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望子成人:传统家训的德性期待

2021-12-07

关键词:血缘德性家训

叶 达

(山东大学 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000)

中国传统社会历来重视家庭教育,家庭兴则国家盛。《大学》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个人的修养、家庭的齐整、国家的治理、天下的安定,彼此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在家庭教育中,子女德性的培育更是举足轻重,孔子曾对其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孔子劝诫孔鲤学《诗》,并非仅仅为了“多识草木虫鱼之名”的知识教育,更多的是德性培养。孔子的德育观深刻影响了传统社会。晚清重臣曾国藩在其家书中,劝勉其年仅九岁的小儿子曾纪鸿做读书明理的君子:“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1)曾国藩:《曾国藩全集》,长沙:岳麓书社,2012年版,第289页。可以说,子女德性的培育是中华传统社会家庭教育的核心理念。

对子女德性培育的重视,促进了中国传统社会的良好发展,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的高速发展暴露了许多家庭问题,如亲子之间的冲突、知识和素质教育的矛盾等等。这些问题实质上都可以在家庭教育上找到根源,因此如何正确地展开家庭教育显得尤为迫切。这就需要深入地理解传统家训并对其进行现代解读,从中提炼经验、汲取智慧从而化解现代家庭的教育难题。

一、家:血缘与文化的共同体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过氏族、部落、家庭、公社等不同形态的社会组织,每一种社会组织形态的建立都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形势的发展,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的精神诉求。中国传统社会以农耕文明为主,家作为基本的社会组织,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家建立在血缘基础之上,同时又超越血缘关系是精神文明的象征。按照德国现代社会学家腾尼斯(FerdinаndTönnies)对社会组织的描述,家可视为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的综合形态:“血缘共同体作为行为的统一体发展为和分离为地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直接表现为居住在一起,地缘共同体又发展为精神共同体,作为在相同的方向上和相同的意志上的纯粹的相互作用和支配。”(2)[德]费迪南德·腾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65页。

从血缘意义上看,家是一种“亲亲”的血缘共同体。血缘是生物遗传标志之一,具有稳定的、客观的物质属性。血缘共同体建立在客观的物质属性基础之上,因而共同体的各个成员之间都具备天然的联系。任何生物都具有遗传属性,具备遗传基因,可以说生物种群皆可视为血缘共同体,但人类的血缘共同体在于“亲亲”精神,这是人物之别的本质特征,也是古代哲学家反复辩说的主题,如王船山说:“诚仁、诚知、诚勇,以行乎亲、义、敬、别、信之中……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3)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34-635页。。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儒家主张爱有差等,“君子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人伦道德是血缘情感上的延续。先秦儒家思孟学派将血缘情感视为道德伦理的根基,为传统道德观念奠定了理论基础。郭店楚简《语丛三》云“丧,仁之端也”(4)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93页,第193页,第102页。,亲丧之中的哀伤之情,是一种亲爱之情,最接近“仁”的道德情感。将这种情感推而广之,“爱亲则其施爱人”(《语丛三》)(5)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93页,第193页,第102页。,“亲而笃之,爱也。爱父,其继爱人,仁也”(6)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93页,第193页,第102页。(《五行》),就产生了道德行为。因此,家作为亲亲的血缘共同体,孕育着普遍的道德理念,是中国传统社会“家文化”的核心。家奠基于血缘基础之上,又催生普遍的人伦道德,所以西方哲学家黑格尔也将情感视作家庭的本质特征:“作为精神的直接实体性的家庭,以爱为其规定,而爱是精神对自身统一的感觉。”(7)[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75页。无论是古代儒家学者,还是西方哲学家,对家的“亲亲”精神都极为关切,因为这是作为共同体家的精神内核。

