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现代化空管体系建设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2021-12-07民航中南地区空管局陈中斌

民航管理 2021年3期
关键词:科研机构科技人才空管

□ 民航中南地区空管局 陈中斌/文

推进空管系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空管高质量发展,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的要求,也是推进“四强空管”建设的必然选择。2020年,民航局空管局发布《中国民航空管现代化战略(CAAMS)实施路线图》,提出分两个阶段绘制现代化空管系统建设发展蓝图:到2025年构建安全高效的空管体系,有效支撑民航强国建设;到2035年在多个领域引领全球空管发展。发展蓝图和建设要求的落实,关键在于要依靠科技创新,在科研机构设立、科技人才建设、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有所突破,激发和释放科技创新潜能,以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现代化建设。

逐步优化完善科研机构布局

目前,空管系统内科研机构较少,没有形成体系化的科研核心力量,难于支撑空管现代化建设的科技研发需求,也难于承载和聚集未来空管系统发展所需的科技研发人才。因此,逐步优化完善空管系统科研机构布局,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建议空管系统按民航局空管局、地区空管局、空管分局(站)三个层级,做好科研机构及研发业务的布局:

一是建立全国性研发中心。在民航局空管局层面,建立一个全国性研发中心(比如空管技术研究院),主要开展基于航迹运行TBO、中国尾流重新分类标准RECAT-CN等空管新技术新标准的研究;开展全国流量管理等全国性重点科研课题研究。

二是建立地区级研发中心。在地区空管局层面,根据条件成熟情况建立地区级研发中心(比如空管技术研究院地区分院),主要开展地区级重点课题研究,比如粤港澳大湾区繁忙机场终端区空管保障能力提升研究等;承接空管新技术新标准的研究任务;承接全国性重点课题的研究任务。

三是建立基层科研机构。在空管分局(站)和地区空管局直属运行单位层面,根据条件成熟情况逐步建立基层科研机构(比如技术开发室),主要开展本单位科研课题研究,解决本单位在安全生产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承接上级安排的科研任务,比如科研项目的需求调研、试验验证等。

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是创新活动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应通过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机制,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加强科技人才的内部挖潜。目前,空管系统遇到的很多运行及发展难题,往往都不是在运行现场简单增加设备、系统或人员就能够解决的,更多的是需要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不断通过新技术手段融合设备、系统、人员协同发挥作用,才能逐步有效解决的。深耕在空管运行保障一线的技术骨干和管制专家,他们对空管业务运行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着最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应激励和引导他们兼职或转岗参与科研项目,研发应用贴近运行需求的新技术和新产品,提高空管安全运行保障能力和工作效率,进而促使更多的技术骨干和管制专家参与科技创新工作,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同时,通过这样的良性循环,可以不断优化空管人才队伍结构,丰富空管人才职业生涯发展路径,也可以促使空管系统科研机构保持活力。

二是加大高精尖科技人才的外部招聘。目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与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快速发展,已经开始并将更加深远地影响空管行业的发展。因此,空管系统应逐步加大高精尖科研人员的招聘,让高精尖科技人才与内部资深业务专家紧密协作,利用新技术破解空管发展难题,并争取在某些领域引领全球发展。

三是加大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空管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要把科技人才培养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尊重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自身规律,重视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成长,使他们成为科技创新主力军,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

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一)构建以空管系统为主导的科技创新体系

中国空管技术发展,必须由空管系统自己来主导。因此,应尽早构建以空管系统为主导、以运行发展需求和问题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空管科技创新体系。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着力构建空管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在不断优化和完善空管系统科研机构布局、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进三个层级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协作机制的建立,真正形成空管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构筑空管科技创新的“小核心”。

二是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科研选题是科技创新工作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方向和科研项目的选择要坚持需求导向,要从空管安全运行保障急迫需求和长远发展需求出发,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一点上,要建立长效机制引导运行一线技术骨干和管制专家参与需求的研究分析,因为往往他们才是最了解需求和存在问题的人。

