可以很好地在课件中展现空间感、区域性、时间性等传统教学难以展现的内容,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二则是美术、医学等需要实际操作的课程,目前国内的实训课程因限于教学资源不足,只能用理论课的形式来讲述实训内容,这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有限。而VR教学则很好地解决了实训的空间性、复杂性、危险性等问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
相对来说,在人文社科领域中,运用VR技术来探讨教学课程改革的研究较为稀少。实际上,VR技术也可以运用在人文课程中,在虚拟场景的三维环境下,学生可以进行人、景、物的多重交互,教学能够更加富于生活气息,学习也可更加趣味生动。尤其是《中国古代文学》等蕴含传统艺术精神、文化精神的课程,因为包含意象、意境等抽象化的内容,传统的课程教学并不能完全展示出文学的美学品质、文化内蕴,而运用VR技术,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学之美、缩短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最大可能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一、VR技术对古代文学意象的展示
在古代文学中,意象是一个非常基础的知识点,它是在文化传统积淀下形成的,“意象是一个本体论范畴,它既是在民族文化积淀和心理继承下形成的普遍审美图式,亦是不同时代、不同境遇的文人心物交感互渗而构建的独特审美产物”[1]。意象是古典文学的基石,也是我们理解他们的钥匙。而学生对于古典诗文中的意象,或者不太熟悉,或者理解出的内涵与诗文想要传达的意义完全不一样。简言之,学生跟古典文学中的意象产生不了共鸣,也达不到同情的理解。
在古典文学中,很多意象的内涵是固定的。如莲花象征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松竹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清高,杜鹃是“鸣声凄厉”的哀凉。然而,由于知识体系以及时代背景的不同,当代学生在理解这些古典意象时,往往有着一定的隔阂。当询问学生对这些动植物的观感时,很多学生说自己没有注意过莲花,也没听过杜鹃的声音,冬天松柏的形态也没有观察过,更别说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内蕴了。再如大雁北飞的现象在传统诗歌中,往往意味着思家思乡之情,范仲淹的“衡阳雁去无留意”便是如此,但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看到大雁北飞时,自身是没有什么情绪的,产生不了思家思乡之情。
此外,学生还会对一些意象产生相反的理解。如古典诗歌中的“落花”意象容易让传统文人“感时伤怀”,引起他们对自己年华逝去以及理想破灭的哀伤。在课堂提问时,学生回答说春天的落花是一种非常美丽优雅的景色,翩翩起舞的飞花象征着他们飞舞的青春,怎么会是年华的逝去呢?当看到摇曳绽放的花朵时,他们有着一种将其摇落的强烈冲动,然后站在落花中拍照留念,在落英缤纷中传达青春的优雅。可以说,学生们对于落花的理解,跟古典诗歌意象是完全相反的。又如古典文学中的“悲秋传统”,自宋玉说出“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后,秋天在古典文学中象征的就是悲凉伤感,象征着年华老去而一事无成的忧郁。而于当代的学生来说,秋天是适合踏秋的季节,阳光明媚,微风徐徐,这是一个心情娱乐的季节,一个是活泼潇洒的季节,他们完全理解不了传统文学中的文人为何会悲秋,为何会伤感。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古代文学中意象的内涵,当代学生只能由教师灌输他们意象背后的内蕴和意义,而不能够内在地自我消化,这极大地损害了他们赏析诗歌的能力和辨别文学的心绪。学生只能形成一种模式化的赏读方式,在看到落花时他们下意识想到优美精致,而经过一番“理性”的思考,回想起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内容,然后给予其“伤感”的认识。也即是说,学生的主观感觉和所学知识是截然两分的,他们为了应付考试和检查,违心地说出一些自己都不甚理解的答案,这很难达到既有的教学目的。
而现代VR技术的运用,则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交互式的VR视界,可以在虚拟世界中实现了个人和意象的互动,让学生真真正正地理解这些意象的内涵,品读古代文学之美。如制作“落花”意象时,可以将繁花似锦的枝头和孤零零的枝丫做成对比,同时将镜头转向地上那凌乱的落花,并配上一些伤感的音乐。这样一来,就能够将花落的凄冷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就能够让学生对于古典的“落花”意象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而大雁南飞的意象,则可以采用镜头转换的方法,在大雁和故乡之间切换,在群飞的大雁和孤独的诗人之间形成可以让学生产生共鸣的张力。
在讲解莲花、松柏等学生未曾见过或者留意的意象时,三维技术则可将传统意象真实再现。如以立体的方式展现淤泥的污浊和莲花的洁白和芬芳,以电影慢镜头的方法从下往上移动,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方面来传达莲花的高洁。如此一来,即使是未曾见过的意象,学生也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其迷人之处。
可以说,VR三维技术的运用,可以让学生进入意象的世界,在实际体验中理解意象背后的文化意涵。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让学生了解到传统意象的内涵,也有利于培育学生良好的鉴赏思维和理解能力。