家是一种责任共同体,有着共同的价值目标,共同承担家庭责任并分享价值成果。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周文化是传统“家”观念的重要来源。周朝建立之初,周武王论功行赏,分封子弟及功臣。诸侯获得土地、人民和政治威信,其责任是管辖邦国和护卫周天子。士大夫受封于诸侯,享受一定的权利,同时承担相应的义务,其受封之土地与人民,统称之为“家”。在周文化中,“家”象征着权利和义务,这种理念一直被传承下来。就现代意义上的“家”而言,孟子所说的“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与之较为接近,指一姓之家。另外,家也是国家治理的伦理主体。战国之后,随着井田制度的逐步瓦解,一家一户的小家经济逐渐发达,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编户齐民”制度使人们获得相同的政治身份,进而享有国家赋予的权利,同时也承担保家卫国的职能。因而在传统社会中,家不仅仅象征着血缘亲情,更包含着责任、义务。现代意义上的家,也是责任、义务和权利融合的共同体,正如恩格斯所说:“父亲、子女、兄弟、姊妹等称呼,并不是单纯的荣誉称号,而是代表着完全确定的、异常郑重的相互义务,这些义务的总和构成这些民族的社会制度的实质部分。”(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页。

另外,家也是一种精神共同体。英国著名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曾指出共同体能给人带来归属感和安全感:“共同体是一个‘温馨’的地方,一个温暖而又舒适的场所。它就像是一个家(roof),在它的下面,可以遮风避雨;在共同体中,我们能够互相依靠对方。如果我们跌倒了,其他人会帮助我们重新站立起来。”(9)[英]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欧阳景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5页。中华文明特别注重家的凝聚力,“同姓则同心,同心则同德”,天然的血缘亲情能凝聚为强大的力量,所谓“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与此同时,家更是人道精神的体现,《礼记·大传》曰:“人道亲亲也。”(10)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270页。人道精神通常是指关怀人、爱护人和尊重人的道德品质,但在传统观念看来,人道意味着家的精神之展现。人道是由近及远、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一切源自家——亲亲之爱的推广,因而家就是人道精神的发源地。

总之,家是血缘、责任和精神的共同体。家建立在天然的血缘关系基础之上,共同承担责任、分享价值成果,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归属感和安全感。家是人道精神的起点,因此传统家训极其注重在家庭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对仁特别是对亲人的感情中认识人生、理解生命……在无边的亲情世界中‘成为人’。”(11)方朝辉:《“三纲”与秩序重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版,第201页。传统家训记录了亲代对子代的劝诫、规训和期待,这既是一种亲情的互动,也是人文化成的呈现。从现实角度而言,传统家训在指引人生和道德培育上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家庭建设的指南针。

二、“明理”:传统家训的主题

中国传统家训篇帙繁夥,内容丰富,主题多元,涉及日常起居、治田治业、婚丧嫁娶和人伦日用的方方面面。但毫无疑问,传统家训具有鲜明的核心精神:子女的德性培育。这是亲代对子代的寄托和期望,也是子代对亲代理想的继承和发扬。若翻检传统家训篇目,这类思想俯拾皆是,如唐代宰相崔玄暐一生清廉,得益于其母亲的教诲,其母反对“多财以奉亲”,却“不究所从来”(12)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317页。,崔玄暐继承并履行了母亲的志愿,为官清廉,为唐室立下汗马功劳,死后配享唐中宗庙庭,追赠太子太师,名列凌烟阁。这一事迹在古代家训中被反复提及并得到赞许,如宋代司马光《家范》、明代夏树芳《女镜》、明代吕坤《闺范》等等,无不是在强调为人子女,当承韦母之教;为人父母,当继韦母之志:“廉母多矣,未有如崔氏教子之明切者。吾取之,以为仕训。”(13)楼含松主编:《中国历代家训集成》(四),杭州:浙江联合出版集团、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2719页。清代学者郑板桥以“做个明理的好人”一语,揭示了古往今来、浩瀚如烟的家训文献中的核心要义。那么,“做个明理的好人”具体指涉什么?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层面。

