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我国农作物种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2021-12-07崔誉文王玉玺
靖 飞, 崔誉文, 王玉玺
(1.渤海大学管理学院, 辽宁 锦州 121013; 2.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北京 100125)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动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高质量发展,必然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的鲜明特征,也是中国经济发展迎来的历史性转变。高质量发展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方向,随之而来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则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补短板”的重点[1]。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对实现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发展目标具有基础支撑作用。而要更好发挥这种基础支撑作用,就要求我国农作物种业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农作物种业作为现代农业的灵魂,是引领国家农业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推进农作物种业高质量发展,对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关于“高质量发展”,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不易把握的概念[2]。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为了使我国农作物种业更好地向高质量发展转型,需要从理论上清楚地理解农作物种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特征,建立符合农作物种业特殊性的评判体系,对农作物种业高质量发展进行科学总结和评价,提出高质量发展的转型路径。
1 农作物种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理论特征
农作物种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背景下的必然选择,认识和理解农作物种业高质量发展内涵和特征必须对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有更充分的理解。
1.1 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高质量发展是由“高质量”和“发展”概念复合而成,核心是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首先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我国“发展”面临的新矛盾;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是我国“发展”的新理念。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对我国“发展”重要意义的新界定。
按照这样的逻辑,“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可以理解为:首先,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在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也明确了这个观点,只有贯彻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才是高质量发展;其次,高质量发展的最高目标是解决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临的主要矛盾,高质量发展是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要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变成现实的发展[3];第三,高质量发展是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结构和动力状态,金碚[2]认为这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结构和动力状态能够更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真实需要;任保平[4]认为,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升级版,是通过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来实现生产效率提升,以实体经济发展为核心,以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本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为基础,以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为特征;第四,高质量发展是多层面高质量发展的结合体,任保平[4]认为,“质量”概念涵盖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高质量发展”也必然涵盖中观层面的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微观层面的企业高质量发展,形成贯穿微观、中观和宏观的高质量发展完整体系。