二、VR技术对古代文学意境的演示
在古代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意境是一个难以讲述但却又非常重要的范畴。它是中国古典艺术的核心,“意境是中国古代艺术审美的中心范畴,是古代艺术创作所追求的最高境界”[2],也是古代文学的一个关键要点。意境中的意指的是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写的艺术图景,可以说,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的有机统一,“意境是融合了物境和情境之长而形成的主客观交融的境界”[3]。对于这么一个古典文学的核心概念,传统文学理论却偏爱于用一些如“雄浑苍茫”“纤秾绮丽”“含蓄蕴藉”等高度抽象化的术语来描述它们,营造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效果。教师在教授涉及到意境这方面的内容时,往往只能选择简要地分析作品中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感受,然后探讨二者的交融,这样的讲解模糊不清,学生理解起来非常的吃力。
以陶渊明的诗歌为例,文学史在叙述陶渊明诗歌时,往往用“质朴自然,冲和平淡”八个字来形容其风格,以及元好问“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的评价来加深其风格的阐释。传统教学方式以PPT加板书的形式来讲授这些知识,主要是用文字来演示这些意境和风格。据调查,学生在观看教师准备的文字教案时,往往如坠云里雾里,不知所谓。他们偏向于将这些意境当成新奇的把戏来对待,而难以认识到风格对于渊明诗歌的重要性。在文学作品的赏析中,意境和风格是了解文学作品的钥匙,然于学生而言,这把钥匙是一把看不见摸不着的钥匙,一把抽象化概念化却用不了的钥匙。不能打开欣赏之门的钥匙,等于是没有钥匙。VR三维技术的运用,可以用立体的形式展示渊明诗歌的内容,绘制出“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的3D动画,创作出“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田园风光图景,渲染出宁静悠远的气氛,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境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地了解渊明诗歌的真谛。
再以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为例,《人间词话》是传统境界说的集大成者。王国维在阐释境界说时,用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来归纳境界的种类,他用欧阳修“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以及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来为这两种境界作注解。VR技术的运用,可以形象生动地将“乱”字着重表现出来,展现出有我之境的含义是客观世界投射了诗人的强烈情感;也可以将“悠然”所表示的景色表现出来,展现出无我之境的含义是客观世界没有注入诗人的情感,只是纯粹的景色再现。
至于《人间词话》所述的“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给学生上课时,可以发现在学生的固定认知中,他们更加偏爱于宏观叙事,欣赏于浩瀚的景色,对于大小,他们有着自己的价值判断,所以对于王国维的理论持怀疑的态度。VR技术则可以将“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优美和“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的疏旷尽情地表现出来,学生便可以在此间发现细腻的优美不输于宏大的疏旷,也就能够领会到王国维说的境界没有优劣之别,只有大小之分的切实含义了。
VR技术还可以说清楚后世极其有名的人生三境界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三层境界,第一层讲的是立志须高。在王国维看来,人一定要立有大志,心志有多高,路才能走多远。第二层说的是尽力而为,尽力而为之,则可上不愧于天,下不怍于人,不留遗憾于后世。第三层说的是成功时的喜悦,寻寻觅觅的梦想,在持久的努力后,它已不再是高不可攀,而是唾手可得。在教学中,以言语讲述把这些境界出来,学生总觉得欠缺了一点什么。而VR技术,可以用独上高楼的动画,展示出人站的高度决定了前方的景色。而衣带渐宽则配合着挑灯读书的景象,以日复一日为背景,具体表现出长时间的努力和奋斗。可以说,深动有趣的VR视频,能够形象化地、循序渐进地表达出这三种境界,给予学生直白的印象,帮助他们树立起筑梦且逐梦的心理。
简言之,在讲解古代文学的意境时,苍白的语言难以让学生进入意境的世界,领会到境界的奥妙和精微之处,反而容易让学生陷入枯燥无味的地步,听得打不起精神,提不起兴趣。VR技术对于古代文学的意境有着独到的解释,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变简要为生动,给予学生一场视觉盛宴,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艺术的意境之美。这为他们进一步地理解传统文学的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奠立了良好的桥梁。
三、VR技术对古代文化的展现