其一,人之所以为人在于道德,明理即明此理。宋儒程颐曾指出道德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人必须遵循、发扬天赋的性理。性理是普遍的,不分贤愚,不论古今,人人相同,“理则天下只是一个理,故推至四海而准,须是质诸天地,考诸三王不易之理”(14)程颢,程颐:《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2版,第38页。。性理恒存于宇宙之间,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因而人人可以成就光辉的道德生命。不唯宋儒,先秦儒家就已经为普遍的人性奠定了根基。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即人可以呈现道德生命,不假外求,自我成就,这正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所在。孔子之后,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之天爵,是人区别于禽兽的天命之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儒家学说奠定了传统社会的人性观念,为传统家训去恶扬善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明代思想家薛瑄要求子女明察人伦、践行道德,就是典型的儒家思想代表:“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伦理而已……(五伦)者之天理是也。于伦理明而且尽,始得称为人之名,苟伦理一失,虽具人之形,其实与禽兽何异哉。……汝曹既得天地之理气凝合,祖父之一气流传,生而为人矣,其可不思所以尽其人道乎!”(15)薛瑄:《文清公薛先生文集》,太原:三晋出版社,2015年版,第435-436页。那些“禽兽行”“乱人伦”的不肖子孙,为历代家训作者所痛心疾首。

其二,具体而言,明理即明人伦道德的认知和实践不易。传统社会以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为五伦,虽皆为天赋的性理,然五伦分殊,各有不同,传统家训要求子女通情达理,本质上是在培养子女对自我和他人的正确认知。《中庸》言:“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知、仁、勇象征着认知、情感和意志:没有认知则善恶莫辨,没有情感则虽善恶有辨却不能好善恶恶,没有意志则虽善恶有辨、好善恶恶,不能付诸实践。传统家训的伟大在于并不空谈道理,而是主张明理和集义并重,静存和动察并行:“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16)颜之推著,王利器撰:《颜氏家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41页,第608页。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若不能立身示范,空谈道义,则家训家规流于形式,失去劝善惩恶的作用。因而传统家训表现出强烈的实践性、示范性,问安视寝、昏定晨省、代躬耕耨等等是家训常见的内容,如《金城世孝堂颜氏家训十条》:“凡吾子孙事父母,早起,必向父母问安,而后治他事。晚必俟父母寝,而后自卧。饮食必奉甘旨之物,衣服必应寒热之时。冬必进以暖具,夏必安于凉所。呼之必即应,有所使必从之,有所不许必不行。出必告以所往,反必告以所来。事无大小必请命。有疾必昼夜侍起居、奉汤药。岁时生日必具庆。”(17)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中国家谱资料选编》(第八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35页。没有认知,道德是盲目的;没有实践,道德是空洞的。历代家训对道德认知和实践的并重,是在强调德性的培养既不能流于说教,又不能流于形式,两者的结合才是合理的。

其三,传统家训要求子女做个“明哲”之人。“明哲”不是指谈玄论道,而是重视人伦日用、正视生死、反对鬼神迷信。儒家主张道即器、器即道,道器不离,因而道不离人伦日用,人伦日用亦不能离道。明代学者湛若水认为天道、性理就是人的生命本身,离开生命活动本身追求形而上之道,势必堕入佛老学说而不能自拔:“器理一也,犹之手足持行也,性则持行之中正者也。故外气言性者,鲜不流于释。”(18)湛若水著,钟彩均点校:《泉翁大全集》(第一册),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4年版,第12页。其后,王夫之更进一步指出:“道者器之道……治器者则谓之道,道得则谓之德,器成则谓之行,器用之广则谓之变通,器效之著则谓之事业。”(19)王夫之:《周易外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03页。道并非是悬空的、形上之理,道就是人伦日用,工作生产、生活事业,凡合顺于理,皆是道之治、德之行。这种理性主义精神,在传统家训中俯拾皆是,明儒许相卿在《许云村贻谋》中就严词告诫子女,合理生活,凡“好赌”“好淫”“好酒”“好烧炼黄白”“好造作风水”等丧德败家者,定要杜绝:“家有好赌,好淫,好酒,好烧炼黄白,好造作风水,好妖妄技术,好奸欺书算,好逞势专利,好狠斗健讼,……凡丧德败家者,家长先痛绝其端,……务须委曲开喻,诚恻感动。”(20)许相卿:《许云村贻谋》,《丛书集成初编》第975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11页。传统家训主张尽人道之宜,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被视为人生意义所在,颜之推告诫子女,“汝曹宜以传业扬名为务,不可顾恋朽壤以取湮没也”(21)颜之推著,王利器撰:《颜氏家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41页,第608页。。传统家训的人文精神在人伦日用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提倡薄葬、反对“好烧炼黄白”“好造作风水”“好妖妄技术”等等理念,对传统家族的繁衍和治理起了积极的作用。