1.2 农作物种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农作物种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不是“高质量发展内涵”与“农作物种业”的简单叠加。农作物种业处于种植业产业链的源头,从产品特征来看,农户对种子产品的需求属于派生需求,是由人民对农产品的需求派生出对种子的需求,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农作物种业高质量发展与种植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极强的关联性和决定性,使得农作物种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具有典型的联动性。
第一,农作物种业高质量发展理念的联动性。从产业自身来看,农作物种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是贯彻“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同时,还要看到这种发展是否有助于种植业高质量的发展。从种植业高质量发展角度来看,种植业贯彻新的发展理念势必会对农作物种业提出更高的要求,农作物种业对种植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响应能力也是农作物种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重要表现。
第二,农作物种业高质量发展目标的联动性。从产业产品和服务与直接客户关系来看高质量发展目标,种子产品要更好满足种子使用农户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给农户带来更高的收益,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变成现实提供坚强的物质保障;从农产品终端市场来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农产品供给提出更高要求,就需要种植业提供安全、健康、优质、附加值高、个性化强、精准对接市场需求的农产品,这就是种植业的高质量发展,而要实现这些要求,农作物种业具有根本决定性,由此要求农作物种业高质量发展。
第三,农作物种业高质量发展状态的联动性。农作物种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种业发展方式,建立更加合理的内部结构,形成新的发展动能,这是满足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与此同时,农作物种业高质量发展状态的变化必须能够及时响应种植业发展方式和内部结构的变化。
第四,农作物种业高质量发展层次的联动性。从高质量发展的构成体系来看,农作物种业高质量发展包含产业自身的发展质量,属于中观层次,而产业发展的微观构成主体是企业,种子企业的整体是从整体层面反映种子企业的运行和发展整体状态,属于中观层次,单独种子企业是种业的微观载体,每个种子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聚合成种业的高质量发展,这中间存在非常强的联动性;从产业关联关系来看,农作物种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势必促进种植业高质量发展。
1.3 农作物种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特征
农作物种业高质量发展代表着种业发展的新方向、新范式和新规律,是充分反映高质量发展和农作物种业高质量发展内涵要求的新选择。更加清晰地理解农作物种业高质量发展概念,需要从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基本逻辑和运行规律来揭示与解构农作物种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特征。
1.3.1创新驱动呈现全面性
按照新的发展理念要求,创新是第一动力。高质量发展时代,创新是多领域、多视角、多层次的全面创新:从价值链角度来看,农作物种业创新将不再局限于原来的种业产业链上,其外延更广,既渗透于包括种业科研、种子生产、种子物流、种子使用技术服务等传统种业价值链环节,也渗透于包括农产品收获、加工、销售等种植业价值链环节;从创新内容来看,创新既包括企业内部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制度创新,也包括跨企业间和跨产业的协同创新、解决方案创新。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创新成为了农作物种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农作物种业高质量发展阶段,育种科研体制改革将得到深化,同时育种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显著提升,科研人员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也会得以破除,最终在创新的推动下品种创新成果层出不穷,相关领域的协同创新不断推进,共同推动种植业全要素生产率跃上新的台阶。创新既为种业自身发展创造出新的增长点,同时也为种植业发展创造出新的增长点。
1.3.2产业结构呈现合理性