三是深化科研合作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在关键技术领域配置优势科技资源集中攻关,充分利用科研院校在前沿性技术研究、算法等方面的优势资源,以及外部企业在软件研发与测试、成果转化与推广等方面的优势资源,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构筑空管科技创新的“大外围”。

四是推动空管新技术新标准的输出。民航业是国际化程度非常高的行业,空管系统要主动融入国际创新网络,加强与国际民航组织和民航发达国家在法规标准、核心技术、运行管理等方面交流合作,加强与空客、波音、商飞等企业的新技术战略合作,利用各类平台组织推动新技术、新标准及国产技术装备的对外输出,增强中国空管在国际和地区空管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二)多渠道加大科研资金投入

科研资金投入对增加科研产出、提高科研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加大科研资金的投入,重点是要解决资金从哪里来、投向哪里以及如何管理的问题,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研资金投入机制。研究各级各类资金申报审核和使用管理规定,梳理和明确各级各类资金在科研项目前期论证、原型开发、产品研发、试验验证等环节的适用性,促进组合型科研资金投入与管理模式的建立,加大科研资金投入规模。

二是定期系统化梳理资金重点投入的科研方向和课题。空管系统业务及科技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应通力合作,重点围绕空域组织与管理、协同流量管理、繁忙机场运行、基于航迹的运行、多模式间隔管理、军民航联合运行、基于性能的服务、信息管理等八个方面,持续研究新技术和应用需求变化,定期梳理重点研究方向和科研课题。

三是定期评估重点科研课题的进展及资金使用情况。科技项目在研发过程中往往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应进一步优化科技项目经费管理方式,争取提供更为灵活、便捷的科技经费使用流程。同时,落实“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赋予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经费使用自主权,在重点项目关键节点开展进度和资金使用评估,提升科研资金的投入和产出效率。

(三)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

人才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要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各层级通过科技宣传、科技活动、科技奖励等方式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创新氛围,让敢创新、会创新、能创新的人得到尊重。

二是完善科研人员考核激励机制。新技术或新科研产品的应用,往往能推动空管安全运行保障能力的整体提升,兼职和转岗专职研发人员在研发过程中做出的贡献比原岗位更大。因此,建议制定相对应的考核激励机制,探索建立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奖励制度,在职称晋升、评优评先、培训学习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在薪酬设计上,应能真正吸引优秀技术骨干和管制专家积极兼职或转岗参与科研工作,也能让招聘的高精尖科研人才留得住,出成绩。

(四)建立顺畅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空管科技创新工作最重要的目的,是源源不断地有满足实际需求的科研成果得到转化并推广应用,提升空管安全运行保障能力。因此,建立顺畅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非常重要。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参与主体加强在科技成果产品化、工程实施、运行维护等方面的能力建设,或者借助第三方力量补齐能力短板,共同协作完成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工作。

二是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设。完善科研产品在测试验证、安全评估、投入运行等方面机制,理顺科研产品推广应用流程及要求,促进科研产品质量的提高,降低科研产品应用带来的风险,切实提升空管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的效率。

民航业是重要的战略产业,作为民航业运行中枢的空管系统,应通过完善科研机构布局、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等举措,构筑空管科技创新的“小核心,大外围”,调动空管系统内外各科技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全面提升空管科技创新能力,适度超前保持空管安全运行保障能力裕度,推动空管系统高质量发展、空管现代化战略的实施,引领中国民航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猜你喜欢

科研机构科技人才空管
吉林省加快发展新型科研机构的综合思考
智慧空管技术的进展
中芬科技产业园:科技人才与产业技术的“强强联合”
民航空中交通安全管理问题探析
完善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全面增强科技人才活力
逆行者的武汉
乙醇蒸气放空管设置室内引发爆炸
科技人才是发展的推动力
宁陕农业科技人才助产业脱贫
民航空管安全文化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