传统家训文献浩如烟海,种类之繁多,内容之博赡,实非三言两语所能概括而尽。然而贯穿传统家训的核心要义,可概括为一句:“做个明理的好人”。传统家训凝聚着祖辈的智慧,承载着亲代对子代的期待,是儒家修齐治平、内圣外王之道的集中体现。

三、“做个好人”:传统家训的期待

“做个好人”就是“成人”。儒家历来重视成人之学,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成人之学不仅仅是知识教育,更是德性教育。知识教育可以培养智者,但是修齐治平之士则非德性之教育不可能也。孔子之后,荀子更是大声疾呼“全而粹”的成人之学,“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荀子·劝学》),其成人观亦最终落脚于“德操”。“成人”意味着德性的养成,在传统家训中,这一方面笔墨犹重。

首先,做个好人要读书善学。《论语》一书以《学而》为首,《荀子》一书以《劝学》为始,无不启迪后人读书善学是修德进业之基。孔子教诲其子孔鲤学礼、学《诗》,“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开创了“诗礼传家”的人文传统,传统社会的耕读文化即源自于此。时至今日,“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古训仍影响着社会主流。传统家训极其注重读书,通过读书明理而学以成人,可以说是古人的家庭信仰。读书的目的包括增加知识、增长智慧,如颜之推教育子女“所以学者,欲其多知明达耳”(《颜氏家训·勉学》),明达之学亦可谓之心性之学,追求自我心性的明朗、澄澈。因而古代家训对功利的读书持反对意见,康熙时名儒朱柏庐在其《朱柏庐先生劝言》中规劝子孙读书不仅为了考科举,更在于“做好人”:“不但中举人进士要读书,做好人尤要读书。”又说:“读书须先论其人,次论其法。……所谓人者,不但中举人进士要读书,做好人尤要读书。……要知圣贤之书,不为后世中举人进士而设,是教千万世做好人。”(22)楼含松主编:《中国历代家训集成》(四),杭州:浙江联合出版集团、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3877页。在传统家训中,读书善学可谓是永恒的主题,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期望。传统社会流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对当下“文化中国”的建设仍具有积极影响。

其次,“做个好人”必先立品。宋代大儒陆九渊说:“学者须先立志。”(23)陆九渊:《陆九渊集》,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01页。立品就是立志,立志中正,才能行道不偏。古代家训对立品非常重视,立品不正则有害于人格养成。清代张英在《聪训斋语》中反复申说立品的重要:“思尽人子之责,报父祖之恩,致乡里之誉,贻后人之泽,唯有四事:一曰立品,二曰读书,三曰养身,四曰俭用。”他将立品列于读书之先,认识到读书明理固是学者第一要务,立志不存高远,则心性随时动摇,譬如“脱有以淫朋匪友,阑入其侧,朝夕浸灌,鲜有不为其所移者”(24)楼含松主编:《中国历代家训集成》(七),杭州:浙江联合出版集团、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3956页。。因此,立品中正至关重要。三国诸葛亮在其《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5)诸葛亮:《诸葛亮集》,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8页,第45页。君子静专动直,得益于善养其志,诸葛亮譬喻为“温不增华,寒不改叶”(26)诸葛亮:《诸葛亮集》,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8页,第45页。,可见坚贞独立的志向难能可贵。宋元之际大儒许衡在《训子》中,要求子女为人淳真诚实:“大儿愿如古人淳,小儿愿如古人真。……身居畎亩思致君,身在朝廷思济民。但期磊落忠信存,莫图苟且功名新。”(27)许衡:《许衡集》,北京:中华书局,2019年版,第49页。立品不仅在于立志,还在于持志、守志,有所为有所不为,造次颠沛不改其志,方可成就德性。