农作物种业产业结构需要从产品和企业两个角度来认识。产品结构是从种植业品种应用角度来看,合理化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主导品种地位突出,从全国层次或者从生态区域层次来看,各主要农作物都有主导品种,形成合理的梯次结构;二是更新换代发展稳定,品种更新换代是动态变化,体现的是新品种的替代能力,进而体现出产业创新的整体水平,从全国层次或者从生态区域层次来看,每年均保持稳定的品种更换率,品种更新换代的周期缩短。企业结构是从种子企业地位角度来看,从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律来看,企业主导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企业结构的合理化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科研创新主体结构合理,从品种审定和品种保护的情况来看,企业都要成为育种创新的主导;二是市场推广主体结构合理,主要的领军型种子企业引领产业发展潮流,形成分工合理的企业结构;三是内外资企业比例关系合理,种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贯彻开放理念,就会在国内种子市场形成与外资企业的竞争关系,从“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角度来看,主要的领军种子企业具备与外资企业竞争的实力,从全国层次或者从生态区域层次来看,在主要农作物种子市场,国内种子企业均处在主导地位。
1.3.3产品质量呈现整体性
高质量发展时代,产品质量已不再局限于产品的性能、为消费者带来的使用价值,其外延更广,是由质量、价格、服务、文化、环境等因素构成的一个整体概念,渗透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物流、售后服务等各个价值链环节[5]。随着种业服务不断的向种植业环节渗透,提供综合的以种子为核心的解决方案成为主流的发展趋势,种业产品质量的内容更加丰富,是种子实体产品质量和延伸服务产品质量的统一,农作物种业高质量发展则演变成种子实体产品高质量和延伸服务产品高质量协同发展。
1.3.4农作物种业高质量发展呈现多层次性
农作物种业作为特殊产业所拥有的性质和功能,决定农作物种业高质量发展不仅拥有一般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特点,而且具有其固有的特殊性和差异化表现,突出体现为多层次性。农作物种业高质量发展要区分出三个层次,即种植业高质量发展、民族种子企业整体高质量发展和民族种子企业个体高质量发展。种植业高质量发展既是该产业自身发展追求的目标,也有农作物种业高质量发展带来的直接影响,反映农作物种业经济整体功能和高效率。强调民族种子企业整体高质量发展是区别于一般产业企业的特殊要求,这是保证“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特殊战略安排,农作物种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关注民族种子企业整体高质量发展。民族种子企业整体高质量发展抽象掉了特定民族种子企业个体的行为特征和运行规律,更多的是从整体层面反映民族种子企业群体的运行和发展状态,强调民族种子企业群体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整体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创造能力、效率与水平表现较好,供种安全保障能力处于一个较优水平,民族种子企业群体在整体上具备与跨国种子企业竞争的实力。民族种子企业个体高质量发展的积聚和累加,推动民族种子企业整体、农作物种业和种植业高质量发展。对民族种子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意涵和要求,应与一般性企业相同。李辉[5]将一般性企业高质量发展总结出七大共性特质,即社会价值驱动、资源能力突出、产品服务一流、透明开放运营、管理机制有效、综合绩效卓越和社会声誉良好。
2 农作物种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
农作物种业高质量发展是高质量发展时代背景下农作物种业发展的转型升级,这种转型升级是农作物种业完成市场经济转型进程,市场成为农作物种业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企业成为农作物种业发展的主导。伴随着农作物种业高质量发展,我国种植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能力加强,种植业经济甚至是农业经济增长速度和效益也将完成有效的结合。而要实现我国农作物种业高质量发展,就需要构建高质量发展的评价体系。
2.1 农作物种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构建的现实依据
农作物种业高质量发展是崭新的话题,前文所述的内涵和理论特征主要是理论分析,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还需要紧密结合实际,这种现实依据概括起来包括三个方面:全球种业发展特征、农业高质量发展对农作物种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国家对农作物种业发展的要求。
2.1.1全球种业发展特征
正如宏观经济发展规律是来自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历程的总结一样,在评价农作物种业高质量发展的时候,也应该重视来自发达国家农作物种业发展经验的启示。近些年,全球种业的发展呈现以下五个明显的特征。
第一,全球种业市场化。全球种业的整体发展趋势表明,种业市场化的特征非常明显,包括种业研发、投资、市场供给等诸多方面,私人机构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欧美地区发达国家不必多说。巴西、阿根廷、印度等种业后发地区,通过不断改革,目前也已经发展成私人机构占主导地位,传统育种科研工作已经基本形成合理的分工体系。巴西和阿根廷种业的全面开放,全球主要跨国种子企业已经基本主导这两个国家的种子市场。
第二,市场结构垄断化。伴随着各国种业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跨国种子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优势非常明显,全球种子市场、主要国家种子市场结构都表现出典型的寡头垄断的特征,特别是主要跨国种子企业巨头新一轮并购重组结束以后,这种趋势愈发明显,目前全球种业市场的基本格局就是拜耳、陶氏杜邦和先正达三个寡头的“三足鼎立”。