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VR技术还可以进一步展现古代文学内蕴的传统文化,进入古代文学所擘画的精神世界,明了其文化特质和时代因子。VR课件的动态性演示,可以很好地表现传统文化的优秀价值理念,如屈原九死不悔的爱国情操、杜甫颠沛流离不改其志的初心精神等社会主义优秀价值观,学生在如临其境的三维动态体验中,可以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品质与中华民族的伟大。
优秀的古代文学中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是二而一、一而二的关系,二者之间亲密无间。要想上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那就需要理解好传统文化精神。尤其是在坚持文化自信的今天,向学生传达民族文化之美是古代文学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讲授屈原的“虽九死其犹未悔”精神时,可以将屈原被楚怀王贬谪、被楚顷襄王排挤以及最后流连楚国誓死不离的经历做成一个连贯的画面,配上《离骚》的诗歌段落,加上背景音乐的渲染,如此一来,一个忠贞不屈的高洁灵魂跃然而现,可以让学生在屈原的文学与品格中遨游,发掘自身的不足,提高自我的境界。VR技术,可以将概念式的爱国主义精神化作惊心动魄的画面,将抽象化的坚贞不屈变成感人肺腑的画面,对于我们传达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在讲授杜甫的诗歌时,传统的教学方式习惯性地用“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以及“伟大现实主义者”的价值判断来讲述杜甫。这类概念式的教学方法难以让学生深入理解到杜甫的精神世界,了解到杜甫的伟大之处,以至于当下有学生去嘲笑杜甫的不自量力,去嘲笑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用VR技术,可以将杜甫的诗歌创作跟他那历经颠沛而不改初心的忧国情怀结合起来,制作出一幅幅诗歌地图,让学生感受到传统中国士人的担当与使命,和中华民族的坚韧与奋斗。
当代学生对于传统文学的浪漫主义精神也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理解上。在学生的认识中,浪漫主义就是由夸张的想象、不羁的情思组成,至于更深一次的文化内蕴以及这种文学风格的影响,大家却往往不甚了之。在VR的三维技术中,结合《望庐山瀑布》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可以制作出一幅瀑布从云端奔流而下的动画,给学生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而“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也可以用三维技术制作出来,实现青丝到白发的瞬间变化。VR技术的使用,可以让学生理解到浪漫主义的特质,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基础。现实主义亦是如此,传统教学只是讲述其关注民生、注重描写现实的一面。而VR技术则不然,则可以详细深致地绘制出现实主义诗歌所描写的内容。以《石壕吏》为例,VR技术完全可以根据“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诗歌内容绘制出相应内容的画面,“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的动画更是可以让学生理解现实主义精神,理解关注民生对诗歌乃至于对诗人的意义和价值。
总而言之,VR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古代文学的内部殿堂。古代文学之美,在于其丰富的意蕴和广博的内涵,如何展现这份意蕴和内涵,让学生理解古代文学之美,是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传统教学在赏读古代文学作品时,很难将古代文学的审美体验讲述出来,也很难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而VR技术的应用,可以化深为浅、化繁为简地讲述古代文学中的重点难点,能够有效地增加学生的抬头率和思考率。它能够让传统的课程更加生动有趣,让知识点更加的简易明了,也就能够让学生对于课程具有更高的兴趣,对于古代文学之美有一份更好的欣赏力。VR技术的沉浸式学习,还能够极大增强学生的课堂体验效果。在三维立体的交互界面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能力。传统教学方式以讲述为主,调动的主要是学生的听觉感官,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对课程感到疲惫和乏力。虽然现在辅之以PPT,然目前的绝大部分PPT都是几张静态的图画辅之以大量的文字说明,这对于学生的视觉调动是有限的。VR技术的运用,则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课程之中。在触摸、手势、注视与移动导航等交互技术的运用中,学生的感官全部投入进去,实现忘我学习的目标。此外,VR技术面向学生体验,服务于学生期待,在契合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容易传播优秀的文学精神与文化品格,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人生典范,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VR技术构想性的特质,全方面展示出古代文化中的优秀价值,培育出学生健全的人格,注重学生的道德养成,增加了古代文学课程的趣味性与思考性,提高了学生的审美体验和文化理解,能够帮助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