最后,“做个好人”定要温良。“温良恭俭让”是子贡赞孔子之辞,也是儒家君子人格的内在气质。传统家训主张温良,和传统诗教的“温柔敦厚”主旨相似。《礼记·经解》载孔子语:“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诗教的目的是化民成俗,和柔情性。传统家训和传统诗教都通过简洁、柔美的文字劝勉后人温柔敦厚、文质彬彬。宋代袁采在其创作的童蒙读物《袁氏世范》中娓娓道来、劝勉子女做“忠信笃敬”之人:“言忠信,行笃敬,乃圣人教人取重于乡曲之术。盖财物交加,不损人而益己,患难之际,不妨人而利己,所谓忠也。有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所谓信也。处事近厚,处心诚实,所谓笃也。礼貌卑下,言辞谦恭,所谓敬也。若能行此,非惟取重于乡曲,则亦无人而不自得。”(28)楼含松主编:《中国历代家训集成》(七),杭州:浙江联合出版集团、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729页。清代文学家郑板桥晚年得子,却不失温柔敦厚之教,其家书情理允协:“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顽耍,务令忠厚悱恻,毋为刻急也。我不在家,儿子便是你管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而姑纵惜也。”(29)郑板桥:《郑板桥全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2年版,第248页。再如清代学者于成龙《于清端公治家规范》教育子女待人温和:“居心不可刻薄,当处处以仁,存心纯是一团蔼然和气,福慧油然而生,为子孙存了多少地步。”清代蒋伊在其《蒋氏家训》中,要子孙做官为人“宁宽厚,勿刻薄”:“子孙有出仕者,宜常看感应、劝善书及臣鉴录。慎刑察狱,宁郑重,勿轻忽;宁宽厚,勿刻薄。”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总之,传统家训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辜鸿铭曾以“温良”概括国人性格,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传统家训的教化之功:“事实上在我看来,用一个词可以把典型的中国人所给你们的印象归纳出来,这就是‘温良’。”(30)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黄兴涛,宋小庆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30页。

结语

中国传统家训中有许多宝贵的思想,时至今日仍无形中影响我们的生活,在人伦日用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俗语、成语,如“免人怨恨,总要温良”“学问勤中得,富裕俭中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等,都渗透着传统家训的人文精神。不可否认,传统家训也存在诸多不符合现代文明的内容,如维护三纲五常、纳妾制度等等,但在重视个体德性的培育、家庭的治理、国家的安定等方面,对现代社会仍具有积极意义。总体上看,传统家训的德性期待建立在稳固的血缘和精神共同体之上,推崇明理之学,主张为善去恶,涵养家国一体之情怀,成就修齐治平之事业。在培育后代的德性上,古人已经认识到知识和德性教育存在冲突,知识的增加并不能促进德性的养成,唯有让德性涵摄知识,才能培育 “温良”的君子。因而传统家训主张学行重在立品、守志,唯有如此才能立身明德、成善尽美。中国传统家训凝结着先人的经验和智慧,如周公、孔孟、诸葛亮、朱熹、曾国藩和梁启超等人著作都可视为教育子女的典范。总之,传统家训的核心理念是“做个明理好人”,这对当今社会道德文明建设仍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血缘德性家训
苏格拉底论德性的双重本性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论金庸小说《天龙八部》血缘的原罪隐喻
古今贯通,民族诗歌的一脉血缘
家训伴我成长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
非血缘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