第三,垄断能力多元化。跨国种子企业垄断能力的形成来自三个方面:种子业务多元、互补产品多元和延伸服务多元。种子业务方面,拜耳、陶氏杜邦等多数大型跨国种业巨头均在产业内部拓展其他种子业务,实现多元化经营。互补产品上,种子使用需要与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配合,农化产品成为最主要的互补产品,拜耳、陶氏杜邦、先正达等主要的跨国种业巨头既是种业巨头,又是农化巨头。延伸服务方面,多元化的特征也比较明显,过去专注于做好互补产品的供给,现在延伸到精准农业、天气气候服务等多方面,为农户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已经成为主要跨国种业巨头垄断势力的新来源。
第四,多元业务精准化。依靠生物技术、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跨国种业巨头提供的多元业务越来越精准。转基因技术已经成为传统育种技术,基因编辑成为最新技术,通过直接“修改”植物基因编码,让植物更加营养、更能应对不利条件。农化业务配合上,使用同一跨国种业巨头产品的约束能力越来越强,农化产品与种子对应,不可分割,如孟山都研发的抗除草剂种子,必须使用它研发的草甘膦除草剂。从服务业务来看,依靠数据科学的发展来进一步释放农业生产的潜力。典型的如孟山都提供的天气、土壤信息等数据服务,采集了大量的相关数据,才能够给其客户提供更精准的服务。
第五,精准创新持续化。主要跨国种业巨头能够提供精准服务是建立在强大的科研实力和资本实力之上的。主要跨国种业巨头在持续的市场竞争中已经形成基本的运营规律,每年相对固定持续地拿出销售收入的10%左右开展研发,在这种情况下,才有了跨国种业巨头持续发展的动力。另外,跨国种业巨头还依靠强大的资本实力,通过并购的形式快速补强创新能力的短板,使得企业业务单元构成得到持续改进。这些都推进了跨国种业巨头形成持续的创新能力。
2.1.2农业高质量发展对农作物种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农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上,要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乡村振兴的总体安排上,“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放在首位,在这部分明确要求“产业兴旺是重点,必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制定和实施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建立健全质量兴农评价体系、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和考核体系。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2018年农业部颁布《关于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意见》,文件明确指出,“我国农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推动农业尽快由总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唱响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主旋律,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从国家关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文件可看出,农业高质量发展必须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是农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途径。这里的农业质量,按照2018年1月《农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的观点,“农业质量,指的既是农产品质量,也是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农业结构布局质量、农业产业发展质量。它直指农业终端,不仅要求它涵盖农业生产全过程,既要求推进标准化生产与质量监管,又要求强化现代要素集成运用,提高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上述这些要求就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这些都对农作物种业提出了较高要求。在影响和决定农产品质量的诸因素中,种子是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改造农产品质量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品种创新,有了农产品质量改进才会有农业供给体系质量的提高,农业结构布局更加合理,最终提高农业产业发展质量。这就要求农作物种业既有能力提供合意的新品种,同时也要有能力推广到农户手中,让农户使用好新品种,卖上好价钱,农作物种业必须高质量发展才能完成农业高质量发展对其提出的新要求。
2.1.3国家对农作物种业发展的要求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作物种业发展做出了专门要求,“加快发展现代农作物……种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2018年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指出,“加强种业创新……等方面的科研工作”“深入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开展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龙头企业,推动建设种业科技强国”。 2018年农业部颁布《关于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意见》,文件中明确,“推进现代种业提档升级”,并进一步要求,“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创新体系,提升农作物良种质量;强化绿色育种导向,深化玉米、水稻、小麦、大豆良种联合攻关,选育一批节水节肥节药新品种”。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将解决好种子问题列为重要任务,强调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要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指出,要打好种业翻身仗,并且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部署。
