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汉市蔡甸区大力推进渔业绿色发展

2021-12-07龙善威

渔业致富指南 2021年9期
关键词:尾水湖泊水产品

○龙善威 李 梅 王 方

近年,武汉市蔡甸区渔业发展围绕“绿色、生态、优质、高效”的发展思路,按照“稳量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创新驱动促发展,生态健康可持续”的新要求,真抓实干,努力推进我区渔业持续、高质量发展。其主要工作措施及成效是:

一、以绿色理念,实现稻鱼种养,饵、肥、药投入减量

围绕着渔业的绿色发展,近年来,蔡甸区重点加大名优水产品调整的力度,通过水产养殖品种结构调优,采取常规鱼池改养虾蟹面积达3.5万亩,占全区养殖面积的45%。据初步调查统计,调整后虾蟹塘与常规鱼塘相比,年饲料投入的总量减少3.15万吨,减量占30%,且虾蟹养殖塘采取植草投螺的方式,有效吸纳和利用内源性的有机质,比调整前渔业亩平增收20% 左右。围绕稳粮增收,积极推进稻田综合种养,实现跨越式发展,现全区稻虾养殖面积已达5万亩,主要分布于侏儒山街、永安街、消泗乡等地,亩平肥、药投入减量为50%左右,渔业增收2000元左右。

二、以生态理念,实现湖泊科学利用

为提升湖泊水质,实施河、湖、库生态管理,根据市区统一布署,近年来,蔡甸区组织了全区湖泊、河流、水库渔业“三网”养殖设施的全面拆除,共拆除渔业围拦网养殖面积32228亩,迷魂阵467部,取缔了珍珠养殖面积3720亩,同时为加强对湖泊的生态管护,编制了《武汉市蔡甸区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及《蔡甸区关于规范湖泊生态养殖试行办法》等相关规定,且与各湖泊业主签订了《湖泊生态养殖责任状》,进一步指导和规范禁、限养湖泊生态管护行为,推行人工增殖放流并自然生长的生态养殖模式,科学调整鱼类放养品种结构和放养密度,控制生产规模和产量,同时建立相应的捕捞报备制度。在渔政执法上加强日常监管巡查,防止渔业“三网”反弹,杜绝湖泊投饵、投肥、投药的养殖行为。另外,按照河湖长工作要求,已完成沉湖、王家涉、张家大湖、硃山湖、万家湖等湖泊的退养。

三、以健康理念,实现水产品安全上市

为确保市民舌尖上的安全,在水产品养殖安全监管上,蔡甸区重点抓了如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抓责任状的层层压实。先后岀台了《蔡甸区水产品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蔡甸区关于推进池塘健康养殖的指导意见》等。同时与全区35个渔业新型经营主体签订了生态养殖及水产品质量安全责任状,再由各基地所属公司(合作社)同承包经营养殖户签订了水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二是抓健康养殖科技培训及服务指导。每年组织水产品健康技术专题讲座达12期以上,培训500人次。区渔业科技服务小分队常年进村入户,实地指导,在渔药的使用上积极倡导“以防为主、防重于治、养鱼先养水”的健康养殖理念,先后在张湾白湖、消泗曲口等地实施了鱼类的土法免疫,收到了较好的疗效。三是抓池塘投入品的监管及水质检测。近年多次组织渔政执法及兽药管理部门对农资兽药店、饲料生产厂家、渔药经营户进行拉网式检查,重点检查是否有违禁渔药,休药期的执行情况及农资打假,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另外,还常年配合武汉市农检中心对全区池塘水质状况进行抽查检测,近年水质抽检的合格率达98%。

四、以环保理念,实现尾水排放达标创新发展

加大渔业发展环保政策的宣传力度,通过组织渔业科技人员和经营业主赴汉南、公安及浙江等地参观考察学习。2019年,率先在部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恒宇信合作社实施池塘养殖尾水治理项目的试验示范,于当年8月9日全市池塘养殖尾水处理现场会在蔡甸区召开,目前实行尾水治理的渔业基地9个,面积5400亩,尾水处理运转效果良好。

五、以品牌理念,实现产业融合提质增效

积极组织引导区内10家规模以上种养殖企业发展渔业电商和加工,提高种养殖产品附加值和知名度。一是与“火凤凰电子商务股份公司”“乡聚电商物联网公司”对接启动水产品电商平台销售;二是与省级龙头米业加工企业“知音粮油公司”对接做大做强“虾稻米”品牌,提高种养殖户经济效益;三是加大水产品无公害申报力度,有8家渔业新型经营主体、12个品种成功申报无公害水产品,张湾得民渔业基地池塘循环水流道鱼成功注册“知音飘飘鱼”;四是突破性实施龙虾加工,在龙月专业合作社开展了整虾保鲜、虾仁等加工,年加工量达200吨,创产值2000万元。

(通联:430100,武汉市蔡甸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猜你喜欢

尾水湖泊水产品
淡水池塘养殖尾水减污达标排放技术措施探讨
大通湖流域稻虾种养尾水分析与治理对策
工厂化循环水尾水治理系统技术
冰岛2020年水产品捕捞量102.1万吨
多数水产品价格小幅下跌
岳阳县某连片池塘养殖尾水冬季处理效果评价
湖泊上的酒店
“害羞”的湖泊
奇异的湖泊
湖北省2016年9月水产品塘边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