上述要求是对农作物种业提出的直接要求,即农作物种业发展方向,也可以说只有按照国家指出的方向发展才是农作物种业的高质量发展。
2.2 农作物种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构建
根据农作物种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理论特征,结合来自全球种业发展经验、农业高质量发展对农作物种业的要求和国家对农作物种业发展的要求,农作物种业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要遵循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目标导向原则,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核。
一是农作物种业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贡献率。这方面考核的原则是结果导向,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最直接的结果是农业发展的质量,农业发展的质量即便在强调“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的背景下,也必须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稳定增长,它是农业高质量发展乃至农作物种业高质量的基石。高质量发展下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增长速度需要靠效率提高来驱动,具体表现为较高的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科技进步贡献率等,这是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行科学评价的主要方向,进一步看,如果能测算出在这些效率改进中农作物种业的贡献率,就成为评价农作物种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指标。
二是农作物种业市场结构。这方面考核的原则是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是针对我国农作物种业集中度较低,市场结构过于分散,而目标导向是全球种业表现出较高集中度的发展趋势,农作物种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合理的产业结构做支撑。按照这两方面导向,农作物种业结构评价需要从产品和企业两方面来评价,可以使用行业集中率(CRn)、赫尔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HHI)进行测算。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测算行业集中率指标时,无论对产品还是企业,都要在全国和同一生态区域两个层面同时测度。
三是农作物种业创新成果质量。这方面考核的原则是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问题导向是我国育种创新仍未实现企业主导,目标导向是全球种业发展中形成的商业化育种体系,结果导向是针对我国种业农业高质量发展目标要选育出农产品品质优秀的品种、符合绿色农业要求的品种。农作物种业创新成果质量评价是农作物种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的核心与关键。考核评价需要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来进行:静态角度主要考核创新成果构成,包括企业创新成果的比重、符合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创新成果的比重;动态角度主要考核主导品种更换率情况,从全国和生态区域两个层次进行测算,也可以考虑按照选育主体测算企业在品种更换率中的贡献。
四是民族种子企业整体发展质量。这方面考核的原则是问题导向,主要针对的是民族种子企业整体竞争力不强问题,按照“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评价思想,实现农作物种业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民族种子企业为核心支撑。民族种子企业整体发展质量评价主要从与外资企业比较角度评价,种业市场结构方面评价民族种子企业份额与外资企业份额的比;农作物种业创新成果的质量方面评价民族种子企业与外资企业成果数量的比、对品种更换率贡献的比。
五是民族种子企业个体发展质量。这方面考核的原则仍是问题导向。民族种子企业个体发展质量评价也主要从与外资企业比较角度评价,种业市场结构方面评价第1位、前N位民族种子企业份额与外资企业份额的比;农作物种业创新成果的质量方面评价第1位、前N位民族种子企业与外资企业成果数量的比、对品种更换率贡献的比。单从企业个体角度考虑,可以设计更多的财务指标综合评价民族种子企业个体的发展质量。
3 我国农作物种业高质量发展转型路径
从我国目前的种业市场格局来看,加速整合,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子企业,真正实现企业主导,可以说是直击农作物种业痛点、实现农作物种业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最有效途径。这种整合不是“零敲碎打”,而是“大开大合”,是对既有一些政策和制度设计的彻底改革,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加快国有农业科研机构改革进程是第一要务,要通过顶层设计,破解我国种业研发和推广脱钩的历史积弊,必须实现“研退企进”;第二,要加快相关企业联合进程,跨国企业已经做出示范,我国也需要采取类似方法,这里包括大的国有农化企业间的联合,种业上市企业之间的联合,而这些也需要政府的顶层设计,必须实现“强强联合”;第三,要尽快给先正达以国有企业的名分,坚持以先正达为核心,开展种业的市场化整合,通过上述措施,最终目的是要推出我国的“种业航母”。
3.1 研企联合:理顺研企关系的顶层设计
理顺研企关系一直是种业发展绕不开的话题。针对种业科研创新能力不强、成果转化效率低、产学研用结合不紧密等问题,国家采取了多种方法,包括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部分所(中心)开展种业科研成果权益比例改革试点、科研人员到种子企业开展技术服务的政策等。但目前始终无法跨越的坎还是无法有效提高种子企业的科研实力,种业原始创新能力还牢牢掌握在国有科研机构的手里。无论作何尝试,基本表现形态是:科研人员可以到企业兼职、挂职,就是不去任职。在一般人眼里,企业和科研机构存在天壤之别,一个在体制内一个在体制外,大家拼命往体制内挤。改变这种体制,就需要更高的顶层设计。
一是“赶出去”,用试点方式对省级国有农业科研机构中的种子研究机构进行整体转企。这种方法在其他产业和领域已经尝试过,说到产业的关键性,军工企业的重要性不比农业差,但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已经改出来,并且成效明显。改种子机构主要是基于种子业务巨大的商业利益,如果不能市场化,是没办法合理分配科研成果权益,也激发不起科研人员的动力和潜能。可以参考类似的整体转企方案,将试点单位种子业务人员和资产整体打包成为企业,转归国资部门管理,既有的资助经费和人员经费继续保留,最大的好处就是发展好了按照市场规律多劳多得,放开对国有种业科研机构和人员的束缚,按照市场规律参与种业竞争。这种改革既不会给国家带来财政压力,又可以进一步在国有农业科研机构内部明晰业务边界。
二是“引出去”,通过改革科研成果利用方式和方法建立起公平的种业研发激励体系。我国开展的种业领域权益改革,从表面上看提高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但实际上,这种做法不利于种业市场化进程,科研人员更加没有动力到企业去。从经济人角度来分析,科研人员到企业去最有效的刺激是经济手段。“引出去”,一靠减,一靠转,一靠增:减,就是要减少使用国家经费获得的职务成果的奖励,这些成果权益本来按规定就是国家的,科研人员利用国家科研经费开展工作是本职,形成的成果属于国家,对于应用性强的成果,例如转基因专利甚至应该免费给企业使用,减少收益就会引得科研人员到企业去;转,就是科研成果跟着人转,可以实行科研人员到企业工作,其职务成果转到企业,在市场上得到效益由企业决定分成;增,就是增加企业的种业创新科研经费,与之相对应还要减少国有科研机构的经费,一定要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
3.2 企企联合:多措并举开展企业间整合
借鉴外资企业资本运作的经验,同时参考我国近几年国有企业间的兼并重组操作方式,我国种子企业也可以从两方面依靠行政力量进行快速整合。
一是“并”。2021年3月,国务院国资委官网发布消息称,经报国务院批准,中化集团、中国化工集团实施联合重组;5月,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中化”)已于5月6日在雄安新区正式注册成立,新公司业务方向一致涵盖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基础化工、环境科学、橡胶轮胎、机械装备、城市运营、产业金融等业务领域。中国化工要加快原来两家集团旗下的先正达、中国种子集团、中化国际、中化化肥等与种子业务、农化业务有关的企业整合进程,如果能将这些业务整合到先正达旗下,那这个经营规模完全可以和陶氏杜邦、拜耳-孟山都抗衡。
二是“换”。依靠行政力量强推国有资本置换,对各级各类组织的国有资本有序开展“存量变革”,实现国内优秀种子企业间的快速联姻,强强联合。按照先易后难原则,首先对丰乐种业、敦煌种业、隆平高科等国有资本控制的上市企业进行置换,由中国中化替代,不要让中信这样与种业甚至农业没有关系的国有企业入主种业上市企业。如果先正达的管理理顺,再将这部分股权转给先正达,这样具有丰富种业和农化业务运作经验的先正达替代原来的国有股东成为这些企业第一大股东,中国中化成为这些种业上市企业的实际控制人,种业战略性整合得以推进,同时,先正达向控股企业派驻管理团队,利用先正达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改造这些企业。
3.3 突出核心:围绕先正达开展深度整合
中国中化并购先正达,从控制权角度来讲,先正达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种子企业,以其在全球种业以及农化产业的地位,先正达当仁不让的成为我国种业市场的领军企业,凭借其极强大的资本实力和丰富的并购经验,给先正达内资企业待遇,允许其独立开展业务和开展并购,我国种业市场化整合进程将得到快速推进。
第一,先正达的竞争实力为开展战略性整合提供强大的资本基础。先看企业整体实力,2021年3月31日,先正达集团的子公司先正达股份公司发布2020年年报,年报显示先正达股份公司2020年合并总销售额为142.87亿美元,同比增长5.19%,归属于先正达股东的净利润为14.21亿美元,换算成人民币,销售收入与我国种子市场规模大致相当,净利润与我国全部企业获得净利润相当。再看种业销售收入,2020年实现种业销售收入31.93亿美元,换算成人民币,与我国排在前五十位种子企业销售本企业商品种子销售额大致相当。这样的资本实力如果在国内开展战略性整合,完全可以任意“买买买”。
第二,先正达的并购经历为开展战略性整合提供丰富的经营经验。先正达能够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和其他跨国种子企业一样,都是通过不断的开展并购实现的。根据先正达2004年以来公布的并购信息,到2016年共计开展并购活动超过30件次,并购活动累计支出超过20亿美元;从并购活动发生的地域来看,分布在全球主要的农业国家,包括美国、欧洲主要国家、印度、巴西等等;从并购活动涉及的业务领域来看,包括种业、农化产业以及农业服务领域;从并购对象来看,既有一般的企业,也有孟山都、杜邦等同业企业的业务单元。这样的并购经历使得先正达具有非常丰富的市场整合经验,完全可以承担起我国种业市场整合核心企业的责任。